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3.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2-21 16:5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章累计5个
教学内容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初一学生对“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有点基础,特别在现实生活中有过一些经验,所以借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形成系统化、科学化。按照本节课的特点,共分三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根据生活的实例学习“长度的测量”,第二课时也根据生活实例学习“体积的测量”,第三课时是学生分组实验。对于身边感兴趣的、熟悉的例子入手学习长度的测量、纠正平时不科学不正确的测量方法,潜移默化中形成科学的测量方法,这正是本课时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测量的意义。知道长度的单位和其他常用单位。2.熟悉刻度尺上的刻度和测量范围,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学会记录长度测量的结果。学会选择不同测量仪器或方法去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3.知道测量有误差,介绍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过程与方法 掌握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学习和实践养成规范使用仪器的习惯,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利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教学难点 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注意事项及单位换算
教学用具 学生自备刻度尺、卷尺、皮尺、三角板、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
情境设置 情境一:我刚来温州,对温州的环境不是很熟悉。现我想从学校去五马街,你能为我提供哪些信息?情境二: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测量长度?先请同学们作个智者,用什么方法判断:(1)二位同学的高矮;(2)二位同学到校距离的远近;(3)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谁高。情境三:请你举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情境四:利用什么工具测量这种物体的长度?情境五:请三组同学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情境六:对黑板长度没有其他的表达方法?情境七:每位同学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我刚来温州,对温州的环境不是很熟悉。现我想从学校去五马街,你能为我提供哪些信息?生:……说明:总结时强调要知道两地之间的距离,就需要测量。情境二:生活中哪些方面需要测量长度?先请同学们作个智者,用什么方法判断:(1)二位同学的高矮;(2)二位同学到校距离的远近;(3)上海的东方明珠与法国的埃菲尔铁塔,谁高。生:……说明:引导学生回答此问题时把书本上的一些例子也加入。情境三:请你举例生活中常见物体的长度?生:……说明:此情境主要考察、纠正学生在生活中对长度的感性认识,特别提出   长度的单位是“米(m)”、“千米(km)”等,并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略)。情境四:利用什么工具测量这种物体的长度?生:……总结:定性测量时有步距、指间距等,工具测量有卷尺、皮尺、三角板、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等,并逐一展示。高科技测量手段有声纳、雷达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测距离、激光测距等。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情境五:请三组同学分别测量黑板的长度,并每组循环测两次。说明:  (1)学生测量的数据是否带单位?(2)谁测得更准确一些呢?(讨论)(3)提出量程与精确度(最小刻度)的概念、并提出误差的概念。(4)要想更精确,怎么办?(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情境六:对黑板长度没有其他的表达方法?说明:(1)重点学习单位换算,即黑板的长度用不同的单位去表达。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2)学习课本P.11图1-18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情境七:每位同学测量《科学》课本的长度与宽度、自己的指距等。说明:  (1)认识刻度尺的量程和最小刻度,读数时要估计一位。(2)刻度尺读数时一定在平视。(3)“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课堂小结: 从刻度尺的科学读数入手小结。认识量程和最小刻度的意义。课内作业: 1.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50分米=_______千米=______米=_____厘米=_______毫米2×103毫米=_____分米=_____米=_____厘米2.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120米=120米×(1/1000)=0.12厘米 B.250米=250米×100厘米=25000厘米C.4000厘米=4000×(1/100)米=40米D.355微米=355×(1/1000)米=0.355米 3.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__________千米,_______________厘米。北京--杭州的空中距离约1100千米,___________米,____________厘米.4.
板书设计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一)测量: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长度的单位:米(m)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米=106微米=109纳米 测量要求:“看正确”“读正确”“记正确”
课外作业
作业本
教后反思
本章累6计个
教学内容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二)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长度测量中有许多难点,如单位换算,一些间接的测量方法等。特别是间接的测量方法,由于不是利用常规的思维,而现实生活中又需要经常用到,所以必须强化练习。由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一种的,所以在提出问题后要求学生从理论上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从实践简便、准确、是否符合实践要求等角度去取舍其中最佳的方案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用累积法测细铁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
过程与方法 养成对微小事物累积测量的过程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养成积极思考习惯,树立勇于探索新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累积法测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累积法的思维
教学用具 课件、刻度尺、硬币、铜丝等
情境设置 情境一:有一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是1.566m,请你思考,你能从这个问题中得到什么信息?情境二: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吗 试说出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情境三: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情境四:怎样测量出硬币的直径 周长 情境五:怎样测一根细铜丝的直径 情境六:你能从以上测量的方法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吗?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有一同学用刻度尺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是1.566m,请你思考,你能从这个问题中得到什么信息?生1:生2生3:……总结:(1)这给了我们这个物体的长度是1.556m,可能是一位同学的身高。(2)我们可以从这个数据中发现,该同学测量用的刻度尺最小分度是cm。(3)该测量数据的准确值是1.56m,估计值是0.006m。(4)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表达,如156.6cm、1566mm、1.566×103mm、1.566×106μm、1.566×109nm等。师:生活中许多非刻度尺可以用来测量长度,许多不规则的物体的长度无法直接用刻度尺直接测出,你能举例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像这些问题我们如何处理?情境二:我们可以用自行车当作里程表测量路程吗 试说出用自行车测量路程的具体方法。生1:生2生3:……说明:尽可能地要求学生有多种理论方法,从理论方法中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案。情境三: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生1:生2生3:……说明:可能用螺旋测微器直接测量,当然最主要的是介绍累积法测,并要求学生测《科学》课本每张纸的厚度。建议公式:l=L/N(其中l是每张纸的厚度,N是纸张数目,注意不是书的页码数,L是N页书总厚度)情境四:怎样测量出硬币的直径 周长 说明:可以让学生不断尝试,从学生尝试的方案中不断地改进。情境五:给你一要细铜丝,你能测量它的哪里量?生1:生2生3:……说明:(1)从用不同的方法测长度、横截面的直径、体积等;(2)让学生不断尝试。情境六:你能从以上测量的方法中归纳出一些共性的东西吗?生1:生2生3:……说明:累积法的应用与重要性。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围绕测量的注意事项、累积法等的应用等进行小结。课内作业: P.《辅教导学》
板书设计
第3节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二)累积法测量物体的长度方法:l=L/N
课外作业
实践题:用宽约2厘米的牛皮纸条,自制量程为2米、分度值为1厘米的卷尺。用这个卷尺测量自己的身高。起床和临睡前各测一次,你会发现什么现象?书面作业:作业本P.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7个
教学内容 第3节 长度与体积的测量(三)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此课时主要是体积的测量,包括规则固体体积、不规则固体的体积、液体体积等的测量。由于前两个课时已经学习了长度的测量,一般规则固体体积会测量;所以量筒的使用,特别是学生对于使用量筒时的正确读数非常重要。而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的体积也是以测液体体积为基础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体积和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熟悉量筒和量筒上的刻度;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体积;能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养成一定的实验现象的敏感性,对不同现象有不同的想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养成严谨的实验风格、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学会量筒的使用
教学难点 俯视、仰视的影响分析
教学用具 课件、量筒、量杯、沐浴液瓶子等、水、小石块细线等
情境设置 情境一:(出示长方体)请学生上台测长方体的长、宽、高,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并指出。情境二:生活中哪些物品用体积来计算的,请分别举例。情境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情境四:在家里有看到其他方法或工具测液体体积吗 情境五: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展示量筒和量杯)如何测量?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刻度尺的使用讨论些问题)情境六:请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请多位学生读数,分别记下他们的结果)情境七:如果一位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俯视或仰视了,结果还准确吗?若不准确,如果变化?情境八: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出示小石块)如遇到像石块一样不规则的物体,有什么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量它的体积呢?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出示长方体)请学生上台测长方体的长、宽、高,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其正确与否,并指出。师:知道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可以计算哪些量?情境二:生活中哪些物品用体积来计算的,请分别举例。生1:生2生3:……说明:从电饭煲、药瓶和针筒等,生活用品等(可以展示一些实物)。情境三: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并计算长方体木块的体积。知道的长方体的长、宽、高V=abc说明:(1)对形状规则的物体,用刻度尺测出其长、宽、高等,代入体积公式便可计算出它的体积。  (2)体积的单位:米(m3)、升(L)、毫升(ml)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米3=1000升即 1分米3=1升情境四:在家里有看到其他方法或工具测液体体积吗 生1:生2生3:……说明:日常生活中,电饭煲、药瓶和针筒上,都标有刻度,也可以用来测液体的体积。(鼓励学生要注意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情境五:测量液体的体积,我们一般用量筒或量杯。(展示量筒和量杯)如何测量?注意哪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刻度尺的使用讨论些问题)说明:(1)看清测量范围何最小刻度;(2)测量时,平放在桌面上;静止时,读数视线要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情境六:请读出量筒中水的体积。(请多位学生读数,分别记下他们的结果)说明:  让其他学生分别其读数的过程与结果是否正确,特别是俯视或仰视等现象情境七:如果一位学生在读数的过程中俯视或仰视了,结果还准确吗?若不准确,如果变化?生1:生2生3:……总结:俯视时结果比真实值大,仰视则小情境八: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出示小石块)如遇到像石块一样不规则的物体,有什么方法能简便准确地测量它的体积呢?(学生想到方法后尝试实验)生1:生2生3:……说明:用排水法测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情境九:是否任何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都可以用排水法?学生讨论引导得出:物体应不溶水也不吸水。讨论:1)若石蜡放在水中是浮在水面的,那么用什么方法测出它的体积呢?2)怎样可粗测出人体的体积?课堂小结: 从量筒的使用和排水法测不规则小石块入手总结。课内作业:《辅教导学》P.
板书设计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三)体积的测量:(1)体积的单位及单位换算:1米3=1000分米3=106厘米3 1升=1000毫升  1升=1分米3 1毫升=1厘米3(2)量筒的使用 平放在桌面   视线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课外作业
作业本P.
教后反思
本章累计8个
教学内容 第3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四)
内容分析(教材处理) 此课时是长度的测量的学生实验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多种不同的测量长度的工具,练习使用刻度尺的方法,能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测量长度的问题,特别是不能直接测量的问题。生活的测量问题总不都是很简单的、直接的,有些需要复杂的处理过程。所以本实验中有几例简单的处理过程,如测不规则小石块的体积、测细铁丝的直径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练习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选择刻度尺;初步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初步学会用量筒测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过程与方法 累积法等特殊方面的测量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养成规范的测量习惯。
教学重点 长度液体体积测量方法
教学难点 量筒读数方法
教学用具 带有毫米的刻度的直尺、卷尺、三角尺、量筒、烧杯和水、圆柱体、细线、小石块(大小能放入量筒)
情境设置 情境一: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情境二:分别用各种适当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实验桌的长、宽、高并记录。情境三: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和周长。情境四: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情境五: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教学过程 边教边悟
情境一: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有下表中的五种刻度尺,分析观察其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并记录。刻度尺测量范围最小刻度米 尺卷 尺30厘米直尺45度三角尺60度三角尺情境二:分别用各种适当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实验桌的长、宽、高并记录。测量内容测量工具估计长度/厘米测量结果/厘米《科学》的长、宽、高实验桌的长、宽、高情境三: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和周长。 情境四: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仪器测量范围最小刻度量筒量杯说明: 量杯的刻度与量筒有何区别?为什么?情境五: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1)用烧杯将适量的水(估计能浸没石块)倒入量筒内,读出水的体积V1,填入下表。(2)将小石块用细线拴住,缓缓放入量筒内的水中。当石块沉到筒底,并被水完全浸没时,读出此时水面所指示的刻度值V2,填入下表。(想一想:此时测得的V2是什么?)(3)计算待测石块的体积,填入下表。V1/厘米3V2/厘米3小石块体积/厘米3课堂小结: (1)实验的规范性;(2)刻度尺、量筒的选择与读数;(3)仪器整理。课内作业:
板书设计
学生实验:长度与体积的测量情境一:观察各种刻度尺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情境二:分别用各种适当的刻度尺测量《科学》课本、实验桌的长、宽、高并记录。情境三:测量圆柱体的直径和周长。情境四:观察量筒、量杯的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情境五:用量筒测量小石块的体积。
课外作业
《科学实验活动册》P.8~12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