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作为必修二经济史的第一专题。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来探讨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
第一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本课分5个部分的内容。首先讲述了“神农”的传说,说明中国从远古时期起,农业就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第二介绍了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在农业生产发展中起关键作用的生产工具革新;第三介绍了古代中国的赋税和徭役制度,说明古代国家是通过赋税剥削人民的经济收入,为政府财政支出提供物质保证的,并且说明繁重的赋税和徭役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弊的直接原因;第四介绍了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以及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第五叙述了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说明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为中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教法分析
由于本课是经济史的第一课,具有专业术语和图片较多的特点,内容也相对枯燥。教学中结合多媒体课件,以讲授探究教学法为主,通过学生研讨,学生展示,名词讲解、图片欣赏、史料研读、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归纳、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能够通过许多途径感知农业在社会生活中(尤其是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初中的通史学习中对古代农业有一些零散的了解,但缺乏系统认识、对具体问题尤其是些专业名词了解不多。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较为系统、深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土地制度和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对农民造成的沉重负担。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象和中国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要适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材和教师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课后搜集资料,进行大胆想象、研读分析和创新性思维,根据学习要求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讨论探究活动以强化对中国古代农业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古代中国的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学习增强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以及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难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新课导入】
课件展示连城县培田古村落的春耕节。请同学们看图片,人们常说最美人间四月天,近年来每年的四月连城县的培田古村落都会举办春耕节,村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游客探寻客家耕读文化,体验春耕播种,重拾人类对土地和自然的尊重。通过春耕节我们可以知道农业生产对客家人的重要性,我们经常说客家文化是耕读文化,其实农业不仅对于客家人,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展示:农业是天下之根本。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汉景帝以及无农不稳,无工不富, 无商不活。
---民间俗语。得出结论:农业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在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我们通常把农业称为本业商业称为末业,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本末倒置。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专题一的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农业的定义是什么?农业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等行业属于农业。像我们漳平永福的花卉和南洋的水仙茶就是属于农业。但我们今天只讲狭义的农业,即:种植业。这是因为农业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迈入工业社会之前最主要的生产行业。课本介绍:中国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出现了分别以粟和水稻为主要作物的种植农业,这些是通过考古得出的结论。那么根据传说,则是神农氏发明了农业。
【新课讲授】
神农的传说
同学们请看这则材料:展示:“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白虎通》卷二
从材料中可看出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人民耕种和栽培各种作物,所以一般将他作为中国农业的始祖。神农氏又被尊为炎帝,炎帝和黄帝代表中华民族的祖先,中华民族也被称为炎黄子孙。我们目前无法确认历史上是否真有神农氏这个人物存在,在某个时期出现这么一个杰出人物是可能的,但如果说农业靠他一个人就有了,不太现实。根据唯物史观的观点,农业应该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的,不会是某一个人的发明创造。当然我们不要纠结于这个问题。神农氏存不存在不知道,耒耜是存在的。耒耜类似于今天的锹和铲,要么是木头做的,要么是骨头做的。耒耜的发明提高了耕作效率。耒耜也是后来犁的前身,所以有人仍称犁为耒或耒耜。
在中国,除神话传说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表明,我国是世界上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那么,农业在我国古代的地位怎样?
(学生回答)农业的地位
(1)农耕是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农业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取得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我们按小组布置过学习任务,我们有请第一小组派一个代表上来为大家展示他们的预习成果。对于古代的中国,要想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因素呢?(改进生产技术)
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
耕作方式的演进:
学生展示耕作方式的演进:刚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耒耜,其实耒耜的效率相当低,和当时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是相适应的。刀耕火种,这里的刀不是指铁刀而是石刀。当时的人们用它将树砍掉,铺在原地晒干,然后连同杂草什么的一把火烧掉。烧掉的草木灰正好可以给土地增肥。问题在于,由于工具的落后,没办法将树根完全清除,也就没办法让土地连成一片,只好在空地上点种。这里掏一个洞,那里打一个眼,将种子放进去,等待它们生根发芽。这样的生产方式相当粗放,效率很低,而且由于没有对土地的培护,种上一两年,它的肥力就消耗掉了,人们就不得不将之抛荒,等待地力的恢复。所以当时的人要经常移地而耕,经常开荒,需要大片的土地才能养活很少的人口,其辛苦是可想而知的。大家看图片他们就是人类早期名副其实的拓荒者。
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后来逐渐被铁犁牛耕所取代,但它在落后地区还存在了很长时间。直到西汉时期,中国南方依然采用在耕种前用火烧、耕种后用水除掉杂草的耕作方式。甚至到了新中国建国前后,云南的某些山区还处于刀耕火种的生产水平。当然,先进的生产方式终将取代落后的生产方式。
春秋时期,中国人学会了人工炼铁,使得铁器用于农业生产成为现实。铁犁的出现十分重要,有了它,牛耕就有了可能。其实,人们很早之前就开始饲养牛了,但以前它主要被用来吃,还有祭祀。牛的力气很大,但如果没有铁犁的出现,它们的力气是没办法被利用的。现在好了,有了铁犁,于是“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牛的用途就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春秋战国到汉代,是铁犁牛耕从出现到普及的发展阶段,此后古代中国的传统耕作方式基本以铁犁牛耕为主。以上就是我的介绍,谢谢大家!
生产工具的革新:
学生展示生产工具的革新:
古代中国的生产工具大概经历了石器和木器,青铜器到铁器的历程。在工艺上从打制、磨制再到冶炼铸造。在远古时期,主要是用石器和木器,到了夏商周时期有少量的青铜器用于农业生产。春秋战国人工冶铁的出现,铁器具有坚固耐用、锋利且经济实惠的优点。所以发明之后很快传播开来。到了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大大增加,很多新式的铁制农具都诞生了。比如出现了便于中耕的曲柄锄和便于收获的大镰,还出现了播种工具耧车。铁犁牛耕的犁也在进化,变得越来越好操作,到了唐代的曲辕犁,就已经相当完善了。它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改变牵引点的高低,控制耕土的深浅。曲辕犁一直用到现在,也就是说,现在中国没有使用机械化耕作的地区,耕田时候使用的犁,仍然是曲辕犁。工具的改善的同时,耕作技术也有进步。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从二牛抬杠到一牛挽犁。二牛抬杠也叫耦犁,最初的时候,需要三个人,一人牵牛,一人扶犁,一人撒种。需要这么多人,可能与推广牛耕初期牛还不够驯服有关。随着操作技术的提高,所用人数便可减少,二牛二人,二牛一人,都可以了。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大概出现在东汉时期,一牛挽犁节省了牛力,也便于回转,利于山地的开垦,所以它逐渐取代了二牛抬杠。
【思考】阅读下面材料,能得出什么认识?
战国时期粟的亩产大约将近今天的80市斤,西汉时提高到93市斤,高产田能达到117市斤。唐宋时,粮食一般亩产大约达到200多市斤,明清大约达到400多市斤,高产田能达到500多市斤。从材料可知:
农业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水利的兴修——农业的保障
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一项重大活动,中国古代非常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请学生展示: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农业的发展又依赖于水利的发展。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古代没有输水管道,只能是通过水渠引水,水利工程修建之后,就可以使得大量的农田得到充足的水源,这是粮食产量的根本保证。农业水利灌溉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远古时期,人们就知道了水利的重要性。从大禹治水开始,中国的水利事业就不断的发展。历经数朝,修建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许多水利工程不仅惠及当时,对现在也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比如战国时期的郑国渠和都江堰。郑国渠是一个规模宏大的灌溉工程,战国时,秦国逐渐强大,韩国为了诱使秦国把人力物力消耗在水利建设上,派水工郑国给秦国设计兴修引泾水入洛阳的灌溉工程。计谋暴露后秦王要杀郑国,郑国说:当时韩国是派我来做间谍,这个水渠修成可能为韩国延缓几年的命,但是对秦国却是万世之功。秦王觉得有道理,让郑国继续主持这项工程。郑国渠总长300华里,沿途将沿山河流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使干旱缺雨的关中平原得到灌溉。2016年郑国渠申遗成功。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蜀国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它充分利用了自然条件,很了不起,我们来看一段都江堰的介绍。汉朝的时候在关中地区发明了井渠法。这种井渠法又叫坎儿井,现在新疆地区还有在用。(念课件)东汉时期的王景治黄河,据说被他治理时候,黄河有800多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水患灾害,黄泛区的大片土地得以重新耕种。我们再来看看灌溉工具的改进;
土地兼并和赋税徭役沉重
在我们还是孩童牙牙学语的时候,我们的父母都会教我们古诗,我想很多同学可能跟我一样,学会的第一首古诗就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当我们在餐桌上浪费粮食的时候,我们的父母老师也会总以这首诗来教育我们。农民伯伯很辛苦,粮食来之不易。请问:农民伯伯为什么辛苦?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不足之处是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过程。大家结合之前预习的内容看一下这个表格:(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反映了什么问题?土地兼并问题
。那么古代王朝为什么会出现土地兼并的问题?
赋税徭役沉重悯农诗唐·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秦代收“泰半之赋 ”,使“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人民只能,衣牛马之衣,食犬彘(猪)之食。”你如何解读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答:农民辛勤耕耘,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农民生活困苦,没有保障。是什么导致了农民的生活困苦呢?答:繁重的赋役【泰半之赋(赋税)、沉重的力役(徭役)】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兼并严重)
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传统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什么?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漳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根据歌词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黄梅戏《天仙配》歌词
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课堂探究: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有利:耕作方式的转变;农用工具的进步;水利工程的兴修;自然条件的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劳动者辛勤劳动:
不利:地主土地所有制;赋税徭役的沉重;社会环境的动荡;自然条件的恶劣
根据同学的思维导图,回顾本课知识。思维导图是今年来十分流行的,简单又有效的革命性思维工具。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被誉为是头脑风暴。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是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我们先学习了农业的起源,老师给我们介绍了神农的传说和古代农业的基本经济形式是农耕。接着我们同学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优越性,即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石器锄耕到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并推广。汉代在生产工具上出现曲柄锄和大镰以及播种工具耧车,东汉的时候一牛挽犁代替了耦犁,唐朝出现曲辕犁。同时我们第二小组的同学展示了古代农业的保障是兴修水利,我们学习了战国时期有名的都江堰和郑国渠,上学期我们学过秦朝修建的灵渠,汉朝有关中地区的井渠法和东汉的王景治黄河,隋朝有京杭大运河。同时在灌溉工具方面有唐朝的筒车和宋代的水转翻车和明清的风力水车。老师还给我们讲授了古代农业的不足之处,比如土地兼并和赋税沉重导致农民生活困苦。以上就是我的展示。
【课堂小结】
根据知识结构图,回顾本课知识。学生齐答。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推动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两千多年里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古代中国一切文明的基础。但是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小农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障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是近代中国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布置作业:做本课同步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