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北师大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1北师大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1 10:06:52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课题
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授课类型
新授
课标依据
知道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认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重要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和经过。
2.知道《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内容及重要影响。
3.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进步性和失败的原因。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观察太平天国运动形势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始的标志及重大事件。
2、阅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和外国侵略势力,体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反抗侵略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
重点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教学
难点
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讲授新课
(一)金田起义
阅读教材: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的原因有哪些?
教师归纳:鸦片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统治阶级和劳动群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2.教师过渡:我们说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势下,一个英雄应运而生。这个人就是洪秀全。
3.教师提问:洪秀全为了壮大自己的力量,创立了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学生回答:洪秀全于1943年创立了“拜上帝教”,并积极传教,发展贫苦农民会员达两千多人。
教师过渡:在这种情况下,洪秀全开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于1851年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轰轰烈烈的反清起义运动。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被称为“太平军”。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指出洪秀全为加强起义军队伍建设所作的努力?
学生回答:洪秀全自称“天王”。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使得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
(二)定都天京
1.教师展示《太平天国运动形式示意图》
让我们根据地图和教材描述,简单看看进军路线:金田→永安(初建政权)→全州(冯云山战死)→长沙(萧朝贵战死)→武昌→南京(天京)
2.教师讲述:1853年,太平军攻占南京后,将南京改为天京,作为都城。太平军定都天京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了什么措施管理自己的半壁江山?
学生回答:对内: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对外:北伐西征。
教师讲解:《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是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那么它是如何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呢?又该如何评价这一种方法?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分配方式
规定部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分配原则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
评价
这一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简要说一说太平天国北伐西征的情况?
学生回答:北伐:曾逼近天津,最后全军覆没。西征:取得重大胜利,至此天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通过图示简单描述天京事变的经过?
学生回答:
2.教师讲述: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依然掌握着朝政大全,但这一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了重振国政,洪秀全大胆起用新人,封洪仁??赏酰?芾沓??惶岚纬掠癯伞⒗钚愠傻纫慌?昵嘟?臁?
3.教师提问:洪仁?芾沓??螅?扇∈裁创胧┲卣窆???
学生回答:洪仁?闯伞蹲收?缕?罚?岢鱿蛭鞣窖?啊⒏母锬谡?纫幌盗姓?巍⒕?谩⑽幕?⑼饨恢髡牛?玫胶樾闳?纳褪丁5?艿嚼?诽跫?南拗疲?蹲收?缕?肺茨芨吨钍导??
4.教师指出:1864年天京的陷落,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失败。这场历时达14年之久、席卷半个中国的农民运动为什么会轰然倒塌,其原因是什么?
5.教师总结归纳:失败原因:
①主观: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体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李秀成进逼上海时,遭到华尔的洋枪队和李鸿章淮军的联合抵抗和反扑)
6.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二、课堂练习
《同步导练》1-10题
三、布置作业:11题1—2小题题选做
让学生搜集金田起义的相关资料,培养学生史料加工处理能力。
通过学生讨论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对学生看法给予正确评价。培养学生分析处理、评价史实的能力。
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