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体内物质的运输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8-26 16:34: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3、体内物质的运输(共计3课时)
教学目标:1、描述血液的成份和主要功能。了解血液各成分的正常含量,能读懂血常规检验化验单
     2、学会用显微镜观察兔的血涂片,尝试识别红细胞和白细胞
     3、说出心脏在身体中的位置,列举其结构和功能
     4、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通过实验区分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5、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6、说出心率、脉搏、血压的概念,学会测量它们的一般方法
     7、学会观察、解剖的生物实验方法
重点难点:体内物质的运输
实验器材:玻载片、显微镜、循环系统模型、心脏模型、小金鱼、血压计
教学过程:
                 第1课时简案
课堂引入:食物中经过消化和吸收,被小肠等所吸收而进入血液。这些营养物质是如何被运输到全身各组织中去的呢?
一、血液
实物展示:血液分层
1、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一个体重50千克的人,他体内的血量约为3.5~4.0升。构成血液的成分有液态的血浆,以及各种血细胞。这些血液一刻不停地循环,为人体细胞输送各种营养物质。
血浆――55%
红细胞
血液 血细胞45% 白细胞
血小板
2、实验:观察血涂片
红细胞(red cell)――没有细胞核,呈两面凹的圆盘形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称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
血红蛋白特点: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容易和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又易与氧分离。
血红蛋白的动能:帮助红细胞运输氧,也能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
白细胞(white cell)――有细胞核,比红细胞数量少。人体内有多种白细胞。
白细胞的功能:能保护身体免受病患,如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淋巴细胞还参与机体的抗传染功能有关。
血小板(platelet)――血小板是最小的血细胞,没有细胞核。
血小板的功能:血小板有加速血液凝固,防止伤口大量出血及阻止细菌入侵的作用。伤口感染时,血液中的白细胞会聚集在伤口处,吞噬入侵的细菌,而“脓”就是死亡了的白细胞和细菌。
血细胞都有一定的寿命,人体内的血细胞每时每刻经历着衰老、死亡和再生。红细胞每秒更新200多万个,大约60天左右全身的红细胞会更换一半。人体内具有造血功能的红骨髓担负着血细胞的再生任务。
3、解读血常规检查报告单
NO 项目 结果 正常范围参考值 单位 NO 项目 结果 正常范围参考值 单位
1 白细胞计数 11.8 3.5~10 ×109/L 5 血小板计数 210.0 100~300 ×109/L
2 中性粒细胞计数 85.0 50~70 % 6 淋巴细胞计数 2.1 0.7~4 ×109/L
3 红细胞计数 3.0 3.5~5 ×1012/L 7 血型 AB型
4 血红蛋白 90 110~150 g/L 8
说明:如果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称为贫血。
讨论:根据人体血液中血细胞的正常值,你认为这张报告单已告诉我们此人哪些指标不正常。
结论:可能患有炎症(白细胞数量偏高)和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偏低)。
二、小结
血液的功能――血液具有输送氧、二氧化碳、各种营养物质及代谢产物的功能,还能起预防保护作用,血液对调节体温也有重要作用。(八上第三章:常温下,以皮肤的直接散热为主;皮肤直接散热的多少,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并且可以通过调节皮肤血管口径改变血流量来调节体表温度。)
第2课时简案
课堂引入:人体需要的氧气和养料必须及时运来,二氧化碳等废物必须运走,人体才能正常进行生命活动,这些物质的运输靠血液循环来实现的。下面就让我们从心脏和血管开始了解。
一、心脏
1、观察心脏(呈现一个解剖好的猪心)――位于人体胸中部偏左下方,心肌有力地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向全身。心脏被心肌隔成左右不相通的两部分。左右两部分又被能够控制血液定向流动的、只能向一个方向开的瓣膜(房室瓣)分别隔成上下两个腔,整个心脏可分为4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室与动脉间的瓣膜(动脉瓣)可防止血液倒流回心室。围绕在心脏上的冠状动脉为心脏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
2、指导学生完成读图(图4-28心脏结构),并完成填图。
3、读图(图4-29 、4-30)
二、血管
血管类型 管壁特点 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主要功能
动脉 厚、弹性大 小 快 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各处
静脉 较薄、弹性小 大,内有防止血液回流的瓣膜 较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毛细血管 仅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最小 最慢 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
三、实验――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步骤见书P157
四、血液循环
血液在由心脏和全部血管组成的封闭的管道中,按一定方向周而复始地流动,称为血液循环。血液在一次完整的循环过程中要流经心脏两次,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
体循环过程:
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过程: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讲述:由于心室需用更大的力将血液输送出去,所以心室壁较心房壁厚,同时由于体循环路线较肺循环长得多,因此左心室的壁较右心室的壁厚。
动脉血:含氧量高,血呈鲜红色;
静脉血:含氧低,血呈暗红色。
血液循环的主要功能――不断将氧气、营养物质和激素等运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并将器官组织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带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生理活动正常进行。
阅读: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的发现
    第3课时简案
一、学生实验:解剖猪的心脏
教学目标:1、了解心脏的构造
     2、学习用解剖的方法认识生物器官
实验器材:猪的心脏、蜡盘、解剖刀、镊子、剪刀
实验过程:
1、根据下图所示位置,辩识猪心的各个部分。
2、试着找出冠状动脉。这种血管有什么用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主动脉和肺静脉,哪一条血管的管壁较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沿图上虚线把心脏剖开,然后用镊子将心脏内血块取出。
5、比较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一个心室的肌肉较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剪刀把主动脉和肺静脉的管壁剪开,观察管壁内的瓣膜。请你试着将瓣膜的外形画出
来。
讨论:如果心脏的瓣膜缺损,会给血液循环带来什么障碍?
二、脉搏与血压
1、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称为心率。健康的成人安静时心率约为每分钟75次。
2、脉搏:心脏每次收缩都会产生很大的压力,此压力沿着动脉向前推动血液,使所有动脉都受到压力,形成脉搏。
脉搏和心率是相同。中医在诊断疾病时常把手指放在腕部的桡动脉处来诊断疾病。
3、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强称为血压。
收缩压:当心脏收缩时,动脉血压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健康人在12~18.7千帕
舒张压:心脏舒张时动脉血压降到最低的值称为舒张压。健康人在8~12千帕
高血压:如果一个人的舒张压经常超过12千帕
低血压:如果一个人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千帕,高血压和低血压对人那体都是有害的。
4、实验:测定心率和量血压
被测的同学 测量值 收缩压/舒张压(千帕)
平静时的血压 剧烈运动后的血压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平均值
同学A
总平均值 千帕
5、讨论:运动前后脉搏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