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第三课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一第三课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1.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1-30 16: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一 第三课 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 人民版历史选修五
一 教学目的
本节教材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历史小说的了解,理解文学与史学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戏剧的了解,认识到历史剧对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古代戏剧是反映历史迹象的文化形式。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咏史诗的了解,认识到诗歌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
二 教学重点
本节教材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咏史诗中的名篇、名句,体会诗歌艺术中的语言美、艺术美,提高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对祖国历史的热爱和对现实的关注。
通过阅读历史小说,观看历史戏剧等活动,体会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能够借助各种形式的史料去感知历史,认识历史。
三 教学难点
怎样才能使学生理解小说、历史剧、史诗对于认识和研究历史的重要意义。
四 教学方法
综合法
五 教学过程
1 教材纵览
本课主要通过小说里的历史故事、历史剧、史诗和诗史三个方面内容的介绍说明历史就在我们的身边。

 小说里的历史故事
中国早期的小说,就有反映历史的特点。有的古小说,甚至被目录学家编列在史部的杂传类里边。古代有不少小说含有丰富的历史信息,毛泽东就把《聊斋志异》当做清朝史料看,还把《红楼梦》当做历史读。历史学家顾颉刚曾经说,《红楼梦》是一部有价值的史书。
小说对于历史知识的传播也起了不小的作用。宋代以来,已经有讲史的高手。三国故事就是通过这种文学形式深入人心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历史小说与历史不同,有虚构和夸张的成分。

历史剧
古代戏剧是反映丰富的历史迹象的文化形式。中国传统戏剧有大量的剧目直接取材于历史故事。如申包胥哭秦廷的故事、韩信的故事、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等。自元代起,人们熟知的以三国故事为题材的剧目和曲名,已经有近20种。
中国戏剧的取材,多数跳不出历史故事的范围。这对于戏剧的发展造成了局限,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的普及,却有相当大的影响。
对于历史剧对于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顾颉刚在《古史辨》第一册的《自序》中写道,他的历史思索,竟然受到戏剧的启示。

史诗和诗史
许多民族都有叙述英雄传说或者重大历史事件的叙事长诗。人们通常称这种诗作为“史诗”。而对于能够反映重大社会变迁的有历史意义的诗作,人们称之为“诗史”。比如,杜甫的诗,在唐代已经被称作“诗史”。唐人孟郊有“下笔证兴亡”的诗句,说明有的诗人已经有以诗歌记录历史的自觉。

古代有一种专门咏叹史事的诗歌门类,就是咏史诗。其实咏史诗可看作是诗化的历史评论。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的《咏史》诗,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以“咏史”命题的诗作。晋人左思的《咏史八首》在诗歌史上也有重要的影响。以咏史怀古为主题的唐诗,形成了咏史诗发生和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高峰。陈子昂的《燕昭王》。王维的《李陵咏》、《西施咏》、《夷门歌》,都借咏史表达了深刻的历史感知。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温庭筠等著名诗人,都是咏史名家。唐代后期出现了一批以撰写咏史诗为主的诗人。《全唐诗》中,汪遵有咏史诗61首,胡曾有152首,周昙有193首。宋代以后,咏叹古人古事以抒发自己的感想,更成为诗坛的时尚。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临江仙》词还被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借用为开篇词,影响很大。
读古人的咏史诗,不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历史,也可以体味诗作者的历史情感。一些史学家注重在古人的诗作中发现历史信息,作为研究历史的资料。有的学者在元稹和白居易的诗中探索当时的历史痕迹,有了新的发现。有的学者利用唐诗资料考证唐代驿馆的设置和驿路的走向,有了显著的成就。
2 当堂测评
A
材料一
唐人杜牧有《题乌江亭》诗: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宋人王安石有《乌江亭》诗: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又有《乌江》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三首诗都感叹项羽乌江悲剧,但是对于项羽是不是应当东渡,观点却并不相同。你能就此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吗?
答案提示:杜牧在诗中为项羽没有过江东积蓄力量再与刘邦较量而惋惜。王安石作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能够正确分析当时的形势,认为即使项羽过江东也难免失败的命运。李清照则称颂项羽是“人杰”“鬼雄”。杜牧身处唐代,没有外族大规模入侵的威胁;而李清照身处北、南宋之交,亲身经历了国力贫弱对个人生活的影响,她不可能以一种与时事无关的立场来看待历史。那么,当时的情形是金兵大规模南下,许多边关守将闻风而逃,与敌军连照面也没打。李清照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南迁生活后,翻阅史籍,项羽拼死一搏的形象在她心目中成为人杰、鬼雄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B材料二
元代文学家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写道: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在发抒思古之幽情时,也发表了精彩的史识。请用你自己的语言,总结《潼关怀古》的历史见解。
答案提示:在这里作者表达的历史意识是,不管历代王朝是兴还是亡,都给百姓带来灾难,战乱时冲锋陷阵的是百姓,战后重建宫殿卖力气的也是百姓,所以叫做“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倒霉的总是无地位的老百姓。
六 教后感想
本节教材一定要让学生通过对一些历史小说的了解,理解文学与史学的关系。通过对历史戏剧的了解,认识到历史剧对历史知识普及的作用,古代戏剧是反映历史迹象的文化形式。
通过对历史上一些咏史诗的了解,认识到诗歌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