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雪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qing4) 忙碌(lu4) 脂粉奁(Iian2)
灼灼(zhuo2) 嘻笑(xi1) 褪尽(tui4)
朔方(shuo4) 凛冽(lin3lie4)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见识广博。
凛冽:刺骨的寒冷。
天宇:这里指天空。宇,上下四方。
精魂:精灵,魂灵。
消释:消溶。
升腾:(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需要细细品读。
教师借助多媒体电脑,演示江南的雪,北国的雪,让学生感受漫天..,《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本文也是鲁迅当时内心世界形象化的表现。
初步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四、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第一自然段),描写充满生机的江南柔雪。
第二层(第二至第三自然段),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情景。
提问: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彩笔,绘出了一幅令人神往的江南雪景水彩画。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和“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自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提问: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 。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t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雪罗了人的生命。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六、小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朗读课文。
听写词语:博识、消释、褪尽、凛冽、嘻笑、朔方。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
明确:
第二部分可概括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第四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磅礴气势。
第二层(第五至六自然段),写朔方飞雪的精神。
提问: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四自然段与上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江南和朔方冬景的不同特点,而且使文章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产生了内在联系。第四自然段开头用“但是”这个转折词巧妙地转到对朔方飞雪的描写,并表明朔方的飞雪和滋润美艳的江南柔雪截然不同。“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而且和它们相伴的是失去了生命力的枯草。在这里作者不仅如实地反映了朔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恶劣的环境下,朔方飞雪并不安于孤独凄凉的境遇,因此“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里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刚劲的笔力,描绘朔方飞雪磅礴的气势,我们从朔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斗争,作者借朔方飞雪奋飞的情景,抒发他那不畏艰险,渴望战斗的豪情。
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文章第二部分作者虽流露孤军奋战的心绪与深受黑暗的重压之感,但主导思想是积极的、战斗的。
三、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第1题,这里以“暖国的雨”的单调衬托了江南雪花的娇艳明媚,同
时对“暖国的雨”提出问题,又为后文写朔方飞雪埋下伏笔,反衬出朔方的雨被凝成雪的不幸。
第2题,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第3题,雨是雪的初始阶段,雪是雨的升华。作者用肯定的语气,赞扬了朔方飞雪追求自由的精神,同时对它不幸的遭遇寄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赞颂朔方的飞雪是“雨的精魂”,也就是说它仍然保持了雨的自由活泼的精神,这个结尾耐人寻味。
四、学习文章写法
引导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互相交流。
明确: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诗,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倾注于对景物的描绘中。行文虽然也流露出一种孤寂的情绪,但是掩盖不住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写法特点:①景物描写由点及面,由静到动,逐渐展开。②强烈的对比手法,使记忆中的江南雪野生气勃勃的景象衬托出空旷寂寞、荒凉寒冷的现实的北方雪野。
五、拓展训练
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小结
<雪>是<野草>中最适合中学生阅读的一篇。作者细致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并在比较中表现了自己的倾向。作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因为“朔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七、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三。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课件47张PPT。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塞北的雪 - 彭丽媛
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的舞姿是那样的轻盈你的心地是那样的纯洁你是春雨的亲姐妹哟你是春天派出的使节春天的使节我爱你塞北的雪飘飘洒洒漫天遍野你用白玉般的身躯装扮银光闪闪的世界你把生命溶进了土地哟滋润着返青的麦苗迎春的花儿啊...我爱你心地纯洁作者赋予了塞北雪怎样的品格?雪鲁迅背景介绍 这是一篇散文诗,写于1925年1月18日。写作本文的时候,正是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祖国的南方已成为革命的中心。北方,尽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还相当猖獗,但在南方革命形势的鼓舞下,广大人民群众也对北洋军阀反动政府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他也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了北方人民的斗争行列。散 文 诗 具有散文抒情特征的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是诗歌的一个部类;用散文的形式表现诗的内容,以抒情为主,多用来表达对社会生活的独特感受;不分行也不压韵,不太讲究节奏,写法很像散文;篇幅很短,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寓意和诗的意境。学习目标1、整体感悟文章的内容: 2、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4、学习文章借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磬口( ) 脂粉奁( )
朔方 ( ) 凛冽( )
灼灼( ) 消释:
博识: 升腾:
刺骨地寒冷〈书〉形容明亮消融;溶化学识丰富(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北方qìngliánshuòLǐn lèizhuó你知道多少?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那两个地方的雪景?2.这两个地方的雪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整体感知南方的雪滋润美艳 北方的雪寒冷孤独 文章思路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认真品读前三段思考下列问题:1.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滋润美艳充满生机与活力绚丽有趣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 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精读赏析一想一想: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作者从四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一是以暖国的雨的“单调”来反衬雪花的“灿烂”。
二是直接写雪的质地、颜色,“滋润美艳”,犹如充满青春的壮健少女的皮肤。
三是以雪野中的花草,特别细写了花的不同种类、多样形状和各种颜色,衬托雪的美丽。在数九寒天,作者用花的血红、深黄、白中隐青和草的冷绿,映衬雪的洁白,使柔雪显得更为明艳。
四是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飞着”,“嗡嗡地闹着”。这一“飞”一“闹”煞时使整个雪野活跃起来,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这里,不仅使读者看见烂漫的冬花,而且仿佛听到吟唱的春虫,感受到作者热烈期待春天的心声。 找一找: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作用。 为了进一步扩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儿童塑雪罗汉的水墨画,通过“呵”、”偷”、“访问”、“拍手”、“点头”、“嘻笑”这些充满活力的词,刻画了儿童特有的动作与神情,反映了他们天真活泼、纯洁的心灵,真切、传种、热闹、有趣。然而孩子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罗汉,由于寒夜的袭击,终于褪尽了胭脂,“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这里,通过雪罗汉被淡忘、消释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与苦闷的心情,喊出了对黑暗现实的抗议。 2.对于江南的雪作者有没有遗憾?从文中那句话可以看出来?这为什么是遗憾? 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江南的雪的这种美因为未经磨炼,不能经受时间的考验,不能持久,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小 结
第一部分作者满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回忆江南雪冬的自然美景。虽是回忆,却是展望。虽是冬天,却已听到春天的脚步声。在苦寂中,作者回忆儿时的生活。因为儿童是人类的春天,写儿童不怕严冬,朝气蓬勃,更加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殷切期待与热烈呼唤。行文虽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却闪烁着理想的光芒。 精读赏析二齐读课文最后三段,思考下列问题: 1、北方的雪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孤独寒冷 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2.从这些地方我们还能感到北方雪的什么个性? 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的激情以及献身的精神 3.作者是怎样赞誉北方的雪的? 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和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作者倾向,你认为作者的称赞倾向哪方?为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似乎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的眼里,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像北方的雪一样,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她的存在,那张扬的个性,像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讨 论 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朔方的雪的独立张扬的个性和斗争献身精神的赞颂之情,同时也暗含了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的战斗精神。作者的感情在对北方的雪的描写中得到深化,这种写法就是我们常讲的:借景抒情作者运用的是:托物言志 象征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的意义。
用来象征某种特殊意义的具体事物。比如:火炬象征光明江南的雪象征: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北方的雪象征: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延伸训练1.你所知道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些是借描写雪来抒发情感的?2.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500字以内的随笔。《湖心亭看雪》《沁园春.雪〉《江 雪》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业1.选读《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为主的文章,如《好的故事》、《秋夜》、《腊叶》等,自己尝试通过描写一种自然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某种情感,写一篇500字以内的随笔。
2. 推荐原作阅读 http://www.cnread.net
3.阅读附录:
追求美好理想的心声(节选)孙玉石《雪》教学参考
课文研讨
一、整体感知
理解了这篇文章的最后一句:“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也就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主旨。这句话对文章中提到的自然景致──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做出了带有倾向性的判断,江南的雪已经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独的旋转升腾中升华,成了雨的精魂。
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这一情感逻辑在文章中得到了细密的展开。文章开头首先提到暖国的雨,在博识的人们眼中,它是单调的。而有着丰富多彩之美的,是江南的雪。作者在这里以满怀感情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江南的雪,它有着一个色彩斑斓的环境,各色各样的花在雪野中生长,“许多蜜蜂们忙碌”,又让人不禁联想,“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在作者的眼中,江南的雪还和孩子们的欢乐联系在一起,雪天虽然将孩子们的手冻得通红,但也给他们带来了快乐的游戏。对塑雪罗汉的生动描写渗透了作者脉脉的温情,“洁白”、“明艳”、“闪闪生光”这些形象的词语既融进了作者对于南方冬天的美好回忆,也是在通过孩子们的眼睛去描绘令人欣喜的场景。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蕴育着生命。
然而,在接下来的一段中,作者的笔调有了微妙的变化。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可到了第二天,“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时间让美消褪,“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美似乎染上一些不和谐的色彩。
这时,“朔方的雪花”出场了,它是以孤独不妥协的姿态向世界宣告它的存在的。它“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在孤独寂寞之中,北方的雪谱写了一曲最为动人的乐章:“凛冽的天宇”下,北方的雪俨然是一个斗士,它“蓬勃地奋飞”,弥漫于太空中,“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像是一个奔放的挑战者。
从对南北两处的雪的描写来看,鲁迅更为欣赏“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丽,但在鲁迅眼中,这种美未经磨练,并不能保持长久。鲁迅更为看重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这种精神也正是鲁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说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飞沙走石,乐则大笑,悲则大叫,愤则大骂,即使被沙砾打得遍身粗糙,头破血流,而时时抚摩自己的凝血,觉得若有花纹”。在文章中,北方的雪“决不粘连”,“奋飞”,“旋转”,“升腾”,正是这种精神最为形象的体现。
在奋飞之际,北方的雪似乎也有点儿振臂一呼却应者寥寥的寂寞,但正是这种寂寞,更凸现出坚守自身的可贵,这也是鲁迅不同于一般作家的地方:甘于不被理解,义无反顾,决意向死而生,“从无所希望中得救”。
二、问题研究
1.《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为明朗的一篇。它的景物描写细致生动,用词准确。文章描写了江南与北方的雪景,并在对比中体现出作者的倾向。江南的雪是美的,但它是温润的美,相比而言,最值得称赞的还是在孤单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北方的雪。这一情感取向,阅读时需要仔细辨析。
2.鲁迅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例如,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后,用了一个峻急的“但是”,转入对“朔方的雪”的描述。看似并不需要转折,可加上这个“但是”之后,情感的倾向性更加明显了。这一点需细细体会。
练习说明
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通过对北方的雪的赞颂表现出来的。像江南的雪那种平和恬静的美固然能让人欢喜,但更崇高的美应该像北方的雪那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在悲壮的战斗中得到升华。
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设题意图是通过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青春”、“处子”都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状态,这里是指江南的雪蕴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教学建议
一、带领学生朗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二、让学生分别找出描写南方的雪与北方的雪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不同含义。
三、鲁迅曾说过他的哲学全部在《野草》里面,让学生目前去理解《野草》还有些困难,但可以挑出《野草》中描写自然景致的几篇,如《秋夜》《好的故事》《腊叶》等,让学生感受自然描写中写实与象征的不同。
有关资料
一、心灵的探寻(节选)(钱理群)
(鲁迅)之所以要呼唤自然本性的野性与爱,正是为了给人间的现实战斗注入生命的活力。因此,他一再地表示,他所强调的是“用自力克服一切困难,并非真劝人都到山里去”;他自己更是绝不愿意躲到“鹤唳一声,白云郁然而起”的田园诗中去,他要“活在人间”,即使是遭到人们的孤立,排挤,也仍然不离开“人海”,让生命的“沉钟”永远“深深地在人海的底里寂寞地鸣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鲁迅宣称,他“对于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所以即使恭逢良辰美景,也不甚感动”,却念念不忘记载着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鲁迅本质上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
从这样的审美观点出发,鲁迅喜爱的自然美是“人们和天然苦斗而成的景物”,即从中可以发现社会和人生斗争精神的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力的美。在《野草》里,鲁迅也曾描绘过江南明丽的风光,如《好的故事》,他所着重的依然是从“永是生动,永是展开”的“美的人和美的事”中去捕捉“飞动”的美,从而感到一种生命力的存在。但总的说来,他对秀丽的江南风景,“并无敏感”,他直截了当地表示:“我不爱江南。秀气是秀气的,但小气”。他批评杭州的风景“显得小家子气,气派不大”,以为“北方风景,是伟大的,倘不至于日见其荒凉,实较适于居住”。在《野草·雪》里,“与滋润美艳之至”的“江南的雪”相比较,他显然更醉心于“朔方的雪花”──
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也是人的精魂,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鲁迅终于在博大的、运动着的“自然”中,发现与肯定了人与自己。
(节选自《心灵的探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二、铁屋中的呐喊(节选)(李欧梵)
(《野草》)集子中写得最好的抒情篇章或许是《雪》,这里抒情场景围绕着南方和北方两种雪的对比而给以启示:雪的两种形象,成为诗人往昔青年时代和当前的他的隐喻。对南方雪景的描写是色彩丰富的:血红的山茶花,白中隐青的梅花,深黄的蜡梅,冷绿的杂草,以及作为中心形象的、孩子们堆塑起来的有着鲜明色彩的雪罗汉。但是诗人现在居住在那里的北方的雪,却是没有色彩的,如粉、如沙,决不粘连。这些描写可以说都是实景,但是在雪化为雨时,所写的景物就是不那么现实主义的了: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在这些抒情诗里,自然景象的描写似乎已经浸透了幻想的、隐喻的意象。这不仅赋予鲁迅的散文以诗意,而且由于大胆地离开了中国古诗中自然意象的运用,决定了鲁迅散文诗的“现代性”。普实克曾论证鲁迅的散文诗读来很像波德莱尔的《散文小诗》。如果说,鲁迅的小说虽有许多象征主义的属性,却仍然是立足于现实主义的。他的散文诗却绝对地属于象征主义的结构,再加上许多小说和戏剧的手法,似乎是在讲述一个梦或寓言领域内的虚构的“故事”。
(节选自《铁屋中的呐喊》,岳麓书社1999年版)
三、“优美”与“壮美”的完美统一(节选)(张向东)
一九二四年岁暮,北方降雪。十二月卅一日鲁迅在日记中写道:“雨雪。……下午霁,夜复雪。”翌日,天放晴而有风,《鲁迅日记》又载:“大风吹雪盈空际。”这七字颇富诗意。可见作者“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陆机《文赋》),此时已萌发创作冲动。十七天后,题为“雪”的散文诗便诞生了。显然,现实中的自然景象给予作者的印象是《雪》产生的契机。但《雪》又不是自然景观的简单再现和扩展,作者张开想像的翅膀,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与现实中翻腾,最后终于将一腔情思作化绝妙的南、北雪景图: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这雪景写得晶莹娟秀,绚丽多姿。一开始“滋润美艳”四字准确地概括了江南雪的特质;接着以“隐约着青春的气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两个比喻,一虚一实,推出一个“隔雾看花”的朦胧美景,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思,作者写作时神采飞扬之状也情态毕现。而在雪野中──一片洁白的背景下,点缀着宝珠山茶的血红,单瓣梅花的浅青,蜡梅花的深黄色和杂草的冷绿,好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江南雪的“美艳”便进一步具象化了。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作者写蜜蜂在花丛中纷飞与喧腾,用“记不真”说明“仿佛看见”,以记忆的模糊反衬眼前景物的鲜明,非常自然、真切,恰如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以一“闹”字点眼,整个画面因这想像中的蜜蜂的存在充满了生机,这不正是那隐约着的“青春的气息”?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他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的脑海中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如少年闰土神奇的生活世界(《呐喊·故乡》);同小伙伴一起夜吃罗汉豆的小船(《呐喊·社戏》);有无数的故事、趣味无穷的百草园(《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作者笔下都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作者写作《雪》的前后确曾常常忆及故乡风物和童年生活的情景。《雪》成后一月内,又连续写出了涉及这方面内容的《风筝》《好的故事》等作品。因此,作者在《雪》中不仅工笔重彩描绘出一幅明艳秀丽的江南雪景图,同时还再现了美好的童年生活中的一幕。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在欢乐的儿童天地里,竟有童心未泯的成人掺入其间,更增添了生活的情趣。在这里,作者着重写了雪罗汉的形象,这与孩子们的欢欣连在一起的雪罗汉,起初“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发光”。等到孩子们用龙眼核和胭脂口红加以装饰后,它便“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了。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形象啊!它不仅集中地体现了江南雪“滋润美艳”的姿质,而且和前面的北景描绘相映衬,使意境更加新颖别致,生意盎然,柔媚多姿了。
但是,诗中的朔雪却是另一番景象。它既没有江南雪的“滋润美艳”,更无奇花异草相伴,但却有着独立不羁、昂昂向上的性格。你看:
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
这是何等苍凉悲壮的图景!又是何等雄浑峻伟的奇观!它岂是自然景观的照相?这带有艺术夸张的描写,是作者胸中澎湃的激情的形象抒发。作者如是描写朔雪是可以理解的。我们知道,虽然作者在回忆和幻梦中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野草·好的故事》),但身处的现实环境却是异常严酷的。可是,这对于鲁迅“这样的战士”来说,更能砥砺生活的意志,激发起战斗的豪情。所以,作者写朔雪时,着力从三度空间进行立体描绘,以突出腾飞的朔雪那种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弥漫太空”的飞雪,“如包藏火焰的大雾”,不仅自己“升腾”“旋转”“灿灿地生光”,且使整个“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寥寥数笔,朔方飞雪撼天动地之力兀露,其势逼人,使读者自然联想到作者在那黑暗的岁月艰苦卓绝而又令人神往的战斗!
优美的事物表现的是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的美,在形式上常表现为和谐、宁静、秀雅等特征;壮美则不同,它是事物的主客体处于矛盾激化中,因而产生一种不可遏止的气势和压倒一切的力量。从前面的简析,我们已经看到,作者深得意境创造的精髓,且稔熟艺术描写的辩证法。写江南雪景,他正是着力于静态美的描绘,多用暖色调的形容词,笔致绵密、舒缓,给人以平和、安谧之感;而蜜蜂的纷飞喧闹和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更渲染出田园牧歌式的恬淡气氛。写朔方雪景,则重在动态的表现。朔雪的“如粉,如沙”,似乎孤独、寂寞,然而其“决不粘连”,已经暗含动感和趋向,运笔大刀阔斧,粗犷、急促,这就造成了“夭矫连蜷〔矢矫连蜷:屈伸自如的意思。〕,烟云缭绕”,似玉龙腾空般无比壮观的艺术境界。所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宋代诗人。语见欧阳修《六一诗话》。〕),在这种以动衬静,因动取势和对照描写中,饱含作者情感的两幅图景便跃然纸上,“如在目前”,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然而,这两个不同种类的审美形态,是如何统一在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之中的呢?
在《雪》中,作者虽然极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雪罗汉的有趣,表现了对故乡的怀念之思,且因雪罗汉的消融流露出对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优美然而虚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壮美的现实战斗生活,渴望从自然的伟力中汲取斗争的勇气和力量,永葆战斗青春。所以,面对眼前的实景,他写道: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此一反先前温婉、缠绵的情调,语气异常刚劲、果决,这不仅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摹写,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随后对飞腾的朔雪磅礴的气势、浩大的声威的酣畅淋漓的抒写,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写照吗?而朔雪的孤独,也映现出了此期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
总之,《雪》中“优美”与“壮美”两个形象的和谐统一,并不是它们的相加,或者是两个主题互相“补充”“渗透”“纠缠”“争斗”的结果。两个审美形态虽然在构成因素等方面有差异,但它们决非对立,在其根本归属上倒是同一的,都是美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体现。作者写江南雪的优美,正是为了衬托出朔雪的壮美,在艺术表现上,这近乎“欲扬先抑”。因此,从作品的构思我们可以找到理解问题的钥匙。用系统论的观点观照作品,我们将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这个旨在突出朔天飞雪的抒情短章,却有四分之三的篇幅写江南雪景,而其中几乎一半的文字是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所以这决非率而为之,信笔涂抹。很明显,这雪罗汉是作者精心设计的。从江南雪景的描写看,它是构图的焦点,作者首先绘出江南雪的全景,然后勾勒儿童戏雪的近景,最后突出坐在雪地上的“大阿罗汉”的特写,形成了意境的层次与景深,使画面格外的鲜明动人;然而更重要的是,雪罗汉在内容与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的形象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曾几何时,便化为子虚乌有: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这一段描写类似电影蒙太奇手法,用一连串“分镜头”具体、细致地表现了雪罗汉消融的过程,暗示平和优雅的事物固然美好,但经不起外力打击,不可过于眷念。在这里,作者以实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想像到现实,层层推进,笔触随情感而跳,愉悦的情绪因雪罗汉的慢慢消逝渐入深沉,继而立刻进入对朔雪的描写,读者不仅不感觉突兀,反因作者笔锋陡转,已感到压抑的情绪重新振奋起来,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作者一样为朔雪奋飞的雄奇气象激动着,鼓舞着……如果也用乐曲打比方,那么,这篇作品是起调平和,渐次欢快,经历了沉郁的过渡后,转而高亢、激越,终至最强音,最后达到了音波激荡、不绝于耳的艺术境界。
具有深厚的思想意蕴的艺术意境不是作者忽然妙笔生花,随意点染出来的,它是作者长期酝酿、精心构思的结晶。《雪》中两个情调不同的雪景,正是在作品精巧的结构中,经作者感情的熔铸,成为一个天衣无缝的艺术整体,使整个作品的意境辽远、深邃,别具风采,产生了一种壮阔的空间美。我们阅读这篇作品,既可欣赏到优美的江南雪景和壮美的朔方飞雪,又能从中感到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因此,散文诗《雪》不仅是一支不同凡响的雪之绝唱,更是一曲响彻云霄的人的精神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