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古诗二首 课件(2课时)+朗读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古诗二首 课件(2课时)+朗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冀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1-30 19:33:56

文档简介

课件22张PPT。古诗二首第一课时6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重点)
3.用心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悟古诗描绘出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难点)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妆zhuāng空好相潋滟:
空濛:
淡妆浓抹:
形容水波流动。
造句:微风乍起,南运河上,秋水潋滟,波光粼粼。
形容景物迷茫。
造句:窗外山色空濛,若隐若现的样子犹如一幅画。
形容淡素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 
造句:这姑娘长得匀称,皮肤洁白细腻,淡妆浓抹都楚楚动人。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1.一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什么景象?
2.二画:找出这首诗中打比方和做比较的诗句,仔细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水波流动的样子。】水面光波粼粼,晴天里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好,山色迷蒙,雨中西湖的景致也非常奇妙。【空濛:形容景物迷茫。】【方好:正好。】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欲:想要。】想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合适。【淡妆浓抹:形容素淡和浓艳两种不同的妆饰风格。】【西子:即西施,春秋时期越国有名的美女。】【相宜:合适。】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传神地为我们再现了西湖艳阳普照时波光荡漾的美丽风光;“山色空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雨后山中云雾弥漫,虚幻缥缈的水墨西湖。“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与下文的“总相宜”相呼应。思考:前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这两句显示出诗人非凡的才气和文人的智慧。诗人以美人喻美景,不仅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为“西”字之名,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还因为二者都具有天然美的气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思考:诗的后两句主要写了什么?体会到诗人对西湖无限热爱及对祖国山河的无限赞美之情。思考(难点):这首诗中,你体会到诗人对西湖怎样的感情?1.一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什么景象?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景。2.二画:找出这首诗中打比方和做比较的诗句,仔细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打比方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比较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打比方和作比较两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凸显出西湖景色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独具慧眼,善于发现。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赞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西湖景色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 淡妆
西子 浓抹 比喻贴切晴天 好
雨中 奇 景色美丽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抓住西湖晴天、雨中的不同特征,写出了西湖奇丽多变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及祖国山河的赞叹、热爱之情。课件38张PPT。第二课时古诗二首6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重点)
3.用心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悟古诗描绘出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难点)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号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人。其诗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在当时称为杨诚斋体。部分诗文关怀时政,反映民间疾苦,较为深切。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诚斋集》。寺sì毕竟   映照jìngyìng别样:
特别的。 
造句:沟底,自有一番别样的景色,令人精神一振,眼睛一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核心问题:
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它们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串珠问题:
1.一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什么景象?
2.二画:找出这首诗中打比方和做比较的诗句,仔细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晓出:太阳刚刚升起。】【净慈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毕竟:到底。】【六月中:六月中旬。】【四时:春夏秋冬四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接天:与天空相接。】【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写莲叶多,望不到头。】【映日:与太阳相映。】【别样红:与往日不一样的红,因为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特别红艳。别样:特别的。,】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这种谋篇上的转化,虽然跌宕起伏,却没有突兀之感。看似平淡的笔墨,给读者展现了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毕竟”一词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首句看似突兀,实则大气,虽然读者还未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经能够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这一句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加强化了西湖之美。思考:首句有什么作用?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们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势恢宏。既写出了莲叶无际,又渲染了天地壮阔,具有丰富的空间造型感。探究:“碧”“红”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想象:
想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人和友人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呢?示例:杨万里会对林子方说在天子身边受到的恩泽会多一点,觉得他还是留下别走了!而林子方面对好友的百般劝慰和祝福,会感动并伤感不已。什么是想象画面理解诗词?
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把“诗”与“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想象,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
想象画面理解诗词有什么作用?
形象地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这两首诗都是描写西湖美景的,它们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不同?
(1)天气不同。第一首写的是晴天和雨天两种天气下的西湖;第二首写的是六月晴天的西湖。
(2)视角不同。第一首诗着眼于大处:水光、山色;第二首着眼于小处:莲叶、荷花。
(3)手法不同。第一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西湖比作西施;第二首运用了白描手法,具体写莲叶和荷花。核心问题:1.一读:说说这首诗描写了西湖的什么景象?串珠问题:这首诗描写的是西湖上的莲叶和荷花的景色。2.二画:找出这首诗中打比方和做比较的诗句,仔细读一读,想想这样写的好处。打比方的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作比较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通过打比方和作比较两种方法的运用,可以凸显出西湖景色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独具慧眼,善于发现。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眷恋之情。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晴日西湖
景色醉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写景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议论《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晴天时西湖夏日的景色,表现了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监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qí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篙(gāo)初没。(苏轼《好事近》) 【中国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描写自然风光的对联】1.上联:云落开时冰吐鉴;下联:浪花深处玉沉钩。2.上联:雨过琴书润;下联:风来翰墨香。
3.上联:雨断香生石;下联:云归翠立松。
4.上联:一路松声长带雨;下联:半空岚气总成云。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林升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白居易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欧阳修描写西湖的诗句西湖风光,历代文人歌咏不绝。读了这两首诗,西湖的美丽奇妙的景象,浮现在了我们的眼前。如果有机会,希望同学们能亲身去感受一下西湖的美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这两首诗都是写西湖美景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们所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参考答案:两首诗虽然都是写西湖,却因描写的角度不同而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西子”之美。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绝妙的天气入手,描写了西湖晴天,日照湖水,水映日光,碧波荡漾,一片浩然无边、开阔艳丽的景象;西湖雨天,烟雨缭绕,山色空濛,风姿绰约,更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奇景。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从季节的对比入手,写了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姣美的荷花,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 一、给加点字注音或看拼音写汉字。
1.这潋滟(     )的湖水,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2.参加晚会演出的人员上台前都需要化zhuāng(   )。
3.我们爬到半山腰,看到了一座幽静的古sì(   )。..liàn yàn妆寺二、选字填空。
竟  竞
这次(  )走比赛(  )争非常激烈,冠军的奖牌(   )然落在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队员之手。李林想不通这究(   )是什么原因,毕(  )以往每次(   )赛他都是冠军,所以他很不服气。    竞竞竟竞竟竟三、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并把序号填入括号里。
1.欲把西湖比西子(  )
A.欲望 B.想要;希望 C.需要 D.将要
2.淡妆浓抹总相宜(  )
A.合适 B.应当 C.当然;无怪 D.姓
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
A.知道 B.天刚亮的时候 C.使人知道 D.姓...BBA四、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苏轼是我国宋朝的大诗人。(  )
2.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  )
3.杨万里是唐朝诗人。(  )
4.杨万里是“南宋四大家”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