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动与静
一、夯实基础
1、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 )
A.奔驰的骏马的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运动
C.地球绕太阳公转 D.植物开花结果
2、下列关于机械运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只有机械设备的运动才是机械运动
B.物体的一切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C.空气的流动不是机械运动
D.灰尘的运动属于机械运动
3、甲、乙两人并排骑自行车前进,甲看到乙是静止的,甲选取的参照物是(??)
A.甲????B.地面?????? C.迎面驶来的另一辆车??? D.道路两旁的树木
4、小霞静坐在行驶的汽车中,观察者觉得小霞是运动的,则该观察者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
A.路旁的树 ?????????B. 小霞乘坐的汽车
C.该车中的座椅????? D.该车中其他静坐的乘客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有5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和30颗非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组成.2011年7月2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组成北斗导航系统的第四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入轨道.该卫星在轨运行时,可以认为它静止不动的参照物
是( )
A.月球????? B.地球 C.太阳?????? D.绕地运行的“天宫一号”
二、能力提升
6、甲、乙两列火车在两条平行的铁轨上匀速行驶,两车交汇时,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看到乙车向南运动.由此可断(???)
A.甲、乙两车都向南运动????????? B.甲、乙两车都向北运动
C.甲车向南运动,乙车向北运动??? D.甲车向北运动,乙车向南运动
7、妈妈用电动自行车送小明上学,途中妈妈提醒小明“坐好,别动!”。这个“别动”的参照物是( )
A.电动自行车上的座位? B.路旁的树木 C.迎面走来的行人??D.从旁边超越的汽车
8、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一定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向左运动
三、课外拓展
9、在一条平直的南北方向的公路上,有甲、乙两辆汽车顺序向北行驶,甲车比乙车快。问:
(1)以什么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北运动?
(2)若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3)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什么方向运动?
(4)以什么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10、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下运动;乙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在向上运动,你能判断,甲、乙、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吗?
四、中考链接
11、汉乐府《江南》云:“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在此情景中参照物应选择( )
A.莲叶 B.田野 C.鱼 D.池塘
12、敦煌曲子词《浣溪沙》中有诗一首,即“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以船为参照物的一句是(?? )
A.满眼风光多闪烁 B.看山恰似走来迎???? C.仔细看山山不动??????? D.是船行
13、乘客站在观光电梯上从一楼上升到十楼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是运动的????????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是静止的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是静止的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D
【解析】A、奔驰的骏马,相对路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B、划过夜空的流星,流星相对天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C、地球绕太阳公转,地球相对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属于机械运动;
D、植物的开花结果,是植物的生长过程,不属于机械运动。故选D.
【答案】D
【解析】在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判断物体是否做机械运动的依据就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没有位置变化,故A、B均错误。 C、空气流动时,空气相对于地面来讲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空气流动是机械运动,故C错误。 D、灰尘的运动相对于地面来说发生了位置的改变,所以属于机械运动,故D正确。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解析】第四颗地球同步轨道卫星送入轨道.该卫星在轨运行时,可以认为它静止不动是和地球这个参照物之间没有位置的变化,所以选B。
二、能力提升
6、【答案】A
【解析】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从车窗看到地面上的树木向北运动,说明甲车是向南运动的,所以选项B、D不符合题意;若乙车向北运动,则甲车座位上的乘客不可能看到乙车向南运动,所以选项C不符合题意。故选A。
7、【答案】A
【答案】D
【解析】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两种可能? 1、向右运动?? 2、静止;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三、课外拓展
9、【答案】(1)以路旁的树木,房屋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北运动。
(2)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向南运动。
(3)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北运动。
(4)以在同一条路上向北行驶,且比甲车开得更快的车为参照物,两辆车均向南运动。
10、【答案】甲、乙两电梯都相对地面向上运动,而丙电梯无法判断。
【解析】因为电梯中的乘客观看其他物体的运动情况时,是以自己所乘的电梯为参照物。甲看高楼向下运动,那么要以高楼当参照物(高楼固定在地面上,相当于选地面为参照物),甲电梯一定向上运动,乙电梯是以甲电梯为参照物,同理可得,乙相对甲是向上运动,因为甲相对地面在向上运动,所以乙相对地面也向上运动,只是运动得比甲快,对于丙,无论是静止,还是向下运动,还是比甲、乙都慢的向上运动都能观察到甲、乙两电梯向上运动,所以丙电梯的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不能确定究竟是哪一种。
四、中考链接
11、【答案】A
【解析】A、由诗可知,鱼在莲叶的周围运动,所以相对于莲叶,鱼是运动的,故参照物为莲叶.故A正确。
B、鱼相对于田野的位置也在变化,但由于诗中没有出现原野这个物体,所以B错误。 C、鱼在此题中为要研究的对象,而不是参照物.故C错误。
D、鱼相对于池塘的位置也在变化,但由于诗中没有出现池塘这个物体,所以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13、【答案】C
【解析】A、相对于电梯来说,乘客与电梯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乘客是静止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乘客来说,楼房与乘客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楼房是向下运动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以电梯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与电梯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乘客是静止的,该选项正确。
D、以电梯为参照物,楼房与电梯之间的位置在发生变化的,楼房是运动的,该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2.1 动与静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运动的世界
1.宇宙每时每刻都在 ,我们就生活在 的世界里。
知识点2 运动的描述
2.小明同学骑自行车沿新华大街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不断向西运动。能正确说明高楼向西运动,是以下面哪个物体为参照物的( )
A.小明同学的自行车 B.对面驶来的公共汽车
C.新华大街 D.天上飞过的小鸟
3.明代诗人曾写下这样一首诗:“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在桥上走,桥流水不流”.其中“桥流水不流”之句应理解成其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水 B.桥 C.人 D.地面
4..课间做广播操时,站在队伍前面二位领操的同学动作优美、整齐划一。他们之间及他们与操场边上飞起的小鸟的相对运动情况分别是( )
A.运动、静止 B.静止、运动
C.运动、运动 D.静止、静止
5.在今年4月22日举行的中俄联合军演中,中国海军舰艇组成一字型舰艇编队(如图所示)正在同速前进。若以其中一艘舰艇为参照物,其余舰艇是 的。
综合训练
6.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忽然感觉自己的车正在缓慢运动,但当他看地面时,却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对此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照物甲车是运动的 B.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静止的
C.以地面为参照物乙车是静止的 D.以甲车为参照物乙车是运动的
7.星期天,小明与爸爸开车出行,在十字路口看见了红灯,停车等待,小明看着窗外旁边的汽车,突然发现他所坐的车向前移动,急忙向爸爸喊停车,爸爸说车没动.若爸爸判断正确,则爸爸和小明分别选的参照物可能是( )
A.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地面 B.地面、旁边向前移动的汽车
C.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地面 D.地面、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
8.汽车站并排停放着两辆大客车,甲车突然相对地面向后行驶,乙车仍相对地面静止,这时乙车上坐地座椅上的乘客却觉得乙车在向前行驶,则该乘客选择的参照物可能是
A.乙车 B.甲车 C.房屋 D.树木
9.我们可以用物体经过的路程来描述物体的运动,还可以从初位置到末位置作出一条线段来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如图所示,某物体分别沿两条路径从A点运动到B点:第一次先从A到D,再从D到B;第二次直接从A到B。则物体的两次运动( )
A.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B.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相同
C.路程相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D.路程不等,位置的变化不同
10.由图中轮船和船头上的红旗飘向,可以判断轮船是( )
A.靠近码头 B.可能静止
C.远离码头 D.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1.我们看电视转播的短跑比赛,感觉运动员跑得飞快,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电视屏幕 B.运动员自己 C.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D.电视观众
12.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 、 。
13.“五一”节期间,小丽随父母乘车到大连探望爷爷和奶奶。她们刚刚进站上了车,小丽侧脸望去,对面的客车上坐着赵老师,正准备下车跟老师打招呼时,她感觉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无奈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想法。可不大一会,赵老师乘坐的客车离开了车站,而自己乘坐的客车却没有动。
(1)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开动了是以_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2)小丽认为自己乘坐的客车没有开动是以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3)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14.电影、电视中,我们常见到主人公“腾云驾雾”的镜头,其拍摄过程是这样的;演员做出某种姿势或动作,剧组人员将画有山、川、云、雾的布景快速向后拉动,同时用排风扇迎着演员吹风,使演员衣襟向后飘风,这样,播映时便会出现“腾云驾雾”的镜头,想想看,这样做为什么可以给观众以逼真的感觉?
15.当我们坐着飞快行驶的火车通过一片广阔的戈壁滩时,用眼向远处望去,好像整个大地在不停地旋转,真是令人心旷神怡.为什么我们会看见静止的大地会不停地旋转呢?
当我们坐在快速行驶的火车上看远景时,是以火车为参照物的,因此观景者是静止的,车外的景物相对于火车是运动的,且靠近火车的景物会以与火车相同的速度和相反的方向倒退,从我们眼帘中很快消失,随着与火车的距离逐渐增大,视野中的景物消失的速度会逐渐减小,远处的景物停留在视野中的时间也会越长,好像相对于火车处在静止状态.例如:用离火车近的物体作参照物,远景与火车同时向前运动着,这就是所谓的“视差”现象.由于这种视差我们就会感觉到一方面景物倒退,另一方面景物又同时向前,形成大地瞬间旋转的现象。同学们做火车旅游时,不妨亲自体验一下这种感受。
阅读了以上信息,请回答:
(1)概括大地旋转现象形成的原因。
(2)为什么火车开得越快,原野越广阔,这种旋转现象越明显?
经典考题
16.某同学周末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该同学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甲车 B.乙车 C.地面 D.路旁的树
17.小明坐在汽车上,透过车窗看到与公路并排的铁路上一列火车的车头,过了一会儿又看到车尾.关于火车与汽车的运动情况,不可能的是( )
A.火车静止,汽车运动
B.火车运动,汽车静止
C.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同,火车的速度等于汽车的速度
D.火车和汽车运动方向相反,火车的速度小于汽车的速度
18.一位诗人写道“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河岸和行船 B.行船和河岸 C.都是行船 D.都是河岸
19.俗话说“水涨船高”,“水涨”是以________为参照物的,“船高”是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的。
20.观察图中的房子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有几种可能?并说明发生该现象的条件.(左西右东)
参考答案
1.运动 运动
2.A 解析:小明自西向东运动,看到两面的高楼向西运动,在这里,高楼是研究对象,参照物是小明的自行车,即高楼相对于小明的自行车在运动。
3.A
4..B
5.静止
6.D 解析:甲、乙两车并排停着,当甲车司机看着乙车时,以甲车为参照物时,乙车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时,发现自己的车并没动,故A、B、C错误,D正确.
7.D 解析:小明的爸爸说自己的车没有动,是选择地面为参照物的;小明观察窗外旁边的汽车,发现自己的车向前移动,是选择旁边向后移动的汽车为参照物的.
8.B 解析:甲车突然相对地面向后行驶,说明甲车向后行驶;乙车以地面为对照物相对地面静止,说明乙车静止不动,而乙车上坐地座椅上的乘客却觉得乙车在向前行驶,说明他是以甲车为参照物的可其它相对他是后退的物体。
9.B 解析:ADB与AB相比,ADB的路线长,AB短,表明路程不等,A、C错误;位置是指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和方向,由于两种情况都是到达B点,AB的长度不变,B相对于A的方位不变,所以位置相同,则D错,B对。
10.A
11.C 解析: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跑道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说运动员相对于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运动员所在的跑道是运动的,故所选的参照物是比赛场上的观众或运动员所在的跑道。
12.静止 向北运动 向南运动但速度小于列车的速度 解析:三种可能的答案都是与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汽车离列车的距离越来越远这一结论相吻合的。
13.(1)对面的乘客 (2)地面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参照物选择不同,对物体运动的描述不同)(合理即可)
14.剧组人员将山、川、云、雾的布景快速向后拉动时,相对于布景来说,演员是运动的,再加上演员的衣襟向后飘动,观众感觉就好像是演员在“腾云驾雾”,非常逼真。
15.(1)以火车为参照物,近处的景物运动快,远处的景物运动慢;以离火车近的物体作参照物,则远景与火车同时向前运动,这样就形成了大地的瞬时旋转现象 (2)火车开得越快、原野越广阔,则景物间相对运动的速度越大,所以现象越明显 解析:解答问题,要明确所选参照物、不同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包括是否运动、运动方向和运动快慢。
16.B
17.C 解析:小明先看到火车的车头,后看到火车车尾,以汽车为参照物火车是向前运动.汽车有三种情况:如果汽车静止,火车是向前运动的.如果汽车向前行驶,火车也向前运动,火车的运动速度比汽车大.如果汽车是向后倒车,火车可能是静止、可能是向前运动、也可能是倒车但是比汽车的倒车速度小,因此不可能是C。
18.B
19.地面 地面 解析:“水涨船高”意思是,水面升高了,船也随着升高,水面升高和船升高都是相对于地面来说的。
20.(1)甲车向东行驶 甲车静止不动 甲车向西行驶车速小于风速 (2)乙车向西运动且速度大于风速 解析:甲车:①甲车静止时,受东风的影响,小旗子向西飘;②甲车向东行驶时,不论车速大小,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向西飘;③甲车向西行驶时,车速小于风速时,小旗子还是向西飘.乙车:假设乙车向东行驶,车行的方向和东风都会使小旗子向西飘,与图不一致,这种情况不可能;假设乙车向西行驶,车行的方向使小旗子向东飘,东风使小旗子向西飘,车速大于风速时小旗子向东飘,符合题意.
2.2 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长度的测量
1.一根头发的直径约70( )
A.nm B.μm C.mm D.cm
2.小明同学对物理课本进行了测量,记录如下:长为25.91cm,宽为18.35cm那么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A.1mm B.1cm C.1dm D.1m
3.如图甲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cm。
4.图中,物体的长度是 cm。
知识点2 时间的测量
5.在下列四个事件中,经历时间最接近一秒钟的是( )
A.人眨一下眼
B.人在安静时呼吸一次
C.人在感冒时打一个喷嚏
D.人在做剧烈运动时(如快速登楼)脉搏跳动一次
6.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 ,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 (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
知识点3 测量误差
7.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8.用秒表测量人体的脉搏且尽量减小误差,下列方法中最合适的是( )
A.用秒表仔细测量一次脉搏的时间
B.用秒表多次仔细测量一次脉搏的时间,求平均值
C.用秒表测出十次脉搏的时间,求平均值
D.用秒表多次测量十次脉搏的时间,再求平均值
综合训练
9.1为了检验人躺着和站立时身体长度是否有差异,选用下列哪种尺最合适( )
A.量程3m,分度值1mm
B.量程10m,分度值1dm
C.量程30cm,分度值1mm
D.量程15cm,分度值0.5mm
10.2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μ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9m
11.下列对一些常见物体的估测最恰当的是( )
A.中学生课桌高度约80cm B.物理课本长度约50cm
C.学校教室的长度约20cm D.学生用笔直径约4cm
12.身高160cm的小明,利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进行了以下估测,接近真实值的是( )
A.教室宽5庚,约8m(庚:两臂左右平伸时,两手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B.教室长10步幅,约30m(步幅:走路时,两脚尖之间的距离)
C.课桌长4拃,约2.8m(拃:张开手,拇指尖到中指尖之间的距离)
D.物理课本厚1指宽,约10cm
13.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12.45cm B.12.34cm C.12.35cm D.12.36cm
14.如图所示,用塑料尺测得物体A的长度是 cm。
15.测量误差:一名同学先后4次测量了他的橡皮长,记录数据为:①4.35 cm、②4.36 cm、③4.28 cm、④4.34cm,其中第 次测量结果是错误的,造成其他三次测量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因为测量存在 ,这种差异 (选填“能”或“无法”)避免,你认为该同学的橡皮的长度最接近 cm。
16.福厦高速铁路的开通促进了海西的建设和发展,下表为动车运行时刻表。D6215动车组从福州直达厦门的运行时间是 h min。
动车组D6215
站名
动车组D6216
8:22
福州
--
11:55
福州
南
39
11:38
泉州
56
10:54
9:52
--
厦门
10:16
17.有一个T形工件,如图所示,根据你的观察,上面一横(ab)的长度 下面一竖(cd)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你用什么来检验观察结论是否正确?答: ;检验结果是:上面一横的长度 下面一竖的高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从以上的经历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答: 。
18.李阳同学为了测某一品牌导线的直径,他采用了以下的方法:剪下一段导线后,把这段导线紧密地单层在一支铅笔上缠绕40圈,形成一个导线圈,再用一把刻度尺去测量这导线圈的长度,测量情况如图所示。
则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mm,这个导线圈的长度是 cm,这一品牌导线的直径是 mm。
19.图中的甲、乙两图是同一把平放在一张白纸上的透明刻度尺正放和反放的照片,图丙是其沿刻度线方向的横截面图。刻度尺的刻度线是用油漆喷上去的。由图乙可以看到,每个数字和刻度线的右侧都有一个阴影。
(1)利用图丙说明,该刻度尺的刻度线喷在图丙中所标的A、B、C、D的哪个部位?为什么?
(2)一般都将刻度尺带刻度的一侧做得较薄,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20.某同学欲测量一根长为L的细铜丝的直径,他的实验步骤如下:
A.将细铜丝拉直,用刻度尺测出细铜丝的长度L1;
B.用刻度尺测量出铅笔杆上细铜丝绕圈的长度L2;
C.用铜丝的长度L1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D.将细铜丝紧密缠绕在铅笔杆上;
E.数出缠绕在铅笔杆上细铜丝的圈数N.
(1)以上步骤中,没有必要的步骤是 ;错误的步骤是 ,还缺少的步骤是:F. 。
(2)实验步骤的合理顺序应是 .
经典考题
21.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别为2.35cm 2.36cm 2.36cm ,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 cm C.2.35 cm D.2.4
22.如图所示,用AB两把刻度尺测同一物体长度,就分度值而言,_______刻度尺更精确些,其中放置正确的是_______刻度尺。
23.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24.如图所示,两种不同规格的刻度尺测量同一只铅笔的长度,图甲中铅笔的长度是
cm,图乙中铅笔的长度是 cm.
参考答案
1.B 解析:一根头发非常非常细,70cm和mm太大,70nm无法用肉眼看到,不符合实际,一根头发的直径70μm=0.07mm比较符合实际。
2.A 解析:长度测量的记录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其中数字的最后一位为估读值,而倒数第二位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数据25.91cm和18.35cm中倒数的第二位都是0.1cm,因此小明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
3.2.45 解析:起始端没从0开始,把1.00cm处当作“0”刻度,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1.00cm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2.00 解析:刻度尺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该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故物体的长度为:5.00cm-3.00cm=2.00cm。
5.C
6.cm s
7.A 解析:误差不是错误,误差是在方法正确的前提下产生的,误差只能尽量减小、而不能消除。
8.D
9.A
10.B 解析:单位之间进行换算时,先要把握单位之间的进率;接着要明确是高单位化低单位,还是低单位化高单位;单位换算过程中,原物理量就不能带着原单位乘以或除以进率。
11.A 解析:中学生用的普通课桌高度一般在0.8m上下,故A项正确;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26cm,故B项错;学校教室的长度一般约8-12m,20m显然太长,故C项错;学生用笔的直径一般在5-7mm,4cm显然太粗,故D项错。
12.A
13.C 解析: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前面是准确值是相同的,则12.75cm是错误的,取平均值减小误差作为物体的长度,所以物体长度为。
14.3.4~3.6 解析:观察可知,测量的准确值是3.0cm,估读值为0.4cm、0.5cm、0.6cm皆可,正确答案在3.4~3.6之间,记录结果应该只有一位小数。
15.③ 误差 无法 4.35
16.1 30
17.小于 用刻度尺测量(或“刻度尺”) 或用圆规比较(或“圆规”) 等于 有时感觉是不可靠的(或“感觉是不可靠的”) 或要准确判断需进行测量 解析:从观察看,上面一横(ab)的长度小于下面一竖(cd)的高度;可以用刻度尺测量或用圆规比较来检验观察是否正确;检验结果是它们的长度相等,即上面一横的长度等于下面一竖的高度;从中我们能够悟出这样的道理:感觉有时是不可靠的(或要准确判断需进行测量)。
18.1 2.35 0.5875 解析: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在进行长度测量时要进行估读,总长为2.35cm。通过计算可以知道导线的直径为0.5875mm。
19.(1)C所在部位 为了让刻度线贴近被测物体,减小读数误差 (2)刻度尺有刻度的一侧做得较薄,是为了在应用刻度尺画线的时候笔尖贴近刻度尺,线更容易画直;由于笔尖贴近刻度线,更容易画出长度符合要求的线段 解析:(1)刻度线喷在刻度尺背面,刻度尺薄的一侧;光透过透明刻度尺发生折射,数字与刻度线不透光在后面纸上形成阴影.(2)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线要尽可能地靠近被测物体;利用刻度尺画线时,刻度尺越薄,线段长短的误差越小.
20.(1)A C 用细铜丝线圈的长度L2除以细铜丝的圈数N,即得细铜丝的直径D (2)
DBEF(或DEBF)
21.A 解析:小明使用的刻度尺是毫米刻度尺,故记录结果只能在毫米的下一位添加一位估计的数字,求平均值时也应保留一位估计的数字同时还应遵循4舍5入的原则,故A正确。
22.A A 解析:分度值是一小格的刻度,A刻度尺分度值是1mm,B刻度尺分度值是2mm,故A刻度尺更精确;在测量过程中,要用零刻线或较清晰的整刻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并让有刻度的一侧靠近被测长度,故A刻度尺放置正确.
23.337.5 解析:小表盘显示的时间是5min,合300s,多余的时间应从大表盘上读出。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大表盘显示的时间是37.5s,则秒表记录的时间就为300s+37.5s=337.5s。
24.4.7 4.70 解析:图甲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cm,物体的长度为L=6.7cm﹣2.0cm=4.7cm.图乙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的长度为L=6.70cm﹣2.00cm=4.70cm.
2.2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一、夯实基础
1、在国际单位中长度的主单位是____________,长度的基本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___,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在测量长度时,要先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测量要达到的_______________,然后再根据测量要求选用____________.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组成。
2、关于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书写一个数字所用的时间约为1s
B.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2s
C.升旗唱国歌用时约3min
D.普通中学生跑lOOm用时约10s
3、一个物体的长度是180.0mm,若选用cm做单位,应是
A.18cm B.18.0cm C.18.00cm D.180cm
4、关于测量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误差就是实验中产生的错误
B.认真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C.测量误差偏大,表示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
D.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
5、如图是某同学测量一块木板的长度,他的测量结果是( )
A.3.81 dm B.38.1cm C.38.1mm D.0.381m
二、能力提升
6、甲、乙两人用两个刻度尺,分别测同一物体的长度,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m,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相同 B.两人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
C.两人结果中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D.甲读数比乙准确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是尺子
B.测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使物体的左边线跟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C.测量长度时,要使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
D.测量长度时,站在哪个位置方便,就从哪个角度读数
8、如图所示,用甲、乙两刻度尺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其测量结果分别为:甲测量的结果是 ,甲尺的分度值是 ;乙测量的结果是 ,乙尺的分度值是 ,使用 刻度尺测量较准确。在使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注意什么?(写出一条即可)答: .秒表的读数为 。
三、课外拓展
9、林强同学用一把如图所示的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四个错误之处.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给你提供刻度尺、三角板、棉线或其他你认为需要的器材,请说出两种测量乒乓球直径的方法。
11、为了探究误差产生的原因,小名和同学做了如下的实验:
(1)找出几把不同的刻度尺(可以是分度值不同,也可以是制作材料不同),从中取出两把不同的刻度尺,将它们的零刻度线对齐,再看看它们的10cm或15cm刻度线是否还对齐;换用其它尺子仿照上述方法再做两次。
(2)在一张白纸上画了一根直线,由几个同学独立测量直线的长度,注意:使用的是同一把刻度尺,并将零刻度对准直线的起点。
现在请回答下列几个问题:
15cm的刻度线不再对齐说明了: ;
同的人测量的结果的最后一位不完全相同,说明了: ;
③通过上述实验,你认为引起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四、中考链接
12、图中所列仪器用于测量时间的是( )
A. 卷尺
B. 游标卡尺
C. 螺旋测微器
D. 挂钟
1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测量需要达到的准确度,跟测量的要求有关,跟测量的人和工具无关
B.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只写数字不写单位是毫无意义的
C.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小数点后面数字的位数越多,说明测量结果越准确
D.在记录测量结果时,数值的大小与所用的单位有关系
14、测量物体长度时造成误差的原因有 ( )
A.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 B.刻度尺放得不正
C.读数时视线跟刻度尺不垂直; D.刻度尺热胀冷缩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米;刻度尺;零刻线;量程;分度值;精确程度;合适的测量工具;数字;单位。
【答案】A
【解析】A、正常情况下,认真书写一个数字的时间约1s,此选项正确;B、课桌的高度在0.8m左右,橡皮从课桌掉到地上的时间约1s,此选项错误;C、我国的国歌长度较小,升旗唱一遍国歌的时间在47s左右,此选项错误;D、男子百米世界记录略小于10s,中学生跑100m的时间在16s左右。此选项错误。故选A。
3、【答案】B
4、【答案】D
【解析】A.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人为疏忽所造成可以避免,但误差是由于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等因素所造成,它不可避免,只能尽量减小,故错误;B、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故错误;C、测量误差偏大,只能说明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较大,有可能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大,也有可能测量值比真实值偏小,故错误;D、测量误差不能绝对避免,但可尽量减小,故正确。故选D。
5、【答案】C
二、能力提升
6、【答案】B
【解析】甲测得的结果是6.50dm,最后的一个0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5,表示5c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乙测得的结果是0.6480m,最后一个0也是估计值,倒数第二位是8,表示8mm,所以这把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
【答案】C
【解析】A、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各种刻度尺,此选项错误;
B、断了的刻度尺也可以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从某一整格刻线对齐,测量结果要减去前面的数值,此选项错误;
C、测量时,刻度尺要放正,不能倾斜,要使尺的刻度线尽量贴近被测物体,此选项正确;
D、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此选项错误。故选C
8、【答案】3.2cm;1cm;3.15cm;1mm;乙;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337.5.
【解析】(1)由图知: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2cm-2.0cm=3.2cm;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乙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15cm-2.00cm=3.15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
刻度尺是初中物理中基本的测量工具,使用前要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使用时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零刻度线磨损的刻度尺,要从其它整数刻度开始测量。读数时视线与刻度垂直,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秒表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5min和6min之间,偏过中线;大盘的分度值是0.1s,而大盘指针在37.5s,因此秒表读数为5min37.5s=337.5s。
三、课外拓展
9、【答案】(1)使用了磨损的零刻度线
(2)刻度尺没有放正
(3)刻度线没有贴近被测物体
(4)视线没有与刻度尺相垂直
10、【答案】方法一:用棉线绕着乒乓球的对接线绕一圈,展开后,用刻度尺量出棉线对应的长度,即为乒乓球的周长L,再用d=L/π即可求出直径d。
方法二:用两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把它夹住的方法。
11、【答案】(1)刻度尺刻度线不均匀;
(2)不同人的估计值不同;
(3)测量时估读值因人而不同,误差总是不可避免的,误差由测量工具引起,也由测量的人引起。
【解析】(1)各种测量工具在制造时就存在问题,刻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不均匀,从而产生了误差。
(2)为测量更加接近真实值,故在测量时要对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进行估计,也就产生了误差。
(3)从实验中不难得到,产生误差的原因与测量工具有关,与测量的人估计有关。
四、中考链接
12、【答案】D
【解析】A、卷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B、游标卡尺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螺旋测微器是测量长度的工具,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挂钟是测量时间的仪器,此选项符合题意。故选D。
13、【答案】C
14、【答案】D
【解析】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刻度没有贴近被测长度;刻度尺放得不正;观察刻度尺时,视线没有跟刻度尺尺面垂直;这些都是错误.刻度尺热胀冷缩造成测量不准确,这才是误差。故选D。
2.3 动与静
一、夯实基础
1、1997年4月19日,厦门轮船总公司的“盛达”号集装箱船从厦门启航,开赴台湾高雄港,当日凌晨,“盛达”号载着20多个标箱和一些空箱,约用17h抵达了台湾高雄港,全程306km。这是一次被誉为“破冰之旅”的历史航程,中断了48年的两岸航运由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问:“盛达”号当时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km/h,合_________m/s。
2、猎豹是动物界的短跑冠军,它在0.5min内能跑840m,则它的平均速度可达_________m/s。
3、下列运动物体中,平均速度有可能为20m/s的是( )。
A.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B.正在快速爬行的蚂蚁
C.正在进行比赛的短跑运动员 D.在高空中正常飞行的波音747飞机
4、一列火车长600m,匀速通过长120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速度是( )。
A.20m/s B.30m/s C.10m/s D.无法确定
5、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s比1 km/h的速度大 B、1 m/s比1 km/h的速度小
C、1 m/s与1 km/h的速度一样大 D、单位不同,不能比较
二、能力提升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运动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大,速度越小
C、运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D、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7、甲、乙、丙三人骑自行车匀速行驶,甲在1h内行驶15km;乙在3min内行驶750m;丙行驶100m需24s;则三人骑车速度的快慢为( )
A、甲最快,丙最慢 B、甲最慢,丙最快
C、乙最快,甲最慢 D、三人一样快
8、甲、乙两人从相距200km的A、B两地相向运动,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则在通常情况下,甲、乙两人相遇时所需时间约为( )
A、 60min B、200min C、600min D、2000min
三、课外拓展
9、一滑雪运动员沿240m的斜坡下滑后,又在水平面滑行250m才停止。运动员在斜坡和水平面滑行的时间分别是16s和25s,则滑雪运动员在斜坡上下滑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在水平面上滑行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整个运动过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10、下课了,小宇想估测自己上楼的速度,他没有手表,但他灵机一动,用脉搏的跳动测时间,他的脉搏在平静时每分钟跳动72次,他从教学楼2层正常走到3层,数出自己的脉搏跳动90次。每层楼高3.3m。请你帮助他计算一下上楼的速度。如果考虑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这个因素,则他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是偏大还是偏小?
四、中考链接
11、(2014·柳州)一列队伍行进速度是2.5m/s,经过一座全长100m 的桥,从队伍第一人踏上桥到最后一人离开桥共需1min,则这列队伍长( )
A、50m B、100m C、150m D、250m
1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在图2-4中用来表示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13、某物体在第一、第二分钟内共前进了260m,第三分钟静止不动,第四分钟前进了100m,则它在4min内的平均速度为( )
A、1.67m/s B、1.5m/s C、2.17m/s D、2m/s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18km、5m
【解析】平均速度公式v=s/t=306km/17h =18km/h
18km/h=18÷3.6km/h=5m/s
故答案为:18km/h、5m/s。
2、【答案】28
3、【答案】A
【解析】20m/s=72km/h,这个运动速度显然比蚂蚁爬行快的多,比短跑运动员跑的快,比飞机的飞行速度小的多,所以选项B、C、D都不符合要求。故应选:A。
4、【答案】B
【解析】一列火车长600m,匀速通过长1200m的山洞,从火车进洞到车尾离洞共用1min,火车行驶的路程是1800m,时间是60s。根据公式V=S/t=1800m/60s=30m/s计算出火车行驶的速度。选B。
5、【答案】A
【解析】将单位m/s换算为km/h;根据两单位的具体关系,1m/s=3.6km/h;由此可见,1m/s>1km/h;故B、C、D错误,A正确;故选A。
二、能力提升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B
【解析】A、200/(200/60)=60(km/h)
B、200/(60/60)=200(km/h)
C、200/(2000/60)=0.6(km/h)
D、200/(600/60)=20(km/h)
我们知道电动车的一般速度是45km/h,从而可知:自行车加步行的速度一般为60km/h,。所以答案应该是B。
三、课外拓展
9、【答案】15;10;12
10、【答案】(1)小宇上楼的速度为2.64m/min。
(2)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则测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多,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那么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偏小。
【解析】上楼的速度=楼层的高度÷上楼的时间;他上楼过程中身体的运动引起心跳加快这个因素可知测出的时间比实际时间多,根据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可得出测出的速度比实际速度偏小.
四、中考链接
11、【答案】A
【解析】军队行进总路程:2.5*60=150米
队伍长:150-100=50米
12、【答案】C
13、【答案】B
【解析】所谓平均速度就是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
这里位移S=260+100=360(m)时间:t=4*60=240(s)
平均速度:v=S/t=1.5 m/s
2.3 快与慢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
1.生活中,人们通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运动快慢.方法①:相同路程比时间;方法②: .物理学用速度描述运动快慢,公式为,这种方法与日常方法 (①或②)是相同的.常用的速度单位有m/s和km/h,其关系是1m/s=_____km/h.
知识点2 速度
2.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 )
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
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
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
3.2013年9月29日建成通车的卧龙大桥是襄阳首座斜拉桥,全长4343.5m,桥面宽31.5m,双向六车道。如果一辆大车通过该桥的速度是60km/h,则所用的时间是(保留整数位)( )
A.4min B.6min C.8min D.10min
4.某同学骑自行车在平直路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在4s内通过20m的路程,那么他在前2s内的速度是( )
A.40m/s B.20m/s C.10m/s D.5m/s
5.小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知识点3 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
6.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7.如图所示是同一木块先后两次在同一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的“频闪”照片。第二次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 cm。由图可知,两次实验中木块的速度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8.如图所示是小球下落过程中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的照片,其中小球运动的参照物是 ,比较小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 ,可知小球的速度越来越 .
综合训练
9.汽车后刹车灯的光源,若采用发光二极管(LED),则通电后亮起的时间会比采用白炽灯大约快0. 5s,故有助于后车驾驶员提前做出反应,即遇到情况时可提前0.5s刹车。在限速为110km/h的高速公路上,行车安全距离约可以减少( )
A.3m B.7m C.15m D.25m
10.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11.短跑运动员在某次百米赛跑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前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4.5m/s
B.在后5秒内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6m/s
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10.0m/s
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动员的平均速度为9.1m/s
12.某一物体做变速直线运动,已知它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4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6m/s,那么,它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4m/s B.4.8m/s C.5m/s D.6m/s
13.(多选)甲、乙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14.如图所示,两木块自左向右运动,现用高速摄影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记录下木块每次曝光时的位置。已知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是相等的。两木块运动情况在图像中描述正确的是( )
15.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的路程s与时间t的关系式为s = 5t + t2(各物理量均采用国际单位制单位),则该物体( )
A.第1s通过的路程是5m B.前2s的平均速度是7m/s
C.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6m/s D.任意1s的平均速度都是2m/s
16.在研究气泡运动规律的实验中,小明每隔10s记录的气泡位置如图所示,则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 ;小明用刻度尺测出A、B间的距离s=80cm,则气泡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v= cm/s。
17.甲、乙两人从相距15km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3km/h,乙的速度为2km/h,甲带一条狗,同甲一起出发,狗的速度4km/h,狗碰到乙后又往甲方向走,碰到甲后它又往乙方向走,这样持续下去,直到甲乙相遇时,这条狗一共走了 km.
18.甲、乙两人从矩形跑道的A点同时开始沿相反方向绕行,在O点相遇,如图所示,已知甲的速度为5m/s,乙的速度为3m/s,跑道OC段长度为50m,如果他们从A点同时开始都沿A→B→C→D同向绕行,则再一次相遇的时间是________s。
19.某校同学在水平直道上进行1000m跑步比赛。甲、乙两位同学同时出发,甲同学在整个比赛过程中作匀速运动。乙同学出发后,经过100s通过的路程400m,此时他发现比甲同学落后100m;接着乙同学以6m/s的速度追赶,经过50s没有赶上;然后乙同学发起冲刺,最后比甲同学提前10s到达终点。则甲同学比赛中的速度为 m/s,乙同学出发后,前100s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 m/s;乙同学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为 m/s.
20.如图甲是教材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图乙是教师的改进实验:将一小块含铁小重物(涂黑部分)密封在灌满水的长直玻璃管内。当长直玻璃管竖直后,迅速移去玻璃管顶端的小磁铁,小重物开始下落,分别测得小重物到达15cm、30cm、45cm处所用的时间,实验数据如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不考虑实验误差),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2)为求小重物在第一次实验时整个下落过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采用了下列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
方法2:
以上两次计算方法正确的是 。
(3)在甲实验中,要使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变大,可采取的方法有 (写出一点即可);
(4)与甲实验相比,乙实验具有能保证物体做直线运动、便于观察实验过程等优点,但还有继续改进之处,你的改进建议是 (写出一点即可)。
21.连云港市正在建设的“BRT”系统,是连接中心城区与外外围区域的快速公交系统,它具有专用的车道和站点,有利于中心城区各项功能的向外辐射和向心聚焦。
(1)已知从起点海州站到终点墟沟站的距离约为34km,若“BRT”专用车的平均速度80km/h,求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多少min?
(2)目前,由于堵车现象严重,再加上红绿灯较多,该路段开轿车上班的平均速度仅约40km/h,该系统运行后,乘坐“BRT”专用车比开轿车上班从起点到终点可以节约时间多少min?
22.小红带表弟去超市购物,超市有两架并排的自动扶梯(如图所示),一架向上运动,另一架静止。初到省城的表弟对扶梯很好奇,在运动的扶梯上跑上跑下。小红发现表弟上楼所需要的时间比下楼的时间要少,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小红让表弟先后做了四次测试(扶梯上、下端的间距为s)并用手表记录了时间,结果如下:
若扶梯向上运动的速度为v1;表弟在扶梯上跑动的速度为v2;扶梯向上运动的同时,表弟向上跑动,此时表弟的合速度为v3;扶梯向上运动的同时,表弟向下跑动,此时表弟的合速度为v4。请你根据上述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论证:2
(1)v3与v1和v2的关系是 ,依据是: (要求写出数学分析过程)。
(2)v4与v1和v2的关系是 ,依据是: (要求写出数学分析过程)。
经典考题
23.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24.经测定,某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即图中“反应过程”所用时间)是0.4s。在某次试验中,该志愿者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实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从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3m,则经过 m距离后汽车才开始减速;若志愿者边打电话边驾车,以72km/h的速度在试验场的水平路面上匀速行驶,在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距离39m,此时志愿者的刹车反应时间是 s。由此研究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会 。(选填“变快”、“变慢”或“不变”)
25.如图,甲是两位同学在一段时间内以不同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的三幅照片,请你在乙图中用图像分别描述出男女同学的大致运动情况.
26.2014年4月18日上午8时,D8271次动车组徐徐开出南宁站,标志着南广高铁广西段动车开通运营,将带动桂东南地区融入广西高铁经济圈.从贵港站列车时刻表中可知,贵港到南宁线路长151km,若按动车设计速度200km/h计算,从贵港到南宁需要多长时间?若动车按照贵港站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是多少?
贵港站列车时刻表
车次
发站
到站
开车时间
到达时间
里程
D8271
贵港
桂平
9:05
9:30
58km
平南南
9:05
9:47
93km
梧州南
9:05
10:28
177km
D8272
贵港
南宁
20:49
21:59
151km
参考答案
1.相同时间比路程 ② 3.6 解析: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相同路程比时间和相同时间比路程两种方法,即运动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少,运动越快;运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越长,运动越快;物理学中用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快,跟第②中方法相同,1m/s=3.6km/h。
2.C
3.A
4.D 解析:该同学骑自行车的速度,由于自行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保持不变,在前2s内的速度是5m/s。
5.22.5
6.A 解析: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都相等,符合条件的只有答案A。
7.1.69~1.71 不相等 解析:木块从A点运动到B点的距离是4.60cm-2.90cm=1.70cm,最后一位是估读数字。
8.地面 路程 大
9.C 解析:v=110km/h=m/s,行车安全距离约为s=vt=m/s×0.5s≈15m。
10.B晓燕百米赛跑中平均速度为。
11.C 解析:运动员跑完全程100m所用的时间是10s,则全程的平均速度为10.0m/s。
12.B 解析:该物体在整个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13.AB
14.A 解析:上面的木块做的是加速直线运动,下面的木块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15.B 解析:根据物体运动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式,可知物体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匀加速直线运动),故C、D错误;将时间带入公式,可知,当t=1s时,路程s为6m;当t=2s时,s为14m,平均速度为为,则A错误,B正确。
16.先变大后不变 1.6 解析:气泡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先增大后不变,由此可判断气泡上升时速度大小的变化情况是先变大后不变.气泡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
.
17.12 解析:猎狗奔走的时间就等于甲、乙两人出发至他们相遇的时间.设从出发至相遇,甲、乙两人骑车行驶的时间为t,t=,所以猎狗在时间t内来回奔走的路程为s2=v3t=4km/h×3h=12km.
18.200 解析:设跑道周长为s,反向绕行时,甲运动的路程为,乙运动的路程为,由于相遇的时间相等,就有,即
解得s=400m。设同向绕行时间t后相遇,由题知,s甲=s乙+400m,所以5m/s×t=3m/s×t +400m
解得t=200s。
19.5 4 7.5 解析:甲的速度为;乙的速度为
。甲通过全程用的时间为为t甲=200s,乙用的总时间为为t乙=200s-10s=190s,乙同学最后冲刺阶段所用的时间为t冲=190s-100s-50s=40s,乙追赶阶段通过的路程为s2=v2t2=6m/s×50s=300m,乙冲刺阶段通过的路程s冲=s-s1-s2=1000m-400m-300m=300m,最后冲刺的平均速度就为。
20.(1)不是 (2)方法1 (3)增大纸板角度(或增大铅笔放置高度或在更光滑的桌面上实验) (4)增加玻璃管的长度(或改变小重物的密度或改变液体的密度) 解析:(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相同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不相同,所以从最高处下落到玻璃管底部的过程中小重物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方法正确;方法2是加起来被3除,那叫速度的平均,是错误的求法;(3)增大纸板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铅笔在桌面上滚动的平均速度;(4)乙实验的物体是自由下落,下落时间短,如果增长玻璃管的长度,可以增加下落时间,便于测量.
21.解:(1)公交车行驶的时间为,
(2)轿车行驶的时间为,
公交车比轿车节省的时间为△t=t′﹣t=51min﹣25.5min=25.5min。
答:(1)从起点到终点的运行时间为25.5min;(2)交车比轿车节省的时间为25.5min。
22.(1)v3=v1+v2 ,, (2)v4=v2-v1 ,
23. D 解析:,,所以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v甲t-v乙t=3m/s×4s-1m/s×4s=8m。
24.8 0.7 变慢 解析:反应过程通过的路程是s=vt=20m/s×0.4s=8m。刚开始时,汽车在减速过程中通过的路程为s减=33m-8m=25m,汽车减速通过的路程是一定的,志愿者打电话开车时的反应路程为s'=39m-25m=14m,此时的刹车反应时间为
。比较可知,驾驶员驾驶时打电话,驾驶员的刹车反应时间变长,刹车反应变慢。
25. v-t图像和s-t图像如下 解析:两同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女同学追赶并超过了男同学,女同学的速度比男同学的速度大。图像上,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速度(或路程),可得v-t图像或s-t图像。
26.解:动车从贵港到南宁所用的时间为;
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时间为t′=9:30﹣9:05=25min=h,
则实际速度为。
答:从贵港到南宁要用0.755h;若动车按贵港站列车时刻表准点运行,动车从贵港到桂平的实际速度是139.2km/h.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夯实基础
1、下列关于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的路程越长,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B、相同时间内,通过路程越长,物体速度越大
C、运动的时间越短,物体的速度就越大
D、通过相同路程,所用时间越长,物体速度就大
2、汽车在前20s内通过200m的路程,在后40s内通过250m路程,则汽车在全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7.5 m B.8.125 m C.6.57 m/ D.10 m/s
3、火车在2h内行驶120km,飞机在5min内飞行50km,火车的速度与飞机的速度之比是( )
A.1:1000 B.1:100 C.1:10 D.1:24
4、物体从A点出发,途径B到达C点,速度由快到慢最后停下,若AB=BC=4m,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那么物体从A到C的平均速度可能是:( )
A.6.5 m/s B.4 m/s C.5 m/s D.以上答案都不可能
5、甲乙同时参加百米赛跑,同时起跑,当甲到达终点时,乙离终点还有 10m ,设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由起点后退10m ,同时起跑,则结果是( )
A .两人同时到达终点 ??B.乙先到终点 ??C.甲先到终点 ????D .无法判断
实验设计
6、某班同学在用皮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时,四位计时员记录了王军同学跑步通过10m、20m、30m、40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程s/m
10
20
30
40
时间t/s
3.2
5.3
6.8
9.2
根据上面数据,计算出王军同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1)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2)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3)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为 m/s 。
(4)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m/s
7、一个小球从光滑的斜面上从静止开始滚下,不同的时间滚下的路程如下表所示。
(1)、取上面的坐标的纵坐标为路程s,每格为5m,横坐标为时间t, 每格为0.5s。根据图中数据描点并作出小球的路程—时间图像。
(2)、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 。
(3)、若斜面长35m,则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 (选填“<”、“=”或“>”)6s。
三、中考链接
8、两物体分别以速度υ1、υ2作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分别为s1 、s2, 所用时间为t1和t2,那么( )
A、若s1>s2,υ1>υ2,则一定有t1>t2 B、若s1=s2,υ1>υ2,则一定有t1>t2
C、若υ1>υ2,t1=t2,则一定有s1>s2 D、若s1<s2,t1>t2,则一定有υ1>υ
9、甲、乙两人同时从跑道的一端跑到另一端,其中甲在前一半时间内跑步,后一半时间内走;而乙在前一半路程内跑步,后一半路程内走。假设甲、乙两人跑步的速度相等,走的速度也相等,则( )
A、甲先到达终点 B、乙先到达终点 C、同时到达 D、无法判断
参考答案
一、夯实基础
1、【答案】B
【解析】A选项,通过的路程长,也可能是速度小但所用时间长,故A错误。B选项,由,可知当时间相等时,路程与速度成正比,故B正确。C选项,由,可知速度为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时间不能决定速度,故C错误。D选项,由s=vt,可知当路程相等时,速度与时间成反比,故D错误。故本题答案为B。
【答案】A
【解析】汽车在整个过程中通过的总路程为s=(200+250)=450m,所用总时间为t=(20+40)s=60s,则其平均速度m/s=7.5m/s,故A正确。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C
【解析】已知火车和飞机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根据公式V=可求火车和飞机的速度,进一步求出二者速度之比。
【答案】A
【解析】已知:AB=BC=4m,物体速度由快到慢,通过BC所用的时间为0.8s,那么物体通过AB的时间小于0.8s,即t<1.6s,根据速度公式,则v>5m/s,所以A选项是正确的。
5、【答案】C
【解析】(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相同的路程,比较运动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2)本题把甲的110m分成100m和10m,把乙的100m分成90m和10m进行比较,得出答案.解:相同的时间,甲跑了100m,乙跑了90m,根据v=得,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由起点后退10m,乙在原地,同时起跑,甲跑完100m和乙跑完90m的时间相同,离终点甲和乙都分别剩下10m,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用时间少,甲先到达终点.故选C。
二、实验设计
6、【答案】(1)3.125(2)4.76(3)5.13(4)4.35
【解析】(1)根据速度公式就会求出从起点到10m处的平均速度;(2)先算出从10m处到20m处所用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从10m处到20m处的平均速度;(3)同理先算出从20m处到40m处所用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就会算出从20m处到40m处的平均速度;(4)先算出全程所用的时间,行驶的总路程,再由速度公式就会算出全程的平均速度。
【答案】(1)
(2)6.25m(3)<
【解析】(1)如图(2)由表格中的五组数据可以知道,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是:路程是对应时间的平方.所以在2.5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2.5的平方,即为6.25m。(3)在6s时,小球滚下的路程为6的平方,即为36m,而斜面长为35m,所以小球滚到底部的时间<6s。
三、中考链接
8、【答案】C
【解析】A、若s1>s2,v1>v2,根据公式可以知道,无法判断时间的大小;故A错误;B、若s1=s2,v1>v2,根据公式可以知道,速度越大,时间越小,t1v2,t1=t2,根据公式s=vt可以知道,速度越大,路程越大,s1t2,根据公式V=可以知道,v19、【答案】A
【解析】从题意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分析谁先到达终点,也就是转化为甲、乙两个同学哪一个所用的时间短一些.故设一半的路程为S,则全程的路程为2S,然后把两人到教室的时间用所给的量表示出来,作差比较。
2.4 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基础训练
知识点1 测量平均速度
1.如图所示是“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从斜面顶端到金属片的距离为1.2m。以金属片为参照物,下滑过程中的小车是 的。为了测出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需将 移至斜面的中部;若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到撞击金属片的时间是1.2s,则小车通过上半段的平均速度是 m/s。
综合训练
2.如图为小明做“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实验过程,图中的停表(停表每格为1秒)分别表示小车通过斜面A、B、C三点的时刻,B点是全程AC的中点,关于小车通过上、下半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和平均速度的关系,正确的是( )
A.tABvBC D.vAB3.神舟十号运载火箭全长58m。分别从视频中截取火箭发射前和发射后第10s的位置图像,如图所示。则火箭发射后10s内的平均速度最接近于( )
A.5m/s B.9m/s
C.12m/s D.15m/s
4.据新华社报道,2014年8月20日上午,青奥会赛艇女子双人单桨比赛的最终“奖牌榜”出炉,四川选手罗雅丹与队友潘婕合作,以3分37秒52的成绩获得银牌。赛程全长2000米,如图所示为她们在比赛中的情境。下列四个速度中,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 )
A.5m/s B.10m/s C.5km/h D.10km/h
5.同学们用图甲玻璃管做了“测量气泡的速度”的实验,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 ;用测量的数据画出路程时间图像如图乙,分析乙图像中的信息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6.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
s1= cm
s2=64cm
s3=90cm
时间
t1=2s
t2= s
t3=6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 (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 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 (写出一种即可).
7.如图在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图中AB段的路程sAB= 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
度vAB= cm/s.
(2)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
(3)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 ,理由是: .
8.某司机驾车前行,突然发现前方80 m处有障碍物.司机从发现险情到刹车制动需要
的反应时间为0.75s,这段时间内汽车保持原速前行了15 m.汽车制动后还要继续向前滑行30 m才能停下.求:
(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多少?
(2)若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请通过计算判断汽车是否撞上障碍物.
经典考题
9.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学习“测量平均速度”时,想测量从斜面上滑下的物体在不同阶段时的平均速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让小车从带有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个位置时电子表的显示时间(圆圈里面的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则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 进行测量的;
(2)通过分析图中所给信息可以判断: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的过程中 (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3)小车在AB段运动的路程SAB是 dm;在B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BC是
m/s;在AC段运动的平均速度vAC是 m/s;
(4)在实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小车到达C点还没有停止计时,则会使所测量的运动时间偏 .
10.小新和同学一起用硬纸板搭建了如图所示的轨道,测量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
(1)根据实验原理_________,需要测量的物体量是小球运动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2)他们先用钢卷尺对轨道的各段长度进行测量并分段做了标记,因_______的测量误差较大,需多次测量。为保证小球每次通过A点的速度相同,必须用同一小球从左边斜面的________高度由静止释放。要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______水平段BD的高度。
(3)从A点开始计时,用电子秒表分别测量小球经过B、C、D、E各点的时间。整理实验数据并记录在下表中。
路段
距离s/cm
运动时间t/s
平均速度v/(m·s-1)
AB
50.00
0.45
1.11
BC
50.00
0.60
0.83
CD
50.00
0.75
0.07
DE
100.00
0.93
0.08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vBC vCD,这是因为小车在运动过程中受_________作用;小球从A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在______点的速度最小。小球在BD段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m/s(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参考答案
1.运动 金属片 0.5
2.D
3. A 解析:火箭长58m.由图可知,火箭发射后10s实际上升距离为一个火箭的长度,即s=58m,火箭发射后10s内的平均速度为。
4.B 解析:她们双人单桨比赛的速度约为,5km/h≈1.4m/s,10km/h≈2.8m/s,比较可知,比她们的平均速度大的是10m/s.
5.刻度尺、停表 气泡做匀速直线运动,且速度为2.5cm/s
6.(1)26cm 4s (2)方法1 0.15 (3)不是 (4)增大斜面角度 解析:(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加起来被2除,那叫速度的平均,错误;甲至丙的路程s3=90cm=0.9m,时间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v3===0.15m/s;(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1=26m=0.26m,所用的时间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0.13m/s,全程中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7.(1)40.00 25 (2)小 (3)不正确 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段的时间(或
小车从A点到C点的过程中通过B点时的速度不为0;或小车通过AC段的时间与AB段的时间之差才是下半段BC段的时间) 解析:(1)小车运动距离sAB=80.00cm﹣40.00cm=40.00cm,小车通过AB段的平均速度为;(2)让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导致记录的时间偏大,平均速度会偏小;(3)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时,从后半段一开始就有一定的速度,而将小车从中间位置开始释放时,后半段一开始的速度为零,因此小明的方案不正确.
8.解:(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为;
(2)司机酒后驾车,反应时间为t'=4t,这个反应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v't=4vt=4×20m/s×0.75s=60m,
这样,直到停下,汽车行驶的路程为
s总=s'+s滑=60m+30m=90m,
因为90m>80m,所以汽车将装上障碍物。
答:(1)汽车制动前的速度是20m/s;(2)反应时间是平时的4倍时,汽车将撞上障碍物.
9.(1) (2)不是 (3)4 0.5 0.3 (4)大
10.(1) (2)时间 同一 大于 (3)> 摩擦力 D (4)0.74 解析: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存在着能量损耗,为使小球能够通过E点,释放小球的高度应大于水平段BD的高度。由于vBC>vCD,可知小球在BD水平段上运动时的速度是越来越慢,这说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受到摩擦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