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课题
第13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毛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根据地的意义。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知道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掌握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两次起义的领导人、时间、地点和结果;掌握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收集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的有关史实,培养学生收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学习收集资料和整理资料、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过讨论交流,回答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综合归纳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
教学
难点
中国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师:8月1日是我国的什么节日?
生:“八一建军节”。
师:回答得非常好。那么“八一建军节”跟什么历史事实有关?(设置悬念,激发起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不要着急。我想,通过学习第13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们就会找到答案的。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南昌起义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南昌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8月1日。地点——江西南昌。领导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结果——占领南昌城,撤出南下广东时,遭受敌人的封锁。
教师提问:起义军在占领南昌后为什么要南下广东?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遭到反动军队的包围,敌强我弱,不宜与敌人硬拼,计划南下广东,争取外援,重建广东革命根据地,以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南下广东途中,遭到敌人的封锁。朱德、陈毅等率军转战湘南,坚持斗争。
教师提问: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义?(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1949年,中央确定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目标导学二:井冈山会师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从中找出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领导人、旗帜、结果。
学生回答:时间——1927年9月。地点——湘赣边界。领导人——毛泽东。旗帜——“工农革命军。”结果——起义受挫。
2教师提问:秋收起义进攻城市受挫后,作出了什么决定?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毛泽东决定放弃进攻长沙的计划,改向井冈山区进军。同时在进军途中,对军队进行了改编,确定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教师过渡:朱德、陈毅知道这个消息之后,于1928年4月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
教师提问:会师的结果如何?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的队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为中国革命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去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
教师归纳:因为城市敌人力量强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5.教师总结:南昌起义、秋收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
三、红军长征
教师讲解:由于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均被红军粉碎。
教师引导:请学生阅读教材,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和结果?
学生回答: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左”的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教师提问:长征初期,红军情况如何?
学生回答: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了遵义。
4.教师过渡:红军占领遵义后,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影响中国革命的一次重要会议。那么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列表概况有关遵义会议的有关信息。
时间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内容
①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
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③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
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的胜利要关注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学生回答:两次,分别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和红四方面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教师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山、草地等,历经25000里。这是人类历史上一次真正的前所未有的征途。
教师提问:同学们,关于长征胜利的意义,你觉得有哪些?(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四、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1-11题,12题1—2必做,3选做。
教师通过八一建军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指导学生分析井冈山会师的意义,培养学生全面史观和通过史实概括历史意义的能力。
通过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形成空间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