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教案(第2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的概念
2、了解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围绕“厄尔尼诺现象利与弊”的辨题,运用材料,开展讨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的强大力量以及应对自然异常变化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今年冬天,我国南方地区发生了严重的雪灾,科学家们普遍认为,雪灾的形成与“拉尼娜”现象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什么是“拉尼娜”现象呢?经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得到答案。
正常年份,赤道两侧盛行偏东信风,信风将太平洋东侧表层暖的海水输送到太平洋西侧,使西太平洋水位上升。东侧由于表层海水被风吹走,下层海水上涌进行补充。上涌的冷海水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使得那里的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饵料。
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低,空气稳定,对流不强烈,因而赤道东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气候偏干;而赤道西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高,空气对流强烈,降水较多,气候较湿润。
厄尔尼诺现象
(1)定义:厄尔尼诺现象指赤道东太平洋表层海水异常增暖的现象,大约每2-7年发生一次。(2)影响:
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以环赤道太平洋地区最为显著。在厄尔尼诺年,中、东太平洋及南美太平洋沿岸国家异常多雨,甚至引起洪涝灾害;而热带西太平洋降水减少,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出现严重干早。许多观测事实还说明,厄尔尼诺现象还会对相当远的地区产生影响,如它出现时,日本列岛及我国东北地区夏季发生持续低温,有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还有偏少的情况。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拉尼娜现象
(1)定义: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东太平洋海水表层温度异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其特征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反,因而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2)拉尼娜现象的成因:21教育网
当偏东信风持续加强时,赤道东侧太平洋表层海水不断向西流动,深层的冷水不断上翻进行补充,导致该地区海水表层温度逐渐降低,于是便产生了拉尼娜现象。
(3)影响:21cnjy.com
拉尼娜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与厄尔尼诺现象大致相反,但影响程度及范围较厄尔尼诺现象小。拉尼娜现象出现时,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等地洪涝灾害严重,但赤道东、中太平洋地区降水偏少,易出现旱灾。21·cn·jy·com
总结:
正常年份
厄尔尼诺发生年份
拉尼娜发生年份
图示
—
洋流
秘鲁寒流沿岸向西北流
温暖海水从赤道向南流动,迫使秘鲁寒流向西流动
当太平洋东部的秘鲁寒流过于强盛时,冷水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扩散到更远
生物
秘鲁寒流上升流带来丰富的饵料,形成渔场
该海区水温升高,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和鱼类、鸟类死亡
—
大气环流
存在对流性环流,赤道太平洋西岸气流上升,东岸气流下沉
形成增强型对流,赤道太平洋中部气流上升,西岸气流下沉,东岸下沉气流因水温升高而减弱
天气气候
西岸降水较多;东岸降水较少,形成荒漠
西岸的澳大利亚及印度、非洲等地出现严重旱灾,东岸荒漠地带暴雨成灾
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信风比常年偏强,水温偏低,海面气压偏高,云量减少;在赤道西太平洋地区,降水较正常年份偏多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海—气相互作用
厄尔尼诺现象及影响
拉尼娜现象及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