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大小的比较
课 题
7.1线段的大小的比较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初步掌握线段的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2、会用直尺、圆规画线段,初步体验用作图语言叙述画法3、通过线段叠合的操作,理解两条线段相等的含义,并会用图规、直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4、掌握两点间距离的概念,了解两点间线段最短。
重 点
探求线段的比较方法
难 点
用尺规作图的方法画线段及作图语言叙述画法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背景图: “人民广场”到“徐家汇”的地图
如何测量甲、乙两地点的距离?
从(甲)人民广场到(乙)徐家汇走哪条路最近?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
知识呈现:课前练习二
1、图中有几条线段?
有6条。线段AC、 AD 、AB、 CD、 CB、 DB、 AB
2、如图,图中有几条直线?
有1条直线:直线EF
有几条线段?有6条线段:线段AB、AD、AC、BD、BC、CD
以A为端点的射线有几条?有3条射线:射线AE、AF、AD
课前练习三
讨论: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线段的表示方法:
(1)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一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线段可用表示端点的两个字母表示。如图,记作线段AB。
(2)用一个小写字母,如a,b,‥‥,表示一条线段。
新课探索一
思考 1、两条线段的大小会出现哪几种不同的情况?
2、将线段AB移到线段CD的位置,使端点A与端点C重合,线段AB与线段CD叠合,这时端点B有几种不同的位置情况?
新课探索二
操作: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已知线段a。
a
方法一:先量出已知线段a的长度,再画一条等于这个长度的线段。
A B
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方法二:(用直尺和圆规)。
1.人以画一条射线AC;
2.在射线AC上截取AB=a。线段A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A a B C
新课探索三
先用观察法估计图中线段a,b的大小,然后用比较线段大小的方法验证你的估计,并用“〈”符号连结。
估计b〈a?a〉b?
可用刻度尺,也可用两脚规,这里我们采用叠合法。
新课探索四
背景图: “人民广场”到“徐家汇”的地图
你能知道(甲)人民广场到(乙)徐家汇之间的距离吗?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图的比例尺为1:5000000。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甲)人民广场到(乙)徐家汇之间的距离。
你能说一说什么叫两点间的距离吗?
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新课探索七
景点甲、乙之间有三条路,选哪条路走最近?
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图片:小狗抢骨头
问题:小狗将沿哪条路线行走去抢骨头?
难道小狗也知道“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个道理吗?
课内练习一
1、比较下列各图中两条线段AB与CD的大小。
课内练习二
2、已知线段AB、CD,AB〉CD,如果将CD移动到AB的位置,使点C与点A重合,CD与AB叠合,那么点D的位置状况怎样?
3、用刻度尺量出点A,B之间的距离(精确到毫米)。
课堂小结: 1、线段的表示方法。
2、线段的大小比较。
3、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4、线段公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5、两点间的距离:联结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课外
作业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20 分钟;学生活动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画线段的和、差、倍
课 题
7.2画线段的和、差、倍
设计
依据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理解线段可以相加减,掌握使用尺规画线段的和、差、倍的操作方法2、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意义,并能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线段的中点3、掌握用度量法求作线段中点,了解如何用尺规作线段中点
重 点
用尺规作线段的中点
难 点
线段的尺规画法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线比射线长;
(B)射线的长度相等;
(C)联接两点的线段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D)联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
课前练习二
2、(1)在修建铁路时,如果遇到一座山,往往是修建隧道而不是绕弯而建,这是为什么?
(2)如图,某市有A、B、C、D四个社区,现要建造一个公交车停靠站O,使车站到四个社区的距离之和最短,问车站应建在何处?
请标出车站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如图,A,B,C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则图中有 条线段,他们分别是
试一试:AB+BC= ; AC-BC= ; AC-AB= ;
两条线段可以相加(减),它们的和(差)也是一条线段,它的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长度的和(差)。
新课探索二
试一试:已知线段a,b(a>b)
(1)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
2)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a-b。
可以用刻度尺分别量出a,b的长度,然后求出它们的和,差,再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
要求用直尺(不带刻度)及圆规画。(尺规作图)
解:(1)①画射线OP;
②在射线OP上顺次截取OA=a,AB=b。
线段OB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2)①画射线OP;
②在射线OP上截取OC=a;
③在射线CO上截取CD=b。
线段OD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射线OC上截取OD=b可以吗?
哪一条就是所要的画的线段呢?
新课探索三
思考:已知线段a,你能讲出2a,3a,……,na(n为正数)的含义吗?
2a表示2个a相加,也可理解为a的2倍。(即两条线段a相加的和)
na表示n条线段a相加的和,也可理解为线段a的n倍。
试一试 已知线段a、b(如图),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解:(1)画射线OP;
(2)在射线OP上顺次截取OA=OB=a;
(3)在射线BO上截取BC=b;
线段O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新课探索四
思考:如图,已知线段AB,你能否在线段AB的上找一点C,使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使用“刻度尺”,用度量方法找出一点C
如果现在没有刻度尺怎么办?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一条线段AB,折叠制片,使线段的端点重合,把纸展开铺平,则折痕与线段的交点就是点C。(屏幕演示)
点C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C与BC,点C叫做线段AB的中点(midpoint)。
能否在直线,射线上找一点,将直线,射线分成相等的两条?为什么?
新课探索五
如图,找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请用语言表述。
符号表示:
AM=MB;AM=AB,MB=AB;
AB=2AM,AB=2MB。
新课探索六
例 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出它的中点C。
解:(1)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分别交于点E,点F;
(2)作直线EF,交线段AB于点C。
点C就是所求的线段AB的中点。
课堂小结:1、线段的和、差:
两条线段可以相加(或相减),他们的和(或差)也是一条线段,其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的和(或差)。
2、线段的倍、分。
3、线段的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4、用尺规作线段的和、差、倍及中点。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20 分钟;学生活动 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角的概念与表示
课 题
7.3角的概念与表示
设计
依据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理解角的概念,掌握角的有关名称,并能用字母正确表示角
2、能识读并画出方向角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重 点
角的两种定义及表示法
难 点
会用含方向角的射线表示方向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1、背景图:时钟、剪刀、五角星、墙面
引出课题:角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如图,图中共有几个角? C
有3个角。
(∠AOB、∠AOC、∠BOC)
角是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
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
新课探索二
背景图:圆规
把两脚并在一起的圆规看作一条射线。将其中的一只脚旋转到另一个位置,这是转动的一只脚与没有转动的一只脚形成的图形就是角。
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初始位置的那条射线叫做角的始边,终止位置的那条射线叫做角的终边。
请列举现实生活中反映角是由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而成的例子。
新课探索三
思考:已知线段a,你能讲出2a,3a,……,na(n为正数)的含义吗?
2a表示2个a相加,也可理解为a的2倍。(即两条线段a相加的和)
na表示n条线段a相加的和,也可理解为线段a的n倍。
试一试 已知线段a、b(如图),画一条线段,使它等于2a-b。
解:(1)画射线OP;
(2)在射线OP上顺次截取OA=OB=a;
(3)在射线BO上截取BC=b;
线段OC就是所要画的线段。
新课探索四
角的表示方法
角用符号“∠”表示,读做“角”。 A
1、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 (1)如图(1)中的角可表示成∠ABC或∠CBA。
注意:角的顶点字母必须写在中间。
2、用一个数字或希腊字母(如α,β,γ)表示,如图(2)的角分别可表示为∠1,∠α,∠β。
3、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时,如图(1),也可以只用顶点的一个字母来表示,∠ABC也可以记作∠B。
图(2)中的∠BOC能记作∠O吗?为什么?
新课探索五
探索:如图,你能说出图中射线OA,OB,OC,OD分别表示什么方向吗?
射线ON、OE、OS、OW分别表示从点O出发,北、东、南、西的四个方向。
用射线表示方向的一种基本形式:
解:射线OA表示北偏东30°方向;
射线OB表示南偏西60°方向;
射线OC表示南偏东70°方向;
射线OD表示西北方向。
课堂小结: 1、线段的和、差:
两条线段可以相加(或相减),他们的和(或差)也是一条线段,其长度等于这两条线段的长度的和(或差)。
2、线段的倍、分。
3、线段的中点:将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4、用尺规作线段的和、差、倍及中点。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20 分钟;学生活动 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角
课 题
7.4角的大小的比较、画相等角
设计
依据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会使用量角器画角;掌握用R尺规作角的作图技能。
通过作图工具的复习、使用,形成画角的操作技能,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类比、分类的数学思想。
重 点
角的大小比较、画相等的角
难 点
探究尺规作图画相等的角及尺规作图的规范语言表达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1、如图,将图中的角一一表示出来。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1)
看谁的眼力好
图中∠1和∠2的大小关系如何?
你用什么方法来检验自己估计的正确性?
(1)用量角器度量
(2)移动叠合(将一个角移到另一个角上作比较)。
几何图形经过平移后,位置改变了,但图形的形状,大小没有改变,因此可用移动的方法,比教两个角的大小。
新课探索一(2)
叠合法:移动一个角,使它的定点和一条边分别与另一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叠合,两个角的另一条边都落在叠合的边的同侧,再观察“两个角的另一条边”的位置情况。
思考:由叠合法,将∠DEF移动,使顶点E与顶点B,边ED与边BC叠合,EF与BA在它们同侧,这时EF对于∠ABC而言,有几种可能的位置关系。
新课探索二
思考:已知∠α,请画一个角使它等于∠α。
(1)解:(1)用量角器量出∠α=50°,
(2)画出∠A′O′B′=50°,
∠A′O′B′就是所求作的角。
(2)解:用尺规
(1)作射线O′A′;
(2)以O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α两边与E、F;
(3)以点O′为圆心,OE长为半径作弧,交O′A′于点E′;
(4)以点E′为圆心,以EF长为半径作弧,交前弧于点F′;
(5)经过点F′作射线O′B′;
∠A′O′B′就是所求作的角。
新课探索三
思考:根据图形填空:
(1)比较角的大小:
因为OB和OB是公共边,(OC)在∠BOD的内部,所以∠BOC(<)∠BOD;
因为OA和OA是(公共边),边OC在∠AOB的(外部),所以∠AOC(>)∠AOB。
(2)确定角的边的位置:
因为OC和OC是公共边,∠BOC<∠AOC,所以边OA在∠BOC的(外部);
因为边OM与边(OA)叠合,∠MON=∠AOC,所以边ON与边(OC叠合)。
课堂小结:1、角的比较大小。
(1)度量;(2)叠合。
2、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1)用量角器;(2)用尺规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20 分钟;学生活动 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画角的和、差、倍
课 题
7.5画角的和、差、倍
设计
依据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的意义,并会用等式表示角的和、差、倍的关系2、会画角的和、差、倍3、理解角平分线的意义,并会用尺规作已知角的平分线
4、通过动手操作体会角的和、差的意义。
重 点
角的和、差、倍的关系
难 点
用尺规作角的平分线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1、根据图形填空:
(1)AB+BC= ;
(2)DA=DC+ ;
(3)CD=AD— ;
(4)BD=CD+ =AD— ;
(5)BC=AC— = —CD=AD— — ;
(6)AC—AB+CD= =BC+ 。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如图,图中共有 个角,它们分别是 。 C
B
A
试一试 ∠AOB+∠BOC= ;
∠AOB= — ;
∠AOC—∠AOB= .
两个角可以相加(减),它们的和(差)也是一个角,他的度数等于这两个角的度数的和(差)。
新课探索二
探究:利用一副三角尺可画出30°、45°、60°、90°的角外,还可以画出哪些角度的角?
请讨论
可画出15°及15°×n(0不妨画一画。
新课探索三
例1 已知∠α、∠β,用量角器画一个角,使它等于∠α+∠β。
D
α β β
α
B
解:(1)用量角器画∠ABC=∠α。
(2)以点B为顶点,射线BC为一边,在∠ABC的外部用量角器画∠CBD=∠α。
∠ABD就是所要画的角。
既然能用量角器,不妨把∠α、∠β量好后,把它们的度数相加,然后直接画出符合要求的角。
你会画一个角,使它等于∠α—∠β吗?2∠β呢?
请画一下
新课探索四
思考 如图,已知∠AOB,你能否作出一条射线OC,使OC把∠AOB分成相等的两个角?
B
O
A
“使用量角器”用度量的方法画出这条射线。
现在没有量角器怎么办?
在一张透明纸上画出这个角,折叠纸片,使角的两边重合,把纸展开铺平,则折痕将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请动手试一试。
像OC这样,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新课探索五
如图:OC是∠AOB的平分线。
语言表述
B C
O A
符号表示:
∠AOB=2∠AOC=2∠BOC。
∠AOC=∠BOC=∠AOB。
如图:OB、OC是∠AOD的三等分线。
D C B
O A
请用符号表示图中角之间的关系。
符号表示:
∠AOB=∠BOC=∠COD=∠AOD,
∠AOD=3∠AOB=3∠BOC=3∠COD。
新课探索六
例2 已知:∠AOB。
求作:射线OC,使它平分∠AOB。
我们已学会用量角器画一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思考能否用尺规作一个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解:(1)在OA、OB上分别截取OD、OE,使OD=OE;
也可以这样叙述,以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作弧分别交OA、OB于D、E。
(2)分别以点D,点E为圆心,以大于DE的统一长度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AOB内一点C;
(3)作射线OC。 A
OC就是所求作的角的平分线。 D C
O
E B
新课探索七
例3 已知:∠1=∠3=m°,∠2=n°。
(1)用m、n的式子分别表示∠AOC、∠BOD的度数;
(2)比较∠AOC和∠BOD的大小。∠AOC可以看作哪些角的和差?
∠AOC=∠AOB+∠BOC ∠AOC=∠AOD—∠COD
解:(1)∠AOC=∠1+∠2=(m+n)°,
∠BOD=∠2+∠3=(m+n)°.
(2)∠AOC=∠BOD。 C
B
D
1 3
O 2 A
课堂小结:
课外
作业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20 分钟;学生活动 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
余角、补角
课 题
7.6余角、补角
设计
依据
教材章节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
课 型
新授课
教
学
目
标
1、理解余角、补角的概念2、能用规范的数学符号语言描述余角、补角并进行相关的求角问题的计算3、理解有关余角、补角的命题4、会用计算器进行角度的计算
重 点
余角、补角概念
难 点
有关余角、补角的计算
教 学
准 备
学生活动形式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课前练习一
1、如图,由∠AOC=∠BOD。
由此你能得到哪两个角相等? 请说说理由。
解:∠AOB=∠DOC.
∵∠AOC=∠BOD,
∴∠AOC—∠BOC=∠BOD— ∠BOC,
即 ∠AOB=∠DOC.
或∵∠AOC=∠BOD,
∴∠AOD—∠AOC=∠AOD— ∠BOD,
即∠DOC=∠AOB.
知识呈现:
新课探索一
操作 用量角器量一下图中∠α,∠β,∠γ的度数,然后计算每两个角的和。
(1)∠α+∠β= ,
(2)∠β+∠γ= ,
(3)∠α+∠γ= 。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余角(com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如上图中∠α与∠β是互为余角,其中∠α是∠β的余角,∠β也是∠α的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我们就说这两个角互为补角(supplementary angle),即其中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如上图中∠β与∠γ是互为补角,其中∠β是∠γ的补角,∠γ也是∠β的补角。
∠α与∠γ是互为余角,互为补角吗?为什么?
新课探索二
思考:在一副三角尺中,有没有互余的两个角?
操作:用量角器量下图中圆内接四边形的四个角,然后再计算相对两个角和,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新课探索三
思考:如图,∠1与∠2互补,∠3与∠4互补,那么在什么情况,∠2与∠4相等?
请讨论.
你能说说道理吗?
当∠1=∠3时,∠2=∠4.
由此你可得到什么结论?
∵∠1与∠2互补,
∴∠2=180°—∠1.
∵∠3与∠4互补,
∴∠4=180°—∠3.
又∵∠1=∠3,
∴∠2=∠4.
等角的补角相等。
同样可得:等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新课探索四
如图,∠AOD与∠BOC都是直角,那么你能直接得到哪两个角相等?并说明理由。
解:∠AOC=∠BOD.
∵∠AOC与∠COD互余,
∠BOD与∠COD互余
∴∠AOC=∠BOD.(同角的余角相等)。
新课探索五
你知道1度的角有多大吗?
分针转动1小格是?分针转动1小格是6度。
在研究角的度量时,需要比度更小的单位,就是分和秒。
把1度的角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分,记作1′;再把1分的角分成60等份,每一份就是1秒,记作1″。
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的关系就是
1°=60′,1′=60″.
反之1′=()°,
1″=()′.
新课探索六
例1 一个角是70°39′,求它的余角和补角。
解:这个角的余角α=90°—70°39′=19°21′,
这个角的补角β=180°—70°39′=109°21′.
例2 一个角的补角是这个角的余角的4倍,求这个角的度数。
解:设这个角为x度,则它的余角为(90—x)度,
补角为(180—x)度.
根据题意,得 180—x=4(90—x).
解这个方程,得 x=60.
所以这个角的度数为60°。
课堂小结:1、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这两个角互为余角。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这两个角互为补角。
(互为余角,互为补角的两个角反映交的数量关系,而与角的位置无关)。
2、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
课外
作业
练习册
预习
要求
教学后记与反思
1、课堂时间消耗:教师活动 20 分钟;学生活动 20 分钟)
2、本课时实际教学效果自评(满分10分): 分
3、本课成功与不足及其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