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2张PPT。二 我们身边的文物文物的重要作用 文物作为历史的遗存,包含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文物资料往往和文献资料可以相互印证。 许多历史学者重视对这两者进行比照研究,王国维就曾经提出用“地下之新材料”“补正纸上之材料”的主张,他称此为“二重证据法”。这种研究方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甲骨文研究商代甲骨 过去中药铺中有称做“龙骨”的中药,其实是从地下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1899年,清朝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了上面的契刻符号,开始收购这种甲骨。又经罗振玉查访,得知这些甲骨出土于河南安阳西北五里的小屯村。罗振玉还辨认出甲骨刻辞中有商人先公先王的年号,确认这些甲骨是商王室的遗物。从此,甲骨文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方向出现了。 《史记?项羽本纪》中说,项羽和秦章邯军决战,大胜之后项羽接受章邯投降之处在“洹水南殷虚”。商王占卜用的甲骨就出土于洹水之南的小屯村。小屯甲骨的出土就印证了《史记》中“殷虚”在“洹水南”的说法。甲骨文研究成果 《古本竹书纪年》说,商王朝自盘庚迁殷到纣王亡国,273年中始终以这里为都城。学者根据发现的各王祭祀卜辞,证明这一说法也是可信的。 王国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研究,证明《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上是正确的。他还根据卜辞文字,纠正了司马迁的一些错误。 陈梦家的《殷虚卜辞综述》一书,就是通过对甲骨文资料的研究,进而涉及殷商时代的祭祀传统、战争形式、狩猎习俗以及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当时多彩的社会文化画面。许多非文字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历史文化的原貌同样有重要的意义。 反映古代用鼎制度、车马制度、埋葬制度的许多文物资料,就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周代的礼制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到了东周,则是天子、诸侯用九鼎,卿用七鼎,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或一鼎。 据周代的礼书记载,从周王到诸侯、卿大夫,依据其身份的不同而在车子的结构、驾马的数量、车马器的形制、车子的装饰等方面有严格的区别。在周代的贵族墓葬旁边,常可发现附葬的车马,坑内埋放车马的数量和旁边贵族墓葬的规模和随葬品相匹配。迄今所见西周时期的车马坑埋放车最多的可达十余辆,去年发掘的湖北枣阳九连墩一号东周墓旁边的车马坑中的车子达33辆之多。 通过人物画像和雕塑的面容形态,也可以看到当时不同身份的人各自的心理特征。当我们面对汉画像砖上描绘的“胡人”形象时,可以得知当时其他民族的一些情况。 而北朝和隋唐时期墓葬出土的外国金银币,也可以告诉我们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往的密切程度。 四川出土的秦汉时期的犀形铜带钩、犀灯等文物,可以看做当时西南产犀的例证。同时,有关犀牛生存的文物的发现,也可以说明中国生态环境的古今变化。唐代胡俑胡人牵骆驼俑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