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节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的含义,掌握温度计的读法及使用方法。
2.明确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异同。
3.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具体问题的分析、讨论、总结,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摄氏温度的读写方法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常用温度计与体温计的正确使用。
教具准备
温度计三只、体温计一只,三只烧杯(内分别盛有开水、冷水、温水)。
教学过程
提问: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这些季节有什么不同?
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冷、热、烫等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指出:(一)温度的含义: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学生探索实验:每组学生先把两只手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过一会儿,把左手插入温水中,体会左手的感觉,然后再把右手插入同一盆温水中,体会右手的感觉。
接着讨论井水“冬暖夏凉”的原因。与刚刚的探究实验原理是一致的。
小结:光凭感觉不能客观反映物体温度的高低,要准确地判断或测量温度需要使用温度计。家庭和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煤油温度计等,还有一些其他温度机及其用途。
㈡ 温度计与摄氏温度
⑴用途:测量物体的温度。
⑵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描述它的构造。
⑶构造:一根内径很细而且均匀的玻璃管,管的下端是一个玻璃泡,在管和泡里有适量的液体(如水银、煤油、酒精等),管壁上标有刻度值。
⑷刻度方法: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然后分成100格,每一格为1度。当然还可以扩大到0度以下和100度以上,这种刻度最初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修斯提出的,为纪念这位科学家,我们就把温度的单位规定为摄氏度。
⑸温度单位:摄氏度,用符合“℃”来表示。如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摄氏度,写成37℃,读作37摄氏度。对0℃以下的温度,就在度数前加负号,如-4℃,表示零下4摄氏度,或读成负4摄氏度。
㈢温度计的使用
让每组学生仔细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讨论:如果被测物体的温度超过温度计的最高温度或低于它能测的最低温度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答:可能将温度计胀破,或者测不出温度值。
小结:温度计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所以在测量前必须先估计被侧物体的温度。
把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观察内液面的升降情况,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读数。
明确读数时仰视或俯视所得结果与平视有何不同。
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温水充分接触,读出结果,然后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与杯壁相接触,读出结果,把温度计的玻璃泡一半浸入温水中,读出结果。进行比较。
温度计在温水中读数,并记录数据,然后把温度计从温水中拿出来到空气中读数,并记录数据。进行比较。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小结。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2).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3).读数时要等到内液面稳定下来后才能读数,
(4).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㈣体温计
医用体温计有在腋下或口腔中测量体温两种。把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进行比较,并填表:
测量仪器 测量范围 准确值 读数情况 使用注意点
温度计 0-100℃或其它 1℃ 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不能甩
体温计 35℃-42℃ 0.1℃ 可以拿出来读数 先甩几下后测量
学生讨论:体温计测量人体体温时为什么可以拿出来读数并要甩几下呢?
教师小结:
在体温计的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这种结构可以使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在这里断开,上面的玻璃管里的水银就退不回来了,可以拿出来读数。因此,在下次使用前应先用力甩几下,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㈤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六节 温度的测量
⒈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⒉温度计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
⒊单位:℃。
⒋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⒌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
PAGE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