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精选专题巩固练(人民版,含解析)
选修五 探索历史的奥秘
1.“在农业生产中他们培育了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粮食新品种,如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其中玉米的培植对人类贡献最大。”“他们”是指( )
A.玛雅人 B.阿兹特克人 C.印加人 D.雅利安人
2.关于传统节日的纪念活动是历史传承的方式之一,每逢节日,文人墨客也竞相挥毫,留下许多诗作。下列诗作中与中秋节相关的是 ( )
A.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B.浣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C.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D.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3.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指夫:“现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决不只是综合已知的事实,或根据其相对重要性的次序来排列的各个大洲的历史或各种文化的历史。相反,它是探索超越政治和文化界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关系。因此,要特别注重世界各大文明及其联系和相互影响。”巴勒克拉夫强调研究世界历史应该( )
A.以整体的世界史观审视人类文明的发展 B.突出历史研究服务当代的社会价值
C.主要着眼于欧洲文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D.注重经济在文明交往中的媒介作用
4.商朝历史较之夏朝之所以成为信史的最主要依据是( )
A.文献记载 B.青铜礼器
C.甲骨卜辞 D.神话传说
5.有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通过对联或谚语为载体的形式,来反映了当时历史风貌,从而为研究历史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资料。下表中对联谚语的内容与反映的史实对应正确的有几个( )
谚语或对联
反映的相关史实
西方谚语:“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
孟德斯鸠分权制衡思想
罗马谚语:“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
《十二铜表法》灵活使用,重视调节民事纠纷
“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
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
“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
横批“已经过去。”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 .1个 B.2 个 C.3个 D.4个
6.晚清的历史演进过程艰辛而悲壮,曲折而复杂,对此国内学术界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涌现出一大批成果,其中有这样一些著作:《动荡时代的知识分子》《社会剧变中的近代绅商》《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从边缘走向中心——晚清社会变迁中的军人集团》,他们这些著作的研究视角应该是( )
A.社会变迁的角度 B.社会群体的角度
C.社会思潮的角度 D.现代化的角度
7.以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文化名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 )
A.开元通宝 B.建安文学 C.文景之治 D.澶渊之盟
8.下表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史 实
结 论
A
梭伦在改革中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贵族不再掌握国家权力
B
马丁·路德称印刷术为“上帝至高无上的恩赐,使得福音更能传扬”
揭示了宗教改革广泛开展的社会根源
C
1869年,中国有报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
表明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D
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公开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美苏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9.中国传统史学把自己的使命,概括为纵向的“通古今之变”,至于与四边蛮夷的横向比较,只是“礼乐之邦”的陪衬而已。近代以来的“史学革命”,就是一场视角的变革,它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激发了近代史家的无数灵感。这反映了( )
A.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
B.传统史学领域的式微
C.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影响史学研究
D.传统史学的近代化趋向
10.历史学家卡尔认为:历史事实属于过去,而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则属于现在,因此历史学家与其对象——过去之间是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赖的。由此可知( )
A.历史学家描述历史事实缺乏客观性
B.历史学家和历史事实之间无法统一
C.历史研究无法离开历史事实而存在
D.历史事实只有在特定时段内才有价值
11.(2010年5月福州市高三质检22题)14世纪中期,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的数年间,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人们发现笃信基督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厄运。相反,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儿,兄弟、姐妹、朋友接连去世的不幸事实之后,他们似乎突然顿悟:天下根本没有什么神灵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不久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这说明( )
A.历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B.历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预呈现一定的无序性
C.偶然因素对历史起到了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
D.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12.温州籍国学大师南怀瑾(1918--2012)曾自撰一副对联:“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据此判断要想成为“国学大师”,必须 ( )
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积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②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大教,谙熟天文地理
③熟知古今历史,精通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
④会说百种方言,深得老百姓爱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法国历史学家布罗代尔说:“一种文明的历史,就是对古代材料中那些对今天仍然行之有效的东西的探索。它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在于要告诉人们关于希腊文明或中世纪中国我们所知的一切——而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在这里,布罗代尔强调的是( )
A、史学是当代人的历史认识
B、以探索的精神研究历史
C、史学无需穷尽人类文明的历史
D、从文明传承的角度阐释历史
14.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认为历史的过程与自然的过程有三点区别:自然过程由事件构成,历史过程由人的行为构成;自然事件只能从外部观察,而人的行为本质应从内部透视;自然过程的过去是死的,而历史过程的过去活在现实中。据此,他认为历史是( )
A.自然史的对立 B.过去思想的重演
C.客观存在的行为 D.按现实需要而进行的装扮
15.《门神灶》:“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三日祭灶王。当中摆上二桌供,两边配上两碟糖,黑豆干草一碗水,炉内焚上一股香。当家的过来忙祝贺,祝赞那灶王老爷降吉祥。”由此推论,《门神灶》记录的是( )
A.祭祀土地神 B.祭祀谷神 C. 祭灶神 D. 祭财神
16.杜维运在《史学方法论》中说:“所谓原始史料,为目击者的陈述、文献以及事实自身的遗存,数者皆与事件同时。”依据这一定义,对于研究商朝历史而言,下列各项属于“原始史料”的是( )
A.《封神榜》
B. 武王伐纣的历史传说
C. 甲骨卜辞
D. 周人有关商朝的记载
17.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在《为历史学的辩解》中指出:“进行历史研究中,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他意在强调( )
A.要多角度地认识历史 B.研究要有多元史观
C.以价值判断为出发点 D.历史科学的严谨性
18.“汤因比教授……把社会之间的区别与关系,称之为普世的;而一个单一社会内部的区别和关系,诸如雅典和斯巴达或法国和德国之间,他认为那在性质上是全然不同的,他就称之为局部的。历史学家研究的范围向他提出了无限之多的任务,但其中最重要的则是涉及到识别和区分这些叫做社会的实体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作者意图强调汤因比教授( )
A.认识到世界历史的整体性 B.认识到各地历史具有地区特点
C.研究历史应局部与整体兼顾 D.能够同时完成众多历史课题
19.中西两大文化交流的历史渊源流泛,广绰庞繁,其中有亲和、有碰撞、更有交汇与融合。两大文化体系也在这亦抑亦蓄、共拒共融中伴随着东西方两大文化共同走向鼎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中西文化交流以“东学西传”为主。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从16世纪开始,在近现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中,西方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并由此产生了数百年的“西学东渐”现象。在“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广度上都大大的超过了前一个时期。
——材料综合自李翠玉《中西文明交流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为中西文化之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存。在此过程中,一个古老儒家帝国经无比艰难,蜕变为一个近代中国。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香港版)》《原著中文版序》
材料三 但我看,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增进不同文化特性中的共同性,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 “东学西渐”的途径、主要特点。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分析“西学东渐”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的重大事件?
(3)材料三中体现了怎样的史观?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观点?
(4)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有人认为“文化交流中和平比暴力好”,也有人认为“暴力比和平来得快”。请依据所学做出评价。
20.观察漫画,回答问题。
(1)漫画7中的人物和漫画8中的熊分别指代哪个国家?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2)分别给两幅漫画起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依据。
(3)漫画反映历史事件有何特点?这些特点对漫画的史料价值有什么影响?
21.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众多文物中,青铜器物引人注目。有论者认为,云南楚雄高峰乡彝族延续和发展了三星堆文化;他们的傩祭仪式为解读三星堆青铜器物的意义提供了某种启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件青铜立人像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
——沈仲常《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青铜主人像初记》
材料二 人们常将考古材料、文献材料、民族学的材料相结合,相对比进行研究来探索古代文化的奥秘。……从现存少数民族各种祭祀活动中看,其主持者多为巫师,也有的是长老。他们在主持祭仪时大都要穿法衣,戴法帽,手持法器,在氏族部落时期则为巫师兼酋长。高峰乡火把节傩仪主持人即(是)。……(青铜立人像)的性质确定了,其余小铜人、金面具、青铜面具便不难从高峰彝乡火把节傩仪中找到他们应有的位置,他们都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
——唐楚臣《广汉三星堆文化探秘》
材料三 不同学科的交互影响……产生了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理论争鸣,而这些又丰富了整个的考古学讨论。
——[英]约翰逊《考古学理论导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青铜立人和一般小铜人的身份,并说明青铜树的象征意义。
(2)材料一、二分别属于何种学科的资料?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多学科材料的综合运用对于破解三星堆历史之谜带来的积极影响。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国家之存在,民族之绵延,历史之持续,自当有随时革新改进之处。但从没有半身腰斩,把以往一刀切断,而可获得新生的。我们要重新创建新历史、新文化,也决不能遽尔推翻一切原有的旧历史、旧传统,只盲目全部学习他人,便可重新创造自己。这并不是说西方民主制度有什么不好,但西方有西方的传统来历。即如英国和美国,他们的民主制度即已各有不同。中国有中国自己的国家、民族与历史传统,几千年来的国情民风,有些处.迥异于他邦。若中国人不能自己创制立法,中国今天将永远无望。我们若只知向外抄袭,不论是民主抑是极权,终究是一种行不通的一面倒主义!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
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钱穆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23.
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其中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0年,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斯及其同事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有了重大发现,并发掘出大量刻有字符的陶片。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可惜的是,克里特的象形文字和线形文字A还没有被破解。线形文字B于20世纪50年代被英国建筑师温特里斯和史学家柴德威克所破译。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了火山爆发的准确年代,这可以使人们重新考虑一些历史论断。
——摘编自纳吉《对称、非对称和迷宫》
材料二 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记录收到的物品以及支出的物品,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以及人口数。王宫储藏室的支出记录包括:用于祭神仪式上的供品,分发给居民的口粮,手工艺品制作所需原材料的数量。但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透露当时人们是否以金银作为货币进行物品交换。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
——摘编自马丁《古希腊简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破解克里特文明之谜所涉及到的学科。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3)据上述材料,说明进一步探索克里特文明之谜所需的条件。
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首陀罗或贱民以任何一部分肢体去打高种姓的人,那么他必须被截去那部分肢体;如果议论婆罗门,则用沸油灌进他的嘴巴和耳朵里。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摩奴法典》
材料二 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释迦牟尼
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印度的什么制度?
(2)《摩奴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哪些特权阶层的利益?
(3)材料二实质上反映了印度佛教的什么主张?
(4)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佛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广泛传播的原因。
参考答案
1.A
【解析】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美洲原产作物有玉米、西红柿、南瓜、豆子、甘薯、辣椒、可可、香兰草和烟草等。玛雅人是最早种植玉米的民族。因此选A。
2.A
【解析】略
3.A
【解析】略
4.C
【解析】略
5.C
【解析】
试题分析:“宁要三个魔鬼打架,不要一个天使掌权”,为了防止君主专制,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分权制衡原则,对应;“举证之所在,胜败之所在。”特别注重证据,但是《十二铜表法》属于公民法,比较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不能正确反映史实;“灌输益部成尧甸;疏凿岷源绍禹功”这是赞颂都江堰的对联,对应史实;“借新账还旧账账账不清;吃一斤买一斤斤斤不剩。”“已经过去。”这是1979年一位安徽农民贴的对联,可以看出物质匮乏的时期,计划经济时期已经过去,说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史实对应。故正确对应的有3个,选C。
考点:历史史论·研究历史的方法·谚语或对联(课外)。
6.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知识分子、近代绅商、学生、军人集团由此可以判断是社会史观,排除D,而且关注的是社会上不同类别的人,所以排除AC选择B。
7.B
【解析】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开元为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建安是东汉末年汉献帝的年号,文景是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谥号;澶渊是古代的地名。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中国古代纪年方式
点评:年号是皇帝在位的时候就有的,古代没有公元纪年,用年号来纪年。比如 贞观 开元 康熙 乾隆,明朝以前一个皇帝不只有一个年号,明朝以后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所有后人以年号代称皇帝 比如说康熙皇帝 实际康熙是年号;庙号是顾名思义就是宗庙里供奉而起的称呼 一般是XX宗 XX祖 唐太宗 宋高祖 清圣祖(康熙帝);谥号是皇帝死后,后人对其的评价而定的称号 要说的是谥号不仅仅皇帝有,诸侯,有功名的大臣等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也有。比如说齐桓公,楚庄王,汉文帝 汉武帝
8.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历史素养问题。A项中结论是错误;B项中史实是错误的;D项中结论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
考点:历史学习·历史素养·史实和结论
9.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史学只注重“纵向的“通古今之变””,无视横向比较,而近代史学则把“中外同时纳入视野”,促进了近代史学的发展,这些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全球化进程影响史学研究。所以答案选A。
考点: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办法·制度史观
10.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理解的能力,由“历史学家与其对象……相互对立相互依赖”等信息可知历史研究离不开历史史实,C符合题意;历史学家描述历史是有根据的,不是没有客观性,A的表述有误;B与史料不合,因为材料中体现出历史学家和历史史实存在依赖性;D与史料无关。故选C。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方法论?历史研究
11.C
【解析】略
12.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信息的能力。上下五千年指的是中国古今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十万里指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纶三大教指的是融会贯通儒道佛三大教;出入百家言指的是博览百家书籍,熟知天文地理。故排除②④,选A。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13.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准确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一种文明的历史……它有待解决的问题……是要告诉人们在西欧或现代中国以前的时代与今天仍旧相关的东西”旨在说明从文明的角度去解读历史,故选D
考点:历史与历史的重现·历史史观·文明史观
14.B
【解析】
15.C
【解析】本题属于历史常识,历史常识题目是近年来高考考查的重点。考查考生的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推理能力。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祝赞那灶王老爷降吉祥”,这说明人们在进行祭灶神的活动。
16.C
【解析】略
17.A
【解析】
试题分析:“在进行历史研究时,人们往往迷恋于寻找单一的原因,便错误地将原因归结于某一个,这样就成为一种价值判断。”可见,作者认为应多角度看问题,不能采取单一角度,故此题应选A项。B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多元史观,而是强调多个角度分析原因;C项错误,价值判断问题材料并未体现;D项属于无关项。
考点:史学理论与常识·史学理论·历史研究的方法。
18.C
【解析】略
19.(1)途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2分)
特点:没有大规模的展开;没有深入了解和认识;交流的层面大多停留在物态文化,如丝绸、瓷器、茶叶、四大发明等。(4分,任答二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原因:西方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成功地实现了文化转型;而中国由于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禁海锁国及资本主义萌芽微弱等原因,致使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文化未能充分发展。(4分,其它表述言之有理也可)
(2)冲突:政治: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经济:自然经济顽强抵抗资本主义经济;
思想: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即可)
适应:政治:总理衙门设立、海关总税务司设立;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辛亥革命。
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思想:新思潮的萌发、中体西用、维新思潮、三民主义、民主共和思想、马克思主义。(4分,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3)史观:全球史观或整体史观。(2分)
理解: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不同文明的交流融合。(2分,其他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4)评价:上述两个观点都是片面的,具体论述分三个层次给分。
层次一(单点论述):文明交流的和平形式是经常的、大量的和主要的交流形式。无论是古代的各文明中心之间,还是各国之间,或者是民间的商旅、教旅、学旅之行,和平形式的交流, 一般占主导地位。(2分)
层次二(双点论述):在层次一基础上的分析,非和平交流的背景是文明间存在矛盾、分歧、对立,乃至最终因不可调和而致的战争;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4分)
层次三(多点论述):在层次二基础上分析,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和平交流与非和平交流相生相伴,如影随形。纵向看,文明间既没有绝对的和平式交流,也没有永久的非和平式交流。二者通常是相互交织,共同促进各自文明的发展,推动人类历史进行文明交流。(6分)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第一小问解答需要依据材料一“起始于西汉,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等信息及已学知识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的解答需要结合“中国文化传到西方去的主要是物态文化(包括科技和艺术成果)”等信息分析归纳;第三小问的解答需要先理解“西学东渐”,即指的是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结合时间“16世纪”进行理解,可以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及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紧扣“近代前期中西文明冲突与适应”等信息,即注意时间与内容,为此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近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与适应体现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小问解答依据“因此二十一世纪不会是东方文明的复合,而将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重新整合的世纪”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第二小问理解,可以从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的趋势是逐渐走向全球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不同文明进一步交流、融合。
第(4)问,属于观点评价题,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但需要紧扣文明交往的方式方面分析归纳,因此从文明史观的角度来看的话,不同文明之间有交流、冲突也有融合,和平与暴力是文化交流的基本形式,但是在文明的交流过程中不是只有和平或者暴力其中一种方式,一般是两种方式都有,和平交流是古今中外在进行文化交流时的主要方式,但是在文明的交往中又存在冲突,而战争是非和平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一种暴力交流,不管和平方式还是暴力方式最终都会促进文明的融合。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维新思想?西学东渐、文明的交往
20.(1)前者指日本;理由是人物形象酷似二战时 的日军士兵,二战中日本陷入侵华战争,又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大意正确即可,2分)后者指俄国;理由是从地理位置上看与苏联基本吻合,从战争形势来看1943年的苏联展开了反攻。(大意正确即可,2分)
(2)本题言之成理,能自圆其说即可。如:前者标题为“无法自拔”,依据是中国的抗日战争牵制日本 ;(2分)后者可用“腹背受敌”,依据是当时的德国受到英美和苏联的夹攻,已成强弩之末。(2分)
(3)历史漫画能较形象地再现历史,但往往采用夸张手法,带有作者强烈的感彩。(2分 )此类历史题材的漫画只能作为了解该历史事件的参考资料,不能作为研究该历史事件的直接证据,(1分)但可以作为研究作者对该事件看法的第一手材料。(1分)
【解析】略
21.
(1)青铜立人:巫师;蜀王(或国王、酋长、群族之长)。
小铜人:神兵神将(或地位低微的人,如俘虏、罪犯、仆役)。
青铜树:具有复合特征的神树;扶桑是生长于日出地方的神树;若木是生长于日落之处的神树;建木是通天神树。(或图腾树;擎天树即天梯;敬天神、求吉祥的神树)
(2)资料:材料一:考古材料;材料二:民族学(或民俗学、人类学)材料。
影响:丰富了历史信息;产生了新的研究思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问中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青铜立人像象征当时蜀人的群巫之长,也可能就是某一代蜀王的形象”来概括“青铜立人”的身份;依据材料二中“是随同傩神出现的神兵神将。”信息概括“小铜人”的身份;第二小问从青铜树具有复合特征的神树等角度分析作答,可联系到扶桑、若木、建木以及图腾树等并分析象征意义。
第(2)中属于史料判断题目,史料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材料一是考古挖掘显然是第一手史料,而材料二是从民族学角度研究历史属于二手史料;第二小问史料影响可以从研究历史的价值和视角以及对历史信息丰富等角度思考作答。
考点:三星堆遗址·三星堆文化的丰富内涵·内容及特点。
22.作者认为:创建新文化对传统文化要继承发展,吸收外来文化要立足国情。我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3分)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延续性,留有许多宝贵遗产。如“汉承秦制”促成了西汉的强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继承发展传统儒家而形成等。(3分)
中国国情与外国不同,立足国情是创建新文化的前提。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找到了“井冈山道路”; (3分)近代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而导致革命失败;中共坚持俄国“城市中心论”使革命遭受损失;建国后照搬苏联模式影响了我国经济建设等。(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以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考查学生阐释和论证历史观点的能力,该题型的特点是难度较大,但开放性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历史小论文(观点类)要把握三个步骤:明确作者的观点,亮明自己的观点;要能够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地对观点进行精要论证,在这个方面注意论据全面、详实;最后可以总结一下经验教训。就本题而言,最后应该说明我们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问题。
考点:史学理论·史观(文明史观之文化传承与创新)
23.(1)学科:考古学;神话学;古文字学;经济学(统计学)。
(2)特征:农牧业相结合;工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王室垄断经济。
(3)条件:新资料的发现;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试题分析:第(1)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信息“对克里特宫殿进行考古”即可得出“考古学”的结论;由材料一中的信息“神话传说得到证实”即可得出“神话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对线性文字A的了解”即可得出“古文字学”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当时人们用它在清单表格中做各种记载”即可得出“经济学”的结论。
第(2)题旨在考查学生在相应的材料中寻找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答题的能力。由材料二中的信息“记录库存物品、家畜数量、土地拥有量”即可得出“农牧业相结合”的结论;由材料二中的信息“小集市上的交易量远远无法与王宫再分配经济制度的规模相匹敌”即可得出“实行财产的重新分配制度以及王室垄断经济”的结论。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相关历史理论的认识。属于开放型的探究题,依据材料一中“最新的科学测定年代的方法,确定……准确年代”可以概括出“新技术的应用”,依据材料二“根据我们目前对线形文字A的了解”、“没有一块泥板记载了不同种类物品的兑换率”得出新资料的发现,结合所学,从史料研究、技术运用等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探索历史的奥秘?古代的历史文明?克里特文明。
24.(1)种姓制度(1分)
(2)婆罗门和刹帝利(2分)
(3)众生平等(1分)
(4)人们对种姓制度的不满(2分);佛教宣扬“众生平等”(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从材料一的文字内容中可看出其反映的是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2)材料一中文字“首陀罗不应有任何财产,他的主人可以拿走他的一切”说明了《摩奴法典》主要维护的是印度社会上层等级的利益即婆罗门和刹帝利。(3)材料二的内容实质反映了佛教主张众生平等。(4)结合材料一、二内容可以说明佛教在当时的印度社会广泛传播在于其宣扬“众生平等”,迎合了人们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考点:印度的种姓制度
点评:印度种姓制度又称瓦尔纳制度是在后期吠陀时代形成的。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其特点是一是各等级职业世袭,父子世代相传。二是各等级实行内部同一等级通婚,严格禁止低等级之男与高等级之女通婚。三是首陀罗没有参加宗教生活的权利。四是各等级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