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图表,分析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自然界自身具有很强的平衡能力。
重点难点:
海——气相互作用及影响;
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海洋是地球上巨大的热能储存库,也是云雨的故乡。在相互制约的海-气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向海洋提供能量,改变洋流及重新分配海洋的热含量。海洋温度分布状况影响着大气环流,并对天气系统和长期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海-气相互作用。21·cn·jy·com
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及其影响
海一气间的物质交换海洋和大气间的物质交换是多相的,既有液态的物质交换,又有气态的和固态的物质交换。
①海一气间水分交换
过程:蒸发和降水是海一气间水分交换的重要方式,海洋向大气中输送水汽,大气中的水汽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又以降水的形式落到海洋。蒸发使海水浓缩,降水使海水稀释。
影响:海-气间的水分交换能够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从而也影响到海水的密度。
②海—气间气体的交换
过程:海水吸收二氧化碳,然后又通过海洋中藻类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影响:海洋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减缓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加的速率。
③海—气间固体的交换
过程:陆源物质、火山物质和宇宙物质等通过大气进人海洋,是海洋沉积物的重要来源;同时,海洋中的固体物质也会进人大气,如海水泡沫在风的作用下进入大气,泡沫中的盐类物质也随之进入。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思考:海洋与大气是如何进行热量交换的?
近地面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哪?
过程:在相互制约的大气一海洋系统中,海洋主要通过向大气输送热量来影响大气运动;大气主要通过向海洋提供动力,引起海水运动。21教育网
影响: 海洋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
1.海洋使大气温度变化比较缓和(日较差与年较差小)
2.海洋上的气温变化有滞后效应.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21cnjy.com
厄尔尼诺现象:赤道东太平洋沿岸表层海水温异常增暖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年末圣诞节前后,所以当地人成为“圣婴”(厄尔尼诺)。www.21-cn-jy.com
表现:在厄尔尼诺年,偏东信风显著减弱,表层暖水向东回流,东太平洋冷水上翻现象消失,海面水温升高,下层海水中的营养盐不再涌向海面,导致当地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和鱼类大量死亡。2·1·c·n·j·y
影响: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而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早。许多观测事实还说明,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相当远的地区产生影响,如它出现时,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还有偏少的情况。【来源:21·世纪·教育·网】
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或“冷事件”。
成因:当偏东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海水表层温度逐渐降低,于是便产生了拉尼娜现象。
影响: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范围较厄尔尼诺现象小。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但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
趋势:历史上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大约为7年,但是近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发生的时间间隔在缩短。21·世纪*教育网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1、海—气间的物质交换及其影响
2、海—气间的能量交换及其影响
3、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