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二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二年级上青岛版六三制8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1-30 15: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的乘法口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45~49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8的乘法口诀的含义,并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出8的乘法口诀规律,并能正确应用8的乘法口诀。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自己探索和感悟,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经历在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经历编口诀的过程,理解8的口诀的含义,能够正确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8的口诀的含义,能够正确应用口诀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圆环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凯蒂学会了很多的中国小制作,今天,她又在学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情境图。(见图1)
师:看一看她正在学做什么呢?
预设:中国结。
小结:对,今天凯蒂要跟同学们学习用圆环做中国结。请同学们再来认真读一读,仔细数一数,从图中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有选择性地进行板书:
预设1:一共要做8个中国结,每个中国结需要8个圆环。
预设2:每天安排8人做值日,一周要安排5天。
预设3:墙上贴了4行画,每行有8幅。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通过读一读、数一数找到了三组有联系的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
预设2:一周安排多少人做值日?
预设3:墙上一共贴了多少幅画?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设计意图】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情境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读一读、数一数的方法搜集数学信息,进而有根据地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解决问题的习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解决第一个红点问题,学习8的乘法口诀
1.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先完整地读一读这组信息和问题,然后想一想:一共需要多少个圆环?怎样列算式?
预设: 8×8=64(个)
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你是怎么知道结果等于64的?
预设:每串需要8个圆环,做8个,也就是求8个8是多少,“八八六十四”,所以结果等于64。
师:这位同学用到了一句乘法口诀来计算。那么,到底8×8是否等于64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跟8相关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动手操作,填写表格。
(1)独立填表。
师:前面我们通过乘法算式研究了6、7的乘法口诀,这节课我们借助于表格来研究,好吗?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中国结的个数
1
2
3
4
5
6
7
8
需要圆环的个数
8
师:1个中国结需要8个圆环,这是几个8?(指图表)2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这又是几个8?是多少?怎么算?(随学生交流补充表格)
师:3个中国结需要多少个圆环?也就是几个8?是多少?想不想自己想一想、算一算、填一填?一边做一边想清楚,你怎样算的?先独立完成,再对照表格把你的算法和同桌交流。
学生完成表格。
(2)同桌交流。
教师巡视指导。
(3)班内交流。
师:你是怎样算的?谁能对照你填的表格跟同学们说说。
预设1:用摆一摆的方法:1个中国结摆8个圆环,2个中国结再摆8个圆环,就是2个8,是16个圆环,3个中国结再摆8个圆环,就是3个8,是24个圆环……
预设2:用加一加的方法:1个8是8,2个8也就是8+8等于16,3个8是8+8+8=24,4个8也就是再加8等于32……8个8相加是64。
(4)小结。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我们借助表格从1个8是8,用加一加的方法,就可以推算出几个8是多少。
3.借助表格,学习口诀。
(1)集体编写口诀。
师:下面我们借助表格推算出的得数来编写8的乘法口诀。1个8是8,谁能列出算式?编出口诀?2个8是16,谁能列出算式?编出口诀?
教师出示课件,根据学生回答呈现相应的算式和口诀。
(2)独立编写口诀。
师:3个8是多少?4个8?5个8?6个8呢?请你根据表格推算出的得数、补充算式编出口诀,写在答题纸上。比比看谁编得快写得好。
(3)展示交流。
师: 1个8是8,1×8=8,一八得八。2个8是16,2×8=16,二八十六。你也能像老师这样把你编写的口诀介绍给大家吗?
学生交流。
小结:同学们真棒,根据自己推算出的得数,动动脑筋就能编写出8的乘法口诀。
(4)理解口诀的意义。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些口诀,边读边想每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算式表示?
学生交流,教师指其中一句口诀,学生交流口诀的意义以及另一个算式。
小结:8的口诀和6、7的口诀一样,每句口诀都表示几个八相加是几。
【设计意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首先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思考、推理的过程,推算几个8结果,然后放手让学生根据表格独立编写口诀,同时将口诀意义的理解融入编写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帮助学生积累了自主编写口诀的经验,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4.寻找规律,记忆口诀。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师:刚才我们编写完了8的乘法口诀,我们先来读一读,边读边观察,8的口诀藏着什么规律?有发现的同学同桌互相说说看。
(2)全班交流,学习规律。
师:8的口诀有什么规律,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8的口诀是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排列的。
预设2:口诀里的第二个字都是八,8的乘法口诀共有8句。
预设3:每句口诀的前半句都表示几个8,后半句都表示得数。
预设4:积一个比一个依次多8。
小结:8的口诀从上往下看,一句比一句多了1个8,那么得数就比上一句的得数多了1个8;反过来,从下往上看,一句比一句少了1个8,那么得数就比下一句得数少了1个8。
(3)运用规律,记忆口诀。
师:下面边读边记住这些口诀,如果哪句口诀忘了,就用这些规律来想想。比比谁先记住。
学生独立记口诀。
师:你认为哪句口诀最好记?哪句最难记?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同桌交流。
师:如果忘记了“六八”这句口诀,怎么办?
预设1:可以想五八四十,再加一个八就是四十八。
预设2:可以想七八五十六,再减去一个八就是四十八。
师:记住了吗?背给同桌听听,如果忘了,同桌互相提醒。
同桌互相记口诀。
(4)对口诀。
教师说前半句,学生对后半句;教师说后半句,学生补充前半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寻找规律,运用规律记忆口诀,在找规律、用规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记忆口诀,培养学生的分析、反思、推理能力,为熟练运用口诀、提高运算能力奠定基础。
(二)解决绿点问题,运用8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师:下面我们用8的口诀解决第二个问题,完整读一读题,不仅要会算,还要想清:为什么这样算?用的哪句口诀计算?
学生独立解答。
班内交流。
预设: 5×8=40(人)
追问:为什么用乘法计算?怎样算出是40人?
预设:这是5个8相加,想口诀:五八四十。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
预设:8×5=40(人)
小结:一句口诀能计算两道乘法算式,计算乘法要想对口诀。
(三)试一试:解决墙上一共贴了多少幅画?
1.学生独立解答。师:完整读一读题,仔细想一想,列对算式,想对口诀。
2.学生独立解答,班内交流。
预设:8×4=32(人)
追问:有不同算式吗?
预设:4×8=32(人)
追问:用哪句口诀进行计算?
小结:学过8的乘法口诀,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
【设计意图】探究新知环节引导学生经历了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法口诀的作用,理解乘法的意义,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回顾反思,梳理建构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8的乘法口诀,并且发现口诀中的规律,还能运用这些规律记口诀,下面我们一起解决几个问题。
三、自主练习,巩固拓展
1.基础练习。(自主练习3)
学生独立解答,班内交流。
2.变式练习。填一填。
( )×8=48 8×( )=56 ( )×( )=24
3.综合练习。
师:先解决第一个问题,仔细读题,找出相关信息再列出算式。想清楚用的是那一句口诀。
学生先独立解答,再交流。
小结:在解决问题时一定找到相关的信息,再列出算式,正确运用口诀进行计算。你还能够提出什么问题呢?自己提一个问题并解答。
4.拓展练习。(编儿歌)
师:同学们表现可真棒!老师奖励大家一首儿歌。看谁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上?课件出示:螃蟹图片,仔细观察它有几张嘴,几只眼睛,几条腿。
随学生交流,课件出示:???????????????????????????
1只螃蟹一张嘴,(2)只眼睛,(8)条腿。?2只螃蟹二张嘴,(?)只眼睛,(?)条腿。?
3只螃蟹三张嘴,( )只眼睛,( )条腿。?4只螃蟹四张嘴,(?)只眼睛,(?)条腿。?
5只螃蟹五张嘴,( )只眼睛,( )条腿。?6只螃蟹六张嘴,( )只眼睛,( )条腿。?
7只螃蟹七张嘴,( )只眼睛,( )条腿。?8只螃蟹八张嘴,( )只眼睛,(?)条腿。?
小组对作答,同桌拍手念儿歌,集体念儿歌。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引导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巩固8的乘法口诀,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全课,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有什么收获?
预设:我学会了8的乘法口诀。教师适时追问:8的口诀有几句?
试试能不能熟练地背诵一下。
师:还学会了什么?
预设:编口诀。
师:我们可以借助表格推算、自己编写口诀。
师:大家能够借助以前的方法独立研究问题,还能和大家合作讨论问题,这样学习高兴吗?
师:看来同学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新知识,及时回过头来再想一想、说一说,我们会记得更清楚,更明白。
【设计意图】引导二年级的学生对整堂课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回顾,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逐步培养他们养成全面回顾的习惯,感受自我反思、全面概括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