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题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时
1 课时
(总第 课时)
科 任
教 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认识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体会根据需要加指示剂的必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了解、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重难点
重点: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从微观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夏季,蚊虫叮咬时会向人的皮肤里注入酸性毒液,过后皮肤就会起包而且发痒,通常用肥皂水(呈碱性)洗一下就可以消除肿痛了。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酸和碱之间能发生反应吗?怎样设计试验来验证?
2、什么是中和反应?
3、什么是盐,你能举几个盐的例子吗?KHSO4、NaHCO3属于那类化合物?
4、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中有什么应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1、提出问题: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探究 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一、中和反应
HCl + NaOH ===== NaCl + H2O
H2SO4 +2NaOH ===== Na2SO4 + 2H2O
HCl + KOH ===== KCl + H2O
分析生成物化合物的组成特点,得出盐的概念、中和反应的概念。
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讨论: NaHSO4在水溶液中能解离成H+、Na+、SO42-,那么它在分类上属于酸还是盐?
练习: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氢氧化钾和硫酸反应 2、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
3、氢氧化钙和硫酸反应
归纳:中和反应实质: H+ + OH- ===== H2O
请你归纳酸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举例说明。
酸的通性:
1、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与活泼金属反应
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4、与碱发生中和反应
5、与某些盐反应 如CaCO3与HCl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降低土壤酸性使用熟石灰
2、处理工厂的废水
硫酸等杂质,用熟石灰进行处理
H2SO4 +Ca(OH)2 =====CaSO4 + 2H2O
3、用于医药
◆中和胃酸3HCl + Al(OH)3==== AlCl3 + 3H2O
2HCl + Mg (OH)2====MgCl2 + 2H2O
制成含碱性物质的 药水,防蚊虫叮咬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1、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 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不知二者是否恰好完全中和。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什么?
你的猜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某1 g含有杂质的氢氧化钠样品溶于水能与5 g质量分数为14.6%的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计算该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杂质不与盐酸反应)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必做题:教材65页4、6、8课外作业:综合练习册相关内容
课外小实验:雨落叶出红花开
现有白纸、10%的NaOH溶液(A)、5%的硫酸溶液(B)、5%的紫色石蕊试液(C)。设计出《雨落叶出红花开》的趣味实验。先在白纸上用玻璃棒蘸(填序号、下同)________画上花,再蘸__________画上叶,将白纸挂上墙,用__________向纸上喷洒即可。实验的化学原理是 。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酸 + 碱 ===== 盐 + 水
中和反应实质:H+ + OH- ==== H2O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3、用于医药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题
10.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课时
第2 课时
PH—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
科 任
教 师
教学
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溶液的酸碱度的表示方法,会测定溶液的PH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密切关系,
重难点
重点:PH与溶液酸碱性之间的关系
难点:测定溶液PH的具体操作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1-2分钟)
我们知道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知道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
二、学生自学,质疑问难(10分钟左右)
自学提纲:
1、溶液的酸碱性与酸碱度有什么区别?
2、用什么来表示溶液的酸碱度?
3、PH的取值范围是多少?
4、PH与溶液酸碱性的强弱有什么关系?
5、怎样测定溶液的PH。
6、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三、合作探究,解决疑难(15分钟左右)
溶液的酸碱性:表示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的。
溶液的酸碱度:表示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pH的通常范围: 0~14
2.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酸碱度 酸碱性
pH ==7 溶液呈中性
pH < 7 溶液呈酸性
pH > 7 溶液呈碱性
3. 使用pH试纸测定pH
操作:在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强调:不能把PH试纸浸入待测液中,以免沾污试剂。
不要把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否则会带来误差。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测下列溶液的PH。
肥皂水、草木灰浸出液、可乐、汽水、洗洁精、洁厕灵等。
二、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
1、化工生产中许多反应必须在一定PH溶液里才能进行;
2、在农业生产中,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
3、测定雨水的PH,可以了解空气的污染情况
(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小于5.6);
4、测定人体内或排出的液体的PH,可以了解人体的健康状况。
四、巩固新知,当堂训练(15分钟)
教师出示课堂作业。
1、比较PH===2和PH==5的两种溶液的酸性强弱
2、比较PH==10和PH==13的两种溶液的酸碱性
3、PH==4.5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呈 色,继续向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PH 7。
4、一位同学在测酸溶液的PH时,先将PH试纸用蒸馏水润湿,然后进行操作,那么他测定的PH值会比真实值偏 。
如果要是碱溶液呢?
5.在三支试管里分别盛有少量的A、B、C三种无色溶液,都滴入几滴紫色石蕊试液,A溶液呈淡紫色,B溶液呈蓝色,C溶液呈红色。则A、B、C三种溶液的pH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
6.下列溶液的酸性最强的是( )
A.pH==0 B.pH==1 C.pH===7 D.pH==14
7、医生提醒: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苹果!那么苹果汁的PH 7(大于、小于或等于)
8、向盐酸中不断加入水,溶液的PH如何变化?
9、向NaOH溶液不断加入水,溶液的PH如何变化?
完成达标训练题,当堂订正。
必做题:教材64页1、7
五、课外作业,拓展延伸(3分钟)
选做题:20 g 20%的NaOH溶液与20 g 20%的H2SO4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 )
A.蓝色 B.紫色 C.红色 D.无色
讨论补充记录
讨论补充记录
板书
设计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溶液酸碱度的表示---pH
1.pH的通常范围: 0~14
2.pH值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pH ==7 溶液呈中性
pH < 7 溶液呈酸性
pH > 7 溶液呈碱性
3. 使用pH试纸测定pH
二、了解溶液的酸碱度有重要意义:
教学反思
注:写教学反思的切入面
根据新课标理念,课堂教学规律、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教学内容方面:教材处理的合理性;导入、结课的激励性;深层意义的规律有否揭示与发掘。 2、教学过程方面:教学程序安排的合理性;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媒体运用的适切性;反馈评价的准确性。 3、从课堂管理方面进行反思:班级成员涉及面的广泛性;全班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学法指导的经常性;处理偶发事件的应变性。 4、时间安排方面:时间分布的合理性;课内时间的可压缩性。 5、学生活动方面:学生活动的能动性;交往状态的合理性;学生心智活动的发展性。 6、目标达成方面:学生知识、技能的落实性;学生学会学习的水平性;教师课内教学监控的有效性。
撰写教后录的切入点 1、成功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闪光点。如课堂上一个恰当的比喻,教学难点的顺利突破,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又如一些难忘的教学艺术镜头:新颖精彩的导语,成功的临场发挥,扭转僵局的策略措施
2、失败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砸锅点。如教学目标定位不准,造成的“吃不了”或“吃不饱”之现象;教学引导的度把握不适,造成的“一问三不知”的僵局;教学方法选择不当,造成的低效等。 3、遗漏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设计中遗漏的一些环节或知识点。如教学衔接必需的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背景材料,拓展延伸的内容等。 4、改进点: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过微调可以追求更高效益的那些点。如更合理的分配讲与练的时间,更恰当的选择例题,更完美的板书设计,更科学的媒体选用等。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