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8-01-04 20:4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章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学目标: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
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重点难点: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过程:
引入:视频演示(雪崩),让学生感受雪崩的威力和危害,同时思考能是如何转化的?
――势能转化为动能
讨论:1、人造卫星在太空中工作所需的电能来自哪里?
太阳能(光能)――化学能――电能
2、间歇泉能从断地向外面喷泉,能量从哪里来?
热能――机械能
3、青蛙一跃去捕食害虫,如何获得能量?这些能量从哪里来?
化学能――机械能
讲授: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所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者“获得能量”,实际上就是能量相互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看图3—5,根据各图所呈现的现象,你能说说能量形式发生怎样的转化吗?
(1) 胶片感光成像;(2)特技跳伞;(3)激光切割金属;(4)森林火灾;
(5)植物生长;(6)小型水电站。
还能举出其它有关能量转化的例子吗?
演示:制作小风车
思考这个现象中能量形式发生的转化?
小结:1、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不能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间相互转移。
2、能量转化是个普遍现象,自然界中物质运动形式的变化总伴随着能量的相互转化。
思考:P84氢氧化钠、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思考能的转化。
课堂练习:课本练习1-2题
作业:作业本
第2节 能量转化的量度
教学目标: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3、知道功率的概念,知道用功率来描述做功的快慢,知道功率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率的计算方法
重点难点:功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能量转化的量度:功、功率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复习:一、功(上学期学过)
问题1)什么叫做功?
2)做功需要具备哪两个要素?
例:
――杠铃和马车都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功: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该物体做了功。
*注:要搞清楚是什么物体用力,什么物体受力,在力的方向上产生了什么效果。
功必须具备两个要素(力和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3)判断以下情况力对物体是否有做功?
讨论:塔式起重机下挂着重物,当重物处于①静止不动、②匀速向上运动、③沿水平方向匀速运动三种不同情况时,钢索的拉力是否都对它做了功?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⑴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但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
⑵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⑶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同时也运动了一段路程,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4)功的大小能否计算?如何计算?
公式:功=力×距离(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W=Fs
单位:焦(J)或牛·米(N·m)
计算时需注意的问题:
1、 分清是哪个力对物体做的功,计算功时的F就是这个力
2、 公式中的“s”一定是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强调对应
3、 功的单位:功的单位是焦耳,简称“焦”
例:一辆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以30米/秒的速度匀速行驶,受到的阻力是2000牛,这辆汽车在1分钟做的功是多少?
5)功和能有什么关系?
(以举重和马拉车为例,说明功和能的关系。)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是因为它具有能。做功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力对物体做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所以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新课
引入:展示两张图片
作对比,说明人类生产力的进步,同时也提出两者做功的快慢。
设问:如何表示物体(或力)做功的快慢呢?
回想:以前我们是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的?——速度。
引出: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反映该物体做功的快慢。
计算公式:功率=功/时间 P=W/t
单位:瓦特(W) OR 焦/秒(J/s)
――说明物理量的单位可以通过推导的公式来获得
介绍:1、功率是机器的主要指标之一,介绍功率对生产的意义
2、介绍人和部分交通工具的功率值(看书P76)
例1:例题:起重机将质量为750千克的货物,在0.5分钟内匀速吊起6米高,起重机的功率有多大(g取10牛/千克)
思考:因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所以做功的快慢也就是能量转化的快慢.你能根据这一观点,叙述例题中起重机的功率为1.5千瓦的意义吗
第3节 认识简单机械(5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历史及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2、知道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能找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道杠杆省力或费力的原因,知道杠杆使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过程
     4、了解定滑轮、动滑轮的工作原理,知道定滑轮、动滑轮的实质是一个杠杆,了解滑轮组及其工作原理
     5、理解机械效率,知道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的区别,学习测量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6、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探究科学规律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重点难点:杠杆、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介绍阿基米德和他的那句名言(屏幕上出现阿基米德的想要撬动地球的画面,并播放他的原话)。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根神奇的杆子吧……
一、杠杆的初步认识
创设情景:[屏显猿人想要移动石块的图片]
质疑:猿人想要把大石块移动,用硬杆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观察:学生是否能想到在硬杆下垫一块小石头的方法,教师视具体情况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杠杆。
――播放利用撬棍撬石头的动态视频画面。
图示:介绍生活中常用的一些机械,分析使用它们有何好处?使用时有何共同特点?
演示:请同学上台操作利用羊角锤拔钉子和用开瓶器开瓶。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同学在操作时的动作以及羊角锤、开瓶器的运动特点。
小结:师生共同得出杠杆的基本特征:
①在力的作用下会转动;
②在转动时,杠杆有一个点是不动。
――一根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围绕着一个固定点转动,这样的硬棒称为杠杆。
*同时教师指出实际的杠杆往往是硬棒的变形,并不都是一根直直的硬杆。
演示:播放动态视频画面,分析得出杠杆的要素:支点、动力、阻力。
讨论:在生活和生产中,举出其他杠杆的实例,并找出它们的支点、动力和阻力。
   (学生活动)
小结:教师再结合撬棍来分析得出杠杆的五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强调“力臂”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
的距离,即垂线段的长度。
――从羊角锤、开瓶器、撬棍等实物中
引导学生抓住“点-线-距离”等
本质,略去表面的差别。得出杠杆
的模型。
演示:教师以用硬棒撬动石头为例,在黑
板上进行有关杠杆几要素的作图。
学生练习:作图——杠杆五要素。各组一学生上黑板上完成。大家一起校对,纠正错误。
二、人体中的杠杆
过渡:其实在人体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杠杆在起作用。拿起一件东西,弯一下腰,甚至翘一下脚尖都是人体的杠杆在起作用。下面让我们来观察:
分析:对课本图片中的手臂、脚部和头部进行有关杠杆的分析。
第2课时
学生实验: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第3课时
引入:学校在升国旗的时候,为什么旗手往下拉绳,国旗却往上走,而且比较轻快?在建筑
   工地上,工人们将砖瓦等建筑材料拉上房顶,为什么工人在房下就能把材料送上房顶?
滑轮――周边有槽,可以绕着中心轴转动的轮子,是属于一种简单机械。
一、定滑轮
演示:用弹簧秤直接称出钩码的重量,然后再通过定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动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两个读数的大小。
定滑轮的特点:1、滑轮位置固定不动
       2、相当于是一个等臂杠杆(作图进行分析)
3、不能省力
       4、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二、动滑轮
演示:通过动滑轮用弹簧秤匀速拉起钩码,获得读数,比较与直接称得的数值,是否不一致?
动滑轮特点:1、滑轮随钩码一起向上运动
      2、相当于一个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作图分析)
      3、可以省一半的力(不计摩擦和滑轮重)
      4、不能改变力的方向,并且动力移动距离2倍于物体上
升距离。
设疑:定滑轮和动滑轮各有优缺点。那可不可以想一个办法来使滑轮既
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呢?
趣味实验: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用两个铁架台的杆子,再让两位男同学来把住铁杆。用一根坚韧的绳子,一端固定在铁杆的一端,然后把两铁杆绕几个来回,再找一个女同学用单手拉动绳的一端,看能否将两个同学拉拢。想一想为什么?
三、滑轮组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一种简单机械。
演示:1、如何用滑轮组做到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先用一动一定来完成,学生上台简单演示)
2、如课本99页实验所示,先用弹簧秤测出钩码和动滑轮总重,然后借助于滑轮组(二动二定)测出提升钩码所需力的大小。(注意动滑轮上绳子的股数)
小结:使用滑轮组时,重物和动滑轮的总重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总重的几分之一。
特点:结合演示实验,说明使用滑轮组虽然省了力,但是却费了距离。动滑轮由几根绳子吊着,拉力移动的距离就是重物移动距离的几倍。
例题:如课本100页 练习:课后练习第4题。
作业:作业本
第4课时
复习: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以及使用动滑轮虽可以省力但不能省功。
引入:使用机械可以给人们的工作带来方便,但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却做了一些并不希望做的功。
以课本图3-32为例,研究做功的情况。让学生分析得出哪个功是我们所必需要做的?哪个功并不是我们所需要做的,但不得不做的?
小结:必需要做的这部分功叫做有用功;虽然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那部分功叫额外功或无用功;两者的总和叫总功。
   W总=W有用+W额外
讨论:在上述例子中,如果考虑绳子的自身重及滑轮轴心处的摩擦,所做的额外功还有哪些?
   ――克服绳子重力做的功,克服摩擦做的功。
想一想: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更好?
   (提示:从做功的角度来分析)
    它们的有用功是多大?额外功多大?
小结:从能量的转化角度来分析, 
总功(人提供的能量)一方面转化为有用功(物体增加的势能);
另一方面转化为额外功(机械增加的势能或摩擦产生的热能)
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用η表示。η越大,机械工作时能量的利用率越高。
在使用机械时,总是尽可能减小额外功以提高机械效率。
实际使用机械时,机械效率总小于1!
练习与讨论:幻灯片8-9
提问:出示图片――盘山公路。思考筑路采用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
小结:斜面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使用斜面可以更省力。
            
作业:作业本
第4节 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1、知道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知道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运动速度有关
     2、知道重力势能及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了解弹性势能及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3、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了解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实例
重点难点:动能、势能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教学过程:
引入:(1)台风“桑美”破坏力极大,原因:机械能大。
(2)图片出示“小鸟”、“飞机”,提问“两者有何联系?”
  ――小鸟撞飞机
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一)
   飞机和飞鸟,一个是钢筋铁骨,一个是血肉之躯,鸟撞飞机岂不是以卵击石?然而,两者在蓝天相遇,飞机真的很怕小鸟。1912年,一只鸥鸟卡入一架飞机的操纵器后,飞机掉入大海,首开鸟毁飞机记录。据统计,仅1960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由于飞鸟撞击至少造成了78架民用飞机损失、201人丧生,250架军用飞机损失、120名飞行员丧生。国际航空联合会已把鸟害升级为“A”类航空灾难。那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事故呢?(未完待续)
 ――原来这都和动能有关
一、动能
⑴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
图示举例各种具有动能的物体(奔跑的狗、飞翔的飞机、转动的齿轮、漂荡在空中的热气球),并再由学生举例。
⑵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提问: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试一试
    将4枚相同的铁钉钉入木头内,保持相同的深度。
首先,让一个学生分别用两个质量不同的锤子以相同的速度敲击两枚铁钉,观察结果
然后,再让另一位同学用同一锤子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敲击另两枚钉子,观察结果。
结论: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⑶动能的利与弊
报道:大飞机“害怕”小飞鸟(二)
当鸟与飞机相对而行时,虽然鸟的速度不是很快,但是飞机飞行的速度很快,这样
对于飞机来说,鸟的速度就十分快了。速度越快,小鸟的动能也越大,撞击的力量就会越强。如果是一只1.8千克的鸟撞在速度为每小时700千米的飞机上,产生的冲击力比炮弹的冲击力还要大。所以一只小小的鸟也能变成击落飞机的“炮弹”。
视频演示:台风、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对人类的危害
再由学生举例说明动能其它的弊处和对人类的益处(如风力、水力发电,各种动力机械等)
过渡:当我们从工地附近走过时,会看到工地上会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时你也会特别地小心。请问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义?你又会担心什么?
           
    当心落物      当心吊物    必须戴安全帽
――担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动能又是从哪儿来的呢?
 ――势能转化而来。
二、势能
㈠重力势能:
定义: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㈡弹性势能:
演示:取出一音乐盒,上好发条,使其发出动听的声音,同时也可看到风车不停地转动。
提问:在上述过程中,是什么能转化为了动能和声能?
   ――弹性势能
定义:由于发生形变而具有的势能。
   由学生举例说明具有弹性势能的各种物体。如弹弓、弩、机械手表等。
演示:以弹弓为例,说明弹性势能的决定因素
小结:弹性势能的大小跟物体的形变的大小有关。物体的形变越大,弹性势能就越大。
过渡:视频显示――过山车:
开始时,过山车在高处在没有任何动力的情况下高
速下滑至环形铁轨后,便从环内壁向上爬升,并贴着轨
道绕了一圈,然后冲上了凌空的“断桥”。车子在“断
桥”处静止下来,然后又倒着回去,回到了起点,真是
刺激!没有动力,小车是如何动起来的呢?
   ――是通过势能转化而来的
三、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演示:摆球的摆动 滚摆的运动
   让学生完成该实验习题有关的空格。
表演:取出两个游游球(YOYO),让学生上台表演,看谁做的好。
小结: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讲: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你能举例吗?
例:跳水运动员跳水;蹦蹦床等。
思考:在上述摆球和滚摆两个实验中,小球和滚摆每次上升的高度都在减小,最后会停在最低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由于受到摩擦等阻力的缘故。
思考:小球和滚摆的机械能到哪里去了?——空气的热能。
强调:如果没有受到摩擦等阻力,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的应用:
说一说: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两幅图(撑杆跳、水力发电)来说一说其中能量是如何转变的。
讨论:P93图人造卫星。
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题
作业本:1、作业本
    2、ppt作业:我国大江、大河水电站建设情况介绍
第5节 物体的内能
教学目标:1、了解内能的概念
     2、理解做功和热传递是改变内能的两种方法,知道做功和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化和转移的实质
     3、知道热量的概念,知道功和热量都可以用来量度内能的变化
     4、知道燃料的热值
重点难点: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1)回忆滚摆实验,思考:
1.滚摆在没有空气阻力的理想状况下运动,机械能如何转化?
2.在有空气阻力情况(现实情况下)下的机械能如何转化?
2)自行车刹车时,原来的动能是消失了呢?还是转化成了其他的能,它称为什么能?
1、 内能(热能)
实验:红墨水扩散(学生回顾以前所学的相关知识)
回忆:物质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分子等微粒在不断的运动。
――1、物质内部大量粒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热运动。
2、温度越高,粒子的无规则运动(热运动)越剧烈
内能:物体内部大量做热运动的粒子所具有的能
讨论:日常生活中那些物体具有内能?读图P95、分析、归纳
讨论:书P95——1、2。
得出:无论是高温物体还是低温物体,都具有内能。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温度降低,内能减小。
区别:内能与机械能
1)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
2)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与物体内部的分子热运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内能大小与温度有关。
而机械能则决定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与物体的运动速度和高度等有关。
二、做功可以改变内能
引入:生活体会――冬天时手很冷,经常通过搓手以取暖;
用锯条锯木板时,用手摸一下锯条,会觉得很烫;野
外生存中取火的一种方法是钻木取火,等等。
演示实验: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⑴克服摩擦做功:(如图所示)可以看到U型管中
的红墨水左降右升。
⑵压缩气体做功:实验时看到棉花燃烧起来.
解释:⑴在摩擦生热的过程中,克服摩擦做了功,使物体
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⑵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达到棉花的燃点使棉花燃烧。.
(摩擦和压缩气体都可以说是对物体做了功)
结论: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演示实验:气体对外做功实验
 ⑴如课本112页的实验
 ⑵生活例子:开啤酒瓶,观察瓶口发生的现象。
 ⑶如图所示,加热试管中的液体,沸腾时,可以
看到塞子被冲出。
解释:瓶内的气体推动瓶塞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使
水蒸气凝成小水滴。
结论:物体对外做功,本身的内能就会减少。
小结:从能的转化看,通过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实质上是其他形式的能与物体内能相互转化的过程。功可以用来度量内能改变的多少。
联系与应用:
⑴为什么气温随高度的增大而降低?
  ――地面附近密度较小的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膨胀而上升,推挤周围空气对外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当上层气团因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而下沉时,气团收缩,外界空气挤压气团,对气团做功,使气团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不讲)
⑵为什么用气筒给自行车打完气后,摸一下气筒外的外壁,会变热?
 当我们给充足气的轮胎放气时,能看到在气门芯附近有一些小水珠,能解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吗?
三、热传递可以改变内能
实验、
思考(1)火柴为什么会掉下来
(2)金属棒的内能为什么会增大
(3)金属棒上各部分是不是同时达到相同的温度,为什么
(4)这个实验中的内能的转移与水的冷却实验中内能的转换有什么不同
读图P96采用冷敷降低体温,小结:
1) 热传递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2)从能的转化看,热传递实质上是内能从高
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
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的过程 。
3)在热传递中,传递的能量的多少叫做热
量,用Q表示。
4)物体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内能就增加多
少;物体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内能就减
少多少,热量是物体内能转移的量度。
5)单位:功、能、热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讨论:有一个装有铁屑的烧瓶,可以用什么方法使铁屑的内能增加?
小结:改变物体的内能有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但本质上有所区别。
第6节 电能的利用(4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电功率的概念,知道电器额定功率的含义
     2、理解电功率跟电流电压的关系,知道电功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电能表是计算消耗通电的仪表,学会家用电能表的读数和计算电器消耗电能的方法
重点难点: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法
教学器材: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引入:电能是人类最常用的一种能量,现代人类生活对电的依赖性非常强。
设问:假如当今生活中没有了电,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电能的优点:清洁无污染、便于远距离输送、使用方便、易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
1、 电功简介:
讨论:下列各图中,电流是否做功?电能分别转化为什么形式的能量?
例:电视机,电能——光能、声能等;油烟机,电能——机械能;
应急灯(充点时),电能——化学能。
(ppt)
得出:1.电流通过电器时,会对电器做功。2.电流对电器做功时,能将电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3.电流对用电器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电功:
1、电流会做功; 电流所做的功叫电功。
2、电流做功的过程是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的过程.
3、电流对用电器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二、电功率
问题:让一台电风扇与一台立式空调比较,工作相同的时间,它们所消耗的电能相同吗?
结论:电流做功是有快慢的。引出电功率的概念。
1、电功率――电流单位时间所做的功。描述电流做功的快慢。
2、计算公式:P=W/t
3、单位:瓦特(W)或千瓦(kW)
问:某电动机工作时的功率为60千瓦表示:
电动机每秒钟做功60000焦。
阅读一些电器设备的电功率。(ppt或书P101)
4、电器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
展示:出示一个电灯泡、一台收音机。说明电器所标注的额定功率和额定电压值。
额定电压――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
额定功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消耗的功率。
提问:灯泡的额定功率60瓦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电流通过白炽灯1秒内做的功为60焦。
5、实际电压与实际功率
实际电压:将用电器接入某一电路中时,电路所提供的电压。
实际功率:用电器在电路中实际上所消耗的功率
想一想:额定值与实际值一定相同吗?
比较额定值与实际值的关系:
1)将一个标有“PZ220---100”字样的家庭照明灯泡
问:(1)它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各是多少?
(2)接入到220伏的电路中。它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值间有何关系?
2)如果将它改接到300伏的电路中。问:
(1)它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各是多少?
(2)它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值间有何关系?
3)如果将它改接到110伏的电路中。问:
(1)它的额定电压、额定功率各是多少?
(2)它的实际电压、实际功率与额定值间有何关系?
归纳
(1)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正常工作
(2)当U实(3)当U实>U额时,P实>P额,用电器都不正常工作(可能损坏)。
注意事项:
1.购买电器时要根据实际所需选择合适的功率。
2.使用电器时要尽量使实际电压达到额定电压值。
第2课时
问题:在家中,我们常会发现有些灯泡接入时电路时很亮,有些灯泡接入电路时却很暗。那么决定灯泡亮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探究:灯泡亮度与电功率的关系
 1、作出假设: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2、设计电路:因为所提供的是三盏额定电压相同(功率不同)的电灯,
所以要进行比较,则需要设计成一个并联电路,并画
出电路图。
3、进行实验,并填表
 4、交流并得出结论:灯泡的电功率越大,灯泡越亮。
三、电功率的计算
猜测:小灯泡的电功率与哪些因素有关?
  根据所学的电学知识进行猜测。
1、研究电功率与电流的关系
 设计方案与电路。
 组成并联电路。实验。
 结论:在电压相等的情况下,通过灯泡的电流越大,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
2、研究电功率与电压的关系
 设计方案与电路。
 组成并联电路。实验
 结论:在电流相等的情况下,灯泡两端的电压越高,灯泡消耗的电功率越大。
 通过上述两个实验得出电功率的决定因素。实验中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 电功率计算:等于通过这个电器的电流与这个电器两端电压的乘积。
(通过多次精确测量得到)
      P=UI   单位:瓦特 或 伏·安
想一想:根据欧姆定律,还能够得到有关求P功率的计算公式有哪些?
   P=U2/R P=I2R
讨论:公式P=W/t与P=UI有什么不同?
四、电功的计算
由,可推导出电功的计算式,即:W=UIt 
就是说:电流在某段电路上做的功,等于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与通过这段电路的电流,以及通电时间的乘积。
电功的单位是焦,所以:1焦=1伏·安·秒
(根据欧姆定律可推导出:
W=I2Rt W=U2/Rt )(注:推导式在纯电阻电路中方可使用)
例题:书P104
例2:.一个电灯的电阻484欧,接在220V电源上使用,消耗了 6.0×104J的电能。求通电时间多长?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大?
练习:书P106——2
第7节 电热器
教学目标:1、熟悉常用的电热器,知道电热器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
     2、理解电流通过导体发出的热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理解焦耳定律
     3、初步学会运焦耳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重点难点:焦耳定律
教学器材:电流热效应演示仪、滑动变阻器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课堂引入:出示驱蚊器、电热壶。
讲:现在家庭生活都实现电气化,烧饭用电饭煲,烧开水用电热壶,请问,当电流通过电热壶时,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
电能——热能。
那么,当电流通过电灯呢?电能——热能、光能。
1、 电流的热效应
讲:生活中的部分家电在使用中会发热,当电流通过各种导体时,会使导体的温度升高,这种现象叫做电流的热效应。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叫电热。
提问:电热器工作时能量是如何转化的?你还能再举其它利用电流热效应的电器吗?
    电热水器、电热毯、电烘箱、热的快、电取暖器等等…
电热器:就是利用电流热效应工作的用电器。
(图)出现多种电热器。
二、电流热效应的利与弊
学生讨论:热效应的利与弊。
――优点:无污染、热效率高、方便控制和调节温度。保险丝可利用热效应切断电路、保护电路。
白炽灯利用热效应发光。
――缺点:①在家庭电路中,由于长期的电流热效应,导线外的绝缘层会加速老化,甚至会烧毁绝缘层而引发火灾;
     ②同时,由于电流热效应,会影响家电的使用性能和寿命。如电脑、电视机。
防止措施:加装散热系统(如散热电扇)或为了更好散热而特别设计的结构(散热窗)。
(学生讨论)
告知:电热器的共同结构 ——主要元件是发热体,一般电阻较大,当电流通过它时,能产生较多的热。
2、 电热的计算
过渡、思考:电流通过导体会产生热,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㈠探究电热与哪些因素有关
1、提出问题: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学生猜想:与I、R、t有关。(可结合生活经验,并说明简单的理由。)
3、设计实验:出示实验装置,思考采用什么方法和如何利用实验仪器来进行实验。
 注意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⑴控制t、I相同,研究电阻与热效应的关系
⑵控制t、R相同,研究电流与热效应的关系
⑶控制I、R相同,研究时间与热效应的关系
4、进行实验:略
5、获得结论:当电流相等时,电阻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当电阻相等时,电流越大,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通电的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就越多。
㈡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
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
Q=I2Rt
思考:电饭锅接入电路时,电饭锅和导线中都有电流通过,因此都要发热。可实际上是电饭锅变得很热,而导线的发热却觉察不出。这是什么原因?
㈢电热计算的方法
例题:有一种新型的吹具叫做电压力锅,它用电加热,又具有压力锅的优点。如图所示是一只压力锅的铭牌,问该压力锅正常工作15分钟能够产生多少热量?
思考:上题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求解?
若电流所做的功全部转化为电热器的内能,即为纯电阻电路,则:
 W=Q  所以,Q=W=UIt=I2Rt
      也可 Q=W=Pt
作业:作业本
第8节 核能的利用
教学目标:1、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 
     2、了解和平利用核能的方式
     3、了解核能和平利用的进展,了解核能的优点和核能开发可能带来的问题
重点难点:核裂变
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介绍二战末美国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和两图片引出核变。
一、裂变和聚变
1、核裂变
 ――质量较大的原子核在中子轰击下分裂成2个新原子核,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中子轰击铀235产生核能
链式反应(chain reaction):如果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一系列铀核持续裂变。
原子弹――根据核裂变的原理制成。属于不可控制的链式反应的结果!
2、核聚变
 ――2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举例:氘核和氚核在超高温下聚合成氦核,同时放出大量能量。
 由于聚变反应需要在很高的温度下才可发生,所以也叫热核反应。
氢 弹――根据核聚变的原理制成。威力比原子弹还大。
设疑:核能这么巨大,难道只能用于战争吗?如何才能有效地控制核能的释放?
二、核能的和平利用――核电站
讲授:如果使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在可控制的条件下缓慢进行,释放的核能就可有效地利用。
  可介绍如何控制核裂变的反应速率(如右图)
*核电站
 ――利用原子核裂变时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水
 变成蒸汽,推动汽轮机运转,再带动发电机发电。
如图所示
     图一:秦山核电站            图二:核电站示意图
思考:根据图二,思考在电站工作过程中,能是如何转化的?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三、放射线
讲授:核变过程中除了放出大量热量外,同时也会放出许多肉眼无法看见、能量很高的射线
   如以下三种:
  α射线:带2个单位正电荷,是氦原子核
  β射线:带1个单位负电荷,是高速的电子流
γ射线:电中性
放射线的益与害:
大剂量的放射线对人畜会造成伤害,但较小的量并加以控制
则可以为人类做许多的事,举例说明。
小  结:核能与和平利用
课堂练习:课后1-3题
作业:作业本
探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你认为影响斜面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建立假设:可能与…….有关
提供器材:长方木块、小车、砝码、长木板、弹簧秤、刻度尺
设计方案:在实验中需要进行哪些操作?要测量哪些量?并设计实验
     数据记录表。
讨论交流:
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交流与总结:
重力势能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提出假设:重力势能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关系如何?
设计实验:
1、 小组讨论:如何利用所给器材进行假设的检验
[矿泉水瓶、水、沙子]?
        如何在实验中控制有关的变量?
 2、小组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3、分小组进行实验
总结反思: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结果,并获得结论。
PAGE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