《过节和观灯》习题2

文档属性

名称 《过节和观灯》习题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30 10:31: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过节与观灯》习题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迤西(yǐ) 花冠(guàn) 酬和(hè)
B、糯米(nuò) 蹲踞(jū) 忌讳(huì)
C、熹 微(xī) 糊弄(hù) 风作浪(xīng)
D、铁箍(gū) 柞木(zà) 龙吟凤哕(huì)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和爸爸顶撞了几句,爸爸被气得脸发青,他却若无其事地走了。
B、这种鸟在晨光熹微中,欢喜地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C、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哑口无言。
D、李晓能经常用校长和老师的话教育同学,这种引经据典的能力让人佩服。
3、下列句子与“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运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云雀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B、戴胜鸟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C、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
D、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4、《过节与观灯》作者___________,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5、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11日电)2011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11日在山东“孔孟故里、运河之都”济宁市举行,主题为“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据介绍,这次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包括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全国重点地区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成果展、南旺枢纽考古遗址公园奠基仪式、山东省文物保护成果展暨济宁运河文化展、曲阜颜庙复圣殿维修竣工仪式、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成果展等系列活动。活动通过吸引公众观比赛、看展览、赏表演、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万人签名活动,提高群众参与性。
(1)用一句话概括材料的内容。
(2)请你为此次盛会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6、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①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②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最热闹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句①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3)参加“金满斗会”的众人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位或哪一种人?说说你的理由。
(4)文中句②中的“如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引用该口头语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2、D
3、C
4、沈从文
5、(1)中国文化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在济宁举行。(2)保护文化遗产,共创美好生活。
6、(1)因为参加的人员很多,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唱歌时间长,妇女们打扮得很漂亮,老年人在场上格外活跃。(2)肖像描写,表现了老年人的兴奋活跃,热情专注,流露出作者对这种淳朴美的赞美。(3)印象最深的是那位吹鼓手,他虽然年过七十,牙齿脱光,但仍然热情地唱歌,而且唱得出色完整,可以看出这位老人对歌唱对生活保持着一种热情,让人深受感染。(4)指代内容:与会的人多,歌的题材广泛,人们的热情格外高涨等。作用:印证歌会的盛大、热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