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训练题

文档属性

名称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湘教版)训练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17-12-03 16:01:49

文档简介

高考达标练 生态环境问题常考3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广东揭阳一模)下图为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图中字母A、B、C分别表示(  )
A.海洋污染 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B.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全球变暖
C.全球变暖 海水入侵 海洋污染
D.海水入侵 全球变暖 海洋污染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减少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错误的是(  )
A.减轻了淡水变咸
B.容纳、净化污染物能力下降
C.减轻海洋污染
D.延缓海岸侵蚀后退
解析:1.D 2.B 3.B 第1题,超采地下水、引用水过量,会使得地下水位下降,在内陆地区引起地面下沉,在沿海地区会引起海水入侵;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进而引起海平面上升;超标排放污水等,超出海水的自净能力,会引起海洋污染。第2题,由示意图可以确定,该海岸带侵蚀后退是由于入海泥沙减少,海浪侵蚀加强及近岸泥沙减少造成的。第3题,根据示意图中信息,入海径流量增加会减轻淡水变咸,减轻海洋污染,延缓海岸线的后退,同时使容纳、净化污染物的能力提高。
(2017·陕西西安一模)玛纳斯绿洲是新疆最大的绿洲农耕区和国内第四大灌溉农业区,在玛纳斯河冲积扇边缘有一条狭长的泉水溢出带,有“千泉”之称。人们以这里湿地中的湖泊或洼地为库址,修建多个水库,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湿地水库群,它上接大河、下通灌区。下图为玛纳斯冲积扇及玛纳斯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冲积扇边缘“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  )
A.高山冰雪融水
B.玛纳斯河水
C.大气降水
D.地下水
5.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体现在(  )
A.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减少旱涝灾害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
D.减轻土地荒漠化
解析:4.D 5.C 第4题,该地主要的水源来自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河流在出山口沿冲积扇向下流的同时,大量渗入地下;当地下水流到冲积扇边缘时,在地势较低处,就容易出露而成众多泉水,所以该地“千泉”的直接补给水源是地下水,选D。第5题,湿地水库群对气候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绿洲小气候得以改善,温差变小,湿度增大,降水增多等方面,A、B、D三项都是湿地的价值,但不属于对气候的影响,故该题选C项。
读某次沙尘暴相关信息图,回答6~8题。
6.影响这次沙尘暴运动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
A.伊犁河流向
B.冰川消退方向
C.西南风向
D.太阳转动方向
7.图示城市中,乌鲁木齐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最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山地阻挡
B.城市风作用
C.植被覆盖率高
D.城市地面固化
8.防止沙漠扩张的最有效措施是(  )
A.减少路网密度
B.恢复自然植被
C.放缓产业西移
D.加快西气东输
解析:6.C 7.A 8.B 第6题,沙尘暴是风力搬运下的地质作用过程,向下风向(东北方向)扩散,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西南风向。第7题,高大山地对沙尘暴有阻挡作用,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侧,所以受源于南疆的沙尘暴影响较小。第8题,沙漠扩张范围较大,需要在大范围内恢复当地的自然植被,防风固沙。
(2017·河南八市联考)甘肃永昌县喇叭泉林场,位于石羊河一级支流西大河流域中段,是永昌县北部的主要生态防护屏障。20世纪90年代开始,树木随着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而大量死亡。2003年起,林场在规划改造区域实施外围乔木、灌木和内部枸杞、沙棘(白榆)配置的林带建设(如下图)。据此完成9~11题。
9.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能源短缺,过度砍伐
B.全球变暖,蒸发量增加
C.西大河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
D.植被新陈代谢,群落自然更替
10.喇叭泉林场树木大量死亡的明显影响是(  )
A.可开垦耕地面积增加
B.荒漠化范围缩小
C.区域土壤肥力增加
D.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
11.关于2003年起喇叭泉林场开始的林带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防风效能显著,风速明显降低 ②虽没有经济效益,但生态效益突出 ③使得农田蒸发量增加,空气湿度增加 ④使林场土壤熟化速度加快,提高林业经济效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9.C 10.D 11.D 第9题,喇叭泉林场位于干旱区,植被依靠地下水生存,上游人口、经济规模扩大,引水过多,使林场来水量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树木死亡。第10题,树木大量死亡,使林场的整体防护功能大幅度衰退,林地内原已固定的沙丘再度被激发或活化,流沙开始南侵,沙化土地面积扩大,区域土壤肥力降低。第11题,在外围和内部进行林带建设,使林场防风效能增强,风速明显降低;林带的建设使农田蒸发量减少,树木蒸腾增加,空气湿度增加;在枸杞和沙棘(白榆)之间耕作低秆农作物,促使林地间土壤熟化速度加快,促进沙棘和枸杞的生长,提高了林业经济效益。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太原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黄河冲积而成的宁夏平原,自古以来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早在2
000多年以前,先民们就凿渠引水灌溉农田,至今已形成完善的排灌系统。下图是宁夏平原排灌渠道分布示意图。
(1)说明宁夏平原成为“塞上江南”的主要原因。(6分)
(2)指出该地区过度灌溉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说明其形成过程。(10分)
(3)简述排水渠道的功能及意义。(10分)
解析:第(1)题,该处为干旱风沙区,成为“塞上江南”的条件是少风沙、多江南水乡景观;结合图中山脉和黄河的影响分析即可。第(2)题,明确过度灌溉易出现盐碱化问题;盐碱化是地下水位上升带动盐类物质上升,然后水分蒸发盐类聚集于地表的过程。第(3)题,排水灌渠功能是为了排水,意义在于减少过度灌溉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答案:(1)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古以来开挖渠道,利用黄河水发展灌溉农业,西有贺兰山阻挡偏北风,气温高,风沙危害小。
(2)导致土壤(次生)盐碱(渍)化。干旱地区大量引水灌溉(不合理灌溉)会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当地下水位上升至土壤层,因蒸发旺盛,水中的矿物质(或盐分)在土壤或地表不断积累。
(3)排水渠道将多余的灌溉用水(或汛期时大量的来水)和农田退水引到黄河,缓解由于地下水位抬高而导致的土壤次生盐渍化。
13.(2017·山东泰安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0分)
材料一 芦苇多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常形成苇塘。芦苇茎秆坚韧,纤维含量高,是造纸工业中不可多得的原材料。芦叶、芦花、芦茎、芦根、芦笋均可入药。经过加工的芦茎还可以做成工艺品。芦苇茎秆直立,植株高大,迎风摇曳,野趣横生。
材料二 辽河河口三角洲孕育有世界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荡。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这里养殖业发达,盘锦辽河口海域滩涂上,鱼、虾等海产品的围海养殖面积达83
456亩。
(1)简述辽河三角洲地区芦苇分布面积广的自然原因。(6分)
(2)试分析该区域芦苇产业发展迅速的原因。(6分)
(3)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当地工业去库存、去产能,造纸业有所萎缩,芦苇的价格走低,辽河三角洲出现了开垦湿地的现象。简析开垦湿地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8分)
(4)请为合理开发利用当地芦苇资源,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芦苇生长于池沼、河岸、溪边浅水地区,结合材料二及图示可知:辽河三角洲地区地势低平,河口沼泽及浅水区域广布;土壤肥沃,是芦苇广布的原因。第(2)题,依据材料可知,利用芦苇一是可造纸,可入药,可制成工艺品,还可野趣横生发展旅游业;二是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第(3)题,联系湿地的生态功能作答。第(4)题,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保护环境,使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对于当地芦苇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开发。
答案:(1)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面积辽阔;水源充足,河堤沼泽地或浅水区域广布;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2)芦苇产量大,原料丰富;芦苇全身是宝,用途广;政策扶持。
(3)湿地开垦会使芦苇沼泽面积减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对河流的调蓄能力减弱(地表水循环的模式被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的能力减弱等。
(4)对当地造纸企业进行升级改造,加强污水处理,减少污水排放;加强芦苇的综合利用(药材和工艺品加工等),增加收入;适当发展养殖业,保护芦苇湿地生态环境;大力发展芦苇观光旅游业;开发芦苇特色旅游纪念品等。PAGE

6


6

基础落实练
世界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17·齐鲁名校联考)“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依据图文材料,回答1~3题。
1.古代中国的商船航行于海上丝绸之路时,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中国的商船一般选择夏季从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出发,冬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
B.夏季航行到索马里附近海域时发现此处水温较低,且海面上有大量捕鱼的渔船
C.当他们顺风由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发现当地正午日影位于南方
D.返航时途经加尔各答可以大量购置棉花,带回国内
2.建设陆上丝绸之路——铁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利自然条件有(  )
①气候寒冷,冻土广布 ②生态环境脆弱,环境保护困难 ③多高原山地,多地质灾害 ④沙漠广布,气候恶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3.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下列关于沿线国家和地区发生的变化可信的是(  )
①产业向沿海港口及国际铁路沿线、边境口岸等地区集聚 ②基础设施投资增大,高速公路、铁路、港口、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更完善 ③资源开发力度增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可能加大 ④欧洲国家通过提供大量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亚欧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解析:1.B 2.C 3.A 第1题,中国古代商船为实现顺风顺水航行,一般选择冬季从南方沿海出发,夏季从非洲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夏季索马里附近海域由于吹离岸风,形成上升补偿流(索马里寒流),鱼类饵料丰富,是捕鱼的好时机;从中国泉州南下到新加坡时,正值北半球的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新加坡正午日影朝北;加尔各答并不盛产棉花。第2题,陆上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亚地区,铁路沿线没有冻土分布。第3题,“一带一路”主要发展的是铁路和港口交通系统,②错;欧洲国家没有通过提供资金、技术、管理等方式参与“一带一路”战略,④错。
(2017·铜陵模拟)下图为某地区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据此回答4~5题。
4.关于该地所在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位于澳大利亚大陆
B.该地中部地区为刚果盆地
C.F地附近的山地为安第斯山脉
D.G地形区大部分位于阿根廷境内
5.E地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4.C 5.B 第4题,地形剖面图西部地势高,经度为60°W两侧,应是南美洲。所以F地附近的山地为安第斯山脉,G地形区在南回归线附近,应是巴西高原,大部分位于巴西境内。故选C。第5题,E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加上沿岸寒流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故选B。
(2017·吉林仿真考试)下图中岛屿上鸟类众多;岛农长期种植甘蔗,蔗糖生产是该岛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该岛蔗糖单产下降,总产量也下降,蔗农收入减少。读图回答6~7题。
6.与该岛屿最接近的大陆为(  )
A.亚欧大陆
B.澳大利亚大陆
C.南极大陆
D.美洲大陆
7.众多鸟类居住在该岛东南部,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
A.光照
B.热量
C.降水
D.洋流
解析:6.B 7.C 第6题,图中经纬度显示该岛位于西南太平洋,属于大洋洲,离澳大利亚大陆最近。第7题,该岛受东南信风影响,东南部为迎风海岸;根据岛上河流流向确定岛屿中部为山地,故岛屿东南部多地形雨,为鸟类提供了栖息场所和充足的食物,因此植被茂密,鸟类众多。
(2017·湖南十校共同体联考)下图示意海洋中的一个小岛,a和b分别表示两条纬线。据此完成8~9题。
8.若a和b分别表示15°N和20°N纬线,且该岛位于印度洋。关于甲、乙两地气候或自然景观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的自然景观可能是热带草原
B.甲地的气候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
C.乙地的自然景观可能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乙地的气候可能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9.若a和b分别表示35°N和40°N纬线,岛屿以东不远处有一块大陆,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岛屿上的河流有结冰现象
B.岛屿的最高峰能终年看到积雪
C.甲地适宜种植葡萄
D.乙地夏季高温多雨
解析:8.A 9.C 第8题,若a和b分别表示15°N和20°N纬线,说明该岛位于北印度洋中,纬度低,全年气温高,为热带季风气候。该岛夏季盛行西南风,甲地位于西南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旱季;冬季盛行东北风,甲地位于东北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为雨季。总之,该地全年气温较高,分旱雨两季,最可能形成热带草原景观。第9题,若a和b分别表示35°N和40°N纬线,且岛屿以东不远处为大陆,说明该岛位于大陆西岸35°N~40°N,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适宜种植葡萄等水果;河流没有结冰现象;由于山峰海拔较低,不会形成终年积雪。
(2017·济南调研)大陆沿岸在不同季节盛行不同方向的风会导致附近海域形成不同性质的洋流,从而使附近地理环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下图为某季节北印度洋局部海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虚线代表的地理事物可能是(  )
A.深海沟
B.岛弧链
C.板块生长边界
D.板块消亡边界
11.此季节图示洋流的影响是(  )
A.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的作用
B.使西亚到中国的船只航速减慢
C.使该海域温度升高,影响鱼类生长
D.使该海域附近的污染物向西南方向扩展
解析:10.C 11.A 第10题,图中①虚线北段位于红海处,为东非大裂谷的延伸部分,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处。深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处;岛弧链主要位于亚洲东部,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第11题,图中洋流为夏季的索马里洋流,受西南季风(离岸风)的影响,向东北方向流,使该海域的污染物向东北方向扩展;在索马里沿岸形成上升流,有利于渔场形成,其性质为寒流,对沿岸地区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西亚到中国顺风顺水,能增加航速。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 克拉运河计划是指从泰国克拉地峡区域挖掘一条沟通太平洋的泰国湾与印度洋的安达曼海的运河。但由于多方原因,目前尚未规划实施。
(1)图中①处是其所在国的棉纺织工业中心,其优势条件之一是接近棉花主产区。分析该国西北部盛产棉花的自然原因。
(2)欧洲一些品牌服装企业到②地建服装加工厂,产品贴牌销往欧洲及世界各地。试从地理角度(除原料和交通条件外)说明欧洲服装企业选址②地的理由。
(3)若克拉运河通航,分析其可能产生的直接影响。
解析:第(1)题,结合当地的气候、降水、土壤、日照等条件分析即可。第(2)题,可从劳动力资源、土地租金、政策、市场等方面分析。第(3)题,克拉运河开通,会形成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的便捷通道,可从交通的便捷性、国际海运航程、运费及马六甲海峡的交通地位变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1)该国地处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充沛;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棉花生长后期多晴朗天气,有利于棉花的生长和收获。
(2)该地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廉价;土地租金低;政府政策支持;周边国家和地区人口多,市场广阔;世界品牌优势与该区域低生产成本优势相结合,形成区域竞争优势。(答出三点即可)
(3)克拉地峡开凿运河会形成联系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新的便捷通道;国际海运航程缩短,运费降低;马六甲海峡的交通地位可能下降。(答案合理即可)
13.(2017·江西师大附中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迪拜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迪拜约17%为阿联酋公民,约83%为外国移民,其中印度人占42.3%、巴基斯坦人占13.3%、阿拉伯人占9.1%、孟加拉国人占7.5%,其他占10.8%。下图为迪拜气候资料统计图。
(1)请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描述迪拜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2)分析材料二,指出迪拜人口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
(3)分析阿拉伯半岛内油气资源的主要运输方式并评价此种交通运输方式。
解析:第(1)题,迪拜位于热带沙漠地区,气候干旱,在干旱的气候下发育的自然带、地貌等体现了整体性的特征。第(2)题,迪拜以石油资源为主的经济结构吸引国外青壮年劳动力迁入,造成迁入人口数量多于本国人口数量。第(3)题,油气资源运输在陆上最适宜采用管道运输。该运输方式的优点主要从运量、连续性方面分析,缺点主要从投资和灵活性方面分析。
答案:(1)自然环境整体以干旱为主要特征:气候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带为热带荒漠带,植被稀少,以耐旱植被为主;地表水稀少;地貌以风沙地貌为主,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土地荒漠化严重。
(2)石油资源丰富;经济收入高;缺乏大量年轻的劳动力;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吸引了附近国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国际劳工远远超过了本国人口的总量。
(3)管道运输。
优点:货运量大,损耗小,安全性高,连续性强,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速度快。
缺点:需铺设专门的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高考达标练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图①至图④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的变化过程(图①时期到图④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
1.依据图中信息,从①到④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
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
C.结冰期变长
D.无变化
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
解析:1.B 2.B 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①到④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3~4题。
3.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4.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解析:3.A 4.C 第3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4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5~6题。
5.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
A.③
B.④
C.⑦
D.⑩
6.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
A.水文
B.地貌
C.植被
D.气候
解析:5.A 6.D 第5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③。第6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
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
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
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
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
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
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
解析:7.A 8.D 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
(2017·牡丹江模拟)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9~10题。
9.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10.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解析:9.B 10.C 第9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第10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故A项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故B项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故C项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故D项相符。
11.(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选D 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
图中②③④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20分)
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
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
13.(2017·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6分)
2016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调查发现沿途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河流的浑浊度(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差异较大,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
(1)简析图示地区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14分)
(2)说出科考期间图中甲地河流浑浊度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
(3)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12分)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西北部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从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冬季盛行西风影响该地区。由于山脉的阻挡,西风带来的海洋气流不能向东深入。在北部,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较为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者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垂直落差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水体中的悬浮物越多,浑浊度越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度大,携带能力强,再加上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岸人口密度大,排污水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所以导致河流浑浊度高。第(3)题,生物的物种较多,说明该地的生态环境较好,能够为生物提供生长(生存)条件,由图示可知该地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良好,能够提供多种食物,再加上该地人类活动较少,干扰少。
答案:(1)图中山脉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西风向东深入,导致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属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2)浑浊度较高。原因:图中甲地所示河流均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1月份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多,污水排放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
(3)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高考达标练 选修⑥ 环境保护
一、练真题找规律
1.(2013·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企业在甲地(下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
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
解析:由于尾矿矿渣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质,所以潜在危害是污染河流。应对的措施主要有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答案: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
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
2.(2016·全国卷Ⅰ)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解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殖过程中会造成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层土壤盐碱化,进而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居民生活;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可造成海域污染和海水富营养化,危及海洋生物生存。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3.(2015·全国卷Ⅱ)贵州省某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农民在山上放牧、砍柴、找土种玉米。当地农民反映,山上的土一年比一年薄,一发大水,土全被冲走了,玉米也被冲走了。石头越来越多,最后连玉米也无法种了,生活越来越困难。
简述为改善环境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地政府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解析:喀斯特地貌区的治理措施涉及多个方面,可从恢复自然植被、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增长、加强环境保护宣传力度等方面回答;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措施主要从经济补贴方面回答即可。
答案:严格管理,恢复自然植被:将农业生产活动限制在适宜的地方;不适宜的地方实行严格保护措施,避免人类活动扰动土层,以逐步恢复自然植被。
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如选择免耕的农作物,改牲畜放养为圈养等,以避免农业活动过多扰动山地很薄的土壤层。
合理规划,控制人口数量:按环境承载能力规划人口,将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的人口转移到较适宜的地区。
经济补贴措施:给农民适当经济补贴(包括粮食、商品能源等),解决农民的生活用粮、用柴等问题,帮助农民开辟新的生计(如手工业、第三产业等),或以经济手段鼓励农民主动保护和恢复植被。
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通过实际情况的对比,使农民认识保护山坡、石间土层的重要性,提高农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吸引社会力量:以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保护和治理环境。
客土移植:将土壤资源丰富地区的土壤转移至该地区。
4.(2015·全国卷Ⅰ)近年来,我国道路施工愈加注重保护环境。喀斯特地区土层薄,保护土壤尤为重要。在南方喀斯特地区修建公路,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需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工程结束后,仍在原地维持土壤的生产功能。
指出为达到保护土壤的目的,在南方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前后应采取的措施,并简述理由。
解析: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降水丰富,加之地形起伏较大,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土壤容易流失。因此,在修建公路,开挖石料之前,要先收集宝贵的厚度较薄的土壤并就近集中堆放,在堆放过程中,可建设围墙或者施加表面覆盖物以防止水土流失。在工程结束后,再将收集的土壤回放到石料场和弃料堆放场表面,并采取水土保持的相应措施,恢复土壤的生产功能。
答案:措施:之前,将土壤移走,集中堆放并作保护措施(四周围挡,表面覆盖)。之后,将土壤再覆盖在石料开挖场或弃料堆放场的表面,并采取防止土壤流失的措施。
理由:喀斯特地区土层薄,易被移走;南方地区雨水多,土壤易流失,需保护。
二、练模拟明趋势
1.(2017·济南联考)据长江水产研究所确认,2013年葛洲坝附近唯一的自然产卵场中的中华鲟没有繁殖产卵。葛洲坝建成后的几年里,中华鲟野生种群的数量从70年代的1万余尾减少到目前的57尾。下图为中华鲟产卵区分布变化示意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鲟数量锐减的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解析:生物多样性锐减表现为中华鲟数量的锐减,分自然和人为原因,由材料和图中文字描述得出主要是人为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从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由原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原因:葛洲坝工程建设时破坏了中华鲟的产卵等生存环境;长江中下游水体污染严重导致幼鱼大量死亡;渔民过度捕捞。
对策:建大坝等水利工程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水污染;严禁捕杀;做好保护中华鲟的宣传工作,建立自然保护区。
2.(2017·揭阳一模)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主要是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物质所造成的。阅读甲、乙两图,回答问题。
简述江苏省酸雨频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酸雨发生频率年际变化大致趋势,并简析其变化趋势可能原因。
解析:空间分布特征可从图中等值线数值上看出;变化趋势可从四地酸雨频率曲线上进行总体判读。分析变化趋势的原因,首先明确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然后可从减少废气排放角度分析即可。
答案:空间分布特征:江苏省酸雨频率大致自东向西递增,南京周边地区酸雨频率最高。江苏省酸雨发生频率呈波状下降趋势。
原因: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且煤炭的利用技术提高,导致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减少;清洁能源(或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工业废气的处理力度加大;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出行时使用公共交通工具的比重增加等。
3.(2017·湛江一模)下图为浙江省某河流示意图,图中水质测站右侧标注某时期该测站水质情况(从Ⅰ—Ⅱ—Ⅲ—Ⅳ—Ⅴ,水质依次变差,其中Ⅴ为水质最差)。读图,完成问题。
说明甲到丙河段水污染程度变化情况,并分析原因。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死亡,请分析其发生过程。
解析:从图中可看出从甲到丙河段,污染从Ⅱ级到Ⅳ再到Ⅲ级,污染程度先变严重后又减轻。污染加重的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从图中看乙下游地区有千岛湖水注入,对污染物有稀释作用。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水体缺氧,鱼类死亡。
答案:变化情况:污染情况先变严重后减轻;原因:水中废物排放量逐渐增加(积累);减轻原因:千岛湖湖水的稀释作用。
发生过程: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呼吸作用及死亡藻类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并释放出有毒物质,导致鱼类缺氧或中毒而死。
4.(2017·湖北八校联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固体废弃物是指人类在生产、消费、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目前,固体废弃物中的废弃塑料袋污染是我们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从2008年6月1日开始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
材料二 固体废弃物在环境中转移示意图。
分析废弃塑料袋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解析:废弃塑料袋被称为“白色污染”,主要有三个特点:不易回收、难以降解、回收回来的白色废弃物不易处理。现阶段主要处理方法有焚烧和填埋,但会对环境造成危害。具体表现为:若将其焚烧,则会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并且促使酸雨的形成;而至于填埋,因其无法降解,且对土壤有极大的危害,会改变其酸碱度,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业减产;至于抛弃在水里或陆地上的塑料制品,不仅影响环境,而且若被动物吞食,会导致死亡,这样就破坏了生态平衡。解决措施可以从技术、循环利用、替代品、价格杠杆、宣传教育等方面叙述。
答案: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影响农作物生长;危及动物安全;影响土壤透气性,使土壤劣化;若被焚烧,则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大气。
措施:使用可降解塑料制品;塑料袋循环使用、塑料袋有偿使用;提倡绿色消费,使用环保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等。高考达标练 全球气候变化和气候类型的判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哈尔滨三中模拟)读索契、长春位置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完成1~2题。
1.对两地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两地地理位置相同  
B.两地白昼时间相近
C.两地水热条件相似
D.两地自然带相同
2.造成两地气候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地面状况
C.大气环流
D.洋流
解析:1.B 2.C 第1题,结合索契、长春位置图及两地气候统计图可知,两地海陆位置明显不同。二者纬度位置相当,同处北温带。索契属于地中海气候,长春属于温带季风气候,二者水热条件和自然带都不相同。第2题,形成长春气候的主要条件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索契气候的主要条件是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
(2017·洛阳模拟)读我国三地各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完成3~4题。
3.不论降水量多寡,三地都夏季降雨较多,其主要原因是夏季(  
)
A.西风带北移的影响
B.东南信风从海上吹来
C.受夏季风影响明显
D.暖流带来丰沛的水汽
4.海螺沟夏季气温比上海和武汉低很多,影响海螺沟夏季气温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大气环流
D.地势高低
解析:3.C 4.D 第3题,根据图中三地的经纬度可知,三地均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来自于海洋的东南季风或者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故选项C正确。第4题,根据经纬度可知,海螺沟位于亚热带地区,夏季应该高温;结合图中该地夏季气温较低——只有13
℃左右,可以推断该地所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势高低,故选项D正确。
(2017·绍兴模拟)下图为欧洲东部第四纪冰川界线变化示意图。完成5~6题。
5.下列冰期中,气温最低的时期是(  
)
A.冰期①
B.冰期②
C.冰期③
D.冰期④
6.与现在相比,第四纪冰期③时期(  
)
A.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山地雪线海拔较高
C.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陆地总面积较大
解析:5.D 6.D 第5题,气温最低,应该是冰川面积最广,分布纬度最低的时期。第6题,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
(2017·六安模拟)地质学上,把海水从海岸入侵陆地过程叫“海侵”,海水退出陆地的过程叫“海退”,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海退过程反之,据此回答7~8题。
7.上示意图所属的过程以及虚线方框中沉积颗粒的变化情况正确的是(  
)
A.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B.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甲相符
C.海侵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D.海退沉积颗粒变化与乙相符
8.引起上图海平面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壳上升 ②地壳下降 ③冰期 ④间冰期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7.A 8.C 第7题,海侵过程沉积物自下而上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碎屑岩表现为更粗的颗粒,即颗粒物由下而上越来越小,与甲相符,A对、C错。海退过程反之,是碎屑岩、碳酸盐岩位置相反,仍是颗粒大的在下,小的在上,B错。第8题,图示显示的是海平面上升,海水变深,可以是地壳运动下降形成,①错,②对。也可能是间冰期气候变暖,极冰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③错,④对。故选择C项。
(2017·定州模拟)下图为不同大陆上纬度相近的三个气象站测得的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资料。读图完成9~11题。
9.①地年降水的季节分配主要受制于(  
)
A.信风
B.西风
C.台风
D.季风
10.②地最可能位于(  
)
A.亚洲东部
B.北美西部
C.非洲南部
D.澳大利亚
11.③地日照时数明显高于①、②两地,主要原因是(  
)
A.距海远
B.雨天少
C.气温高
D.海拔高
解析:9.D 10.B 11.B 第9题,读图,根据气温、降水资料,①地最冷月气温在0
℃以上,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应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的季节分配受季风影响,D对。该地降水不受信风、西风影响,A、B错。台风不是主要影响因素,C错。第10题,②地雨热不同期,7月份气温最高,是夏季,气候特征是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应位于30°N到40°N的大陆西岸,可能位于北美西部,B对。亚洲东部没有地中海气候,A错。非洲南部、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C、D错。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③地全年降水稀少,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所以日照时数多,B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出距海远、气温高、海拔高等特征,不是降水少、晴天多的主要原因,A、C、D错。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完成问题。(20分)
根据材料说明阿尔及尔与塔曼拉塞特冬季气候特征的差异,并分析成因。(20分)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塔曼拉塞特纬度低,地处热带,获得太阳辐射多,阿尔及尔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结合气候资料图判断,塔曼拉塞特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阿尔及尔。塔曼拉塞特常年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阿尔及尔夏季受副高控制降水少,而冬季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所以塔曼拉塞特全年降水稀少,阿尔及尔年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在冬季。
答案:塔曼拉塞特冬季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阿尔及尔。 原因:塔曼拉塞特纬度低(地处热带),获得太阳辐射多(或阿尔及尔纬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少)。
塔曼拉塞特冬季降水稀少,阿尔及尔冬季降水量大,集中于冬季。 原因:塔曼拉塞特冬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阿尔及尔冬季受西风影响,西风从海洋上带来充足的水汽,降水多。
13.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36分)
(1)图中沿120°E经线自南向北,气候类型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热带沙漠气候。(4分)
(2)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8分)
(3)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和七月分别盛行西北风、东南风。从海陆热力差异、行星风系两个方面说明该地区盛行风向形成的原因及盛行风向对该地区气候干湿状况的影响。(14分)
(4)悉尼的季风气候特征不如上海典型,从悉尼季风气候特征不典型的表现和原因两方面加以说明。(10分)
解析:第(1)题,图中120°E自南向北穿过的气候类型依次为地中海气候、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和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澳大利亚中部地区的沙漠与副热带高气压带,寒流和地形阻挡有关。第(3)题,一月份南半球为夏季,陆地上气温高,形成低压,此时北半球东北信风带越过赤道向左偏转成西北风,西北风来自低纬海洋,气候湿润。七月份,南半球为冬季,陆地上气温低形成高压,澳大利亚西北部多来自陆地上的东南信风影响,气候干燥。第(4)题,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于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小,季风气候不如上海明显。
答案:(1)地中海气候 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2)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西澳大利亚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了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
(3)一月:澳大利亚大陆夏季比海洋升温快,形成低压中心;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成为西北风;来自海洋的西北风比较湿润。
七月:澳大利亚大陆冬季比海洋降温快,形成高压中心;处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从内陆吹来的东南风相对干燥。
(4)表现:悉尼冬夏气温温差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相对比较均匀。
原因:澳大利亚大陆相对亚欧大陆面积较小;海陆热力差异相对较小。PAGE

6


6

基础落实练
中国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
(2017·河北三市联考)读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完成1~2题。
1.上图中(  )
A.各区域是按照单一指标划分的
B.各区域内部特征完全一致
C.各区域的分布范围相当
D.各区域之间的边界清晰明确
2.从a到d(  )
A.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大
B.传统房屋窗户越来越小
C.现代楼房高度越来越大
D.传统房屋墙壁厚度越来越薄
解析:1.A 2.D 第1题,图中各区域是按建筑气候单一指标划分的;各区域内部特征并不完全一致;各区域的分布范围也不相同;气候类型本身具有过渡性,因此,图中各区域之间的边界具有过渡性,并不清晰明确。第2题,从a到d反映出我国从北到南地理环境的差异。从a到d,冬季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大,现代楼房间距越来越小;从a到d热量条件越来越好,为了更好地散热,传统房屋的窗户越来越大,墙体越来越薄;现代楼房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受自然环境影响不大。
(2017·湖北四校联考)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部分线路及海河流域局部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海河流域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  )
A.开发水能,提供电力    
B.保障城乡用水
C.拦截泥沙,蓄水灌溉
D.提高通航能力
4.南水北调中线在京津段多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其主要目的是(  )
A.减少占用耕地
B.缩短输水路线
C.减少渗漏和蒸发
D.减轻土壤盐碱化
5.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可能使海河(  )
A.径流深度持续增加
B.含沙量呈下降趋势
C.春季下游水量增加
D.流域地下水补给量增加
解析:3.B 4.C 5.C 第3题,海河流域属半湿润地区,且下游地区人口多、城市面积大,缺水严重,故上游地区水库群的主要功能是保障城乡用水。第4题,京津地区气候较干旱,蒸发旺盛,用全封闭管道输水可减少渗漏和蒸发。第5题,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可缓解华北地区缺水状况,使海河引水量减小,故春季下游河段水量将增加。径流深度主要取决于流域内的降水量、植被状况;含沙量是由流域内的土壤性质、植被状况、水的流速等自然因素和人类破坏植被的程度决定的;南水北调中线通水后不会使海河流域地下水水位升高,地下水补给量不会有明显变化。
(2017·安徽四校联考)读我国某农产品的两大优势生产基地(阴影部分)及两地气温、降水资料示意图,完成6~7题。
6.依赖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是(  )
A.菜籽油厂
B.棉纺织厂
C.大米加工厂
D.毛纺厂
7.和乙地所在地区相比,甲地生产该农产品的主要优势是(  )
A.地形   B.技术   C.市场   D.光照
解析:6.B 7.D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农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的黄河下游和西北地区,可推断出该农产品为棉花,依赖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是棉纺织厂。第7题,甲地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乙地的地形、技术条件、市场条件都优于甲地,但甲地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有利于提高棉花的品质。
(2016·湖北八市一模)湟水谷地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区,是青海省重要的农业基地,属河谷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小麦、青稞,油料作物主要为油菜。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叙述正确的是(  )
①谷地海拔较低,光热资源较丰富 ②降水较多,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水源 ③地形平坦,土层较深厚 ④土壤较肥沃,农作物二年三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9.关于湟水谷地油菜花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全国油菜种植区中,花期较迟
B.由于谷地纬度大致相当,花期基本一致
C.从湟水上游谷地到下游谷地花期逐渐推迟
D.湟水谷地油菜花花期为每年的4~5月
解析:8.C 9.A 第8题,青藏高原地势高而气温低,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是热量不足,谷地海拔较低而热量条件较好,利于农业发展;河谷地带由于流水堆积而土层较深厚,利于农业发展。注意此地热量只能满足一年一熟。第9题,油菜花期早晚取决于气温高低,气温高的区域花期较早。我国油菜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从图中看该地纬度高于长江流域,再结合海拔高因素,可判断该地气温要低于长江流域,油菜花期较迟,故A项正确。注意湟水谷地农作物熟制为一年一熟,油菜应春季播种,夏季开花,故花期不会是4~5月。
(2017·广西重点高中模拟)读我国某流域部分河段图,回答10~11题。
10.该流域图示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围湖造田,使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
B.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导致降水时间变长
C.中下游多平原,地势低平,不利于泄洪
D.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夏季多暴雨
11.该流域的综合开发方向应为(  )
A.实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通航
B.修建水利工程,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
C.扩大灌溉面积,发展河谷农业
D.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10.A 11.D 第10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河流为长江,图示河段主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由于人们围湖造田,缩小了湖泊面积,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减弱,导致洪涝灾害多发。第11题,长江沿岸景点较多,可以发展旅游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长江流域落差大,不可能全流域通航;修建水利工程只能为工业发展提供电力,而不是原料;该流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季风水田农业。
二、综合题
12.(2017·济南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有“日光城”的美誉。独特的高原风光,日趋便捷的交通,使拉萨成为新兴避暑旅游城市。下图分别为拉萨位置图、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推测拉萨的气温日较差特征,并简述原因。
(3)说明拉萨成为避暑旅游城市的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应根据图中等高线和河流分布进行分析,回答时从地势和地貌两方面描述。第(2)题,拉萨气温日较差大,原因应主要从海拔、大气逆辐射、地形等方面分析。第(3)题,应主要从海拔对气温的影响、河流对湿度的影响、天气等方面分析。
答案:(1)以高原为主,在高原中部、南部分布着宽阔河谷,西北部有高山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气温日较差大。
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水汽、杂质相对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大,气温较高;晚上大气逆辐射弱,气温较低,气温日较差较大。[或答河谷地形,白天热量不易散发,夜晚有沿坡下沉的冷空气(山风),增大了气温日较差。]
(3)海拔高,夏季凉爽;临拉萨河,夏季夜雨多,湿度适中;空气清新;晴天多,阳光充足。
13.(2017·宁夏二市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茶树是我国重要的饮料作物,具有喜温喜湿、怕冷怕涝、耐酸怯碱等特点,多分布在云雾天气多的低山丘陵地区。福建省是我国的茶叶大省,随处可见茶楼、茶馆、茶店等茶文化景观,当地茶叶种类多,质量高,名茶荟萃,有享誉中外的大红袍、铁观音等名茶品种。下图为福建省的地形和降水分布图,下表为某年福建与贵州两省的茶产业比较表。
省区
福建
贵州
种植面积/万亩
332
520
产量/万吨
32.1
10.2
良种率/%
95%
77%
涉茶综合产值/亿元
400
86
出口量/万吨
17.93
4.15
(1)茶文化显著是福建省的地域特色,试阐述其形成原因。
(2)福建和贵州同为我国的茶叶大省,但福建的茶树种植面积不及贵州,而茶叶产量和出口量却远大于贵州,试分析原因。
(3)早春的低温冻害是影响茶树生长的主要灾害之一。福建茶农观察发现,早春的夜晚,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坡顶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请说明原因。
(4)近年来,随着茶叶需求量不断增大,福建龙岩某山区县计划将当地大片的原生马尾松林地改种成茶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可从当地的气候、地形、土壤、种茶历史、制茶工艺、市场需求等方面来分析。第(2)题,可从两区域在种茶技术、茶树品种、茶产业链构成、对外交通、市场等方面的差异来分析。第(3)题,可从山坡与河谷的热力差异导致的热力环流方面来分析。第(4)题,赞同可从种植条件、经济效益、产业带动、市场、政策等方面来分析;不赞同可从投资大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土壤侵蚀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福建地处亚热带,纬度较低,热量充足;靠近海洋,降水丰沛,多云雾天气;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排水条件好;典型土壤为酸性的红壤,土层深厚,适宜茶树种植;当地种茶历史悠久;制茶水平高;名茶种类多;当地居民喜好饮茶,市场需求量大。
(2)与贵州相比,福建的科技水平高,种茶技术先进,单产高;种茶历史悠久,茶树的名优品种多;加工水平先进,茶叶的竞争力强;茶产业链完善,产品附加值高;地处沿海,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经济发达,市场广阔等。
(3)早春夜晚,坡顶地带的近地面因辐射冷却气温降低,冷而重的空气沿山坡下沉到河谷地带,使河谷地带温度较高的暖空气被抬升到上空,导致河谷地带气温低,而坡顶地带气温较高,因此,河谷地带的茶树比山坡地带的茶树更易受低温冻害的影响。
(4)赞同。当地多低山丘陵,又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和地形条件均利于茶树的种植;茶树经济价值比马尾松高,利于提高居民收入;茶叶需求量大,消费市场广阔;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有政府政策支持等。
(或不赞同。砍伐原有植被栽种茶树后,会导致土质疏松,坡地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会造成植被单一,生物多样性减少;种植茶树投资较大,短期内难以产生经济效益等。)高考达标练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图,回答1~2题。
1.图示外围方框展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而且愈演愈烈,图中括号内所表现的内容是(  )
A.资源的破坏与短缺  
B.促进经济的迅猛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无节制地开发利用资源
2.人类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发利用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资源都是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充分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
解析:1.A 2.C 第1题,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因为资源的短缺满足不了人类的需求,此外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资源,使资源遭到了破坏,也加剧了这一矛盾。第2题,人类无节制开发利用资源,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的剧增,需要更多的资源来维持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与人类的错误认识有关,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2017·潍坊期末考试)读1960~2009年间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和田河、叶尔羌河和阿克苏河)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单位:108
m3)变化表,完成3~4题。
年代
天然径流量
流域内耗水总量
1960~1969
188.9
138.4
1970~1979
192.5
147.3
1980~1989
185.9
141.6
1990~1999
204.7
162.2
2000~2009
207.6
171.1
3.依据资料,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①天然径流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增加 ②天然径流量的变化与降水增加有关 ③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增加 ④流域内耗水总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4.为缓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
①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②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 ③推广喷灌、滴灌等灌溉方式 ④大力发展绿洲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3.D 4.A 第3题,表格显示,塔里木河三条源流天然径流量及流域内耗水总量都呈总体增加趋势,但耗水量增加量更大,即净汇入塔里木河的水量不断减少,故①对、③错。塔里木河补给以冰雪融水为主,径流量的变化主要与气温增加有关,故②错;流域内生产规模和人口增加,导致耗水量增加,故④对。第4题,缓解水资源紧张有“开源”“节流”“调配”等措施。选项①③分别属于“调配”“节流”措施;目前尚无能力大规模实施人工增雨,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会导致耗水需求增加而加剧水资源短缺,故②④错误。
(2017·邯郸质检)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5~6题。
5.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
A.天然气
B.水能
C.核能
D.其他可再生能源
6.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
A.煤炭消耗量下降
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
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解析:5.B 6.C 第5题,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水能开发比较平稳,对应曲线4。第6题,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故从图中信息状况可知,曲线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正确。
(2017·河南联考)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年5月13~14日沙尘暴区及其移动路径图,图中实线表示能见度等值线(单位:km),虚线表示沙尘暴的位置和时间。读图回答7~9题。
7.沙尘暴最强时间发生在(  )
A.13日02时
B.13日08时
C.13日20时
D.14日20时
8.此次沙尘暴移动过程中所经地区的最显著风向是(  )
A.偏南风
B.偏北风
C.偏东风
D.偏西风
9.乌鲁木齐没有受到此次沙尘暴影响的主要原因是(  )
A.河网稠密
B.植被覆盖率高
C.山地阻挡
D.距沙漠远
解析:7.B 8.D 9.C 第7题,图中显示该区域能见度最小值出现在13日08时,则该时段沙尘暴最强。第8题,图中日期由西向东推移,则沙尘暴移动方向为自西向东;同时能见度等值线也是大致向东弯曲、延伸。说明最显著风向为偏西风。第9题,从图中喀什、和田,以及敦煌等城市可看出,此次沙尘暴主要影响天山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地区,而乌鲁木齐位于天山北麓,受天山阻挡而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
(2014·重庆高考)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完成10~11题。
10.该图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11.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
A.流速减小
B.流速加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解析:10.B 11.C 第10题,由图可知,滑坡频率与降水量变化有明显的相关性。夏季降水多,滑坡频率大,故该地区滑坡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第11题,水库建成后,水流速度比较稳定,但由于水库水位在不同时期有明显的涨落变化,库岸滑坡几率增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土地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建成区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用地之一,它通常指市区集中连片部分及分散在近郊与城市有密切联系、具有基本完善的市政公用设施的城市用地。建成区标志着城市不同发展时期建设用地状况的规模和大小。下图表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主体岛屿城区的扩展情况,图中阴影表示建成区范围。
该岛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km2)
土地利用类型
1973年
2007年
林地
51
26
耕地
50
11
淡水区域
6
5
滩涂
5
3
建设用地
11
97
总面积
123
142
(1)概述该岛1973~2007年建成区的变化特点以及海岸线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2)城市建设挤占其他类型的土地是城市扩张的结果。根据所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岛2007年与1973年相比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特点。(6分)
(3)判断甲地区的地形类型,说明判断依据。(6分)
(4)分析该城市计划在岛屿上建风力发电站的主要原因。(12分)
解析:第(1)题,建成区面积明显增大,海岸线变得圆滑平直,部分新建城区出现在以前的海洋区域。第(2)题,通过表格逐项对比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岛屿城区扩展过程示意图显示甲地区1973~2007年没有城区出现,曲线图显示300~500
m间城区比例始终为0。第(4)题,风电开发除有丰富风能资源外,还需考虑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环境影响等。
答案:(1)建成区面积逐步增大。原因:填海造陆。
(2)林地、耕地面积、淡水资源呈减少的趋势。
(3)甲地区多为低矮山地丘陵;从建成区占该岛各高程土地面积比例来看,甲地区海拔多为300~500
m,故判断为低矮山地丘陵。
(4)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力充足;经济发达,可以承受风力发电的成本;煤炭、石油等矿物能源缺乏,而市场需求量大;减少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等。
1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淮河是我国南、北方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发源于河南省,在江苏省北部注入洪泽湖,大部分经高邮湖流入长江,少部分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淮河全长约1
000千米,流域面积为26.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淮河流域图。
(1)在图中补画淮河流域的北部界线。(6分)
(2)试从淮河流域的位置、水系特点、流域状况、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涝灾频发的原因。(12分)
(3)试提出治理淮河水患的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第(2)题,在位置上,淮河流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在水系上,支流多,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且农业活动对植被的破坏及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第(3)题,治理措施一方面要建蓄洪、分洪工程;另一方面要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同时还要退耕还湖。
答案:(1)画图略。(提示:沿北侧支流源头,紧靠黄河下游干流南侧画出界线)
(2)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水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和降水时间长、强度大的双重性;淮河流域支流众多,中游河道弯曲,且下游无天然入海口;流域内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流域内农业等活动对植被破坏,加之围湖造田使流域调蓄能力下降。
(3)修建水库;利用中下游洼地修建蓄洪、分洪工程;加固堤防;开挖入海新河;退耕还湖等。基础强化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名师指导]
————————————————————————————————————————
本专题主要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等内容,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理论知识,是学习地理知识特别是区域地理知识的方法指导。本专题内容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难度大,并且是历年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之一。对于这部分内容的题目要注意运用联系的方法,从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和土壤入手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充分重视、利用地图、牢固掌握气候类型及自然带的分布,进而提高对图表信息的提取、分析、比较与推理能力。
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有(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解析:1.A 2.B 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蚀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适宜葡萄种植。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下图反映了某国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据此回答3~4题。
3.该国最有可能是(  )
A.中国         
B.日本
C.埃及
D.新西兰
4.该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整体性、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整体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图中材料,该国的气候属于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且具有海洋性。是个群岛国家,地形以山地为主,多火山、地震。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新西兰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最有可能是日本。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该国是日本。根据图中纬度、地形对气候类型或自然带类型的影响。该国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为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读非洲局部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示六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④   
B.⑥    
C.③    
D.⑤
6.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  )
A.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规律
解析:5.B 6.C 第5题,根据图中序号分布位置,②③④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符合地带性规律。①、⑤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但主要是受地带性因素影响。⑥是热带雨林带,形成原因主要是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第6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②③④三地的自然带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可能位于(  )
A.热带地区
B.亚热带地区
C.温带地区
D.亚寒带地区
8.该山地N坡与S坡的自然带分布高度不同,最可能是因为(  )
A.N为迎风坡,S为背风坡
B.S为迎风坡,N为背风坡
C.N为向阳坡,S为背阳坡
D.S为向阳坡,N为背阳坡
解析:7.C 8.C 第7题,图示山地山麓地带是落叶阔叶林带,应是温带地区。
第8题,S坡自然带比N坡海拔都偏低,说明同样海拔高度S坡较N坡热量低;可判断S坡为背阳坡,N坡为向阳坡。
焉耆马是我国古代西域名马,体型较小,跋山涉水善奔跑,耐力好,这些特征与所处环境密切相关,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
800
m处高山盆地。下图为我国天山自然带植被分布图,读图回答9~10题。
9.下列有关天山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北坡B为背风坡
B.A坡植被比B坡生长更为茂盛
C.L自然带为落叶阔叶林带
D.可找到冰川运动痕迹
10.焉耆马的特征形成原因与下列哪个因素关系最小(  )
A.冰雪融水优质水源
B.平坦地形提供奔跑场所
C.多样植被营养丰富
D.高寒缺氧提高耐力
解析:9.D 10.A 第9题,由图可知A坡雪线高于B坡,雪线以下同一自然带A坡高于B坡,则可推知A坡既是阳坡又是背风坡,B坡既是阴坡又是迎风坡,故A坡为南坡,B坡为北坡。B坡的自然带多于A坡,故B坡植被生长更为茂盛。L自然带介于高山草甸和高山稀疏植被之间,且纬度高,海拔较高,又是阴坡,光照不足,气温低,植被以针叶林为主。雪线以上为终年冰川带,故可以找到冰川运动痕迹。第10题,焉耆马集中产自天山2
800
m处高山盆地,海拔高,高寒缺氧的环境提高了焉耆马的耐力;盆地地形,盆地内部平坦开阔,形成了其善奔跑的特点;多样植被为其生长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气候干旱降水少,形成了其短小精悍的体型特征。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宇宙环境、结构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北京时间2015年7月24日,美国航天局宣布,一颗1
400光年外的行星(开普勒452
b,即:地球2.0)可能是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它围绕一颗与太阳相似的恒星旋转,距离刚好处于“宜居带”中,它的体积比地球大60%,公转周期为385天。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日地最相近的恒星和行星组合。据此完成1~2题。
1.在天体系统简图中,能正确示意开普勒452
b所处位置的是(  )
A.a          
B.b
C.c
D.d
2.开普勒452
b之所以被称为地球2.0,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近
B.公转周期与地球相近
C.大气成分与地球相近
D.恒星和行星组合与日地组合相近
解析:1.C 2.D 第1题,根据材料,该行星应属于银河系,由天体系统简图可知,a为地月系,b为太阳系,c为银河系,d为总星系,应选C。第2题,由材料中“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与日地最相近的恒星和行星组合”,应选D。
(2017·南宫月考)天文学家研究发现一颗绕昏暗恒星运转的类地行星,距地球仅40光年。它是一个热气腾腾的“水世界”,体积是地球的6倍。据推测,这个“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结合材料完成3~4题。
3.“水世界”类地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
A.河外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地月系
4.天文学家推测“水世界”类地行星可能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该行星(  )
A.水域面积大
B.大气层太薄
C.距离太阳太远
D.距离恒星太近
解析:3.B 4.D 第3题,根据材料,该行星绕昏暗恒星运转,距地球仅40光年,这表明这颗恒星不是太阳,但距离地球、太阳都比较近,因此,它属于与太阳并列的其他恒星系统,属于银河系,选B。第4题,根据材料“水世界”“同样拥有大气层,且75%的表面区域被水覆盖,但由于温度太高,它无法支持地球型生命的存在”,选D。
(2014·全国卷Ⅰ)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5~6题。
5.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6.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解析:5.A 6.C 第5题,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一般是降水较少、晴天较多、海拔较高的地区,选项所列四个地区中柴达木盆地最符合这些条件。第6题,太阳能光热电站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塔顶的锅炉加热,所以高温可能会误伤途经的飞鸟。
(2017·武汉调研)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冬、夏季日照时数空间分布。读图,完成7~9题。
7.下列四地中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最大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8.导致该区域西部冬、夏季日照时数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高度
B.天气状况
C.昼夜长短
D.海拔
9.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四地中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7.A 8.C 9.B 第7题,由图中等值线的分布及等值线图的判读原理可推导出,①地冬季日照时数为700
h,夏季日照时数为(900
h~1
000
h),冬、夏季日照时数差为(200
h~300
h)。同理计算出②、③、④地的日照时数差分别为(100
h~200
h)、(0
h~100
h)、100
h,因此冬、夏季日照时数差最大的是①地。第8题,根据经纬度可知,该区域位于青藏高原上,西部全年多晴朗天气,冬、夏季日照时数的差异主要在于昼夜长短的差异。第9题,图中四地中不论冬季还是夏季,以①地的太阳辐射量最丰富,其次是②③地,但太阳能电站的建设应靠近消费区,相对①③地来说,②地比较靠近省级行政中心,因此最适合建太阳能发电站。
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
060
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10~11题。
10.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
11.五大连池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图中各圈层(  )
A.是连续而不规则的
B.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
C.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解析:10.B 11.B 第10题,根据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并结合图可知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其中地幔(②圈层)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第11题,该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说明了地球内部的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换;所需能量主要有三个部分,即地球内能、重力势能和太阳辐射能;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
二、综合题(共56分)
12.火星是地球的近邻之一,也是人们准备太空移民的理想场所。根据地球和火星的有关资料,回答问题。(30分)
2014年9月24日,印度的“曼加里安”号火星轨道探测器成功传回首张火星图像。近30年来人类已发射了20多个探测器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这些探测器拍摄了数以千计的照片,采集了大量火星土壤样品进行检验,获得了一系列有关火星的数据。
与太阳的平均距离(108
km)
赤道半径(km)
公转周期
自转周期
质量(地球为1)
体积(地球为1)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地球
1.496
6
378
1年
23时56分4秒
1
1
23°26′
火星
2.279
3
395
1.9年
24时37分
0.11
0.15
23°59′
(1)火星在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按由近及远的顺序是第________颗行星;一般而言,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其公转周期就越________(填“长”或“短”)。(6分)
(2)在表格中火星与地球的数据比较接近的是________、________;火星表面的温度比地球的________(填“高”或“低”)。(9分)
(3)根据你对火星的了解,结合上表数据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的原因。人类为了开辟太空居住地,为什么选择火星作为研究对象?(15分)
解析:火星轨道与地球相邻,在结构特征和运动特征方面与地球有许多接近之处,成为目前人类重点研究对象,分析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的原因时,应从生命生存所需具备的条件入手,而人们开辟太空居住地时,应选择与地球环境最为接近的天体作为研究对象。
答案:(1)4 长
(2)自转周期 赤道面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 低
(3)火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第四近的行星,它离太阳的距离远于地球,因此温度条件比地球要差;此外,火星的质量和体积比地球小,可能吸引住的大气也比地球少,大气密度小于地球;火星上也没有水。我们认为温度、大气和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而这三个方面,火星都不具备,故火星上没有生命生存。但在太阳系中,特别是在离地球较近的天体中,无论是从与太阳的距离、质量和体积的大小,还是自转和公转周期等方面都比较接近地球,所以成为人类目前的重点研究对象。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26分)
材料一 年日照时数是指太阳直接辐射地面时间的一年累计值,以小时为单位。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年日照时数分布图。
材料二 海南省文昌卫星发射中心建设工程于2014年10月中旬基本竣工。该发射中心可以发射正在研制的“长征五号”系列火箭与“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1)请描述图示区域年日照时数的分布规律。(4分)
(2)说出图中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简要分析原因。(12分)
(3)分析在海南省文昌建立航天发射中心的突出优势。(10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年日照时数等值线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数值依次增大。第(2)题,根据等值线数值的递变规律,可知甲、乙两区域年日照时数的范围。其影响因素包括了纬度因素、地势高低和天气状况等。第(3)题,选择文昌作为航天发射基地的突出优势,可从纬度因素、交通条件、安全因素等方面分析。
答案:(1)大致由东南向西北递增。
(2)3
600小时<甲<3
800小时。甲位于我国柴达木盆地中,该处海拔较高,空气稀薄;且深居内陆,周围为山地环绕,降水量较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2
400小时<乙<2
600小时。乙位于祁连山东南段,可受到来自太平洋的东南季风的影响,降水较多,晴天偏少,日照时间较短。
(3)纬度低,自转线速度大,利于航天器发射,节省燃料;海上运输方便,可以运输大型火箭;四面环海,发射更安全。基础落实练 地球与地球仪
一、11个小题提速练
假设甲、乙两图中各标注有一岛分别称为甲岛和乙岛,其位置与轮廓如下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岛中A、B两点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位于(15°N,105°W) 
B.B点位于(48°S,150°W)
C.A点位于B点的东南方
D.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
2.关于甲、乙两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乙岛位于太平洋
C.乙岛面积比甲岛大
D.乙图的比例尺比甲图大
解析:1.D 2.D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A点位于(15°S,105°E),B点位于(48°N,150°W);根据A、B点的经纬度,可知A点位于B点的西南方。第2题,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岛位于西半球、北半球,乙岛位于南印度洋。根据两图经纬度间隔度数大小可知,甲岛经纬度间隔度数大,表示实际面积大,比例尺较小,乙岛经纬度间隔度数小,表示实际面积小,比例尺较大。
读北半球经纬网简图(局部),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处在北寒带
B.b点位于西半球
C.c点位于大西洋
D.d点位于c点东南方向
4.关于L1、L2表示的实际距离的比较,正确的是(  )
A.L1=2L2
B.L1=1.5L2
C.L1=L2
D.L1=0.87L2
解析:3.D 4.B 第3题,a点位于60°N纬线上,不属于北寒带;b点位于45°E经线上,属于东半球;c点位于135°E,不位于大西洋;d点的坐标为(0°,135°W),c点的坐标为(60°N,135°E),所以d点位于c点的东南方向,D正确。第4题,L1位于60°N,a、b两点的经度差为180°,L1表示的实际距离为cos
60°×180×111
km=90×111
km。a、d两点位于同一经线上,纬度差为60°,所以L2表示的实际距离为60×111
km,故B正确。
读某海峡区域图,完成5~6题。
5.ZG海峡位于我国台湾海峡的________方向(  )
A.东北
B.西南
C.西北
D.东南
6.ZG海峡最窄处宽约(  )
A.110
km
B.85
km
C.43
km
D.20
km
解析:5.A 6.C 第5题,台湾海峡位于(120°E,23°26′N)附近,ZG海峡在(142°E,46°N)附近,根据两海峡的经纬度位置,可推断该海峡位于台湾海峡的东北方向。第6题,ZG海峡的最窄处大致在一条经线上,图中两条纬线相差2°,距离约为2×111
km,从图中观察ZG海峡宽度大致为222
km的1/4,43
km最为接近。
结合下图,回答7~8题。
7.图中陆地甲属于(  )
A.亚洲         
B.欧洲
C.非洲
D.北美洲
8.兰萨罗特岛位于北京的(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解析:7.C 8.D 第7题,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的变化可知,图中的经度为西经,纬度为北纬,结合七大洲的具体分布可知陆地甲属于非洲。第8题,兰萨罗特岛的经度约为13.5°W,其位于北京(116°E)的西侧;兰萨罗特岛的纬度为29°N,其位于北京(40°N)的南侧,由此可判断出兰萨罗特岛位于北京的西南方。
下图为局部经纬网图,甲、乙区域所跨的纬度相等,MN的实地距离约为QR的一半。读图回答9~11题。
9.甲、乙两区域面积相比(  )
A.一样大
B.甲>乙
C.乙>甲
D.不确定
10.与HR长度相等的是(  )
A.HQ
B.QR
C.MH
D.NH
11.某人从赤道上Q点以北40
km出发,依次向正南、正东、正北、正西行100
km,则最后回到(  )
A.原出发地以北
B.原出发地以东
C.原出发地以西
D.出发地
解析:9.C 10.C 11.B 第9题,甲、乙两区域所跨纬度相等,即南北方向长度相等。MN的实地距离约为QR的一半,因此乙区域面积大于甲区域。第10题,MN的实地距离约为QR的一半,QR位于赤道上,可判定M、N、H位于60°N纬线上。HR的长度为60°×111
km=6
660
km。根据经度数值分布,可知H位于120°W,M位于120°E,两者之间的长度为120°×111
km×=6
660
km。因此HR=HM。第11题,原点在赤道以北40
km,向南行100
km后,该点在赤道以南60
km(因赤道南北可视为对称,原点在赤道以北40
km,此点在赤道以南60
km,由此得出此点比原出发地的纬度要高一些),又向正东行100
km,再向正北行100
km,此时纬度比先前向东行时的纬度低,所以,同样行100
km,向东行跨的经度要大一些,向西行跨的经度要小一些,故回到原出发点以东,B正确。
二、高频考点重点练
(2017·双鸭山一中期中考试)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完成12~13题。
12.飞机飞行航线(  )
A.一直不变
B.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先向北后向南
13.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
A.8小时
B.12小时
C.16小时
D.20小时
解析:12.D 13.B 第12题,从甲地(60°N,100°W)到乙地(60°N,80°E)最近的距离是走大圆,而两地差180°,大圆的弧面距离就是向北到北极点,再向南到乙地。第13题,甲地到乙地最近的距离,就是大圆的1/6,用了8小时;60°N纬线长度约是赤道的一半,则从甲地沿60°N飞行到乙地,走的路程是四分之一大圆,所以用的时间是12小时。
(2017·西安五校联考)读某区域经纬网图,完成14~15题。
14.由图可知(  )
A.从①地至②地的最短路程为先向东南后向东北
B.③⑤两地间的距离等于④⑥两地间的距离
C.④地正午太阳高度始终比⑥地大
D.⑤地位于西半球,⑥地位于东半球
15.若两架飞机分别从①⑤两地出发,沿纬线飞行,在同一时间分别到达了②地和⑥地,则下列说法中不可能的是(  )
A.两飞机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角速度飞行
B.两飞机都向正东方向飞行
C.两飞机以与所在纬线相同的线速度飞行
D.两飞机以相同的速度飞行
解析:14.B 15.D 第14题,①地和②地位于赤道,两地间最短路程为从①地向东至②地;③④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⑤⑥两地位于同一纬线上,③地至⑤地与④地至⑥地所跨经纬度相同,故距离相等;当太阳直射点接近⑥地时,⑥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大于④地;⑤⑥两地都位于东半球。第15题,①②两地与⑤⑥两地所跨经度相同,两飞机以与所在纬线相同的线速度或以与地球自转角速度相同的角速度飞行会在同一时间分别到达②地和⑥地,但①②两地间的距离大于⑤⑥两地间的距离,两飞机同时到达,说明从①地出发的飞机飞行速度大于从⑤地出发的飞机飞行速度。两飞机都向正东方向飞行是可能的。
(2017·合肥质检)2015年11月7日,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破冰船从上海出发,途经弗里曼特尔(32.1°S,115.8°E)、中山站(69.4°S,76.4°E)、长城站(62.2°S,58.9°W)和蓬塔阿雷纳斯(53.1°S,70.9°W),这是“雪龙”号第二次环南极航行。读雪龙号环南极航行线路图,完成16~17题。
16.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17.从弗里曼特尔到蓬塔阿雷纳斯的最短距离约为(  )
A.2
300
km
B.6
300
km
C.10
500
km
D.15
500
km
解析:16.B 17.C 第16题,由材料可知,长城站位于(62.2°S,58.9°W),中山站位于(69.4°S,76.4°E),故长城站位于中山站的西北方向。第17题,由材料可知,弗里曼特尔位于(32.1°S,115.8°E),蓬塔阿雷纳斯位于(53.1°S,70.9°W),两地经度相差173.3°,可推知两地大约位于同一经线圈上,两地间最短距离为经过南极点的大圆的劣弧长度。两地纬度相差94.8°,故其最短距离约为94.8×111
km=10
522.8
km,故C项正确。PAGE

1


3

规范增分练 区际联系与协调发展
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水南调工程是将松花江流域的部分水量调往辽河,以补充辽河中、下游及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调水线地区用水的工程规划。松、辽两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促进我国东北地区经济与社会统筹发展。
(1)试分析辽河流域需从其他地区调水的主要原因。
(2)请简要评价该工程建设的条件。
(3)指出该工程建成后对沈阳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原因可从本流域水源紧张的角度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人类生产生活所造成的水资源紧张。第(2)题,对工程建设条件的评价应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主要从地形、地势、对区域的影响等角度分析。第(3)题,引水工程的影响总体来讲是利大于弊的,突出表现在资源、经济、水运等方面。
答案:(1)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较发达,需水量大;辽河中、下游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辽河流域人口稠密,生活用水紧张。
(2)有利:该线路途经地区多为平原,施工难度较小。
不利:从河流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较低,河水不能自流;占用耕地较多。
(3)缓解沈阳水资源紧张的状况;促进沈阳的经济发展;改善沈阳地区的水运条件。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2)简述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3)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实现互利共赢,试说出京、冀两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分别“赢”在哪里。
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相比较北京、天津地区具有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且资源丰富,地域广阔,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等优势条件,利于承接和发展资源型产业。第(2)题,研发需要科技和高素质人才作支撑,总部需要通达的信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社会服务体系、优良的社会协作条件等。第(3)题,河北承接来自北京、天津的产业转移,获取先进的技术,加快本地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结构的升级,加快工业化进程;还能够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业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北京作为政治中心,产业转出能够分散其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就业、住房、交通、环境等问题;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同时还能促进该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
答案:(1)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重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距离近)
(2)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3)河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
3.江苏根据位置、经济发展等指标的差异,可以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部分,如下图所示(图中的箭头①②表示区域之间地理要素的转移)。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箭头①②可分别表示哪些地理要素?
(2)分析苏南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较快的原因。
(3)苏南有哪些类型的工业部门可能会向苏北转移,影响这些产业转移的因素有哪些?
(4)分析产业转移对苏南、苏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箭头①显示由苏北和苏中流向苏南,应为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而箭头②则显示由苏南流向苏北和苏中,应为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第(2)题,原因从位置、劳动力、国家政策、交通、市场等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苏南经济水平较高,劳动力成本也较高,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会向苏北转移;此外,资源密集型工业也可能向苏北转移。第(4)题,产业转移会使苏南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但却会影响苏北的生态环境。
答案:(1)箭头①可表示资源、能源、劳动力等要素,箭头②可表示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信息等要素。
(2)位于长江三角洲,紧靠上海,有位置优势;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人口密集,市场广阔;国家政策的扶持。
(3)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等。
(4)苏南:资源密集型企业和污染严重的企业外迁,有利于改善苏南的生态环境。
苏北:随着迁入工厂的增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的排放增多,可能造成苏北生态环境的破坏。
[名师指导]
————————————————————————————————————————
区际联系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区际之间资源分配不均、地区供需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等造成的。在分析此类问题时,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分析:
1.明确区际之间的差异(即区际之间产生联系的原因),可从自然原因和社会经济原因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2.区际之间产生联系的可行性措施:主要从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
3.针对两个区域分别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方面综合分析。针对不利影响,寻求相关解决措施,从而促进其协调发展。
————————————————————————————————————————高考达标练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东烟台一模)展线是展长线路的缩略说法。青藏铁路西宁—格尔木段的关角展线群是我国现存展线最密集的地方,但随着2014年新关角隧道的通车,关角展线群已被取代。下图示意关角展线群景观。读图,完成1~2题。
1.旧青藏铁路大量采用展线是为了(  )
A.节省投资       
B.避开断裂带
C.多经过城镇
D.减缓坡度
2.有人说展线是即将消失的景观。这种说法主要基于(  )
①排除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隐患 ②缩短距离和列车的运营时间 ③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 ④保护自然环境减少人为破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1.D 2.C 第1题,展线指在山岭地带,由于地面自然纵坡常大于道路设计容许最大纵坡,加上工程地质条件限制,就需要顺应地形,适应延伸线路长度沿山坡逐渐盘绕而上,以达路线终点。故选D。第2题,取代“展线”的将是线路采取“直线”,会使得线路的距离缩短,进而降低运输费用和运营时间;弃展线取直线,为保证行车安全,需采取隧道等相关方式的工程,是经济实力及技术水平提升的展示,故选C;选项中①④与展线景观的消失关系不大。
天津港吞吐量在中国北方居第一位,跻身世界港口10强。天津港南北两侧各有一条长达数千米的奇特长堤,读图,回答3~4题。
3.天津港跻身世界港口10强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渤海,有着优良的港湾条件
B.位于海河入海口,可以海陆联运
C.陆上交通便利,经济腹地广阔
D.依托天津市,有足够的资金保证
4.图中长堤的主要作用是(  )
A.减轻风浪的威胁
B.避免来往船只相撞
C.便于货物的装卸
D.增添一道亮丽风景
解析:3.C 4.A 第3题,根据材料,天津港吞吐量在中国北方居第一位,跻身世界港口10强,吞吐量大是主导因素。影响吞吐量大小的主要是经济腹地的大小,交通便利的程度,故选C。第4题,天津港位于季风气候区,南北两侧长堤的主要作用是减轻季风吹起的风浪的威胁,便于船舶停靠。
(2017·兰州模拟)如图示意某城市交通、工业区的分布。读图,回答5~6题。
5.该城市传统工业区空间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受地形影响     
B.运输方便
C.考虑盛行风向
D.接近居住区
6.该城市新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在于接近(  )
A.高速公路
B.市中心
C.运河
D.机场
解析:5.B 6.A 第5题,图中传统工业区的空间形态表现为条带状,从其布局来看,主要沿运河分布,说明传统工业区形成过程中主要考虑交通运输对传统工业区分布的影响。第6题,从图中新工业区的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高速公路附近,说明新兴工业的布局主要考虑便捷的高速交通对新兴工业的发展的影响。
(2017·湖北八校模拟)在我国进入“高铁时代”的大背景下,各城市的高铁站建设也方兴未艾,而部分河运却日益衰落。2014年2月26日,中国首条在高原高海拔和戈壁荒漠地区开通的高速铁路兰新高铁全线开通运营。汉江全长1
532
km,流域涉及6省市,素有“千里黄金水道”之称。据此回答7~9题。
7.兰州等大城市高铁车站远离主城区,布局在城市核心区的边缘,其主要原因是(  )
A.高铁站用地面积广,郊区地价较低,可大大降低成本
B.促进高铁站所在郊区的城市化步伐
C.远离主城区,便于旅客集散
D.位于城乡结合部方便居民出行
8.近代以来,汉江船运不断萎缩,下列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①新的运输方式的兴起并发展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②河流落差加大,水流湍急 ③水库、涵闸和桥梁等工程建设阻碍通航 ④船舶大型化使干流和下游的部分河段丧失通航能力
A.①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9.兰新高铁沿线修建了长达440
km的防风墙防护措施,在一些路段还出现了地上隧道。这些防护措施和隧道的作用是(  )
A.防沙尘暴
B.防泥石流
C.防动物穿行
D.防大风
解析:7.B 8.C 9.D 第7题,高铁站是客运的中转站,把高铁站建在城市核心区边缘,主要是考虑带动所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郊区城市化。第8题,河运与现代运输的公路、铁路等相比,速度慢是其劣势,故新的运输方式兴起是汉江航运萎缩的原因之一;另外,图中显示汉江上有多座水库、水电站,则大坝也会使河流航运受到一定阻碍。注意近代以来,汉江航运萎缩与河流落差无关,因为河流落差条件一直存在,不会在近代以来发生大的变化。第9题,兰新高铁沿线有多个风口,大风对铁路运行会有较大的影响,故采取防风墙等措施来减轻大风危害。
(2017·湖北联考)茂名、芜湖、娄底——它们的名字甚至没有在旅行指南《孤独星球》上被提到过,但却被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所发现。目前,沃尔玛正在向中国小型市场进军。据此完成10~11题。
10.沃尔玛进军中国市场的初期,影响其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是(  )
①消费市场规模 ②消费文化传统 ③电子商务条件
④交通通达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1.在一些城市,沃尔玛购物广场分布于市区的边缘地带,其选址的主要依据是(  )
①货源丰富 ②地价较低 ③环境优美 ④交通便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0.B 11.C 第10题,沃尔玛进军中国市场的初期,选择在大城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大城市的交通比较便利和市场需求量大,因此B正确。第11题,市区的边缘地带地价较低,降低了前期的投资成本;市区的边缘地带一般有高速公路或绕城公路通过,交通便利,方便购物,所以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山东临沂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8分)
2015年7月16日,习近平主席表示将和秘鲁、巴西一起开展修建横跨南美洲大陆、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两洋铁路合作,这也是中国铁路“走出去”战略的又一重大工程。“两洋铁路”东起巴西东海岸,西至秘鲁西海岸,全长约5
000
km,一旦建成,将是拉美历史上第一条横穿南美大陆的铁路线。下图为两洋铁路示意图。
(1)指出“两洋铁路”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10分)
(2)分析“两洋铁路”的修建将对巴西、秘鲁两国产生的积极影响。(8分)
(3)有人认为:由于“两洋铁路”大大缩短了南美东西岸的路程,巴拿马运河的地位从此将大幅度下降。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铁路施工的困难主要从气候、地形及地质条件、河流及生态环境问题等自然条件,以及物资运输等相关人文条件分析。第(2)题,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来作答。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要求观点与所述理由一致。
答案:(1)①铁路沿途穿越的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②铁路穿越安第斯山区,地质条件复杂;③跨越多条河流,桥隧工程量大;④热带及高原山地气候区,天气条件恶劣多变;⑤部分区域位于人烟稀少、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物资运送不便。
(2)①促进两国铁、铜等矿产资源的开发外运;②促进两国天然橡胶、咖啡、甘蔗等农产品的出口;③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国土开发;④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等。
(3)赞同。理由:①铁路具有速度快的特点,将分流巴拿马运河的运输量;②铁路缩短了南美洲东西的距离,可以节约时间成本。
(或不赞同。理由:①与海运相比,铁路运输量小,对巴拿马运河的影响不大;②进出口货物通过铁路运输需要在港口装卸,成本高。)
13.(2017·湖北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8分)
隋唐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逐步转移到南方,在长达1
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江浙地区的经济发展翘楚中华。以稻米、桑蚕生产为代表的农业,以丝绸、陶瓷为代表的手工业名扬天下。如图为沪宁杭地区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1)“水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参见图中照片)简析该区域内众多古城形成这种聚落景观的地理原因。(8分)
(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简析隋唐以后扬州成为我国古代著名商都的区位条件。(10分)
(3)19世纪中期以后江浙古城纷纷衰落。简析本区域影响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10分)
解析:第(1)题,沪宁杭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势低平,多河流,河网密布,人们大多傍水而居,以内河航运代替陆路运输。第(2)题,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水运交通便捷,服务范围广,市场广阔;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第(3)题,19世纪中期以后,铁路和近代海运日渐兴起,且运价低廉运量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市场竞争力大导致经济衰退。
答案:(1)该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陆上交通不便;傍水而居,水运便利,用水方便。
(2)扬州位于长江和京杭大运河这两条重要的古代交通线交汇点附近,交通方便,服务范围广;地处当时的全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经济发达、人口众多,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和销售区。
(3)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铁路和近代海运的兴起);工业技术革命的兴起(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业;茶叶、丝绸、陶瓷生产技术外传及新产地的竞争)导致经济优势衰退。基础强化练 地球的公转
[名师指导]
————————————————————————————————————————
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也是高考试题中的难点。地球公转运动的难点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这些内容虽然接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比较抽象。突破这些难点要在头脑中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模型,掌握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特点,更要透彻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公转由D向A运动的过程中,我国出现的文化现象是(  )
A.吃月饼,共庆团圆   
B.荡秋千,踏青插柳
C.放鞭炮,守岁迎春
D.望双星,鹊桥相会
2.在地球公转由B向C运动的过程中(  )
A.北半球昼变长,但短于夜
B.南半球昼变长,并长于夜
C.北半球夜变长,但短于昼
D.南半球夜变长,并长于昼
解析:1.B 2.B 第1题,从地球公转图可以看出,地球在D处时是春分日,太阳直射在赤道上,在A处时是夏至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所以由D向A运动中,是北半球由春分运行至夏至,是北半球的春季,所以有踏青插柳的现象。第2题,地球运行至B处时,是秋分日,运行至C处时是冬至日,在由秋分日向冬至日移动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继续向南移动,所以此时段是北半球的昼继续变短,南半球昼变长,并且长于夜,北半球夜变长,且长于昼。
下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①②③④四点示意二分二至日直射点的位置,甲、乙两点与④点距离相等,丙、丁两点与②点距离相等。读图,完成3~4题。
3.12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最有可能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太阳直射点处于甲、乙位置时(  )
A.甲位置地球公转速度慢于乙
B.地球上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地球上同一地点昼夜长短相同
解析:3.C 4.D 第3题,由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箭头)可知,①为秋分日,②为冬至日;12月初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应在冬至日前,即图中丙点。第4题,由于甲、乙位置与夏至日距离相等,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一样,可知地球上同一地点昼夜长短也相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7月初),因此,乙位置地球公转速度慢于甲位置。两位置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不一样,则地球上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不同。乙位置更接近远日点,日地距离要比甲位置远。
下图为某时期某地正午日影长短变化及朝向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地可能位于(  )
A.北回归线上
B.南回归线上
C.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D.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
6.图中A日时(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太阳活动将进入活跃期
C.太阳辐射正值全年最强
D.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解析:5.C 6.D 第5题,由该地正午日影某时期多数朝北且A日前后朝南,可知,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第6题,由上题可知,A日应为6月22日前后,南半球各地夜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是未来太阳能利用的方向之一。下面图甲是我国北方地区某楼房正南方壁挂太阳能集热器景观照片,图乙是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该景观照片拍摄的地方时最可能是(  )
A.9时
B.12时
C.15时
D.18时
8.关于使用壁挂太阳能集热器的叙述,可信的是(  )
A.热带地区使用时间长于温带地区
B.所安装的墙壁朝向南北半球相同
C.该地“可调节型支架”长度随楼层不同而变化
D.该地“可调节型支架”长度应短于福州
解析:7.C 8.D 第7题,该太阳能集热器安装于我国北方地区某楼房正南方。此时太阳能集热器日影朝东北,可判断此时太阳位于西南方天空,据此推断该照片是下午拍摄的,其地方时最可能是15时。第8题,热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较小,近于直射,使用太阳能集热器时间较短;为获取较多太阳辐射,所安装的墙壁朝向南北半球相反;“可调节型支架”长度应随太阳高度的变化而调节,并不随楼层不同而变化;由于该地纬度高于福州,则正午太阳高度小于福州,为获得较多太阳能,需要保持太阳光线与集热器面板垂直,因此该地“可调节型支架”应短于福州才可获取较多太阳能。
在我国某城市,张先生购买了一套北栋一楼的住宅(左图),房子客厅窗户朝向正南,南栋楼房高为20
m。右图是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图。回答9~10题。
9.要保证张先生所购房客厅窗户全年正午时都有阳光照射,那么两栋楼房的间距至少有(  )
A.20
m
B.25
m
C.35
m
D.40
m
10.当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季节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华北地区正值收割小麦的季节
B.北印度洋的洋流正顺时针方向流动
C.长沙某同学日出上学时的身影朝西南
D.开普敦气候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解析:9.C 10.D 第9题,我国在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根据右图,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H=30°,南栋楼房高h为20
m,L为两楼间的距离。tan
H=h/L,
L=20×cot
30°=20×1.732≈35
m。第10题,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季节时,北半球是冬季。华北地区收割小麦的季节是夏季,A错。北印度洋受东北季风影响,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B错。日出东南方向,长沙某同学日出上学时的身影朝西北,C错。开普敦正值夏季,气候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D对。高考达标练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绍兴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X方向热量增加  
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 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 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 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2017·哈尔滨三中模拟)下表为纬度50°附近欧洲和南美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3~5题。
地点
项目
1月
4月
7月
10月
全年

气温/℃
13.2
11.3
6.3
8.1
10.2
降水/mm
161
339
509
232
3
860

气温/℃
4.8
9.2
16.1
12.2
11.1
降水/mm
164
84
95
140
1
260
3.乙地的地带性植被为(  
)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
4.甲地1月气温高于乙地,其原因是甲地(  
)
A.纬度和海拔更低
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
C.沿岸暖流影响大
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
5.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
B.大气环流
C.洋流
D.海陆位置
解析:3.B 4.D 5.A 第3题,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判断,大陆西岸纬度在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相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4题,综上判断甲、乙两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甲地年温差小于乙地的年温差,说明甲受海洋性的影响大,故选D。第5题,根据南美洲西岸的地形分布,由于安第斯山的分布,西坡为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形成地形雨。
(2017·牡丹江模拟)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山地南坡属于(  
)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
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
7.图中①②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
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
解析:6.D 7.B 第6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7题,图中①7月等温线为3
℃、②有雪线经过,则①②间为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
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8~9题。
8.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
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
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
9.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
解析:8.B 9.C 第8题,大高加索山脉基带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域,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有向落叶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带—高山冰雪带的变化过程。第9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
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10~11题。
10.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
A.a
B.b
C.c
D.d
1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
①纬度位置 ②大气环流 ③地形 ④洋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0.C 11.B 第10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11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6分)
(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8分)
(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甲到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以热量为基础。第(2)题,甲为热带雨林带,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第(3)题,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大气环流、洋流等有关。然后按要求进行分析即可。
答案:(1)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形成因素:热量。
(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 
(3)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
13.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
材料二 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
(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10分)
(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
答案:(1)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
(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
(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二)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河南省实验中学检测)3月21日,我国某地某同学于北京时间9时测得太阳高度为20°,北京时间10时测得太阳高度为30°,据此完成1~2题。
1.
该地这天(3月21日)最大太阳高度为(  )
A.30°       
B.50°
C.60°
D.90
2.该地所处的经纬度是(  )
A.30°N,105°E
B.40°N,105°E
C.30°N,135°E
D.40°N,135°E
解析:1.C 2.A 第1题,北京时间9时太阳高度为20°,10时为30°,大约每小时太阳升高10°;由于该日为春分日,上午有6个小时,则正午太阳高度为60°。第2题,由于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60°,而该日太阳直射赤道,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可得出该地为30°N或30°S,由于是我国某地,则该地纬度一定是30°N;北京时间10时该地太阳高度为30°,最大太阳高度为60°,则北京时间13时为当地12时,可推算该地位于105°E。
(2017·泰安高三检测)右图示意我国东北地区某校在操场积雪融化期间,测得的某日每隔2小时记录的旗杆影子方向和长度(图中时间均为地方时)。读图,完成3~4题。
3.与图示测量日期最接近的是(  )
A.12月22日
B.6月22日
C.3月21日
D.9月23日
4.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该旗杆正午的影长将(  )
A.逐渐变长
B.逐渐变短
C.先变短后变长
D.先变长后变短
解析:3.C 4.B 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日日影时间为6点到18点,说明其6点日出,18点日落,为春秋分。由题干知处于东北地区积雪融化期间,则推断为春分。第4题,上述测量结束后一个月内,即从春分日向后推一个月,东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所以旗杆正午的影长将逐渐变短。
(2017·临沂模拟)下图示意我国30°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表格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读图表回答5~6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5.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原         
B.四川盆地
C.江南丘陵
D.华北平原
6.下列地理现象中,符合该地此时期情况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正处于6月
C.白昼逐渐增长
D.黑夜逐渐增长
解析:5.A 6.B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时间14:00时,太阳从该地正南方射入窗户,此时该地地方时为12:00,因此该地经度为90°E,结合其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高原。第6题,由表格中窗影面积先变小后变大的变化可知,此时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先变大后变小,经过北半球夏至日。此时为6月份,地球公转速度较慢;该地白昼较长,昼长变化为先变长后变短。
(2017·洛阳模拟)某开发商分别在北京(约40°N)和福州(约26°N)开发了两个楼盘。两地各有朝向和楼高相同的户型结构如下图(甲图)所示。读图完成7~8题。
7.若福州楼盘每层2.8
m共20层,南北楼距为28
m。乙图①栋10层住户一年中正午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的时间最接近(  )
A.11个月
B.9个月
C.7个月
D.3个月
8.在上级部门对两地小区楼盘规划设计图(乙图)审批时,几乎相同的设计在北京却没有通过,被要求修改。最终修改的方案可能是(  )
A.降低南侧楼房的高度
B.缩小南北楼的楼间距
C.扩大东西楼的楼间距
D.降低北侧楼房的高度
解析:7.D 8.A 第7题,根据题意可知,乙图①栋10层只要正午太阳高度低于45°,就不能直接获得太阳照射,根据H=90°-纬度差,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19°S附近,最接近的时间是3个月。第8题,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小,考虑采光条件,尽量减少南楼对北楼太阳光线的遮挡,应降低南侧楼房高度。
(2017·邯郸高三检测)为节能减排,邯郸市新建区全部安装可以通过电脑调控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的路灯和路口红绿灯。右图为拍摄的邯郸市红绿灯照片。读图完成9~10题。
9.邯郸市太阳能路灯的太阳能板一年中的调整角度范围是(  )
A.90°
B.66.5°
C.23.5°
D.47°
10.当邯郸市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时(  )
A.黄河下游河段可能出现凌汛现象
B.我国东北小麦播种正忙
C.河北高三学生正进行9月摸底考试
D.开普敦正值多雨期
解析:9.D 10.D 第9题,邯郸位于北半球,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小;当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太阳能光板与地面的夹角最大;该夹角的调整范围就是南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即为47°。第10题,当太阳能板与水平面夹角最小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开普敦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处于冬季,温和多雨。黄河下游河段可能出现凌汛现象在冬春或秋冬过渡时期;东北小麦播种多在春季。
11.(2017·湖南师大附中模拟)图中①②③是甲乙丙丁四地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如果只考虑日照条件,则甲乙丙丁四地楼间距最近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选B 根据图中二分二至日的正午太阳光线分析,乙地位于赤道,是物体影子最小的地区,所以四地中楼间距最近。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图1和图2表示同一时刻地球上两区域昼夜分布情况,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7分)
(1)图1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该日正午时分杭州(30°N)体育场馆的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墙面与地面垂直见图3)之间最合适的夹角约为______,且此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3)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该日,Q、P两地的夜长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M地昼长为________。(6分)
(5)Q地对跖点是____________,并在下图中画出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用折线)(7分)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和出现极昼或极夜的纬度之和是90°,读图可知,北半球出现极夜的纬度是69°N,所以90°-69°=21°,又因北半球的出现极夜,所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所以是21°S,经度是据图可得,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即为太阳直射点的经线,所以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21°S,105°W)。第(2)题,由上题得知,太阳直射在21°S,根据公式可以算出该日杭州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39°,由此可以得出,太阳能电池板与建筑物外墙之间最合适的夹角为39°;由此进一步可以推出夹角一年中变化幅度(一年中最大夹角与最小夹角之差)为47°。第(3)题,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为自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第(4)题,此时太阳直射21°S,所以越往北夜越长,故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M地昼长要先算出M地所在经线的时间为4点,说明M地此时为4点日出,故昼长为16小时。第(5)题,对跖点(也称对趾点)是地球同一直径的两个端点。二者的经度相差180°;纬度值相等,而南北半球相反。故Q点的对趾点为(69°S,75°E);此日Q地对跖点的太阳高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为该地刚好出现极昼,0点日出,0点日落,12点正午太阳高度为42°。据此画出图即可。
答案:(1)(21°S,105°W) (2)39° 47°
(3)从21°S向南北两侧递减
(4)Q地夜长大于P地夜长 16小时
(5)69°S,75°E 绘图如下图:
13.我国某城市(36.5°N)的一个集欧美建筑精华的住宅小区,设施齐全,环境优美,豪华典雅,完工后当地居民争相购买,然而一年后底层住户以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图1为该小区分布平面图,图2为该小区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绘制的某日旗杆杆影轨迹示意图。(O为立杆处,虚线为杆影,曲线为杆影端点轨迹,tan
30°≈0.577)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9分)
(1)图2中F、G、H、I四个杆影中最接近日出时段的是__________,该日前后小区住户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________。(8分)
(2)该小区底层住户因采光条件差将开发商告上法庭。请你用所学知识为住户们拿出有力的证据。(12分)
(3)为保证住宅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在楼高相同的情况下,你认为该城市住宅楼群的楼房间距与上海相比有何差异?对你的结论作出合理解释。(9分)
解析:第(1)题,根据该地位于北半球和杆影端点轨迹可以判断此时为夏半年,太阳东北升西北落。因杆影方位与日出方位相反,判断出最接近日出时段的应该是F;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较大,所以南面客厅内的正午阳光照射面积较小。第(2)题,计算步骤如下:冬至日该地正午太阳高度H正午=90°-纬度差=90°-(36.5°+23.5°)=30°,楼间距=20÷tan
30°≈34.66
m。第(3)题,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前楼的影长大于上海,所以楼房间距宽于上海。
答案:(1)F 小
(2)小区位于36.5°N,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30°;正午时,楼的影长达34.66
m,远大于楼间距20
m。
(3)楼房间距应比上海宽。该城市纬度比上海高,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比上海小。基础落实练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一、练小题·夯基础
(2017·河南省新乡调研)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地区或高山,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7
℃以下)和风及土壤等条件而不能形成森林的界线。右图是我国局部地区林线海拔高度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我国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地形
C.夏季风
D.海陆位置
2.下列有关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主要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石漠化
B.乙地——沙漠化
C.丙地——水土流失
D.丁地——土壤盐碱化
解析:1.A 2.C 第1题,影响林线的主要因素是低温(月平均最高温在7
℃以下),其次是风及土壤等条件,而影响温度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纬度等。读图可知,东北地区林线分布的主要特征是向北逐渐降低,且与纬线大致平行,所以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A正确。第2题,读图并结合中国地形图可知,甲地位于内蒙古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乙地位于华北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旱涝、风沙、土地盐碱化;丙地位于黄土高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丁地位于三江平原,主要环境问题是湿地减少、水土流失。故答案选C。
(2017·河南中原名校联考)下图反映黄河下游花园口站在三个不同时段内年径流量及输沙量的变化范围,据此完成3~4题。
3.花园口站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趋势是(  )
A.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增大
B.年径流量增大,年输沙量减小
C.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都减小
D.年径流量减小,年输沙量增大
4.产生图示水沙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中上游植树造林
C.流域降水增多
D.中上游修建水库
解析:3.C 4.D 第3题,花园口站20世纪50、60年代的年输沙量为5亿~27亿吨,年径流量为200亿~860亿立方米;20世纪70年代年输沙量为6亿~18亿吨,年径流量为260亿~570亿立方米;20世纪80、90年代年输沙量为2亿~13亿吨,年径流量为130亿~620亿立方米,故年径流量及年输沙量总体变化都呈减小趋势。第4题,全球变暖会导致中纬度变得干旱,致黄河水量减少,但水量不会减少太多。中上游植树造林能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可以减沙,但不会减少水量。流域降水增多会导致水量增加。中上游修建水库可以大量蓄水,发挥水库的灌溉、供水功用,加上水库水下渗,会导致流量大量减少;水库蓄水会导致泥沙大量淤积,所以修建水库可大量减水减沙。
(2017·山西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读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完成5~6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荒漠。
5.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6.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5.C 6.D 第5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6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2017·安徽百校三模)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印度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7~9题。
7.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8.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9.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7.C 8.B 9.B 第7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第8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是印度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区域,故乙处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第9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2017·河南百校联盟质检)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10~12题。
10.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1.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
B.山麓地带
C.冲积扇
D.河流出山口
12.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解析:10.D 11.C 12.C 第10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故D项符合题意。第11题,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形成绿洲;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处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故C项正确。第12题,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故C项正确。
鱼鳞坑是在山坡上修筑的半月状蓄水小坑,呈鱼鳞状品字形排列。下面是鱼鳞坑景观图和鱼鳞坑纵剖面模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建鱼鳞坑的主要作用不包括(  )
A.拦截坡面径流
B.提高植被存活率
C.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D.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
14.下列地区中最适合建鱼鳞坑的是(  )
A.华北平原
B.黄土高原
C.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
解析:13.D 14.B 第13题,建鱼鳞坑是坡面水土保持的一项工程治理措施,坑内可以植树种草。鱼鳞坑在拦蓄地表径流、保持水土、促进林木生长等方面作用比较显著,而在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风力方面作用较小。第14题,鱼鳞坑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所以最适合建鱼鳞坑的地区是黄土高原。
二、练大题·熟题型
1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荒漠主要分布在________地区和________地区。
(2)简要说明防治A地区荒漠化的措施。
(3)简述B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我国荒漠主要分布在西北和华北地区。第(2)题,A地区位于内蒙古,其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为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因此应针对荒漠化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措施。第(3)题,B地区位于华北地区,荒漠化类型主要是土壤盐渍化,原因主要从天气、不合理灌溉等方面分析。
答案:(1)西北 华北
(2)加强管理,合理载畜,禁止过度放牧;禁止过度开垦;保护植被;退耕还草;营造防护林;合理用水;加强区域合作等。
(3)冬春季节多大风天气;不合理灌溉等。高考达标练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济南检测)下图是我国人口数、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原因是(  )
A.深刻的环境危机   
B.生活贫困
C.资源短缺
D.人口素质过低
解析:选C 从图中可以读出,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说明是资源短缺问题。
鱼菜共生是一种新型的复合耕作体系,它把水产养殖与水耕栽培这两种原本完全不同的农耕技术,通过巧妙的生态设计,达到科学的协同共生,从而实现养鱼不换水而无水质忧患,种菜不施肥而能正常生长的生态共生效应。读图,回答2~4题。
2.下列地区最适合发展“鱼菜共生”模式的是(  )
A.黄土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湟水谷地
D.河西走廊
3.“鱼菜共生”模式的优势有(  )
①解决鱼塘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②蔬菜可从鱼塘中汲取养分 ③鱼类主要以蔬菜的根系为食 ④丰富农产品供应,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该农业模式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市场
B.地形
C.水源
D.技术
解析:2.B 3.C 4.D 第2题,鱼菜共生模式较适合在水系发达和热量条件较好的地区发展,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第3题,该农业模式是一种生态农业模式,使物质和能量实现了循环,减少了农业废弃物;产品的多样性,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第4题,鱼菜共生的农业模式,主要受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影响。
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A、B、C分别代表(  )
A.资源 市场 环境
B.环境 市场 资源
C.环境 资源 市场
D.资源 环境 市场
6.此工业地域(  )
A.以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主
B.产品更新换代快
C.可能发展成为工业城市
D.工业发展趋向分散
7.在此循环经济体系中(  )
A.各产业之间以主产品为原料发生联系
B.所需要能源完全由余热发电提供
C.污染物实现了零排放
D.生产环节的废弃物被回收再利用
解析:5.C 6.C 7.D 第5题,图示A表示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去;B表示工业原料的来源,即资源作为工业原料;C表示产品销往市场。第6题,图示所映以该地区丰富的原料发展生产,形成产业集聚,故可能发展成城市,该类工业大多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第7题,图示反映各生产环节中的主产品和副产品形成工业联系,其中的废弃物被综合利用,既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又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故选D项。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下图所示复合型循环经济基本模式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循环经济模式适合大面积推广的省级行政区是(  )
A.桂
B.粤
C.苏
D.新
9.图中a、b、c、d代表的工业,以下正确的一组是(  )
A.a—纺织工业 b—印染工业
B.a—印染工业 c—食品加工
C.c—饲料加工 d—食品加工
D.b—纺织工业 c—饲料加工
10.关于图示循环经济模式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 ②生物质发电可满足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③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土地资源 ④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解析:8.C 9.A 10.D 第8题,从图中产业结构上可以看出,该经济模式中既有棉花种植,又有水产养殖,能够满足这个种植条件要求的可能是江苏省。第9题,以棉花为原料的工业,应是纺织工业;与纺织工业有产品联系的是印染工业,因此a为纺织工业,b为印染工业。畜牧养殖业的产品可以为食品工业提供原料,c为食品工业;而花卉加工和食品工业的下脚料可以进行饲料生产,因此d为饲料工业。第10题,并非所有的废弃物都进入了新的生产环节,生物质发电也只是为生产生活提供部分用电需求,因此①②说法错误。
(2017·黑龙江绥化三校联考)我国某农村主要靠燃烧秸秆和柴草做饭、取暖,这种利用方式存在许多缺点(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下题。
11.根据图中的关系判断,A、B、C分别代表(  )
A.破坏森林、农业减产、牧业下降
B.农业减产、破坏森林、牧业下降
C.牧业下降、农业减产、破坏森林
D.破坏森林、牧业下降、农业减产
解析:选D 通过A可以取用“木材”,说明A表示“破坏森林”;B和“草皮”相关,应该是“牧业下降”;根据与C相关的“秸杆”“广种薄收”等可判断C为“农业减产”。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宁蒙陕甘沿黄地区位于我国西部生态脆弱、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双重任务艰巨。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26分)
材料一 图1为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图。
材料二 图2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和部分省区用水效率(每立方米水对应的GDP的产值)比较图。
(1)简述2007年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度分布特点。(6分)
(2)指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结构中比例最高的类型并分析原因。(6分)
(3)结合材料分析沿黄地区在合理利用水资源方面可采取的措施。(6分)
(4)为实现宁蒙陕甘沿黄地区生态与经济“双赢”和可持续发展,有学者提出要构建高效生态农牧基地战略,请提出具体的实施措施。(8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1可判断出除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外,其他地区大多协调发展度较低。第(2)题,农业用水比例占到水资源利用结构的80%以上,这主要和沿黄地区是我国西北地区著名的粮食产区,而该地区降水较少,农业生产需要大量引水灌溉有关。第(3)题,本题主要从节流的角度,即如何节约用水来作答。第(4)题,高效生态农牧基地的实施措施主要从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科技含量、引进良种等角度作答。
答案:(1)总体处于较低水平;包头和银川协调发展度相对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协调发展度相对较低。
(2)农业用水。沿黄地区农业种植面积较广;降水量较少,土壤水分少,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需求。
(3)优化用水结构;加强水利灌溉设施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流域内水资源的统一调配管理等。
(4)调整农牧业区域布局;引进优良品种,优化畜群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依靠科技和市场发展生态农牧业和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13.根据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0分)
经政府大力扶植,重庆梁滩河流域养殖业从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成为该市重要的畜禽生产基地。90年代中后期以来,流域水质恶化,很快变成了一条散发着恶臭的“黑河”。其中养殖污染严重是导致梁滩河污染的主要原因。从2009年开始启动了全面的治理工程,其中,针对养殖污染严重问题,有学者提出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1)说出梁滩河流域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6分)
(2)从社会经济方面简述梁滩河流域成为畜禽生产基地的优势。(6分)
(3)说出该地区发展沼气的优势,并分析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18分)
解析:第(1)题,由图中山峰高度在500
m以上,以及河流较多等信息,可判断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注意图中河流注入北部的嘉陵江,则地势南高北低。第(2)题,畜禽生产离不开市场,故要有广阔的市场和交通条件,成为基地一般有政府政策的支持。第(3)题,沼气发展要有原料,气温条件是沼气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该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的优点可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角度分析。
答案:(1)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2)政府扶持;有嘉陵江流经,交通便利;四川盆地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临近重庆市,市场广阔。(任答三点即可)
(3)优势:地处亚热带,冬季气温较高,沼气池利用效率高;生物量大,有机废弃物多,原料丰富。
优点:①物质循环利用,低投入,高产出,经济效益好,有助于解决资源问题。②废弃物充分利用,环境效益好,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③增加就业机会,社会效益好,有助于解决人口问题。④增加有机肥,有效保护了土地资源。⑤利用沼气作能源,减少了大气污染。(任答三点即可)规范增分练 区域经济发展
1.读东北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生产主要依赖自然环境,热量不足给东北平原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好处。试分析热量条件对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
(2)简析松花江与辽河水文特征的显著差异及原因。
(3)西辽河上游地区是我国的农牧过渡地带,也是荒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简述该地区荒漠化的演变过程。
解析:第(1)题,热量条件对东北平原农业生产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对春旱的影响、对病虫害的影响和对农作物品质的影响。第(2)题,水文特征主要包括河流流量、含沙量、结冰期等,差异的原因主要从水源补给和河流流向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西辽河上游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是由人类开垦草地、发展农耕、牧场过度放牧导致的。
答案:(1)气温低,农作物生长期长,品质优良;漫长而寒冷的冬季减缓了有机物的分解,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可以有效缓解春旱;冬季寒冷,可以减少来年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
(2)水文特征的差异:松花江径流量大(辽河径流量小)、河流含沙量小(辽河含沙量大)、有凌汛现象。原因:松花江流域主要位于湿润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有凌汛现象。(或:辽河主要流经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小,河流径流量小;流经地区植被稀少,河流含沙量大。)
(3)人口增长导致粮食需求增加,农作区侵入牧区,过度开垦使得牧区变成旱地;草场面积缩小,牧场超载,牧区向环境脆弱地区转移,使荒漠化进一步加剧;农作区发展需要较多劳动力,又会造成新一轮的过度垦牧。
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河南既是全国第一农业大省、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第一粮食转化加工大省、第一劳动力输出大省,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大省。目前河南各类粮食加工企业达2
800多家,所生产的面粉、挂面、方便面、速冻食品、味精等粮食深加工产品均为市场占有率的“全国冠军”,实现了由“天下粮仓”向“国人厨房”的历史性转变。
材料二 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简图。
(1)河南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其经济受自然条件影响,波动较大。影响该省经济发展的自然灾害有哪些?
(2)简述河南省成为“天下粮仓”的有利自然条件;分析促成该省这一历史性转变的社会经济因素。
(3)有人坚持要以农业强省,也有人坚持以工业强省,请你结合河南的实际谈谈你对该省未来发展的看法。
解析:第(1)题,河南省位于中纬度,受冬季风影响,冬春季节易出现低温冻害、风沙等灾害;该省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总量较少,且季节变化大,旱涝灾害频繁;西部山区地势起伏较大,易形成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2)题,天下粮仓指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可从气候、地形、土壤等方面分析;转变后为国人厨房,指河南省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其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市场、交通、技术、劳动力、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小题为开放性题目。坚持农业强省的观点,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如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特色农业等方面回答。坚持工业强省的观点,可从河南省发展工业的区位优势如资源、农业基础、交通、政策、市场、科技等方面回答。
答案:(1)旱灾、低温冷冻灾害(寒潮)、风沙(风雹灾)、洪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病虫害。(答对其中的三点即可)
(2)河南成为“天下粮仓”的自然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社会经济因素:全国各地经济发展快,市场需求量大;地处中原东西南北铁路交通干线交会处,交通便利;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劳动力资源丰富、廉价;国家政策的支持等。
(3)农业强省:利用当地有利的自然条件,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生态农业及新兴产业;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作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形成独具特色、良性循环、高质量、高效益的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
工业强省:河南省自然资源丰富(煤炭、石油等);农业基础好(原料丰富)、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产业结构调整;中部崛起,城市发展、政策支持;市场广阔;人才、科技发达。
3.江门市是广东省中南部的一个地级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西部,其侨乡文化独具魅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江门市在广东省的地理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 电子信息制造产业是广东省江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现有电子信息类企业2
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0多家,主要优势领域为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机电产品、电子元件、半导体光电器件(LED)、电子信息材料和计算机外部设备制造等。江门市正在逐步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1)简述江门市的地理位置优势。
(2)江门市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3)新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江门市有何重要意义?你认为其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发展方向?
解析:第(1)题,江门市位于珠江入海口附近,与港澳地区相邻,具有水陆交通的天然优势。第(2)题,江门市地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及先进技术,同时具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政策优惠等有利条件。第(3)题,电子信息产业属于技术导向型产业,其发展利于江门市的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利于形成区域规模效应。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和技术革新,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答案:(1)位于美丽富饶的珠江三角洲,濒临南海,毗邻港澳,水陆交通方便。位居粤西地区,是西南各省通往珠三角和粤港澳的交通要道,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中心城市之一。
(2)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地处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海陆交通便利;地理位置优越;政策优惠。
(3)意义:利于推动江门市经济转型,利于区域产业升级;利于产业集聚,形成规模效益。
方向:加强自主创新,发展核心技术;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提供人才支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名师指导]
————————————————————————————————————————
区域经济发展类题目,首先关注区域农业发展,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 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描述区域农业特点,如家庭经营、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等;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和建议。,其次关注工业化与城市化,理解城市化与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能结合区域实例,分析区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基础强化练 地球上的水
[名师指导]
———————————————————————————————————————
本专题在高考中常考的重难点内容包括:水循环的类型及环节、河流的补给类型、洋流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突破这些重难点,需要熟记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及其意义、河流流经地区的气候类型、洋流的分布模式图,并且能够探讨水循环、洋流等有关地理原理规律对生活实践的指导意义。理解和运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是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
———————————————————————————————————————
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南纳湘、资、沅、澧四水,东北面注入长江,号称“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渺。但近年来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出现大面积干涸。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
题。
1.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最直接相关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与大气输送
B.径流、水面蒸发与大气降水
C.地表径流、下渗径流与大气降水
D.径流、大气降水与大气输送
2.应用水循环原理,人们可以采取缓解或避免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措施有(  )
①控制渔业生产,减少湖面水汽蒸发 ②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 ③退田还湖,扩大湖区 ④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B 2.D 第1题,地表和地下径流汇入的减少、大气降水的减少和湖水的蒸发都为洞庭湖大面积干涸的主要原因;大气的输送与洞庭湖大面积干涸没有直接关系。第2题,兴建水利枢纽,调节湖水蓄泄,可增加湖水的水量;大力节水降耗,合理利用湖泊水资源,可减少对湖水的引用量。
右图表示绿水资源与蓝水资源的划分,蓝水是降水中形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部分,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进入大气。读图,回答3~4题。
3.据上述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蓝水和绿水根本来源相同
B.蓝水数量与绿水数量相同
C.绿水主要指地表和地下径流
D.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绿水
4.下列叙述体现绿水作用的是(  )
A.直接参与了地表形态的塑造
B.对海陆间循环产生明显影响
C.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D.对湿润地区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解析:3.A 4.C 第3题,图中蓝水和绿水均来源于大气降水,来源相同,数量可能不同;其中绿水是降水下渗到土壤中的水,最终会通过蒸发或植物蒸腾作用进入大气;通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包括河流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等,主要是蓝水。第4题,绿水主要和下渗、蒸发或蒸腾等环节有关,一般不直接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对海陆间循环没有明显影响;绿水最终被蒸发或蒸腾而变成大气水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植生滞留槽也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建设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水汽蒸发减少
B.地表水下渗增加
C.地表径流增加
D.大气降水减少
6.城市建设植生滞留槽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
A.增加地表水下渗,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
B.加重地表土壤干燥度,导致城市气温日较差增大
C.发挥生物滞水功能,根除城市内涝
D.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解析:5.B 6.D 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建设的植生滞留槽以透水性地表的修建和地表绿化为主。植被覆盖率的升高,透水性地表的修建提高了地下水与外界的联系,所以水汽蒸发增加,地表水下渗增加,进而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大气降水也相应增多。第6题,植生滞留槽可以保持土壤湿度,维护地下水及土壤的生态平衡,但无法根治城市地下水水位下降;使水汽蒸发增多,土壤湿度增加,能够有效调节城市气温和大气湿度,起到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使城市气温日较差减小;虽然可以充分发挥生物滞水功能,但只能防治或减少城市内涝,若要根除城市内涝,还需建设完善的排涝设施。
读图,完成7~8题。
7.该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低纬度
C.北半球中高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B.②处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C.③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D.④处洋流与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性质相同
解析:7.B 8.C 第7题,图示为逆时针的洋流环流模式,回归线穿过,应为南半球的中低纬洋流模式图。第8题,①为寒流,上升流,容易形成渔场,A错;②为南赤道暖流,洋流的形成受东南信风的影响,B错;③为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C正确;④为西风漂流,受南极大陆影响,为寒流,而北半球同纬度的西风漂流为暖流,D错。
图1中陆地地势较为平坦,图2中年径流量曲线是从图1中A、B两处测得的。读图,回答9~10题。
9.该地区(  )
A.地处南半球
B.沿岸暖流流经
C.此时降水较多
D.受信风带影响
10.图示河流(  )
A.大致从北向南流
B.此时接受湖泊补给
C.流量季节变化小
D.秋冬出现凌汛现象
解析:9.A 10.B 第9题,夏季同纬度陆地温度高于海洋温度,陆地上等温线向高纬度方向凸出,从图中最热月陆地等温线向南凸出可以推断该地位于南半球;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为寒流;该地位于南纬30°以南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第10题,湖泊对其下游河段的径流量具有调节作用,是其径流量变化趋于和缓,因此,图中B段位于湖泊下游,即河流大致自南向北流;此时该地炎热干燥,湖泊补给河流;该地冬夏季降水差别大,流量季节变化大;该地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无结冰期,不会出现凌汛现象。高考达标练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河北质检)下图示意安徽省1990~2030年城市化水平统计及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表现有(  )
A.2000~2010年已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
B.2020~2030年城市化速度最快
C.2010~2012年城市化速度减缓
D.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最慢
2.目前安徽省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  )
A.水平较低,发展较快   
B.水平较高,发展快
C.水平低,发展慢
D.水平高,发展慢
解析:1.D 2.A 第1题,注意该图横坐标时间间隔并不均衡。据图可知,2000~2010年为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2010~2012年和1990~1995年时间段长短不同,但城市化水平增长数值相近,故2010~2012城市化仍在以较快速度增长,1990~1995年城市化速度更慢。2020~2030年10年间城市化水平提高10个百分点,速度较慢。因此D项正确。第2题,从图中看出,安徽省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处于城市化中期加速增长阶段。因此A项正确。
(2017·广州测试)读北京土地覆盖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水量减少最明显的水循环环节是(  )
A.降水
B.蒸发
C.下渗
D.径流
4.北京城市化过程中最容易诱发(  )
A.地质灾害
B.洪涝灾害
C.风沙侵袭
D.焚风效应
解析:3.C 4.B 第3题,北京土地覆盖不透水层面积增长速度快,所占比重最大。因此雨水下渗困难,大气降水主要转化为地表径流和蒸发。第4题,产生强降水时,地表径流量猛增易引起洪涝灾害。
(2017·河南名校联考)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水生态环境正发生着变化。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造成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增加
B.地下径流量增加
C.降水量增加
D.雨季地表径流量增加
6.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具有的优点包括(  )
①减少土壤侵蚀 ②补充地下水 ③增加下渗量 ④解决城市洪灾 ⑤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A.①②
B.④⑤
C.③④
D.②③
解析:5.D 6.D 第5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地表硬化,植被减少,因而在雨季时雨水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量增加。第6题,与传统雨水排放模式相比,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建有绿化带和渗水道路,有利于增加下渗量,补充地下水,减轻城市洪灾;城市集雨管网有利于缓解城市缺水问题。
(2014·全国卷Ⅱ)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如图)。据此完成7~8题。
7.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8.“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区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7.D 8.B 第7题,图中显示,该地的“握手楼”楼房密度很大,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是通过出租“握手楼”增加收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大量外地人前来务工、经商,房屋出租市场广阔,故选D。第8题,根据材料,“握手楼”分布在城市周边,布局拥挤,居住环境较差,但却吸引租房者租住,说明了该中心城市的城区房价昂贵,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经商者不得不到房价较低的郊区租房,故选B。
(2017·江西六校模拟)“潮汐车道”方便“钟摆族”上下班。(“潮汐车道”是指根据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交通指示标志,对其行驶方向进行适时调整的车道,“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两处奔波的职场人士。)读下图,回答9~10题。
9.对“钟摆族”的叙述最可信的是(  )
A.“钟摆族”多居住在高级住宅区
B.“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环境质量
C.“钟摆族”都自己驾车上下班
D.“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
10.“潮汐车道”的设置目的主要是(  )
A.优化配置道路资源
B.美化城市道路景观
C.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D.减少道路交通事故
解析:9.D 10.A 第9题,根据材料,“钟摆族”指工作在城里,生活在郊县或其他城市的人群,不可能居住在城市的高级住宅区,A错。“钟摆族”购房主要考虑自己的承受能力,对环境质量要求不高,大部分是迫于就业或住房压力做此选择,B错。“钟摆族”并非都自己驾车上下班,一部分人乘车上下班可能会更方便,C错。“钟摆族”的形成与城市化有关,是城市化发展的产物,D对。第10题,“钟摆族”的出现,导致上班、下班时,上行、下行车流量的差异巨大,设置“潮汐车道”,主要是可能优化配置道路资源,使交通更通畅,A对。没有美化城市道路景观,B错。这种适时调整的车道,不能加强城市交通管理,C错。可能减少道路交通事故,但不是主要目的,D错。
(2015·全国卷Ⅰ·节选)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11.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选C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故选C。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城市人口趋势图。
材料二 下图为北京市2002年与2011年产业结构变化图。
(1)根据材料一简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说明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8分)
(3)针对北京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请你谈谈北京市应如何实现城市化发展。(8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可知,我国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从曲线斜率可看出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而促使其提高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可知,北京市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其原因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迁入城市,主要从事务工和经商活动,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对城市化的良性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第(3)题,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城市所承受的经济、社会、环境压力加大,可通过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人口压力;另外,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维持社会稳定等。
答案:(1)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增大;城市化水平逐渐提高;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城市化的推进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作用十分明显;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化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3)建立卫星城和开发新区,分散中心城区人口;调整产业结构,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外来移民的管理,完善相应的社会福利体系等。
13.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2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指出: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着力在城乡规则、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下图为我国城市化“纳瑟姆”曲线图(含预测)。
材料二 下表为某城市市中心与郊区16时的气温差。
时间
1月
2月
7月
10月
全年
平均气温差/℃
5.2
6.0
5.4
6.0
5.5
(1)1990~2030年,我国城镇化进程处在哪一阶段?该阶段有何特点?(10分)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实施城乡一体化新格局的地理意义。(10分)
(3)据材料二表中数据,分析该城市在城镇化进程中城郊之间污染物迁移的方向与原因,并提出为改善城区空气质量在郊区应采取的有效措施。(12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阶段处于加速发展阶段。第(2)题,城乡一体化的地理意义需要从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方面回答,其最终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3)题,城市中心区与郊区存在着热力环流,所以要合理规划城市,避免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环境受到热力环流的影响。
答案:(1)加速发展阶段。人口和经济活动向城镇聚集,城市化水平加速提高;城市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大幅度增加;出现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2)有利于缓解城市压力,壮大城市经济实力;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的城市化进程;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或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城乡共同繁荣。
(3)方向:高空污染物由城市向郊区扩散,近地面污染物由郊区流向城市。原因:城郊气温差产生了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或城市热岛效应)。措施:在郊区布局有大气污染的工业时,应该选择在热力环流下沉气流之外的区域;提高郊区绿化率。规范增分练 评价类题目
1.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河西走廊局部区域图。
材料二 图示区域雪山、草原、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国风韵,又具有塞上风情,所以留下了“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甘州当江南”的佳句。
材料三 图中甲地所在的地级行政区农业发展极具特色: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盛产瓜果,蔬菜种类多、品质好。
(1)简析图示区域“雪山、草原、碧水、沙漠”景观形成的地理条件。
(2)分析该区域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哪些环境问题?
(3)该区域工业也极具特色,请列举该地区典型的两类工业部门,并选其中一类工业说明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第(1)题,雪山与海拔高有关,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碧水,该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可形成草原、沙漠景观。第(2)题,发展农业的优势自然条件可从气候、水源、地势、土壤等方面回答;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包括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等。第(3)题,该地区有色金属资源、水能、油气资源丰富,可发展冶金、航天、石油化工等工业部门。
答案:(1)气候干旱,形成草原和沙漠景观;海拔高,有高山冰雪,形成雪山景观;冰雪融水发育成河流湖泊,形成碧水景观。
(2)自然条件:该区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热量充足;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有高山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河西走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
(3)冶金工业、航天工业、石油化工工业。
冶金工业优势条件:有色金属矿产丰富;靠近黄河上游,水电能源充足。
航天工业:晴天多,利于航天器发射;人口较稀少,安全性高。
石油化工工业:油气资源丰富,原料丰富。
2.读我国西气东输三条管线工程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简单评价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利用现状。
(2)分析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建设对我国天然气管网建设的意义。
(3)简要分析该工程对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区分别有哪些影响。
(4)评价西气东输三线大部分干线与西气东输二线线路并行修建的好处。
解析:第(1)题,我国目前的天然气利用在资源分布、探明储量、市场规模、管理体制等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第(2)题,西气东输三线工程的建设扩大了天然气的市场范围,使管网的布局更合理。第(3)题,该工程带来的影响可分为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第(4)题,管线并行修建,可以共用基础设施,有利于节省工程投资,同时也是解决管道沿线省区能源紧张问题的重要举措。
答案:(1)天然气储量小,勘探开发难度较大;天然气市场较为滞后,天然气管理体系和法规还不健全。
(2)使天然气管网布局更加合理,服务范围更大。
(3)有利影响:对东部地区而言,缓解能源紧张局面;优化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改善大气环境;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对西部地区而言,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不利影响:浪费耕地、破坏环境等。
(4)一方面降低了投资成本;另一方面缓解了沿线地区的天然气供应紧张问题。
3.阅读材料和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央视2016猴年春晚在“一带一路”的构想和“东西南北中、全民大联欢”的创作基调下,以北京为主会场,同时设置了西安、泉州、广州、呼伦贝尔四大分会场。
(1)在广州、呼伦贝尔两地中任选一地,描述其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评价呼伦贝尔地区风力资源的开发条件。
解析:第(1)题,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势、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加以概括。第(2)题,评价能源的开发条件思路如下:评价资源状况、技术条件、市场条件等。注意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1)广州:位于低纬度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低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河流径流量大(无结冰期,汛期长);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呼伦贝尔:纬度较高,地处内陆,位于内蒙古高原(地形平坦开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且有结冰期);自然植被以温带草原为主。(任选一地作答即可)
(2)有利条件:离冬季风源地近,且地形平坦开阔,大风日数多,风力资源丰富。不利条件:距市场远,资金、技术相对缺乏,风力资源季节差异大。
[名师指导]
————————————————————————————————————————
评价是运用一定标准对地理事物的准确性、实效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评估。评价类试题的设问词一般有“评价”“影响”“分析利弊”“优势与不足”等。评价类设问一般有两种情况:
直接进行评价
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来辩证阐述,针对优势和不足进行全面论证;要从多角度分析利弊
依据限定条件评价
对于这类设问,要注意审题,抓住限定词,是评价利还是弊,是对比分析还是从哪方面进行评价,进而缩小答题范围
————————————————————————————————————————基础强化练 光照图
[名师指导]
——————————————————————————————————————
光照图的形式变化较多,该类试题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很大,对光照图的判读属于高考复习中不能回避和必须熟练掌握的主干知识;虽然光照图的类型多样,但只要抓住光照图中特殊“点、线、面、角和方向”这些关键,就能找到解题的突破口。
———————————————————————————————————————
右图是以北极为中心的北半球图(大圆为赤道)。读图回答1~2题。
1.若阴影部分为黑夜,则甲地时间为(  )
A.9时       
B.8时
C.15时
D.16时
2.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则甲地时间为(  )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解析:1.A 2.C 第1题,昼半球的中间经线为12时,图示经线的经度差为45°,所以时间差为3小时,依据地球自转方向,所以甲地时间为9时。第2题,图示阴影与非阴影界线为180°经线和0时经线,根据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180°经线的西侧为7月7日,另一条经线就为0时,与甲地相差3小时,所以甲地时间为3时。
右图中MON表示晨昏线,阴影部分表示6日,非阴影部分与阴影部分的日期不同,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速度较快
B.郑州昼短夜长
C.Q点地方时为0时
D.NO为晨线
4.北京时间是(  )
A.6日12时
B.7日12时
C.6日24时
D.5日12时
解析:3.D 4.B 第3题,MON表示晨昏线,O为切点,所以O点的时间为0点或正午12点。OP是晨昏线的平分线,位于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间。根据自转方向,图示为南极,极点是S。阴影部分与非阴影部分日期不同,所以SP与SQ是两个日期分界线。SQ不是晨昏线的平分线,不可能是0点的经线,所以SP是时间0点的经线,南极点附近是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地球公转速度慢,A错。郑州昼长夜短,B错。P点地方时为0时,C错。顺着自转方向过NO线,是由夜进入昼,所以NO为晨线,D对。第4题,结合前面分析,SP是0点的经线,SQ是人为日界线,顺自转方向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所以非阴影部分表示7日。SQ是人为日界线,所以SP是60°W,时刻为0点。可以计算出北京时间是7日12时。
某同学在北半球某地利用日影测量当地的经纬度,当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正好是12点40分,日影与竹竿正好等长,右图是这一天的光照图,据此回答5~6题。
5.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  )
A.(0°,120°E)
B.(0°,110°E)
C.(10°S,120°E)
D.(10°S,110°E)
6.该同学所在的地理坐标为(  )
A.(45°N,120°E)
B.(35°N,110°E)
C.(45°N,110°E)
D.(35°N,120°E)
解析:5.D 6.B 第5题,由图可知,此日80°S以内出现了极昼,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纬10°S;同时,材料中给出“当竖直的竹竿影子朝正北时,北京时间正好是12点40分”,直射点所在的时刻为12时,与北京时间相差40分钟,应在其西侧10个经度,据此可知直射点在110°E。第6题,从上题可知,此日太阳直射在10°S上,且日影与竹竿正好等长,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可以求出当地的纬度。
右图为某日某时刻某纬线圈至极点的昼夜分布状况,阴影为黑夜。回答7~8题。
7.该纬线圈的纬度可能是(  )
A.0°      
B.23°26′S
C.30°N  
 
 
 D.30°S
8.关于P地昼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昼长10小时
B.昼长11小时
C.昼长12小时
D.昼长13小时
解析:7.C 8.D 第7题,图中的经度沿着逆时针方向东经度增大,即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所以图中纬线圈只能在北半球。第8题,P地经历的黑夜经度跨度为165°,故对应的黑夜时间为11小时,昼长为13小时。
下图所示地区为完整的昼半球,读图完成9~10题。
9.下列关于图中标注的四个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X、Y、P三点的太阳高度相同
B.Y、P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C.X、Y两点的地方时相同
D.A点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10.下列四幅图能够正确反映Y点位置的是(  )
解析:9.A 10.C 第9题,该图所示为完整的昼半球,则大圈为晨昏圈,圆心为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X位于发生极夜的最低纬度,地方时为12时;Y位于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位于南极圈上,地方时为0时;P点的地方时不能确定;A点位于赤道,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晨昏圈上各点的太阳高度都是0°。第10题,由上题分析可知,Y位于发生极昼的最低纬度,位于南极圈上。A、B图中的Y点都位于北极圈,D图中Y点发生极夜。基础强化练 气候类型
[名师指导]
————————————————————————————————————————
本专题也是高考考查频率较高的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形式往往以多种气候要素变式图来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以及气候特征、成因的分析等。做好这类习题,首先掌握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和步骤,再结合气候类型的实际分布分析气候的成因及特征。
————————————————————————————————————————
1.下图为四地气候统计图,指出气候类型与图中顺序相符的是(  )
A.①地中海气候 ②热带草原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温带草原气候
B.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热带季风气候 ③热带雨林气候 ④热带草原气候
C.①温带海洋性气候 ②温带季风气候 ③热带季风气候 ④地中海气候
D.①地中海气候 ②温带海洋性气候 ③热带雨林气候 ④亚热带季风气候
解析:选D 
根据四地气温和降水特征,①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②地终年温和湿润,为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④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2~3题。
2.图中①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亚热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3.关于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气候类型受气压带、风带的交替控制
B.②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热带大陆东岸
C.③气候类型最适合发展商品谷物农业
D.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解析:2.A 3.B 第2题,①1月均温0
℃以下,降水量在0~50
mm,7月均温20~30
℃,降水量在150~200
mm,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②7月均温0
℃以上,降水量在50~100
mm,1月均温20~30
℃,降水量在150~200
mm,为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③1月均温0
℃以上,降水量全年均匀,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
第3题,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分布大陆东岸的20°N~35°N和35°N~50°N。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影响,全年温和多雨,阴雨天气为主,适合发展乳畜业。
下图为甲、乙两地的气候资料图。据此回答4~6
题。
4.甲、乙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为(  )
A.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B.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5.形成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洋流
D.人类活动
6.关于两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地间以温带荒漠带为主
B.乙地风力侵蚀作用显著
C.甲、乙两地冬季均盛行西北风
D.甲地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解析:4.D 5.B 6.A 第4题,读图,根据气温和降水资料,甲、乙两地1月气温均低于0
℃,属于温带,且不包含温带海洋性气候,甲地年降水量很少,应该是大陆性气候,且冬半年稍多,可能是靠近大陆西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地降水集中在夏半年,雨热同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D项正确。第5题,结合前面分析,甲地气候成因主要是远离海洋,湿润的空气无法到达,所以年降水量小。乙地气候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季风的交替控制,所以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可见是大气环流的影响结果,B对。第6题,甲地可能在大陆西部,乙地在大陆东部,两地之间有广阔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以温带荒漠为主,A对。乙地为东部季风区,降水较多,流水侵蚀作用显著,B错。甲地冬季盛行西南风,来自海洋,所以冬季降水较多,乙地盛行西北风,C错。甲地河流水源来自冬季西南风带来的降水,以大气降水为主,D错。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夏季与冬季气温日变化平均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省(区)主要气候类型为(  )
A.温带大陆性气候
B.高原山地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8.导致该省(区)夏季气温日较差小的主要因素是(  )
A.地面状况
B.地形
C.正午太阳高度
D.天气状况
解析:7.B 8.D 第7题,根据图示,当地夏季最高气温在15
℃左右,最低温度在5
℃左右,而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因而只有青藏高原或部分高山地区夏季气温偏低,因此该省区可能为我国西藏,为高原山地气候。第8题,夏季西藏南部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云量较多,降水多,气温日较差较小。
下图为甲、乙、丙、丁四城市气候资料图,读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丁四地气候类型分别是(  )
A.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C.极地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D.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10.给甲、丁两地带来降水的盛行风分别是(  )
A.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B.东南季风 极地东风
C.东南季风 盛行西风
D.西南季风 盛行西风
解析:9.D 10.C 第9题,甲地冬季寒冷夏季高温,降水量集中,应是温带季风气候;乙地全年高温,年降水量在2
000
mm以上且季节变化大,应是热带季风气候;丙地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年降水量在500
mm左右,应是地中海气候;丁地冬温夏凉,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应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第10题,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东部,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高温多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终年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分配均匀,故选C。基础落实练 区域特征与区域发展
一、练小题·夯基础
(2017·山东师大附中一模)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明显。在自然环境方面,我国形成了特点各异的三大自然区(如下表)。回答1~3题。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和地势
平原丘陵/海拔较低
高原、山地
高原
气候
季风气候
大陆性气候
高寒气候
水文特征
外流河
内流河
多冰川
植被和土壤
温带森林/黑土、褐土、红壤
草原发育下的土壤
冻土
区域内部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


海拔高度
1.表中空格①、②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  )
A.地形、热量       
B.热量、水分
C.水分、热量
D.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2.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
B.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C.热带气旋的形成
D.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优势是(  )
①降水丰富 ②热量充足 ③光照充足 ④气温日较差大 ⑤气温年较差大 ⑥灌溉水源充足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③④
解析:1.B 2.D 3.D 第1题,东部季风区从南到北的气候、植被等差异,体现了自然带的纬度地域分异规律。所以表中空格①是热量。②对应的是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区域内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应该填写的内容分别是热量、水分,B对。第2题,我国东部季风区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季风环流影响,季风环流是冬夏季节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结果,D对。季风环流破坏了气压带、风带的影响,A、B错。与热带气旋的形成关系不大,C错。第3题,相对于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①错。热量受纬度影响,西北地区没有优势,②错。西北地区降水少,光照充足;晴天多,气温日较差大,③④对。气温年较差大,不是优势,⑤错。降水少,灌溉水源不足,⑥错。
读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比较图(2012年),完成4~5题。
4.东、中、西部和甲、乙、丙的正确对应是(  )
A.东部—甲
B.中部—乙
C.西部—丙
D.西部—甲
5.图中信息反映出(  )
A.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高速公路里程长
B.东、中、西部地区之间高速公路发展梯级差异明显
C.我国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运输效率最高
D.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高速公路,缩小和东部地区的差异
解析:4.C 5.C 第4题,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甲、乙、丙分别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人口和高速公路分布。第5题,东部地区虽然高速公路里程最长,但人口稠密,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并不长;东部和中部高速公路发展差距不是很明显,和西部差距较大;运输效率决定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和高速公路状况;东部地区高速公路路网完备,路面等级高,交通运输水平和运输效率最高;西部地区人口稀疏,经济落后,高速公路运输需求较少。
(2017·湖南永州二模)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已得到南亚各国的高度重视。读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6~7题。
6.①~④地中,太阳能最丰富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推测①地太阳能发电最多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解析:6.B 7.B 第6题,②地位于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控制,为热带沙漠气候,年降水量少,晴天多,太阳能丰富。①③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其中的③地号称世界雨极,因此两地太阳能资源相对较少;④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也比②地多,因此这四个地区,降水量最少的就是②地,太阳能最丰富,选B项。第7题,4月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①地是恒河流域,太阳高度角大,且是热带季风气候,雨季未至,故太阳辐射强,发电最多。
(2017·长沙一模)2016年2月,农业部发布《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将马铃薯作为主粮产品进行产业化开发。马铃薯性喜冷凉,是喜欢低温的作物。其地下薯块形成和生长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马铃薯块茎生长的适温是16~18
℃,当地温高于25
℃时,块茎停止生长。下面为我国马铃薯优势产区分布示意图。结合材料,完成8~9题。
8.下列对我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提出的背景分析,错误的是(  )
A.马铃薯主粮化,有利于改善膳食结构,满足人民增强体质的愿望
B.近年来,中国粮食生产受耕地、淡水等资源环境约束,原有三大主粮玉米、水稻、小麦增产潜力受限
C.马铃薯有易种植、耐存储、价格便宜、营养丰富等特点
D.马铃薯广获人民的喜爱,事实上我国北方地区的人们都已经将马铃薯当作了主粮
9.有关图中各优势产区发展马铃薯种植的自然条件的分析,正确的是(  )
A.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但昼夜温差小
B.华北优势区降水丰沛,且昼夜温差大
C.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一年四季均可种植
D.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夏季栽培
解析:8.D 9.C 第8题,在国内,尚未出现大片地区的人们将马铃薯当作主粮的现象,使马铃薯成为主粮,还需经历民众的接受过程,故D符合题干要求。第9题,东北优势区光照时间长,且昼夜温差大,故A错误;华北优势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但降水少,故B错误;西南优势区地势复杂,海拔变化很大,利用气候的垂直变化特点,一年四季均可种植,故C正确;南方优势区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无霜期长、气温高,适合马铃薯的秋冬栽培,夏季温度太高会导致马铃薯块茎停止生长,故D错误。
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燥的沙漠。智利设计师们寻获了一个“新思路”,利用太阳能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读图回答10~12题。
10.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对其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离岸风
B.海拔
C.下沉气流
D.秘鲁寒流
11.阿塔卡马沙漠(  )
A.东西狭长
B.昼夜温差小
C.风力作用弱
D.星象观测条件好
12.智利设计师们设计该“新思路”的原因是(  )
A.太阳能发电不稳定
B.水能为清洁能源
C.太阳能发电成本高
D.使用水能不会产生温室气体
解析:10.B 11.D 12.A 第10题,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少,主要是因为受到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北部受到信风控制,盛行离岸风,并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而海拔对沙漠降水少影响较小。第11题,阿塔卡马沙漠气候干燥,天气晴朗,昼夜温差大,风力作用强;南北狭长;夜晚大气透明度好,星象观测条件好。第12题,智利设计师们提出把太平洋的水抽到安第斯山脉顶峰的两座水库里,然后让海水向下流经水电站发电,主要是因为太阳能发电不稳定,有周期变化;而用水库的水发电能够保证发电的稳定性;太阳能和水能都为清洁能源,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温室气体;太阳能发电成本高不是能源转换的主要原因。
(2017·河北省三市高三联考)下图为西亚某区域图,乙湖是世界上最低的湖泊,湖面海拔-422
m,也是世界上最深的咸水湖。据报道,乙湖的水位正伴随着严重的环境污染以惊人的速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干涸不是没有可能。据此完成13~14题。
13.乙湖水位最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4.造成①②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位置
C.大气环流
D.距海远近
解析:13.B 14.A 第13题,死海主要受约旦河补给,受西风带来的降水的影响,约旦河冬季水量相对较多,夏季较少,故死海夏季得到的补给量最少,且该地区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故死海即乙湖夏季水位最低。第14题,图中①地位于死海西岸,盛行风的背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少;②地位于死海东岸,海拔较高,位于盛行风的迎风坡,降水量相对较多。
二、练大题·熟题型
15.波河是意大利最长的河流,波河流域是意大利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的经济发达地区。波河下游河道蜿蜒曲折,至河口分成14股水道入海,形成众多沙丘和岛屿,使得河口三角洲成为欧洲河口三角洲中最为复杂的。下面两图分别为波河流域与我国汉江谷地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波河干流与图中汉江段比较,水位季节变化有何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2)有人推测波河下游河段航运价值不高,你认为是否可信?试说明理由。
(3)汉江谷地与波河流域都盛产水稻,与汉江谷地比,波河流域水稻生产有何优劣势?
(4)从地形角度分析波河北段水电站数量多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可推测两地分别属于地中海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都有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再结合图中波河与汉江支流的数量与分布特点、周边高山的冰雪融水补给及湖泊的调节作用等,即可推断出两河的水位季节变化差异。第(2)题,结合图文材料可知,波河下游河汊多,流域面积小,人口和产业活动高度集中,从而可推测河流含沙量大,航道浅,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港口,航行条件差。第(3)题,波河流域水稻生产的优劣势可从光照、昼夜温差、水热配合、饮食习惯与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可从河流落差、降水、冰雪融水补给等方面来分析。
答案:(1)差异:波河干流的水位季节变化比汉江小。原因: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波河补给形式多,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雨水补给多,春夏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流域内湖泊众(水库)多,调节作用显著,故水位季节变化小。而汉江只有夏季的雨水补给,补给形式少而集中,故水位季节变化大。
(2)可信。流域内产业活动高度集中,对植被的破坏大;下游是平原,且河道蜿蜒曲折,水流缓慢,说明河流含沙量大,河床淤积严重,航道浅;波河河口有三角洲发育,说明河口水体较浅,不利于船舶进出河口,航行条件差。
(3)波河流域的优势:地势平坦广阔,耕地多;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稻米品质优。
劣势:夏季炎热干燥,水热条件配合差,灌溉水源缺乏;受当地饮食习惯影响,国内市场需求小。
(4)北部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受雨水补给多,流量大;北部支流多,且地势起伏大,落差大,水能丰富;北部海拔高,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流量季节变化较小,水能稳定。基础强化练 地球的自转
[名师指导]
———————————————————————————————————————
本专题主要内容包括地球自转的特征及自转的意义,其中地球自转的方向判断、地球不同纬度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日期界线引起的全球“今天”和“昨天”范围的变化等问题是重难点,也是考试中的常考点,突破这些重难点关键是把握基本概念,明确地球自转的特征,掌握对这些知识点考查的常规题目,然后再做到举一反三。
———————————————————————————————————————
1.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解析:选A 指向北极星的极点为北极点,在北极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图A正确。东经度度数增大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图B箭头所示为向西,B项错误。图C中,根据经度判断,从0°顺箭头方向到90°W是向西(西经度度数增大的方向为向西),C向错误。图D中在南极标注的自转方向错误。
下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等值线分布图。读图回答2~3题。
2.图示区域大部分位于(  )
A.北半球中纬度    
B.北半球低纬度
C.南半球中纬度
D.南半球低纬度
3.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解析:2.C 3.D 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自转线速度等值线越往北越高,故该地应该位于南半球;图中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大约为赤道处一半,说明该地位于中纬度地区。第3题,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圆周运动的周长,在纬度相同情况下,海拔高度越大,运动周长增大,速度增大。
根据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系图,完成4~5题。
4.关于图中e点和其余四点线速度和所在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e点线速度比a点大,说明e点纬度一定比a点低
B.e点线速度比b点大,说明e点纬度一定比b点低
C.e点线速度比c点小,说明e点纬度一定比c点低
D.e点线速度比d点小,说明e点纬度一定比d点低
5.下列关于地球陆地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角速度也越大
B.同纬度,海拔变高,线速度变大,角速度不变
C.同海拔,纬度变低,角、线速度变大
D.同经度,角、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解析:4.B 5.B 第4题,e、a相比,e点线速度大、海拔高,其线速度大,有可能是海拔高导致的,故A错误。e、b相比,e点海拔低,线速度大,说明其纬度一定低于b点,故B正确。e、c相比,e点线速度、海拔均小于c,说明e的纬度有可能等于或高于c,故C错误。e、d相比,e点海拔高但线速度小,说明纬度一定高于d点,故D错误。第5题,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纬度越高自转的线速度就越小;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越高自转的线速度就越大;在地球上,除极点外角速度都相等,故B项正确。
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6~7题。
6.关于图中信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7.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  )
A.120°E  
B.100°W   
C.20°W   
D.60°E
解析:6.A 7.D 第6题,由图中信息可知,C在夜半球,D、E两点自转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AB是晨线。第7题,由图可知180°地方时为8:00,故地方时为0:00的为60°E(15°/时)。
下图阴影部分表示7月7日,非阴影部分表示7月8日,每条经线之间的间隔相等,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据此回答8~10题。
8.此时A点的区时是(  )
A.7月8日12时
B.7月8日24时
C.7月8日6时
D.7月8日16时
9.此时北京时间是(  )
A.7月8日15时
B.7月8日14时
C.7月8日20时
D.7月8日16时
10.有关A、B、C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三点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相同
C.三点角速度相同,线速度B点大于C点
D.三点线速度相同,角速度A点大于B点
解析:8.C 9.B 10.C 第8题,由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此图为北极俯视图。由题干可知OD为日期分界线,地方时为零时,OD与OA经度差为90°,故A点区时为7月8日6时。第9题,由图分析可知90°E为12时,故北京时间(120°E)为14时。第10题,A、B、C三点角速度相等,线速度A>B>C。规范增分练 比较类题目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非洲第一贸易伙伴国,非洲是中国第四大海外投资目的地。自2008年,中非贸易额超过1
0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非洲投资和开展贸易。预计到2020年,非洲大陆商机最突出的消费品和服务、自然资源、农业和基础设施将合计创造每年多达2.6万亿美元的收入。
材料二 非洲轮廓图。
(1)简述图示A、B两地区相似的地理特征。
(2)图中C地和D岛屿东部的气候类型相同,但成因并不一致。试分析其差异。
(3)我国与非洲之间往来贸易的主要产品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地理特征包括位置、气候、地形、水文、植被、资源等自然特征,人口、城市、生产、文化等人文地理特征,以及存在的环境问题等。第(2)题,考查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C)和非地带性热带雨林气候(D岛屿东部)的差异。第(3)题,我国与非洲相对比,我国是相对发达区域,非洲是相对欠发达区域。区域之间的联系,发达区域输出的多是资金、技术和工业制成品等,欠发达地区输出的多是资源、劳动力和初级产品等。
答案:(1)①地处两洋、三洲、五海之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②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③居民多白色人种阿拉伯人,主要信奉伊斯兰教;④灌溉农业和畜牧业发达;⑤水资源短缺和土地荒漠化是其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2)C: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热量丰富,多对流雨。D岛东部:纬度较低,气温高;终年受南半球信风带控制,遇到山地抬升,岛屿东部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3)我国从非洲主要进口农矿产品,向非洲主要出口工业制成品。
2.下图为世界两区域图,A、B为两个著名的三角洲。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不同区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在比较A、B两个三角洲的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时,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
(2)A、B两三角洲附近都有发达的纺织工业,但两地盛产的纺织作物分别是棉花和黄麻,试分析两地分别适合这两种作物种植的自然区位优势条件。
(3)B地区最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什么?该地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灌溉,又强调排涝,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可以从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进行比较。第(2)题,农作物种植的自然区位条件可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该地位于南亚,季风水田农业最为典型,该地降水丰富但季节分配不均,发展农业需要既灌又排。
答案:(1)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等。
(2)A: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纬度较低,热量条件优越;气候干旱,光照充足;河流沿岸灌溉水源充足;沙质土壤适合棉花生长。
B: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该三角洲为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河流众多,灌溉水源丰富,适合黄麻的生长。
(3)季风水田农业。B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而季节分配不均匀;位于恒河三角洲,地势低平,易发生洪涝;旱季降水不足,需要灌溉。
3.读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图和美国东北部地区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成渝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中,与北部产业发展带相比,南部产业发展带的城市分布特点和优势分别是什么?
(2)成渝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地区都具有发展工业优势,试分析共同的区位条件。
(3)试比较成都平原与美国东北部农业生产的差别。
项目
成都平原
美国东北部
农业地域类型
生产特点
解析:第(1)题,从图中城市分布看,成渝经济开发区南部产业发展带与北部的不同点是沿长江分布,其优势是河流带来的水源和水运。第(2)题,两工业区在资源(煤、铁、水)、水运、市场等方面具有共同点。第(3)题,农业生产特点要从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商品率、机械化、科技水平等方面回答。
答案:(1)沿(长)江分布。水资源丰富;水运便利。
(2)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优质的水源;便利的水运;广阔的市场。
(3)
项目
成都平原
美国东北部
农业地域类型
季风水田农业
乳畜业
生产特点
农场主经营;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科技水平高
[名师指导]
————————————————————————————————————————
比较类题目,特别是区域差异比较类的题目,解答的基本思维模式如下:,首先,要确定比较的内容,一般情况下比较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地理环境,先对照二者相似性,再重点从地形、气候、植被、水文、矿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二是经济发展水平及要素,主要从经济发展、工业、农业、人口与城市等方面分析。,其次,在对不同区域进行对比分析后,可将所分析内容列成表格,这样两个区域之间的差异就一目了然,更容易掌握。基础强化练 内、外力作用与地貌
[名师指导]
———————————————————————————————————————
本专题主要通过地质剖面图、地貌景观图等形式综合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内力作用与地貌的重点是地质构造的判读,突破该重点就要掌握地质构造的类型、判断及其区别等相关技巧。外力作用与地貌的重点是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的判读、河流地貌的发育及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等,突破该重点首先要明确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然后再结合具体区域自然环境的特征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
古北岳恒山——神仙山(又称大茂山),雄驻于阜平、唐县、涞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1
869.8
m。山上布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天眼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下图是某地理课外小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后发生了(  )
A.地形褶皱、沉积作用、外力侵蚀、火山喷发
B.火山喷发、外力侵蚀、沉积作用、地形褶皱
C.沉积作用、地形褶皱、火山喷发、外力侵蚀
D.地形褶皱、外力侵蚀、沉积作用、火山喷发
2.关于该地区地质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天眼石”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B.“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
C.“天眼石”是侵入岩表面气体挥发形成的
D.“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岩层形态和位置判断,该区域在沉积岩Ⅱ形成后先是地形褶皱,沉积岩Ⅱ的岩层发生弯曲。然后受外力侵蚀,导致沉积岩Ⅱ出现缺少。在有沉积作用形成上覆沉积岩,最后因火山喷发,形成了切断沉积岩的岩浆岩。第2题,该地区“天眼石”嵌于岩浆岩中,是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黑白妖石”是火山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凝固在岩浆岩中形成的;根据材料,“黑白妖石”属于沉积岩或变质岩。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按形成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C.丙、乙、丁、甲
D.丙、丁、甲、乙
4.有关图示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以在A地修建采石场
B.岩浆岩乙可能含有化石
C.A处有河谷形成,因为A处位于向斜顶部,容易被侵蚀
D.可以在A处修建水库堤坝,因为A处位于岩性坚硬的背斜顶部
解析:3.C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褶皱丙形成后,受到了岩浆岩乙的侵入,之后发生断裂错位,形成断层丁,最后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甲。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地位于背斜顶部,岩石比较破碎,容易开采,适合建设采石场;化石只存在于沉积岩之中,岩浆岩没有化石存在;A处底下有断层存在,地下水容易出露,再加上位于背斜顶部,岩石较为破碎,容易被侵蚀形成河谷;A处地下有断层,不适合修建水库堤坝。
读某地质剖面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岩石与地质构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平岩层的形成时间要晚于倾斜岩层的形成时间
B.①处与②处岩石相接触,②处岩石发生变质
C.②处岩层与④处岩石都具有气孔构造
D.褶皱的形成时间要晚于断层的形成时间
6.关于图中各地貌的成因,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处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谷地
B.乙处是堆积作用形成的山地
C.丙处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地
D.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
解析:5.A 6.D 第5题,根据沉积岩形成的规律可知,③岩层距离地表最近,形成年代最晚;①处与②处岩石相接触,②为岩浆岩,岩浆将会使与之接触的沉积岩发生变质作用;岩浆岩中只有喷出岩具有气孔构造;根据图中岩层的连续情况可知,该地先发生褶皱,后形成断层。第6题,甲处有断层,可能因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谷地;乙处两侧的沉积岩被侵蚀变低,乙处相对地势较高而形成山地;丙处不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谷地,而是外力作用形成的谷地;丁处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山地。
下图为大自然鬼斧神工塑造的四种地貌景观,读图完成7~8题。
7.图中四种地貌景观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a——海浪侵蚀  
B.b——流水侵蚀
C.c——风力侵蚀
D.d——冰川侵蚀
8.b景观中的瀑布为黄果树瀑布,造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最强烈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7.B 8.B 第7题,a图显示的是风蚀蘑菇,风力作用的结果;b图是瀑布景观,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c图是高山地区冰川作用的杰作;d图是火山活动形成的。第8题,黄果树瀑布位于贵州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最多的季节是夏季,故而流水作用最显著的季节是夏季。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河流的一部分河段,据此回答9~10题。
9.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
A.洪积平原  
B.“U”型谷
C.河漫滩平原  D.三角洲平原
10.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9.A 10.B 第9题,河流出谷口地势平坦,流速慢,易形成洪积
平原。第10题,②处为河流凸岸,泥沙在此堆积,在②处可能有沙金。高考达标练 区域联系与协调发展常考2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陕西澄县模拟)“引汉济渭”工程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穿越秦岭,使汉江和渭河联系起来。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缓解关中地区用水问题。下图为“引汉济渭”工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引汉济渭”工程的意义不包括(  )
A.缓解西安的用水紧张状况
B.改善渭河流域生态环境
C.缓解汉江流域的旱涝灾害
D.增加关中平原灌溉面积
2.“引汉济渭”工程受水地区的地形成因是(  )
①断裂下陷 ②地壳抬升 ③流水堆积 ④流水侵蚀
⑤风力堆积 ⑥风力侵蚀
A.①③
B.①⑤
C.②④
D.②⑥
3.关于汉江和渭河水文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形成夏汛
B.受长江干流水量影响,汉江的流量更大
C.汉江和渭河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D.渭河含沙量大,汉江含沙量小
解析:1.C 2.A 3.D 第1题,引汉济渭的意义主要是增加渭河流域(关中平原)供水,包括为西安、咸阳等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增加生态用水、农业用水等。第2题,受水地区为渭河平原,其成因为内力断裂下陷,外力流水堆积。第3题,汉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注入长江干流,水量不受长江的影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河流含沙量小;渭河处于温带,冬季结冰,受黄土高原的影响含沙量大。
2014年福建省泉州市启动实施“七库连通”工程,逐步实现闽江流域、晋江流域、洛阳江流域的互连互通、相互调剂,形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河库水系连通总体格局。读泉州市简图和“七库连通”调水工程示意图,回答4~5题。
4.泉州市实施“七库连通”工程主要因为其东部沿海(  )
A.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相对不足
B.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C.河流的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D.河流流量小,水运需求量较大
5.下列关于泉州市实施“七库连通”工程的主要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
B.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C.提升水资源的保障和调蓄能力
D.带动沿线水产养殖业发展
解析:4.A 5.D 第4题,由图可知,泉州市东部沿海地区位于河流下游,工农业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造成水资源相对不足,故该市实施“七库连通”工程。第5题,“七库连通”工程形成的河库水系连通体系,可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提升水资源的保障和调蓄能力。“七库连通”工程主要是为了保障供水,并非为了发展水产养殖业。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为1990~2011年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轨迹图(图中数字表示年份)。读图回答6~7题。
6.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的移动轨迹是(  )
A.一直向东南移动
B.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C.总体向东南移动
D.总体向南方移动
7.下列时间段与引起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的动力对应正确的是(  )
A.1990~1994年 劳动力
B.1994~1997年 原料
C.2004~2007年 市场
D.2007~2011年 产业转移
解析:6.C 7.D 第6题,据图分析,我国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移动方向呈现出东南方向→西南方向→东南方向→西北方向的变化,总体上表现出向东南方向大致移动的轨迹。第7题,1990~1994年向东南移动,主要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经济迅速发展,促使纺织产业规模重心整体向东南方向移动;1994~1997年,由于政策的调整,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向西移动;2004年以后,由于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成本的上升,产业结构调整,部分纺织企业向西转移,并且中西部纺织业的重新崛起,有利于纺织业产业规模重心向西移动。
(2017·福建四地六校联考)丹麦玩具公司乐高将在中国开设第一家玩具工厂,以满足亚洲地区对乐高玩具不断增长的需求。据此完成8~9题。
8.乐高玩具公司到中国建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A.劳动力
B.市场
C.原料
D.运费
9.乐高玩具公司到中国建厂,最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大量劳动力迁出丹麦
B.中国的就业压力明显减轻
C.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D.增强乐高玩具的市场竞争力
解析:8.B 9.D 第8题,由材料可知,乐高在中国开设第一家玩具工厂主要是为了满足亚洲地区对乐高玩具不断增长的需求,可以推断乐高玩具公司到我国建厂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市场。第9题,乐高玩具公司在中国建厂主要利用的是中国的劳动力,不可能导致大量劳动力迁出丹麦,一个玩具厂也不可能明显减轻中国的就业压力,也不会明显提升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乐高玩具在我国市场广大,同时我国生产成本低,有利于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015年江西南昌昌东工业区抓住LED产业(智能照明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广东沿海LED生产企业,计划建设江西省首个LED产业创新示范园。据此回答10~11题。
10.广东向南昌进行LED产业转移,主要目的可能是(  )
A.扩大消费市场
B.转移污染企业
C.获得技术支持
D.降低生产成本
11.LED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①导致广东经济衰退
②导致南昌环境质量下降
③加快南昌产业升级
④减轻南昌市民就业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10.D 11.C 第10题,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产业也在向中西部转移。第11题,LED产业所处层次较高,因此,承接LED产业可以加快南昌产业结构升级;引入新的产业,有助于南昌市民就业;LED产业转移不会导致广东经济衰退;LED产业技术含量较高,故南昌环境质量不会因为该产业的移入而下降。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8分)
2015年12月15日,经过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成功实现通水,标志着这一跨流域调水项目的关键性控制工程取得重大突破。引大济湟工程是从大通河引水,穿越达坂山进入湟水流域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湟水流域是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包括西宁市。虽然流域内的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3%,但人口却占全省人口的57%。
(1)分析湟水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8分)
(2)“引大济湟”对湟水流域的生态有什么影响?(10分)
(3)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哪些措施?(10分)
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第(2)题,本题的限定词是“生态”,水量增加可改善湟水的水质,改善区域的小气候,增加植被覆盖率等。第(3)题,解决湟水流域缺水问题还可采取修建中小型水利工程、修建水窖、生态移民等措施。
答案:(1)湟水流域干旱时间长,植被生长困难,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土质松散;地面多沟壑;降水集中,多暴雨,流水侵蚀严重,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2)提高湟水自净能力,改善水质;促进地下水发育,完善区域内水循环,增加流域内的湿度和降水;提高植被覆盖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水土流失治理进程等。
(3)①加大节水投资,充分节水;②修建中小型水库;③建设淤地坝、水窖等雨水利用工程;④在条件适宜的地区,建设一批小型提灌工程;⑤对于水资源极度缺乏地区,可适当将人畜迁移到湟水干流的河谷地区等。
13.郴州市是“世界有色金属博物馆”,东连江西,南邻广东,作为湖南的南大门,郴州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下图是湖南省略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28分)
(1)郴州成为我国首批国家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的优势条件有哪些?(8分)
(2)郴州承接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哪些?(10分)
(3)有人建议“十三五”期间郴州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从资源、交通、劳动力、地价、与珠三角的距离等方面分析优势条件。第(2)题,可从产业升级、城市化、就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分析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可从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换代和改善环境的角度分析可行性,也可从环境、交通、科技等方面分析承接高新技术产业的劣势。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劳动力和地价低廉;距粤港澳地区近;有铁路与外界相连;政策扶持等。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影响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可能加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赞成。郴州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可以促进郴州的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有利于改善郴州的环境等。
(或不赞成。郴州的城市等级较低;高校少,科技实力弱;交通条件相对较差;环境较差,因而郴州不具备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规范增分练 特征类题目
1.河北省张家口市地处我国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冬季寒冷漫长,有较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下图为张家口市(阴影部分)及周边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张家口市分布哪两种气候类型?请描述其中一种气候类型特征。
(2)试简述洋河水文特征。
(3)张家口市天然滑雪条件良好,分析其自然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张家口市的经纬度位置和文字中“处于半湿润区向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可确定两种气候类型的名称;描述气候特征一定把握气温和降水两要素。第(2)题,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等方面。第(3)题,从降雪量、存留时间、地势、环境等方面分析滑雪的良好条件。
答案:(1)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寒夏热,年温差大;全年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任答一种类型即可)
(2)水位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夏汛为主;含沙量较大;冬季结冰。
(3)冬季降雪量大,且可滑雪时间长;地势起伏,坡度适宜;森林覆盖,风景优美。
2.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圭亚那高原位于南美大陆北部,是南美洲第二大高原,海拔范围为300~1
500
m,西部和南部较高,向东、北方向缓倾。高原降水量丰富,无旱季,大多为热带雨林。下图是圭亚那高原区域图和乙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1)描述甲地形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分析乙地旱季形成的原因。
(3)分析丙地区沼泽广布的原因。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甲地为山脉,主要从高度、坡度等角度描述。第(2)题,乙地旱季形成的原因主要从大气运动、地形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主要从地形、降水和河流三个方面分析。
答案:(1)地势高(海拔高),相对高度大,坡度大;以山地为主。
(2)秋分后,太阳直射点移到南半球,气压带与风带也随之南移,乙地受到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形成西北风)的控制,空气中水汽含量小;乙地位于河口,地势低平,对信风(西北风)的抬升作用小,降水少。
(3)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地势低平。
3.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苏门答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类型。
(2)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苏门答腊岛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3)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解析:第(1)题,地势特征主要反映地表起伏的总体状况,根据图中河流主要由西南流向东北、山地位于西南方可知,该岛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在描述地形特征时,要指出主要地形区的类型及分布、具有的地形特色等,如该岛平原分布在东北部、多火山等。在描述气候特征时,要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进行,根据苏门答腊岛所处的纬度位置可知,该岛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第(2)题,聚落的分布特点一般描述聚落与地形、河流和交通线等的关系。由图中城市和村镇的分布可知,西南部的聚落多分布在沿海地区,而东北部沿海和内陆平原都有较多的聚落分布。这样的聚落分布特点显然与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关。第(3)题,由图可知,甲、乙两城之间为平原,这有利于铁路的修建;但沿线地区多河流、沼泽,且该地为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密,不利于铁路的修建。
答案:(1)地形地势特征:西南为山地,且多火山,东北为平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多雨。植被类型:热带雨林。
(2)分布特点:西南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沿海地区,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多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这些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3)有利影响:地形平坦。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并需跨越多条河流;降水多(或多阴雨天气),植被茂密,不利于施工。
[名师指导]
————————————————————————————————————————
地理事物的特征是指该事物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标志。掌握描述的方向和角度(即从哪些方面去分析)是正确解答该类试题的前提。解答特征类试题可按以下三个步骤展开分析:
—————————————————————————————————————基础强化练 经纬网和地图
[名师指导]
———————————————————————————————————————
本专题的重难点内容主要包括:地图上的方向的判定、确定某点的地理坐标、计算地球两点间的距离以及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走向等内容。其中,经纬网图的判读中,两点间东西方向的判断是出错频率较高的地方,可抓住以下三点进行突破:
(1)同在东经度,经度值大者在东。
(2)同在西经度,经度值大者在西。
(3)若分别在东西经,则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二者经度之和小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东方,西经度地点在西方。
②二者经度之和大于180°,则东经度地点在西方,西经度地点在东方。另外,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走向问题也是个难点,突破这个难点关键是要理解“球面上的两点最短距离是过这两点且过地心的大圆所对的劣弧”,然后再结合劣弧判定走向。
————————————————————————————————————————
1.下面四幅图中,经纬度位置相同的两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选C 首先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出①②③④各点的纬度位置,①地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知位于23°26′N,45°W,②地同理可知位于23°26′S,45°E,③地位于23°26′S,90°W,④地位于23°26′N,45°W。
2016年5月下旬下午3时某同学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一公园游玩,图甲为公园内十字路口附近的导游图,图乙为该同学在此路口处的留影。据此回答下题。
2.据图推测该同学去图甲中洗手间的最近路线应选择图乙中的(  )
A.A线路
B.B线路
C.C线路
D.D线路
解析:选C 长江三角洲位于23°26′N以北、120°E附近,5月下旬下午3时时,太阳位于该同学西南方向的天空,人影朝向东北方向。读图甲可看出洗手间位于该同学所在位置的西南方向,读图乙可看出C线路所示方向大致与人影方向(东北方向)相反,即C线路所示方向为西南方向。
读地球经纬网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是(  )
A.③④
B.①②
C.⑤⑥
D.⑦⑧
4.图中④点位于⑧点的(  )
A.东北方向
B.西北方向
C.东南方向
D.西南方向
解析:3.B 4.A 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左图逆时针自转为北半球,右图为南半球,东半球顺着地球自转方向从西经20度到东经160度,图中经线间隔为20度,①②③④位于北半球,①②位于西半球。第4题,④点位于北半球,大约为东经10度左右,⑧点位于南半球,大约为西经10度左右,所以④点位于⑧点的东北方向。
读下面的四幅图,回答5~6题。
5.图中①~④四地中位于北京(116°E,40°N)东南方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5.A 6.C 第5题,由①②③④四地经纬度可知,①地位于北京东南方向,②地位于北京西南方向,③地位于北京西南方向,④地位于北京西南方向。第6题,甲、乙、丙、丁所跨经纬度均为10度,但丙区域纬度最低,故其面积最大。
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读图回答7~8题。
7.①地的地理坐标是(  )
A.(20°N,20°E)
B.(20°N,20°W)
C.(20°S,20°W)
D.(20°N,40°W)
8.从②地到③地,若不考虑地形因素,最近的走向是(  )
A.一直向正西走
B.先向西南,再向西北
C.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D.一直向西北走
解析:7.B 8.C 第7题,图中左上角靠近北极点,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①地处于20°N,同时结合自转方向与经度变化的关系知该地经度为20°W。第8题,球面上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为过这两地的大圆劣弧,结合地理方位可知②地到③地最近走向为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读经纬网图,回答9~10题。
9.设A、B两地和B、C两地之间的最短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  )
A.L1和L2
相等
B.L1约为L2的一半
C.L1约为L2的1.5倍
D.L1约为L2的两倍
10.若飞机从图中B点飞往D点,沿最短航线飞行,合理的方向是(  )
A.一直向东
B.一直向西
C.向东南→东→东北
D.向西南→西→西北
解析:9.A 10.D 第9题,AB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相差60个纬度,长度约为6
660
km;BC位于60°S,相差180°,最短航线经过南极点,跨60个纬度,长度约为6
660
km,故选A项。第10题,D点在B点的正西方向,两地间最短距离是过这两地的大圆劣弧,应该是先向西南,再向正西,最后飞往西北方向。高考达标练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近两年美国都力压中国,是世界第一大对外直接投资接受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就此预测称,多个行业的制造业将回归美国,所涉及产值约占美国从中国进口额的30%。读中美两国每千克纺纱成本价(单位:美元)对比表,完成1~2题。
2003年
2011年
中国
2.76
4.13
美国
2.86
3.45
1.导致美国每千克纺纱成本较低的因素有(  )
①劳动力价格 ②贸易壁垒 ③原料价格 ④优惠政策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2.若中国纺织企业赴美国建厂,可能出现(  )
A.中国工业化水平下降
B.企业的成本上升
C.促进美国的产业升级
D.产品的质量提高
解析:1.A 2.D 第1题,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高于我国,但由于政府通过设置贸易壁垒和政策倾斜,加之美国农业高度发达,农产品价格低,因此其纺纱成本较低。第2题,中国纺织企业赴美国建厂,可以吸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工业制成品质量。
(2017·安徽淮南六校一模)泰国香米主要产于泰国东北部(15°N~18°N、100°E~105°E)。当地在香稻扬花期间具有凉爽的气候、明媚的日光,以及灌浆期间渐渐降低的土壤湿度,对香味的产生及积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读图回答3~4题。
3.泰国东北部香稻扬花期一般出现在(  )
A.5~6月
B.7~8月
C.9~10月
D.12月~次年1月
4.目前泰国香米的出口量很大,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这主要得益于(  )
①先进的耕作技术 ②发达的信息与交通 ③耕地面积广大 ④品质优良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解析:3.D 4.B 第3题,由图可知,泰国东北部的季风气候可分为三季,3~5月为热季,6~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2月为凉季;依据文字信息可推知泰国东北部香稻扬花期应出现在凉季。第4题,泰国地形多山,耕地面积不大;经济落后,无先进的耕作技术与装备及充足的化肥、农药。泰国香米享誉全球得益于其品质优良和发达的信息,出口遍及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得益于发达的交通。
(2017·安徽江淮十校三模)屋顶花园就是在屋面上覆盖绿色植被,并配有给排水设施,是以自然环境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环境为经络的半人工生态系统。下图示意屋顶花园结构。读图,完成5~7题。
5.屋顶和种植层之间的排水层采用的是蓄排水盘,其主要作用是(  )
A.储存雨季全部雨水
B.吸附雨水污染物
C.调控土壤中的水分
D.为植物提供养分
6.适合于屋顶绿化种植植物的品种是(  )
A.抗风、易倒伏、耐短时积水的植物
B.阴性、耐贫瘠的浅根性植物
C.尽量选用名贵品种,提高经济效益
D.耐旱、抗寒性强的矮灌木和草本植物
7.目前一些“屋顶花园”向“屋顶农庄”转变,种植物种每年也在发生变化,影响物种选择的主导因素是(  )
A.土壤
B.地形
C.市场
D.劳动力
解析:5.C 6.D 7.C 第5题,蓄排水盘可延缓雨水排出,储存部分雨水,在土壤干燥时可以为植物生长提供水分,起到调控土壤中水分的作用。第6题,在屋顶风力较地面大,一旦下暴雨,易造成短时积水,应选择抗风、不易倒伏、耐短时积水的植物;屋顶大部分为全日照射,光照强,土壤较薄,宜选择阳性、浅根系植物;尽量选用乡土植物,适当引种绿化新品种;屋顶夏季气温高、土层保湿性能差,冬季则保温性差,应选择耐旱、抗寒性强的植物,同时,考虑到屋顶的承重,应选择矮小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第7题,由于屋顶种植作物的土壤、地形、劳动力不同年份没有大的差异,只有市场会发生较大变化,所以影响每年种植物种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2017·德州模拟)下图为三个地区农业资料图,读图完成8~9题。
8.有关三地农业地域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①为混合农业
B.②为商品谷物农业
C.③为季风水田农业
D.三地均为传统农业
9.有关三地农业生产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①市场适应性强,有利于恢复地力
B.②生产规模小,单产高
C.③专业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低
D.①③生产规模大
解析:8.A 9.C 第8题,由图可以看出:①地种植业比重约为45%、畜牧业比重约为55%,商品率约为90%,应该是混合农业;②地种植业比重约为85%、畜牧业比重约为15%,商品率约为20%,应该是季风水田农业;③地种植业比重约为10%、畜牧业比重约为90%,商品率约为85%,应该是大牧场放牧业。第9题,①地混合农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决定种植或者养殖的类型和规模,市场适应性强;①③两地生产规模大、机械化、专业化水平高;②地为季风水田农业,生产规模小,小农经营,单位面积产量高。
读某国一家庭农场的土地利用配置图,完成10~11题。
10.该农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  )
A.商品谷物农业
B.热带种植园农业
C.混合农业
D.大牧场放牧业
11.图乙中,与该家庭农场经营特征最匹配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10.C 11.D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农场有小麦、牧草,是种植业和畜牧业混合,故为混合农业。第11题,混合农业的产品商品率高,耕作规模大、占地面积大(属广耕)。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5·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右图)属内陆盐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
(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6分)
(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
(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根据题目所给图文材料分析可知,大盐湖为高盐水域,适合卤虫生存;图中显示有多条河流注入大盐湖,湖水营养物质丰富。第(2)题,题目文字材料给出了本题答案,一方面,20世纪50~70年代,卤虫需低温运输,运输难度大且运费高;另一方面,当时卤虫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市场狭小。第(3)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可从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产量减少、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和近海水产养殖业技术不断提高等方面分析;由“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难得出大盐湖卤虫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这一结论。第(4)题,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取决于个人观点,注意选取一个观点加以说明,且理由充分即可。
答案:(1)属于内陆盐湖,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运输成本高(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市场需求小。
(3)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
(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3.(2017·河南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8分)
潘帕斯草原面积约76万平方千米,其中66.3万平方千米在阿根廷境内。近年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潘帕斯草原的草场面积不断萎缩。
阿根廷是世界蜂蜜第一大出口国,年出口量达10万吨以上。养蜂业遍布全国,其中北部的潘帕斯草原集中了超过全力80%的蜂群,而南部较少。
(1)说明阿根廷养蜂业集中在北部的潘帕斯草原而南部较少的原因。(10分)
(2)分析一年中潘帕斯草原养蜂业取蜜的时间选择在12月到次年2月的原因。(10分)
(3)推测潘帕斯草原草场面积萎缩对养蜂业的影响。(8分)
解析:第(1)题,可从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蜜源植物多,而南部地区纬度偏高、荒漠面积大、气候寒冷、干旱等角度分析原因。第(2)题,12月~次年2月是阿根廷的夏季,气温高、降水量大,植物生长好,蜜源植物丰富,同时也是农闲季节。第(3)题,潘帕斯草原的草场面积萎缩,使蜜源植物减少,则蜂蜜产量下降;环境恶化,蜂蜜质量下降。
答案:(1)潘帕斯草原气候温和,草类茂盛,蜜源植物多。南部地区荒漠面积广大,气候干燥,蜜源植物少;南部地区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不利于蜜蜂越冬。
(2)12月~次年2月是潘帕斯草原的夏季,气温高,降水丰富;植物生长茂盛,百花盛开,蜜源植物丰富,是蜜蜂酿蜜的主要季节;夏季是畜牧业的农闲季节,劳动力较充足。
(3)蜜源植物减少,产量下降;环境恶化,导致蜂蜜质量下降。PAGE

5


6

基础落实练
世界地理分区
一、选择题
(2017·宁夏联考)下图中的甲、乙两国,一个是所在大洲的第二大花卉出口国,另一个有“木材之国”的美誉,是世界著名的木材出口国。据此回答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国自然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势都是中部低、四周高
B.都具有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
C.甲国气候凉爽,乙国气候湿热
D.都处于板块交界附近,多地震
2.乙国大宗货物的进出口不是通过河流而是取道从布拉柴维尔通向海洋的铁路,其主要原因是(  )
A.铁路运输速度快,方便大量花卉的快速出口
B.铁路运距更短,可扩大木材的出口量
C.河流下游多瀑布,不能成为出海通道
D.减少货物进出口对途经国家的影响
3.2015年,图中的“木材之国”作出了原木出口量不得超出原木产量15%的限制,其原因或目的是(  )
①延长木材产业链,扩大就业 ②国内原木短缺 ③提高原木的附加值,增加收入 ④特大洪水对原木运输造成了巨大冲击 ⑤保护森林资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解析:1.C 2.C 3.D 第1题,甲国水系呈放射状且西部河流流入海洋,说明该国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根据经纬度可知甲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安第斯山山间高原,海拔高,虽纬度低,但气候凉爽,乙国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乙国不在板块交界处附近,故只有C项正确。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河流下游有瀑布群,不可能成为出海通道,故不能通过河流运输进出口货物。第3题,结合材料及乙国气候湿热可知乙国为“木材之国”,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不存在原木短缺的问题;洪水不会只影响原木的进出口而不影响原木生产这个环节;原木生产附加值低,产业层次低,吸纳的就业人口少,且大量出口原木会加剧森林资源的破坏。
(2017·贵阳监测)下图为某大洲沿20°E经线的地形剖面和某季节的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该大洲的地形特点是(  )
A.以高原地形为主   
  
B.三大纵列地形单元
C.东南高西北低,以平原为主
D.中低周高,以山地为主
5.根据图示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此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  )
A.甲地区高温多雨
B.乙地区草木茂盛
C.丁海区风大浪大
D.丙地区高温少雨
解析:4.A 5.D 第4题,读图可知赤道经过该大洲中部,且20°E经线经过该大洲(20°E经线经过的大洲有欧洲、非洲和南极洲),故该大洲为非洲,而非洲是典型的高原大陆。故A选项正确。第5题,读图可知,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说明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此时,甲地受离岸风(或源自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干燥东南信风)的影响,降水少,排除A选项;乙地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降水少,草木枯黄,排除B选项;丁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风力小,排除C选项;丙地受干燥的东北信风的影响,降水少,且该季节太阳直射北半球,气温高。故D选项正确。
(2017·合肥检测)读澳大利亚西部某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完成6~7题。
6.导致澳大利亚西部海域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为(  )
A.地形      B.太阳辐射
C.洋流      D.海陆分布
7.乙地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较为丰富,与其成因相似的渔场是(  )
A.北海道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解析:6.C 7.D 第6题,影响等温线走向和弯曲状况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等。受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影响,等温线与纬线平行且数值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地形是影响陆地上等温线弯曲状况的主要因素,海陆分布是造成海洋和陆地上大范围内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洋流是造成沿海地区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因素。澳大利亚西部海域受西澳大利亚寒流影响,等温线向北弯曲。第7题,澳大利亚西部沿岸海域形成上升流,从海洋深处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饵料丰富,鱼类在此集中,形成渔场。该渔场与秘鲁渔场成因相似,都是受沿岸上升流影响形成的。北海道渔场、北海渔场、纽芬兰渔场都是受寒暖流交汇影响形成的。
M岛位于马六甲海峡的西南部,该岛上港口很少。读图完成8~9题。
8.M岛东北部沼泽广布的原因有(  )
A.受沿岸海水的顶托作用强
B.地势低平且多冻土,排水不畅
C.气温低,蒸发量较小
D.森林覆盖率高,蒸发量大
9.M岛港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M岛受印度洋海浪的影响
B.M岛东北部受台风影响大,对航行影响大
C.M岛所临马六甲海峡航道狭窄,不利于港口建设
D.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
解析:8.A 9.A 第8题,M岛为苏门答腊岛,该岛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河流水量丰沛,但东北部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再加上沿岸海水顶托作用强及森林覆盖率高,蒸发弱,故沼泽广布;该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没有冻土。第9题,M岛虽然海岸线很长,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经常受到印度洋海浪的袭击。高高卷起的海浪呈一长排或两排、三排向岸上推进,其力量极大,可以把渔船举至浪巅,然后翻转倒下。M岛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对港口建设有一定影响,但这不是主要原因;马六甲海峡是天然要道,对运输需求量大,利于港口建设;该岛有赤道经过,地转偏向力小,不能形成台风,受台风影响较小。
(2017·贵阳高中摸底考试)近年来,全球变暖使北极(海洋运输)航线的开通逐渐成为可能。下图示意计划中的北极航线(包括东北航线和西北航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东北航线、西北航线汇合处N为(  )
A.马六甲海峡
B.德雷克海峡
C.直布罗陀海峡
D.白令海峡
11.若北极航线开通,从亚洲东北部到北美洲东海岸最近的航线是(  )
A.东北航线
B.西北航线
C.经苏伊士运河航线
D.经巴拿马运河航线
解析:10.D 11.B 第10题,根据经纬度位置进行定位,N位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之间,为白令海峡。第11题,西北航线相对经苏伊士、巴拿马运河航线,基本沿大圆航线距离最近,且比东北航线东西跨经度短,所以西北航线距离最短。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塞内加尔地处非洲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70%的人口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花生、棉花、小米、高粱、玉米、木薯等为主。渔业是塞内加尔主要创汇产业之一。塞内加尔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巴克尔以下的河谷地带是人口较为稠密的地区。下图为塞内加尔河水系示意图。
(1)推测塞内加尔河流经巴克尔后径流量的变化特征,并分析原因。
(2)试评价塞内加尔发展种植业的区位条件。
(3)分析塞内加尔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4)塞内加尔欲加强渔业生产,进一步增加出口量。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主要从河流补给量、气候特点、用水量以及河水下渗量等方面分析回答。第(2)题,评价一般分有利和不利两方面,主要从地形、水源、劳动力、气候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主要从水域面积、鱼类饵料等方面分析。第(4)题,应从其加强渔业生产带来的利弊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不断减少。 原因:支流汇入少、降水少,河水补给少;气候炎热,河水蒸发旺盛;人口密度大,生产生活用水量大;流经沙漠地区,河水下渗多。
(2)有利条件: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有河流流经,有灌溉水源;农业人口数量多,劳动力丰富。不利条件:降水稀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荒漠化严重。
(3)沿海水域广阔,为鱼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沿岸加那利寒流为上升流,带来大量饵料;塞内加尔河径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
(4)赞同。塞内加尔沿海渔业资源丰富;国际市场需求量大;海上对外交通便利;发展渔业出口可以增加就业,增加外汇收入,带动经济发展。
[或不赞同。塞内加尔经济不发达,海洋捕捞技术落后;捕捞不当会造成渔业资源衰减和沿海生态环境恶化;过度依赖渔业生产会导致其他农业类型发展缓慢。]
13.(2017·广西重点高中模拟)读美国本土地理事物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密西西比河流域干支流的流向。
(2)说明甲地降水量季节分配的特点,并分析判断理由。
(3)图中丙所在地区是世界著名的传统工业区,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
(4)说明乙所在区域种植蔬菜、花卉能快速地供应到该国东北部工业区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直接看出密西西比河干支流的流向。第(2)题,影响降水的主要因素从大气环流和地形两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丙所在地区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工业区位优势从资源、水源、交通、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第(4)题,农产品能快速地供应到东北部工业区主要得益于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和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答案:(1)密西西比河的干流大致是由北向南注入墨西哥湾;分布于干流西侧的主要支流大多是由西北向东南流;分布于干流东侧的则是由东北向西南流。
(2)特点:冬季多、夏季少。 原因:甲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且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
(3)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市场广阔等。
(4)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规范增分练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
m,是中国第二大沙漠。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解析:第(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第(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掩埋村镇、道路等。
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红壤是重要的土壤资源。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北起长江沿岸,南到海南,东到台湾,西到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占全国总面积的22.7%。红壤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现有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33%,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果、林、茶及水产生产基地。
材料二 有人在裸露的红黏土上进行人工降雨试验,不同坡度与土壤冲刷量关系结果如下图所示。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结合试验数据,任选一个坡度范围的红壤分布区域,说出其合理利用的方式。
解析:第(1)题,由材料知,我国红壤地区跨越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坡度大;该地区是我国人口密集地区,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易形成水土流失。第(2)题,图中显示,坡度在18°以下地区,流水冲刷不严重,水土流失较弱,可以修建梯田;而坡度在18°~24°的地区,流水冲刷严重,要注意植树造林;坡度大于24°地区,流水侵蚀作用虽然减弱,但坡度过大易形成崩塌和滑坡,要禁止人类活动。
答案:(1)水土流失。地形以山地和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或一定的坡度);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或多暴雨);人类活动集中,植被破坏;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坡度在18°以下(或坡度较小)的地区,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或经济林木用地。
或答坡度在18°~24°(或坡度较大)的地区,退耕还林、还牧,作为林木业用地。
或答坡度在24°以上的地区,禁止人类活动,以防崩塌和滑坡。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曼扎塘湿地自然保护区是若尔盖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黄河上游河曲地区。整个保护区划分为三大功能区,15条溪流汇入,从1972年至今通过挖渠排水等措施改良沼泽增加草地8
000多公顷,载畜率为158.1%。
(1)试分析曼扎塘湿地的形成原因。
(2)近几十年来,曼扎塘湿地退化现象十分明显,湿地面积不断减少,以人为因素的影响最为严重。请列举造成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人为因素。
(3)可采取哪些措施有效地保护曼扎塘湿地?
解析:第(1)题,湿地的形成主要从“来水”和“去水”两个角度分析。“来水”有降水、冰雪融水、径流输送和地下水补给等;“去水”主要有径流排出以及蒸发、下渗。图示曼扎塘湿地位于青藏高寒区,结合其自然条件分析湿地的成因。第(2)题,高原湿地的人为破坏,主要是过度利用和人为改变湿地功能。如文字材料所示的挖渠排水,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载畜率高达158.1%等。第(3)题,湿地的有效保护,要针对破坏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地表水蒸发弱;多条河流汇聚;地势相对低平,排水不畅;冻土阻隔,水分下渗少。
(2)改良沼泽增加草地;过度放牧;排水渠道截断了进入湿地的水源。
(3)停止沼泽排水,逐步退草还湿;保证周围河流对湿地的水源补给;控制载畜量。
[名师指导]
————————————————————————————————————————
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考查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成因分析,二是治理措施。, 1 分析成因时先要看清题意,是要求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还是没有限定。自然原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植被、河流等。人为原因 主要的 主要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分析原因时不必每一方面都展开说明,应具有针对性。, 2 分析措施时,必须由原因入手,只有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先分析针对自然原因的措施,再着重分析针对人为原因的措施,主要包括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术措施、政策、环保措施等。
————————————————————————————————————————高考达标练 人口迁移及地域文化与人口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成都检测)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某地某时段内迁入与迁出人口数的差值与总人口之比。读我国东部某省(市)2006~2014年人口增长率变动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总数(  )
A.持续上升
B.持续下降
C.先增后减
D.先减后增
2.推断图示时期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城镇房价增长快
B.经济水平持续下降
C.产业升级和转移
D.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解析:1.C 2.C 第1题,一个区域人口总数的变化受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共同影响,如果两者之和为正值,人口总数增加,反之减少。分析图中信息可知,2012年以前,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正值,说明人口总数增加,2012年以后,该省(市)人口机械增长率和自然增长率之和为负值,说明人口总数减少。第2题,该省(市)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早年因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快,吸引内地省份劳动力,人口机械增长较快,近年因产业升级和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人口机械增长率下降以至为负增长。
(2015·北京高考)下图为某网上商城通过大数据分析绘制的“城市牵挂”示意图。由于迁出人口比例较高,甲地网购收货量中,从异地下订单的寄达商品所占比例最高,从而成为2014年全国最受异地牵挂的城市。读图,回答下题。
3.据图可推断,甲地人口迁出比例(  )
A.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高
B.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高
C.珠江三角洲比四川盆地高
D.内陆城市比沿海城市高
解析:选C 由牵挂程度的排名可知,前5名的城市中有3个位于南方地区(上海、深圳等),而北方地区中只有北京,因此北方地区比南方地区低,故A错误;我国的直辖市的数量少,省级行政中心的数量多,因此直辖市比省级行政中心低,故B错误;由图可以判断,珠江三角洲(深圳所在地)明显高于四川盆地(成都所在地),故C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对甲地牵挂程度最高的城市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以及上海、北京等沿海地区,而内陆城市较少,故D错误。
(2017·山东潍坊统考)读我国不同时期部分省(区、市)人口迁移率分布图(人口迁移率是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人口迁入、迁出的绝对量与该时期、该地区平均人口数之比),回答4~5题。
4.关于2005~2010年人口迁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江西迁出率最高
B.安徽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C.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
D.福建人口迁入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两图显示我国人口迁移的变化是(  )
A.人口迁移总量减少
B.人口迁入重心北移
C.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减少
D.珠三角地区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
解析:4.C 5.B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2005~2010年安徽迁出率最高,所以A错误;安徽迁入率小于迁出率,所以B错误;广东人口迁入量比天津大,所以C正确;福建人口迁入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所以D错误。第5题,通过对比两图可以看出,我国人口迁移总量增加,所以A错误;环渤海地区人口迁入量增加,所以C错误;从图中无法确定珠三角地区是否始终是人口迁入量最大的地区,所以D错误;由图可知,人口迁入重心北移,所以B正确。
6.(2014·广东高考)近年来,随着我国内地的企业不断增加,原在沿海工作的务工人员出现大量返乡就业的现象。这种现象总体上不利于(  )
A.推进家乡城镇化进程
B.促进家乡经济发展
C.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D.促进区域文化交流
解析:选C 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可以促进当地城镇化和经济发展,促进区域文化的交流,但不利于增加春运长途客运量。
下图为1980~2005年我国人口迁出、迁入重心演化轨迹图,读图完成7~8题。
7.由图可知(  
)
A.迁出重心的位移变化比迁入重心明显
B.迁入重心的位移变化主要表现在东西方向
C.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口一直迁往东南
D.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基本保持同向变化
8.2000~2005年我国人口迁入重心东移,最可能原因是(  
)
A.京津冀都市圈的崛起
B.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C.长三角经济快速发展
D.东北传统工业区振兴
解析:7.D 8.C 第7题,由图可知,人口迁出重心位移小于人口迁入重心位移,A项错误;迁移重心的位移主要体现在南北方向上,B项错误;1990年以前,人口重心总体向北迁移,1990年之后,人口重心向南移,故C项错误;两重心位移在南北方向上基本保持同向变化,D项正确。第8题,由图可知,2000~2005年我国人口在30°N处主要由西部向东部迁移,根据经纬度可判断该迁移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人口向长三角地区迁移,主要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迅速,对人口吸引力大,C项正确。
下图是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情况,图中箭头的含义分别是:①亚洲人口迁往美国,②美国人口迁往亚洲,③国内人口由东北部迁往南部“阳光地带”,④国内人口由其他地区迁往东北部。读图完成9~11题。
9.以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为主要目的的人口迁移是(  )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0.若图中反映的人口迁移现象造成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呈正增长态势,则以下数量关系式表达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②
C.③<④
D.③>④
11.图中国内人口迁移对美国人口造成的影响是(  )
A.南部地区就业压力加大
B.东北部地区养老负担加重
C.南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加快
D.东北部地区人才流失严重
解析:9.A 10.B 11.C 第9题,美国经济发达,国外人口迁往美国可以提高经济收入;美国人口迁往东北部工业区也是为了谋求就业和提高经济收入。第10题,国内人口迁移对本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影响,美国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值,说明美国迁入人口数量大于迁出人口数量。第11题,迁往南部的老年人口比重较大,会使这些地区的老龄化加快。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上海闵行区高三质量检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口迁移日渐频繁,老龄化现象也日趋严重。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2012年我国部分地区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统计图。
材料二 老龄化带来的巨大养老压力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下面表格是2014年我国部分省区常住人口老龄化数据。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省区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省区
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
重庆
13.25
安徽
10.53
四川
12.76
辽宁
10.22
江苏
12.25
广西
9.29
天津
11.46
浙江
9.2
山东
10.98
河南
8.93
上海
10.64
北京
8.58
湖南
10.57
广东
7.24
(1)由于人口迁移导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不一致。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并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区造成的影响。(8分)
(2)据材料,分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其原因。(8分)
(3)比较四川省和广东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其中的原因。(6分)
(4)有人认为,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就是放弃坚持30多年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鼓励多生多育,你是否认同这样的观点?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结合坐标图,横坐标是常住人口,纵坐标是户籍人口。图中斜线右下的省份常住人口多于户籍人口,说明经济发达吸引人口迁入,多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斜线左上的省份情况则相反,多为内地经济欠发达省份,继而总结出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布特点,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影响。第(2)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及原因。第(3)题,结合表格及区域知识即可分析出两省的老龄化差异及成因。第(4)题,从我国现实国情分析回答。
答案:(1)我国人口迁移的空间特点:由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向东部沿海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迁移;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有利影响:促进了迁出地区与外界经济发达地区的交流;缓解了当地的就业、环境压力。不利影响: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的青壮年劳动力减少,土地荒芜,粮食产量下降等;农村凋敝,使农村文化景观、乡土建筑遭到破坏;出现留守儿童、农村孤寡老人的抚养等社会问题。(利弊分析,任意2点即可)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老龄化严重;老龄化速度快;未富先老;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大。
原因: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出生率下降明显;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水平进步,养老制度的逐渐完善,人口的平均寿命延长;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
(3)四川省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比广东高,四川常住人口进入严重老龄化,广东常住人口属于老龄化。广东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迁入,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下降;四川省属于人口迁出大省,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使得常住人口中老龄人口比重上升。
(4)不认同。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依然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是对原有人口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并不是鼓励多生多育;实施“二孩政策”有利于促进人口均衡发展,缓解人口老龄化;但我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环境压力依然较大,所以现在还不能鼓励多生多育。(语言通顺,符合逻辑即可)
13.读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请判断甲、乙两国间人口的迁移方向,并说明理由。(10分)
(2)分析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给两国带来的积极影响。(8分)
(3)甲、乙两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情况,除可以用上图表示外,还有其他形式,如下面所示。请再设计一种新图形来表示甲、乙两国人口年龄结构情况。(8分)
解析:从图中可读出甲、乙两国三个年龄段人口的比重,再分析两国人口增长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由此可判断出甲、乙两国间人口迁移方向。甲国人口迁出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人口迁入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答案:(1)甲国人口向乙国迁入。甲国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就业压力大;乙国青少年比重小,老年人比重大,劳动力不足。
(2)甲国:可以缓解就业压力,获得外汇收入。乙国:可以缓解劳动力不足,促进经济发展。
(3)图略,要求图例或注记正确,图形美观。高考达标练 水循环和洋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鞍山模拟)下图为水循环和岩石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水循环与岩石循环有直接联系的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下渗
D.径流
2.关于两种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种循环动力来源相同
B.水循环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C.岩石循环以内力作用为主
D.水循环活跃的地区岩石循环也活跃
解析:1.D 2.C 第1题,径流对岩石具有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属岩石循环的外力作用环节。第2题,水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太阳辐射,以外力作用为主;岩石循环的动力来自于地球内部,以内力作用为主;沿海地区水循环活跃,板块交界处岩石循环较为活跃。
(2017·绍兴模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干旱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南省三亚市“海绵城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完成3~4题。
3.建设“海绵城市”对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地表径流
B.减少大气降水
C.减少植物蒸腾
D.减少地下径流
4.三亚某校学生为建“海绵城市”献计献策,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填湖建绿地公园
B.城区河道内建坝
C.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地面铺设透水砖
解析:3.A 4.D 第3题,“海绵城市”的建设即对城市部分下垫面进行相应的改造以增强降水时下垫面的吸水、渗水、蓄水、净水功能,“海绵城市”的建设将会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增加植物蒸腾。第4题,填湖造陆与市内河道建坝会产生明显的负面效应,地下水开采应合理适度不宜一禁了之,城市铺设透水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是一个相对可行合理的措施。
乌拉尔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南部,流经俄罗斯联邦及哈萨克斯坦,注入里海,全长2
428
km,是世界第四大内流河,为欧洲与亚洲的界河。读图完成5~6题。
5.乌拉尔河的主要补给水源为(  
)
A.雨水
B.地下水
C.季节性积雪融水
D.高山冰雪融水
6.乌拉尔河不同河段流量状况有明显差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源头到河流下游流量逐渐增加
B.①至②河段汇入支流多,下渗量小,河流流量大
C.②至③河段降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变化小
D.①至③河段蒸发量逐渐减少
解析:5.C 6.B 第5题,根据乌拉尔河流量季节分配状况可知,乌拉尔河的汛期在4~5月,该河流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度,冬季积雪在春季融化汇入河流形成春汛。第6题,由图示信息可知,乌拉尔河从源头到河流下游径流量由少到多再到少;自北向南,冻土层从有到无,下渗量逐渐增加,蒸发量逐渐增加。
下图示意太平洋东部某海域洋流流向。读下图,完成7~9题。
7.关于a、b两处洋流的流向,叙述正确的是(  
)
A.a洋流向东南流,b洋流上升
B.a洋流向西北流,b洋流下降
C.a洋流向西北流,b洋流上升
D.a洋流向东南流,b洋流下降
8.M地沿岸海域渔场的成因主要是(  
)
A.寒暖流交汇
B.b洋流上升影响
C.a洋流性质影响
D.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9.下列关于M处的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向低纬延伸的原因,组合正确的是(  
)
A.热带雨林——西风影响
B.热带草原——南赤道暖流的影响
C.热带沙漠——秘鲁寒流影响
D.热带季风——地势南高北低
解析:7.C 8.B 9.C 第7题,由经纬度可知,该处为南美洲西海岸地区,由此可判断出a洋流为秘鲁寒流,b为上升流。第8题,M地沿岸海域为秘鲁渔场,是海底洋流上升,将海底营养物质带到表层而形成的。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S~30°S大陆的西岸受副高和信风影响形成了热带沙漠气候,秘鲁寒流使沿岸的热带沙漠气候向低纬延伸。
下图中甲、乙为北半球某大洋西侧表层水温等值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选项中对甲、乙两处洋流性质及其分布的纬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寒流—55°
B.乙—暖流—55°
C.甲—暖流—25°
D.乙—寒流—25°
11.乙洋流对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①欧洲西部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 ②撒哈拉沙漠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沿岸 ③纽芬兰渔场的形成 ④海参崴港冰封期较长 ⑤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⑤
解析:10.C 11.B 第10题,北半球大洋西侧在中低纬度(30°附近)是暖流,等温线凸向高纬(向北凸),中高纬度(60°附近)是寒流,等温线凸向低纬(向南凸);据此判断,甲是暖流,分布在中低纬度,乙是寒流,分布在中高纬度。第11题,乙是寒流,欧洲西部受暖流影响,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高,与乙无关,①错。撒哈拉沙漠向西延伸到大西洋沿岸,是受大洋东岸寒流影响,乙位于大洋西岸,②错。纽芬兰渔场的形成是受大洋西岸寒、暖流交汇影响,③对。海参崴港冰封期较长与大洋西岸寒流有关,④对。美国加利福尼亚地区森林火险等级高,可能受大洋东岸寒流影响,⑤错。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成都模拟)读某地地形地质剖面——水循环局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32分)
(1)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哪种水循环过程?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怎样?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什么?其主要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2分)
(2)在哪些自然条件下,环节⑥输水量会很大?
(10分)
(3)图中,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对当地环境产生哪些可能的影响?
(10分)
解析:第(1)题,读图,D处建一海水淡化工厂,从水循环角度,其类似于海陆间大循环。图示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补给关系在西部平原地区是双向互补,东部山区是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是单向补给。目前,人类活动施加影响最多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地表径流。主要的具体措施是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第(2)题,读图,环节⑥是下渗,输水量会很大的条件包括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植被覆盖好,涵养水源能力强等。第(3)题,如D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导致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水位下降,形成地下水漏斗区,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导致水质变坏。
答案:(1)海陆间大循环。 西部平原地区双向互补,东部山区地表水终年补给地下水(单向)。 地表径流。 跨地区调水、修建水库。
(2)①降水多,降水历时长、强度小;②地面坡度小,岩石透水性强,土质疏松;③植被覆盖好。
(3)①地下水短缺,甚至枯竭;②形成地下水漏斗区(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甚至塌陷;③海水入侵,污染地下水(水质变坏)。
13.下图为某大洋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24分)
(1)图中丙海区冬季盛行________风,受其影响,该海区洋流呈________方向流动。(6分)
(2)有专家设想,利用洋流运送南极冰山解决乙地区的缺水问题。请你设计一条合理的全程利用洋流运送冰山的路线,在图中的洋流上用箭头标出线路。(6分)
(3)丁地沿岸海域夏季水温明显低于同纬度的甲地,请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角度进行分析。(12分)
解析:第(1)题,丙海区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受此影响,该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第(2)题,在利用洋流运送冰山的过程中,在南印度洋利用中低纬度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在北印度洋利用季风洋流。第(3)题,丁地沿岸海域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上升补偿流,该洋流为寒流,具有降温的作用。
答案:(1)东北季 逆时针
(2)略。(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南赤道暖流—季风洋流)
(3)夏季,丁海区沿岸盛行西南季风,吹离岸风,沿岸水面降低;底层水温较低的海水上升补偿,形成寒流;寒流降温减湿的作用使得丁海区夏季气温较低。基础落实练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
一、练小题·夯基础
(2017·山东泰安期末测试)2014年3月21日,新疆首条50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开始架设首段导线,标志着“疆电外送”工程建设全面提速。读疆电外送线路图,完成1~2题。
1.“疆电外送”工程主要输送的是(  )
A.煤电和水电     
B.核电和水电
C.煤电和风电
D.水电和地热发电
2.哈密地区的优势和特色是(  )
A.农作物复种指数高,粮食单产高
B.天然气资源丰富,为西气东输的起点
C.气温日较差大,致使瓜果特别甜
D.坎儿井是当地人挖的水窖,用以收集雨水
解析:1.C 2.C 第1题,新疆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和风能资源,所以“疆电外送”工程主要输送的是煤电和风电。第2题,哈密地区积温3
950~4
600
℃,属于暖温带,热量条件能够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但农业发展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水分仅能够满足一年一熟,即农作物复种指数低;西气东输的起点位于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哈密地区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稀少,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利于营养成分的积累,使瓜果特别甜;坎儿井是中国新疆特有的一种利用地下水通过地下渠道灌溉农田的水利设施,因此C选项正确。
(2017·江苏常州一模)2014年12月12日下午14时32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长度1
432
km)工程正式通水。图示为南水北调中线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大汉江下游的防洪压力
B.有利于提高晋煤外运的能力
C.有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
D.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
4.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是(  )
①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②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 ③地面硬化,降水利用率低 ④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 ⑤植被缺乏,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②④⑤
解析:3.D 4.B 第3题,由于大量调水,汉江水量减小,使得汉江中下游的防洪压力减小,A项错误;晋煤主要是靠铁路运输,不是水运,B项错误;无法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灾害,故C项错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北方地区的缺水状况,可以带动沿线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所以D正确。第4题,黄淮海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有降水较少,径流量不足;人为原因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的污染浪费严重。
(2017·昆明二模)下图为2012年我国新疆LNG(液化天然气)站点分布图。读图,完成5~6题。
5.影响新疆LNG站点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资源
B.市场
C.交通
D.技术
6.我国将在今后若干年内大力建设LNG站点,其建设的主要意义是(  )
A.大大改善我国大气质量
B.促进西气东输工程建设
C.积极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
D.减轻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压力
解析:5.C 6.A 第5题,资源、市场、交通、技术都是影响新疆LNG站点分布的因素,结合图可知,天然气站主要沿国道分布,故选C。第6题,液化天然气简称LNG,主要成分是甲烷,无色、无味、无毒且无腐蚀性。燃烧后对空气污染非常小,放出的热量大。大力建设LNG站点的主要意义是改善我国大气质量。故选A。
(2017·安徽百校联考)目前,上海市正计划用3~5年时间把四万余家石油、化工、纺织、电子电器、能源等企业转移出沪(下图)。此次上海产业转移将向江西倾斜,重点是九江。据此完成7~8题。
7.九江成为此次上海产业转移重点地区的主要因素是(  )
A.油气等资源丰富,降低运费
B.市场广阔,降低交易费用
C.科研力量雄厚,技术支持度高
D.有一定产业基础,劳动力丰富
8.此次上海—九江产业转移带来的影响主要是(  )
A.放慢上海市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
B.上海城市功能转型、产业升级加快
C.导致上海市长期性就业率下降
D.压制了九江市的工业化发展
解析:7.D 8.B 第7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市资源、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向我国中西部转移,目的是利用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江西油气资源欠缺,科研力量不足;欠发达地区产业协作、政企协作等能力差,交易费用较高。第8题,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对移出区来说,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速度,虽短期导致就业率下降,但从长期看随经济加快发展会提高就业率;对产业移入区来说,缩短了产业升级和调整时间,促进了工业化发展。
(2017·山西质检)工业专业化指数,通常用来衡量某一地区工业专业化程度及其在高一级区域中的地位,数值越大表示专业化程度越高。读2012年江苏省工业专业化指数的区域示意图,完成9~10题。
9.甲、乙、丙、丁四地区中,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的是(  )
A.甲向乙转移
B.乙向丙转移
C.丙向丁转移
D.丁向乙转移
10.有助于乙地区工业结构优化的措施是(  )
A.产品专注国际市场
B.促进工业生产自动化
C.营造创新的工业环境
D.降低劳动力工资水平
解析:9.D 10.C 第9题,产业转移一般规律是低端产业由经济较发达地区转移到较落后地区。图中丁地区工业以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说明该地经济较发达;而乙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说明经济较落后。故丁向乙转移符合产业转移规律。第10题,乙地区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较少,应该优化工业环境,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工业生产自动化可以提高效率,与工业结构优化无关。
(2017·河北衡水中学二模)中国制造,这张年轻的面孔正在失去魅力,在新一轮产业升级中“哭泣曲线”已渐行渐近。跨国企业曾从欧洲到美国,到日本,到台湾,到中国内地,现在他们却选择去东南亚,去非洲。读图,回答11~12题。
11.根据“哭泣曲线”的原理,最有可能撤离中国的外资企业是(  )
A.耐克制鞋
B.可口可乐饮料
C.通用汽车
D.波音飞机制造
12.要摆脱“哭泣曲线”的影响,中国同类产品的生产企业今后发展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①加强设计、研发、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②降低能耗、工资和土地成本
③重视品牌培育,拓展市场
④改善基础设施,依靠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11.A 12.B 第11题,注意从材料和图中获取有效信息。抓住材料中企业的去向(东南亚、非洲)和图中信息,不难得出撤离中国的外资企业最有可能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而备选项中只有耐克制鞋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故选择A项。第12题,该类企业的发展与降低能耗,改善基础设施关系不大。依靠政府的资金、技术支持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降低工资和土地成本不现实。加强设计、研发投入,重视品牌培育,扩大市场影响力,符合企业的长远发展,故B项正确。
(2017·湖北七市一模)下图表示甲、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产业状况。完成13~14题。
13.关于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
①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
②阶段Ⅰ经济发展水平低于阶段Ⅱ
③甲、乙两地区都实现了产业升级
④甲地区的低端产业转移到了乙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图中箭头“→”表示产业转移,某产业发生转移的原因是(  )
A.阶段Ⅰ两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
B.阶段Ⅱ甲地区劳动力工资水平低、数量多
C.两阶段甲地区市场更为广阔
D.阶段Ⅰ后期乙地区该产业的区位优势殆尽,而甲地区区位优势明显
解析:13.A 14.D 第13题,横向看,两个阶段产业布局都是乙地区高于甲地区,说明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乙地区,故①正确;纵向看,两个地区都是阶段Ⅱ比阶段Ⅰ的产业更高端,说明实现了产业升级同时也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故②③正确。第14题,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落后产业,主要是此阶段甲地区发展此类产业比乙地区更有优势。
二、练大题·熟题型
15.(2017·宁夏石嘴山第三中学测试)下图是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调水方向,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美国太平洋沿岸为什么北部水资源富余,南部水资源贫乏?造成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从工程建设的角度看,美国的北水南调和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哪个难度大、投资高?理由是什么?
(3)澳大利亚东水西调实施后,西部调入区出现土壤盐碱化加重的现象。请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位置即可判断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并结合两个地区需水量的差异,分析其水资源的盈亏。同理可以分析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第(2)题,从工程建设角度考虑,也就是从其是否经过山地进行考虑。第(3)题,从盐碱地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加以分析回答。
答案:(1)①美国太平洋沿岸北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南部是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少;②南部城市和人口比北部多,水资源需求量大。墨累—达令盆地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农业生产需水量不断增大,且该地位于大分水岭的背风坡,降水少。
(2)澳大利亚的东水西调难度大、投资高。理由:美国输水路线位于盆地,与山脉走向一致;而澳大利亚输水路线与山脉相交,需开凿隧道,工程量大。
(3)西部调入区土壤盐碱化加重的原因:大量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治理措施:①建设排水工程,做到有灌有排;②推广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③调整种植结构,减少耗水量大的农作物种植面积等。高考达标练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7·烟台一模)动物研究人员经常为野生动物戴上一种特制的项圈,然后把它们放归大自然,以持续追踪并了解动物的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这种做法主要依靠的科学技术是(  )
①RS ②GIS ③GPS ④GPRS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选B 能追踪说明运用了GPS技术;要了解动物生活状况和活动范围,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则运用了GIS技术。
(2017·大兴模拟)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依据图文材料,完成2~3题。
2.这一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A.GPS—RS—GI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3.“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在数字城市规划中不能用于(  )
A.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B.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
C.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
D.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解析:2.D 3.D 第2题,结合材料“首先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应用到RS,“经过系统分析”应用到GIS,“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应用到GPS。第3题,“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可以分析应急避难场所数量、确定市区停车场的规模、决策公交线路合理布局,但无法统计城市流动人口数量。
在地理科学中,常采用叠加分析来进行一些地理事物的规划与选址。结合下图,完成4~5题。
4.在上述选址过程中进行叠加分析时,需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IS
B.RS
C.GPS
D.BD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5.通过叠加分析处理,图示选址最适合建设(  )
A.大型钢铁厂
B.自来水厂
C.奶牛场
D.煤炭的开采与加工厂
解析:4.A 5.B 第4题,GIS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故选A;RS主要用于获取信息;GPS主要用于定位;BDS为我国自主研发,和GPS性质类似。第5题,由图可知,该选址人口稀少,植被保护好,地质条件适宜,特别是水质状况良好,因此最适合建设自来水厂。
结合某日四川气象干旱监测图,回答6~7题。
6.要持续监测该地区的旱情,需要运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为(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7.该幅干旱监测图的绘制主要是依赖(  )
A.GPS
B.GIS
C.RS
D.数字地球
解析:6.C 7.B 第6题,RS(遥感)可用于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够持续监测旱情等灾害的发展。第7题,该图的绘制需要对多种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因而需要运用GIS。
棉花遥感识别是棉花种植面积遥感估算的关键,下面是我国北疆地区不同时期棉花光谱信息与其他作物光谱信息的曲线分析图。图中前3个波段为可见光波段(分别为蓝波段、绿波段、红波段),第4波段为近红外波段。读图回答8~9题。
8.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的最佳波段是(  )
A.蓝波段
B.绿波段
C.红波段
D.近红外波段
9.根据图中信息及相关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份和9月份相比,棉花遥感识别最佳时期在6月份
B.盛絮期棉花反射率明显降低
C.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D.北疆地区发展棉花种植业的优势是耕地面积广大,便于大规模的机械化操作
解析:8.D 9.B 第8题,6月份,1、2、3波段都可以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9月份,只有4波段容易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其中,最佳波段应为近红外波段。第9题,读图分析可知,在4波段,9月份比6月份更易把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A错。盛絮期有3个波段很难通过遥感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6月份却有3个波段容易通过遥感将棉花从其他作物中识别出来,说明棉花9月份反射率降低了,B对。南疆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产棉区,C错。新疆棉花种植的优势是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养分积累,棉花质量好,北疆地区耕地主要分布在绿洲上,面积较小,D错。
2015年12月22日,“数字泸州”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专家验收。在电子地图的基础之上,“数字泸州”整合了泸州住建、公安、工商、旅游、水务、城管、公安交警、统计、国土、防灾减灾等数据资源于一体,不仅有卫星地图视角,还有三维地图视角,该平台建成了泸州市全域唯一、权威、共享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据此完成10~11题。
10.有关“数字化城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数字化城市”就是指因特网
B.“数字化城市”就是“信息高速公路”
C.“数字化城市”是用数据通信技术使城市信息的表达方式日益“数字化”
D.“数字化城市”只能方便人们的生活,并不能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11.“数字化城市”应用的技术有(  )
①高速网络技术 ②遥感技术 ③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④虚拟现实技术 ⑤GPS技术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10.C 11.D 第10题,“因特网”、“信息高速公路”只是“数字化城市”的一部分,数字化城市不仅能方便人们的生活,还能创造财富。第11题,数字化城市是数字地球的一部分,凡是数字地球能用到的技术,同样适用于数字化城市。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4年8月10日晚,中国第六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考船到达76°42′N,151°4′W设立短期冰站进行科考作业,这标志着此次北极科考的冰站作业全面展开。
材料二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向北极前进过程中想要随时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和所处的地理坐标,需要用到的地理信息技术是__________,该项地理信息技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8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图像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目前遥感技术在各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列出卫星遥感技术的三个应用领域及相关的课题名称。(12分)
序号
应用领域
课题名称

防灾减灾
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1
资源普查
2
农作物估产
3
工程建设及规划
(3)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熊的生存带来了影响,请设计一个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研究北极熊生存状态的具体方案。(8分)
解析:第(1)题
,全球定位系统能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并具有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第(2)题,可从防灾减灾、资源普查、农作物估产、工程建设及规划等方面设计研究课题。第(3)题,利用GPS技术实时对北极熊的行踪进行监测,可了解北极熊的生存状态。
答案:(1)GPS 全球性 全天候 连续性 实时性(答出三个即可)
(2)(课题名称合理即可)
序号
应用领域
课题名称

防灾减灾
长江流域洪水动态分析
1
资源普查
野生藏羚羊种群数量及分布
2
农作物估产
江淮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及产量分析
3
工程建设及规划
青藏铁路选线分析
(3)给北极熊佩戴装有GPS信号发射装置的项圈,GPS信号发射装置每天都向卫星发送信号;科研人员利用互联网查询、记录项圈的移动轨迹。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2015年1月8日,中国第31次南极科考队成功完成了维多利亚地难言岛新建科考站的地质勘查任务。计划年底在此开工建设中国第五个南极科考站。从1985年开始对南极进行首次科考活动以来,我国已成功建立了五座科学考察站(南极4座,北极1座)。极地科学考察通过调查、试验、研究等活动掌握了大量的极地环境数据信息,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材料二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除了美国已经在成熟商业化运行的GPS系统外,中国的北斗系统、欧洲的伽利略系统、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还都在建设中。
(1)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持续开展了近30年,采集了大量极地科学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管理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________,对这一技术的利用,叙述错误的是________。(8分)
A.方便查阅南极地区的三维地图及地图信息
B.可以对南极附近地区冰川、海岸线的变化进行观察分析
C.对防止极冰融化提供治理的技术
D.对地物相关信息的分析采用数字化处理
(2)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主要利用了地理信息技术中的哪一个?(4分)
(3)全球定位系统(GPS)除能够提供精确的定位技术外,还能够提供哪些服务?(8分)
(4)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环境进行研究,除了上述应用外,还有哪些用途?试举例说明。(8分)
解析:
第(1)题,对大量数据的管理,可利用GIS技术。第(2)题,对农作物估产及防灾减灾主要是利用遥感技术。第(3)题,全球定位系统(GPS)除能进行精确的定位外,还能够提供测速、授时、导航等服务。第(4)题,可从“3S”技术的应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答案:(1)GIS C (2)遥感技术。(3)测速、授时、导航。(4)进行资源的普查和城市环境管理等。规范增分练 区域资源开发
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纳米比亚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是其主要经济支柱,90%的矿产品用于出口,出口收入占国家总出口收入的一半以上。我国在该国西部投资有铀矿项目,是中非经贸合作的标志性工程。下图中甲城市为该国首都,是该国第一大城市。
(1)分别说出甲、乙两城市设立铀矿项目公司总部的优势。
(2)就该国如何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出合理化建议。
(3)我国欲加大对该国矿产开发的投资力度,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甲城市为该国的首都,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乙城市为港口城市,且靠近原料产地,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入手分析各自的优势即可。第(2)题,该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矿产资源丰富,但资金、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可从加大科技投入,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同时发挥资源优势,加大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力度,改善交通,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外资金等方面分析。第(3)题,本问为开放性设问,结合影响工业发展的因素(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即可。若赞成,需答出该国工业发展的优势条件,若不赞成,需答出该国工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1)甲城市:为该国首都,基础设施较完善;陆上交通便利;信息通达度较高。
乙城市:靠近铀矿产地;港口城市,海陆交通便利。
(2)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提高矿产品的附加值;拓展交通,完善基础设施;加大资源的勘探力度等。
(3)赞成。该国矿产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劳动力成本低;交通条件比较便利;有利于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等。
或不赞成。该国制造业不发达,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内市场条件差;劳动力素质低;科技水平较低等。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示意世界某区域图。
材料二 下表示意图中A、B、C三座城市降水量统计(单位:mm)。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A城
106.4
95.1
105.8
85.3
75.6
53.2
26.8
80.8
98.6
153.0
110.5
81.1
B城
49.3
44.4
49.5
58.8
70.7
90.4
66.4
51.2
51.4
40.3
54.3
57.5
C城
32
31
29
38
55
63
52
51
40
33
52
40
(1)根据材料二,简述与B城相比,A城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多瑙河C城段冬季至春季径流量总体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原因。
(3)简述多瑙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对下游地区工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二数据分析,与B城相比,A城降水总量大,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根据材料一图分析,A城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第(2)题,多瑙河在C城段,冬季以降雪为主,气温低,流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增多。且冬季至春季,降水量有所增加。所以径流量总体是逐渐变多。第(3)题,多瑙河干流开发梯级水电站,为下游地区提供较稳定的水源,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有利于工业产品运输。
答案:(1)特点:降水总量大;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冬季降水较多,夏季降水较少。
成因:位于沿海地区,冬季西风带来了丰富水汽;受地形阻挡,水汽抬升,多地形雨;夏季受副高控制,多下沉气流,降水少。
(2)特点:逐渐变多。原因:冬季以降雪为主,气温低,流量小;春季,气温回升,冰雪融水增多;冬季至春季,降水量有所增加,径流量增大。
(3)提供较稳定的水源;提供廉价的水电;改善了河流通航条件,有利于工业产品运输。
3.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北盘江上游地区略图。
材料二 花江示范区位于北盘江花江河段峡谷两岸,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占比达88.07%,曾是贵州省石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地方,岩石裸露面积占比在80%以上。1997年该示范区森林覆盖率仅为3%,水土流失面积占比在80%以上。该示范区虽然水资源丰富,但石漠化程度高,山高坡陡,无水资源赋存条件,干旱频率高达90%。
(1)试分析花江示范区石漠化危害严重的自然原因。
(2)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分析北盘江上游地区的工业发展方向。
(3)结合材料信息,指出北盘江流域今后的开发方向。
解析:第(1)题,石漠化的产生与该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状况密切相关,结合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从这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第(2)题,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在工业生产中,推广清
洁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第(3)题,流域开发方向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流域内产业的发展,二是流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及环境污染的治理。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流域的地理特征,因地制宜地发展能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具体可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分析。
答案:(1)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于夏秋季节;喀斯特地貌区土壤发育不良,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低。
(2)重点发展采矿、电力、冶金等工业;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延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倡导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轻工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力度。
(3)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以北盘江的梯级开发为核心,加大水能资源的开发力度,加快能源基地建设;发展有色金属冶炼业;应用生物、工程等措施加强对石漠化的治理;利用喀斯特地貌、黄果树瀑布等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
[名师指导]
————————————————————————————————————————
区域资源开发类题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重点关注资源型区域的开发与综合治理,一般分析思路为:分析资源的类型、分布→评价资源开发条件 有利与不利两方面 →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环保与治理两项 。,另一类是重点关注河流特征、开发、利用及综合治理,特别是把田纳西河、长江流域的整治经验,运用到其他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中去。
————————————————————————————————————————基础落实练 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练小题·夯基础
(2017·广州一模)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中国农业经历千年形成的粮食产销格局在最近的30年间被彻底改变了。下图为中国粮食产销格局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引起“南粮北运”向“北粮南运”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化     
B.城市化地区差异
C.人口分布变化
D.土地生产力差异
2.影响东北地区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人均耕地多
B.高速铁路的建设
C.全球变暖、热量条件改善
D.新品种、新技术广泛应用
3.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气候条件
B.铁路运输
C.生产水平
D.市场需求
解析:1.B 2.A 3.B 第1题,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南方改革开放程度高,经济发展快,城市化快速发展,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同时大量耕地种植经济作物,导致南方粮食产量下降;而北方城市化程度较低,粮食种植面积较大。故出现了粮食供给与运输的变化。第2题,借鉴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知识可知,地广人稀是形成商品谷物农业基地的基础。人均耕地多是东北成为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的原因。第3题,“北粮南运”说明南方有市场需求、北方有粮食供应。当前制约“北粮南运”的关键因素是我国南北方之间的运力不足。
(2017·湖南四县联考)图Ⅰ为某城市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图中A地大力推广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具体做法如图Ⅱ所示)。当地农民将土壤堆高起垄,在垄中播种马铃薯及施肥,然后覆盖稻草,待马铃薯萌芽出土后再将垄沟的泥土覆盖在稻草上。马铃薯为喜光、喜水作物,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
℃适宜)且土壤透气性好,宜施有机肥、忌渍水。据此完成4~5题。
4.图甲中最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5.关于该地马铃薯种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垄沟可以发展渔业,增加农民收入
B.夏季种植,秋季收获利于马铃薯生长
C.覆盖稻草能增强土壤透气性,增加土壤有机质
D.稻草覆盖技术能增大昼夜温差,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解析:4.C 5.C 第4题,丙处海拔低、北部有山地阻挡冬季风,故冬季较温暖;同时紧邻城区和湖泊,风景秀丽,适合布局冬季度假区。第5题,材料中提及马铃薯要求透气性好的土壤;先覆盖稻草,然后在上面又覆盖土层,这样可增加土层的有机质含量和透气性能,故C正确;注意图中垄沟内无水,不能发展渔业,故A错误;马铃薯要求地温较稳定(12~15
℃适宜),则该地(纬度低)夏季气温高,不利于马铃薯生长,故B错误;覆盖稻草会减小温差,故D错误。
(2017·安徽省四校高三联考)图a和图b是基于遥感反映的中国耕地多年平均复种指数(1999~2013年)的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6~7题。
6.我国实行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的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的(  )
A.2.88%
B.44%
C.56%
D.0.13%
7.东北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但其复种指数较低,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
A.土壤条件
B.地形条件
C.热量条件
D.水源条件
解析:6.B 7.C 第6题,从复种指数来看,一年一熟的种植制度复种指数应该≤100%,故我国实行一年一熟种植制度的耕地比例为40.60%+2.88%=43.48%,大约为44%。第7题,我国东北地区由于纬度高,热量条件差,无霜期短,气候生长期短,故其复种指数低。
(2017·西安月考)下图示意我国1980~2011年肉牛产业发展重心的变化。读图,完成8~10题。
8.吸引肉牛产业发展重心移动的主要地区是(  )
A.黄土高原和新疆牧区
B.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
C.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
D.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
9.引起我国肉牛产业重心转移的主要原因是(  )
A.饮食习惯的改变
B.牧区土地荒漠化面积的扩大
C.市场需求的变化
D.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支持
10.东部地区承接肉牛产业的有利条件是(  )
A.山地多,草场资源丰富
B.便利的交通
C.粮食、秸秆等饲料充足
D.气候条件适宜
解析:8.B 9.C 10.C 第8题,由图可知,自1980~2011年的30多年间,肉牛产业发展重心由西北地区的甘肃省移动到华北平原地区的河北省,所以,吸引肉牛产业发展重心移动的主要地区是东北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第9题,肉牛产业的主要产品是牛肉,因此决定其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市场。第10题,东部地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东部农业生产的粮食任务压力减小。由于市场需求的扩大,再加上我国东部地区粮食、秸秆等饲料充足,具备了承接肉牛产业的条件。
所谓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一般以一个或两个(有少数的城市群是多核心)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中心,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读我国主要城市群、经济区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城市群增多说明(  )
A.城乡差距加大,人口迁移加快
B.城市结构趋向不合理
C.人口集中,有利于社会进步
D.集聚效应明显,促进区域城市共同发展
12.导致我国城市群区域分布差异明显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通达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人口分布
D.区域开发早晚
解析:11.D 12.B 第11题,城市群的建设可促进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城乡差距变小;发展城市群,有利于区域城市结构趋向更合理;人口合理分布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集聚效应可以使城市间联系加强,进而形成城市群,促进区域城市共同发展。第12题,由图可知,我国大规模的城市群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相对偏少且规模偏小,这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水平差异造成的。
(2017·福建厦门二中测试)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人口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通常用来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一般认为,城市首位度小于2,表明结构正常、集中适当;大于2,则存在结构失衡、过度集中的趋势。读我国各地区城市首位度统计,回答13~14题。
东部经济地带
中部经济地带
西部经济地带
平均值
广东
平均值
湖北
平均值
青海
1984年
2.33
5.22
2.51
7.62
4.96
10.26
1997年
1.99
3.85
2.32
5.88
4.17
8.39
13.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主要是因为(  )
A.中西部自然条件差,自然资源在首位城市分布集中
B.土地面积大,城市数量多,发展快
C.区域经济落后,城市体系不完善
D.政策优惠,集中发展首位城市
14.造成从1984年到1997年的13年间,广东的城市首位度大幅度降低的原因是(  )
①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城市化进程的推动 ③逆城市化现象的推动 ④产业转移导致大量人口和资产外迁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①④
解析:13.C 14.B 第13题,城市首位度反映该国或地区的城市规模和人口集中程度;根据城市首位度的含义可知,城市首位度大,说明城市规模大,城市发展不合理。中西部地区城市首位度过高,说明因区域经济落后,片面发展首位城市,大城市的规模过于庞大,其他城市发展缓慢,城市体系不完善,C项正确。第14题,改革开放后,深圳、珠海、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及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使城市化体系逐渐完善,故选B项;1984~1997年城市化处于发展阶段,没有出现逆城市化。
二、练大题·熟题型
15.(2017·南昌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广东徐闻县地处雷州半岛中国大陆陆地的最南端,徐闻县的菠萝产量占到全国菠萝总产量的40%以上,被称为“菠萝的海”,是全国最大的菠萝生产基地,近年来该地菠萝远销全国各地,深受欢迎。雷州半岛素有“红土地”之称,土质大部分为砖红壤土,呈酸性,属丘陵缓坡台地地貌。
材料二 菠萝产业关系图。
材料三 广东徐闻县气候统计表。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日均最高气温/℃
21
22
26
30
32
33
33
32
31
29
26
22
日均最低气温/℃
16
17
19
23
25
26
26
26
25
23
20
17
平均降水总量/mm
14
28
34
59
145
166
169
182
167
134
42
27
(1)依据材料推测菠萝的生长习性。
(2)结合材料二,简述徐闻县的菠萝产业给当地社会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
(3)分析徐闻县菠萝产业近年来发展快的主要原因。
解析:第(1)题,该地盛产菠萝,则该地自然条件应适应其生长。由气候资料可知,该地气温高,说明菠萝喜高温;多丘陵缓坡台地,说明排水好,则菠萝怕涝;缓坡光照较好,说明喜光;多酸性土壤,说明适应酸性土壤。第(2)题,从菠萝产业关系图中可看出提供了工业原料,进行了农产品深加工,则增加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第(3)题,注意“近年来该地菠萝远销全国各地”,表明主要是社会经济条件改善了,可从市场、交通、政策及生产技术等角度分析。
答案:(1)喜高温;喜光;耐旱(怕涝);适应酸性土壤。
(2)提供了工业原料;增加了就业;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入。
(3)交通运输(冷藏保鲜技术)发展;市场需求扩大;政策扶持;农业生产技术发展。高考达标练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常考3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合肥二模)读某年京津冀地区蔬菜生产区域分布图,完成1~3题。
1.京津地区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萎缩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需求减少     
B.水热条件变差
C.高铁运输便利
D.生产成本提高
2.与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相比,冀北高原种植错季蔬菜的优势条件有(  )
①夏季气候凉爽 ②光照资源丰富 ③昼夜温差大
④土壤肥力高 ⑤水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④⑤
3.京津冀地区各蔬菜生产区的发展方向合理的是(  )
A.都市型蔬菜生产区建立规模化、专业化基地
B.山地丘陵蔬菜生产区打造优质生态特色基地
C.山前平原蔬菜生产区建立大型出口创汇基地
D.冀东南蔬菜生产区积极发展采摘、观光基地
解析:1.D 2.A 3.B 第1题,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京津地区对蔬菜的需求量会增大,但同时用工、用地成本增加,导致当地种植面积减小。第2题,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多,较冀北高原水资源丰富;冀北高原海拔高而夏季气候凉爽,降水少而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燕山、太行山山前平原多为冲积扇而土壤更肥沃。第3题,采摘、观光基地适宜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发展,故D错;山前平原具有土地规模大的优势,可发展规模化、专业化基地,故A、C错;山地丘陵地区环境质量好、农业种类多,适宜发展优质生态特色基地,故B正确。
(2017·巴蜀模拟)我国东北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乌克兰玉米带并称为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结合下图,回答4~5题。
4.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的玉米生产(  )
A.区域专业化和机械化水平高
B.商品率高,大部分用于出口
C.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
D.家庭农场为主
5.要实现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的可持续发展,下列措施可采取的是(  )
A.毁林开荒、扩耕,以获得持续增产
B.增施化肥、农药,以提高玉米产量
C.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
D.利用玉米秸秆,大力发展沼气
解析:4.C 5.C 第4题,与美国、乌克兰的玉米种植相比,我国东北玉米生产的科技投入少,国际市场竞争力不足。第5题,我国东北黄金玉米带可以通过延长玉米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提高玉米的附加值,促进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017·嘉峪关期中考试)东北大米生产中很少用农药,堪称“绿色大米”,以其质优而畅销全国。据此回答6~7题。
6.与东北大米质优无密切关系的是(  )
A.冬季低温
B.夏季白昼长
C.黑土养分丰富
D.年温差大
7.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都是我国产粮“大户”。两区域相比,东北平原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水热条件好
B.生产规模大
C.土壤肥沃
D.交通便利
解析:6.D 7.B 第6题,东北地区纬度高,冬季气温低,能冻死害虫,故病虫害少;夏季白昼时间长,光照充足,有利于有机物的合成;再加上黑土养分丰富,大米质量好;年温差的大小对稻米生长影响不大。第7题,东北地区地广人稀,粮食生产规模大,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且当地粮食消费量小,故商品率高。
(2017·福建福州测试)下图示意1978~2004年黑龙江垦区粮食总产量与水稻产量的变化。读图回答8~9题。
8.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的提高
B.耕地面积的扩大
C.交通条件的改善
D.市场需求的变化
9.该地区粮食结构变化最可能导致该地区(  )
A.土地盐渍化
B.温室效应增强
C.水资源短缺
D.土地沙漠化
解析:8.D 9.C 第8题,市场需求是决定农民种植什么作物、种植面积大小的关键条件,D对。土壤肥力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状况的因素,与粮食结构无关,A错。耕地面积扩大,总产量增加,对粮食结构影响不大,B错。交通条件改善不会影响粮食结构的变化,C错。第9题,读图可以看出,粮食结构变化主要是水稻的产量增加,说明水稻种植面积增大。水稻生产需水量大,可能导致该地区水资源的短缺,C对。土地盐渍化是不合理灌溉造成的,A错。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不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B错。水稻产区用水量大,土壤水分含量高,不会出现沙漠化,D错。
(2017·江西师大附中联考)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表崎岖,为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山峦连绵,奇峰挺拔,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形成的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四大农业遗产之一。读图回答10~11题。
10.与该种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密切相关的要素是(  )
A.农业技术
B.养殖技术
C.地理环境
D.灌溉系统
11.该农业模式的功能不包括(  )
A.具有适应市场的灵活性
B.农产品的品质优越
C.减轻了环境污染
D.减少了农业的田间管理
解析:10.C 11.D 第10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山地多,水与田少,所以该种农业生产模式主要受地理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第11题,该农业为混合农业,所以能灵活应对市场;由于没有受到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好,但不可能减少农业的田间管理。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山东滨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6分)
阿拉伯胶由胶树分泌形成,在食品、医药、化妆品等产业上有广泛应用。胶树扎根较深,能大量吸收地下水,最适宜生长在雨季短、旱季长的热带地区。种植胶树5年后方可采胶,每年10月份出胶,一年内仅能收胶3次,主要依靠人工采胶。
苏丹树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下图中甲区域(胶树种植区北部)是该国胶树最适宜的生长区。近年来国际市场供不应求,但该国却遇到了增产难度大的问题。
(1)分析甲区域比种植区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自然原因。(8分)
(2)分析目前该国树胶产量难以大幅提高的原因。(8分)
(3)政府决定在乙区域发展胶树种植业,是利大还是弊大,请你作出评价。(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和图,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和甲处的纬度位置推测出甲处比南部更适合胶树生长的有利自然条件。第(2)题,结合材料信息,可从胶树的生长习性导致的生产效率低、单产水平低和当地生产技术落后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可从该区域的位置、气候、水源、生态、劳动力以及交通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纬度较高,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时间较短,雨季较短;受东北信风控制的时间较长,旱季较长。
(2)胶树生长周期长,产量增速慢;胶树出胶时间短,单产低;热带草原气候区,降水量变化大,产量不稳定;农业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
(3)弊大。理由:该区域接近沙漠,降水少,胶树成活率低;胶树生长吸取大量地下水,使地下水位下降,破坏生态环境;采胶需大量劳动力,该区域劳动力不足;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落后,不利于规模化、商品化生产和商品出口。
13.(2017·河北衡水中学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野樱桃李是世界上濒临灭绝的野生果木,它具有喜光、喜温凉、喜潮湿的生长习性,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伊犁,下图示意野樱桃李等野生果木的分布。1993年专门从事樱桃李开发的甲饮料公司在该区域成立,至2010年该公司的樱桃李饮料已成为新疆三大品牌饮料之一。2014年甲公司决定进一步拓展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与此同时,野樱桃李生长地生态环境在不断恶化,出于生态保护的考虑,公司尝试在伊犁河谷仿生试种野樱桃李,但因冬季河谷气温较低,导致野樱桃李大量死亡。原料危机已经成为制约甲公司发展的瓶颈。
(1)从地形角度指出图中野樱桃李的分布特点。(6分)
(2)简析野樱桃李仿生试种区冬季气温较低的原因。(6分)
(3)简析当前甲饮料企业拓展市场的优势条件。(8分)
(4)试为甲饮料公司克服原料危机提出合理化建议。(10分)
解析:第(1)题,图示野樱桃李主要分布在博洛霍罗山的南坡,海拔在1
000~1
500
m之间且密集分布在两条沟谷中。第(2)题,首先明确野樱桃李仿生试种区在图中的位置,然后分析冬季气温低的原因;图示仿生试种区纬度低于原生地,则气温低的原因与地形有关;又因海拔也低于原生地,故可能与地形因素导致的气流作用有关。结合该地冬季受西风影响较大,可得出答案。第(3)题,可从品质、交通、位置与市场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材料中关键信息:“1993年专门从事”“野樱桃李”,以及图中多种交通线、边疆位置等方面回答。第(4)题,原料危机关键是原料不足,可从人工种植区选址、野生物种区保护,以及提高原料利用率、寻找替代原料等角度分析。
答案:(1)位于博洛霍罗山南坡;且分布于海拔1
000~1
500
m的山地;密布于大西沟、果子沟等沟谷地区。
(2)地处河谷,且河谷走向与西风一致。地势西低东高,有利于(冬季)寒冷气流的堆积,导致冬季温度过低。
(3)原料优质(或珍贵、无污染等),产品知名度高;多年生产经营,工艺等基础好;地处边疆(靠近霍尔果斯口岸),便于拓展国际市场;公路、铁路交通便利,利于产品运输。
(4)(在1
000~1
500
m高度上)寻找适宜野樱桃李生长的人工种植区(或培育良种,增强野樱桃李的环境适应性)(或实施大棚生产),以确保原料的数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原料利用率;寻找其他野生水果替代,拓展饮料产品种类;加强野樱桃李林区的生态环境保护。高考达标练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常考4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甘肃诊断考试)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1~3题。
1.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2.“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3.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解析:1.A 2.C 3.B 第1题,南五洲位于荆江中心,属江心洲,由泥沙淤积而成。第2题,荆江段河道弯曲,水流较缓,河床被上游带来的泥沙抬高,而且上游有川江(宜宾至宜昌)大量江水汇入,使得“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第3题,蓄洪区土地利用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应注意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A项禁止开发忽略了经济效益,不利于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项没有考虑生态效益,且对分、蓄洪区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D项工程量过大,不易实施;B项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最好。
下图示意印度洋东部某火山岛,岛上分布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自19世纪下半叶该岛就开始了磷酸盐矿的开采。据此完成4~5题。
4.岛屿沿岸多悬崖峭壁,其形成原因是(  )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岩石海岸 ②火山活动使大陆板块上升
③降水丰沛,河流侵蚀严重 ④海浪侵蚀,形成海蚀地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关于该岛磷酸盐矿开发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A.岛屿东北部靠近港口和机场,便于磷酸盐运输
B.开发磷酸盐矿要特别注意对热带雨林的保护
C.磷酸盐矿日趋枯竭,使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D.废矿石中细小物质随风飘移,易造成大气污染
解析:4.D 5.A 第4题,该岛为印度洋东部的火山岛,海底火山喷发形成了岛屿的岩石海岸,岩石海岸形成后,又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了沿岸多悬崖峭壁的海蚀地貌。第5题,磷酸盐矿的运输应主要采用海运,不应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磷酸盐矿开发过程中会对原生植被造成破坏,因而要特别注意对热带雨林的保护;该岛屿磷酸盐矿开发历史较早,资源日趋枯竭,经济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废矿石处理不当,易造成大气污染。
(2017·开封模拟)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读不丹略图,回答6~7题。
6.关于该国自然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为主
B.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地势南高北低
D.位于板块张裂处,多地质灾害
7.该国虽然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但其开发利用率却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径流季节变化大,开发困难 ②资金技术短缺,开发能力不足 ③河水含沙量大,水库易淤积 ④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6.A 7.C 第6题,根据经纬网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A正确。第7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国“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所以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技术短缺,开发水能资源的能力不足,同时其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导致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C正确。
(2017·江苏无锡一模)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下图为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分布图,读图,回答8~9题。
8.下列城市中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突出,生态环境压力大的是(  )
A.大庆市
B.黑河市
C.鸡西市
D.双鸭山市
9.伊春市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是(  )
①以育林为主,禁止采伐 ②延长产业链,发展新兴产业 ③建立木材储备基地 ④积极转型,建设煤化工基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8.D 9.B 第8题,从图中读出,四选项中双鸭山属于衰退型城市,故经济发展滞后,民生突出,生态环境压力最大。第9题,题目强调林业的发展,所以排除④;禁伐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①不对;延长生产链,可以提高经济收入,实现社会效益;建立木材储备基地可以增加行业的稳定性。故选B项。
(2017·黑龙江牡丹江一中测试)生物质能是以生物为载体,将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的一种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读我国两省区生物质能资源状况表,完成10~11题。
省区
省区面积/万km2
生物质能满足状况
薪柴总量/万吨
河南
16.7
可满足一个月
34.8
江西
16.69
可满足五个月
510.67
10.关于两省农村能源利用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是一种可再生能源
B.要因地制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C.将耗能量大的企业外迁
D.大力发展核电
11.河南和江西的薪柴总量相差很大,主要原因是(  )
A.两省区面积差异较大
B.江西丘陵多,河南平原多
C.江西的水热条件更好
D.河南的劳动力少
解析:10.B 11.B 第10题,生物质能来源于太阳辐射,是一种可再生资源,但这不是农村能源的利用状况,A错;读表格内容,薪柴远远不能满足生产、生活对能源的需要,大面积种植薪炭林,不能解决我国能源不足状况,因此要因地制宜,提高能源的利用率,B正确;生物质能短缺,不能单纯从限制高耗能工业发展来寻找出路,要从改善生产工艺,降低能源消耗来考虑,C错;核电发展需要考虑资金、技术条件,两省经济、技术条件较差,不利于核电工业的发展,D错。第11题,由表中数据可知,两省面积差异不大,A错。薪柴主要分布在山区,而江西山区比例远远大于河南,B对。两地主要气候类型都是季风气候,水热条件都能满足薪柴生长,C错。薪柴总量多少与劳动力多少无关,D错。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贵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穿越崇山峻岭,在云南省境内并行奔流170多千米,形成了“三江并流”这一世界上绝无仅有的高山峡谷景观。下图示意“三江并流”及附近地区。
我国与东盟经济互补性较强,贸易额不断上升,如近年来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
(1)简述“三江并流”地区地形对河流的影响。(6分)
(2)若在澜沧江流域进行梯级开发,推测适宜大坝截流的季节并说明理由。(4分)
(3)分析澜沧江梯级开发对其航运的有利影响。(8分)
(4)分析我国与东盟“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的原因。(12分)
解析:第(1)题,仔细读题,关键词“地形”对河流的影响;由题干材料可知“三江”发源于我国青藏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由于穿越崇山峻岭,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增大;三江并流地处高山峡谷地区,流域面积较小。第(2)题,澜沧江流域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不适合大坝截流;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所以冬季适宜大坝截流。第(3)题,注意题干要求是对航运的“有利影响”,结合三峡工程对长江航运影响分析。梯级开发的库区蓄水量大,水流变缓、水位上升、可以淹没险滩,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可以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在枯水期增加下泄水量,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从而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有利于航行。第(4)题,“冷热果”贸易就是我国的冷果(亚热带、温带水果)换东盟的热果(热带水果)贸易;结合两地自然条件可知,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所处纬度低,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得“冷热果”贸易不断升温。
答案:(1)地势起伏大使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增大;地势北高南低使河流自北向南流;高山峡谷地区三江并流,使流域面积较小。
(2)冬季。降水少,河流流量较小。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较少,易于施工。
(3)库区水流变缓、水位上升,改善航行条件,延长通航里程,提高航行安全性;利用水库的调蓄能力,调节下游河流径流量,延长适航时间;通过水坝调水减少下游航道淤积。
(4)我国热带面积比重小,热带水果产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而东南亚以热带为主,亚热带、温带水果产量小;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高等。
13.(2017·岳阳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材料一 山西多年来发展了煤炭、冶金、电力、焦炭、化工和建材等以资源为核心的资源型产业,其中煤炭、冶金、电力、焦炭成为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
材料二 2015年以来,受国内外市场需求明显下降、国际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等影响,山西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成为影响经济和就业稳定的一个突出问题。山西的钢铁、煤炭行业压产能、调结构的任务迫在眉睫。
材料三 山西省煤田分布图和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1)分析山西形成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的区位条件。(6分)
(2)简析山西钢铁、煤炭行业要压产能、调结构的原因和措施。(10分)
(3)说出山西煤炭综合利用的意义。(10分)
解析:第(1)题,注意材料一中提及四大核心传统主导产业都属于资源型产业,都是对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则可从资源开发条件角度分析。第(2)题,材料二提及面临的困境: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侧面说明市场供大于求,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措施可借鉴鲁尔工业区知识,运用传统工业区整治措施(调整结构、发展交通与科技、美化环境等)回答即可。第(3)题,可从可持续发展三个内涵(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生态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同时要结合山西的具体情况。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政策支持。
(2)原因:国内外煤炭、钢铁市场需求下降;煤炭、钢铁价格下跌;行业产能过剩。
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发展科技。
(3)有利于山西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延长产业链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高考达标练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某地城市略图,该市现在计划再修建甲乙两条市外快速通道,结合地形和河流,完成1~2题。
1.该城市布局最主要的区位因素是(  
)
A.矿产资源的分布状况
B.政治经济的发展
C.交通运输的需要
D.地形和河流的分布
2.交通线路的选择建设要注意成本,甲乙两条线路的交通造价相比较(  
)
A.乙线路造价低,是由于用到了林地和滩地
B.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因素的影响
C.乙线路造价高,是由于地形、河流的影响
D.甲线路造价高,是由于政治经济因素的影响
解析:1.D 2.C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城市主要沿河流的谷地延伸,因而地形和河流的分布是影响其城市布局的主要因素。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线路多次穿过河流与山脉,修建时工程难度大,因而造价高。
(2017·九江模拟)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3~5题。
3.图中居民点分布在(  )
A.河流三角洲平原   
B.山地半山腰
C.河谷阶地
D.河流冲积平原
4.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聚落布局充分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5.随着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②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型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3.C 4.A 5.B 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图中居民点位于河谷阶地上。②位于河流沿岸,沿河发展,一般形成带状聚落。
读祁连山—居延海自然景观剖面图,完成6~7题。
6.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与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古冲积扇相比,新冲积扇位置偏向南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农业生产活动
B.地表水下渗
C.祁连山地南移
D.冰川融水量增大
7.推测图示区域的主要交通线(  
)
A.沿河流呈南北走向
B.沿河流呈东西走向
C.地处戈壁呈南北走向
D.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解析:6.C 7.D 第6题,冲积扇是河流泥沙在出山口形成的自然沉积体,其形成与人类活动和地表水的下渗关系不大;冰川融水量增大会使径流量增加,冲积扇位置北移;祁连山地的南移会使河流泥沙在出山口沉积的位置南移,因而使得新冲积扇的位置南移。第7题,图示区域祁连山脉北侧冲积扇地区的水资源比较丰富,人口和城镇数量较多,且地形较为平坦,因而该区域的主要交通线沿冲积扇边缘呈东西走向。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8~9题。
8.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
A.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
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
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
9.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解析:8.A 9.D 第8题,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高于现代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第9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
读我国某地区交通干线(虚线)分布图,回答10~11题。
10.由图可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分布的共同特点是(  )
A.沿山谷延伸    
B.沿山脊延伸
C.沿等高线延伸
D.沿经纬线延伸
11.下图中能反映图示地区交通线形态的是(  )
解析:10.A 11.C 第10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该地区交通干线基本上沿图中河流的干流延伸,而河流的干流处应为山谷。第11题,读图可判断出该地区为山区,主要交通运输方式为公路。山区公路一般呈“之”字形,以减小工程量与施工难度,减小路面坡度。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下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形态差别很大,A处呈________,B处呈________。(4分)
(2)C处典型的河流地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8分)
(3)根据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推测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并说明原因。(8分)
(4)从图示聚落分布看,试分析该地区聚落沿河、沿海岸分布的原因。(8分)
解析:第(1)题,A位于河流的上游,河流的下蚀作用强,河谷呈“V”型;B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呈槽型。第(2)题,C处位于河流出山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几十年来,该地区耕地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加重,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第(4)题,影响该地区聚落分布的原因主要与地形、土壤、水源和水运有关。
答案:(1)“V”型 槽型
(2)冲积扇 河水流出谷口,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
(3)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与1949年相比,该地2012年耕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面积减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携带的泥沙增多,在河流入海口处,河流流速减缓和海水的顶托作用,使泥沙的沉积增多,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的发展。
13.读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说出该区域的褶皱形态及判断依据。(6分)
(2)说出图中甲城镇所处的地形类型,并分析成因。(6分)
(3)该地打算修建一条连接聚落丙、丁的公路,请在图中设计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6分)
(4)指出图示区域铁路选址的原则,并说明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可判断出该区域岩层中间为形成时间早的石灰岩,两侧为形成晚的砂岩和花岗岩,因而为背斜构造。第(2)题,结合图中的等高线可判断出甲城镇地处盆地,其为背斜侵蚀成谷地。第(3)题,线路的设计尽量沿等高线延伸。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铁路沿河谷和盆地延伸,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和难度。
答案:(1)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2)盆地。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易受风化侵蚀形成低地。
(3)绘图略。
(4)铁路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原因:在山区修建铁路,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该选址原则是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PAGE

4


5

基础落实练
中国地理概况
一、选择题
(2017·西安质检)下图为黄河某支流流域年均气温分布示意图,该支流上已经建设了多个水电站,实现了梯级开发。读图回答1~2题。
1.影响图中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地形地势
D.海陆位置
2.根据图上信息推断,该支流上可建水电站数量最多的河段可能是(  )
A.①水文站以上河段
B.①②水文站之间河段
C.②③水文站之间河段
D.③水文站以下河段
解析:1.C 2.B 第1题,河谷地区地势较低,气温较高,下游地区地势较上游地区低,气温较上游地区高,故该地区年均温等值线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自南向北升高的特点,所以影响图中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第2题,理论上地势落差越大越有利于水电站建设。根据上题可知,影响年均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地势,而图中等温线密集处即地势起伏较大处,所以①②水文站之间河段符合题意。其他河段等温线较稀疏,说明地势起伏较小,地势较平坦。
下图为根据雪季降雪频数划分出的我国降雪地带分布图。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常年多雪带的分布规律是(  )
A.范围由南向北逐渐扩大
B.范围由东南向西北增大
C.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减少
D.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
4.我国不同地区降雪的主要影响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东北地区——水汽
B.塔里木盆地——纬度
C.山东半岛——冬季风、地形
D.青藏高原东部——太平洋水汽
5.有数据表明,青藏地区的积雪日数呈减少趋势,这种变化的最直接影响是(  )
A.使岩石风化速度减慢
B.使地表植被类型发生变化
C.使冻土期延长
D.短期内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解析:3.D 4.C 5.D 第3题,结合图例分布可知,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地区和其他一些高大山脉地区,因此图中常年多雪带主要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高山高原地带。第4题,东北地区降雪的形成主要与其纬度较高有关;塔里木盆地的永久无雪带主要是受内陆封闭地形造成的水汽输送阻隔的影响而形成的;山东半岛北部的多雪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位于冬季盛行风的迎风岸;青藏高原东部多雪带的形成主要与海拔和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有关。第5题,积雪日数减少,地表岩石裸露日数增加,会加快岩石的风化;地表植被类型受多种因素影响;积雪日数减少,说明气温升高,会使冻土期缩短;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澜沧江等多条著名河流的发源地,气温上升,短期内会使冰雪融水增多,从而使河流径流量增大。
(2017·福州质检)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下图所示,在扬美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方案Ⅰ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读图完成6~7题。
6.选择方案Ⅱ的理由主要是(  )
A.跨河桥梁较少
B.沿途站点较少
C.建设成本较低
D.线路长度较短
7.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
B.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扩展
C.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
D.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
解析:6.C 7.D 第6题,由图可知,方案Ⅱ沿着河流修建,地势平坦,工程量较小,建设成本较低;方案Ⅰ和方案Ⅱ都有一处跨越河流;方案Ⅱ沿途站点更多;方案Ⅱ线路更长。第7题,方案Ⅱ途经南宁南站,修建铁路会带来大量的人流,使消费者增多,商业活动更加活跃,有利于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地区商业的发展;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可减轻南宁站的运输压力;方案Ⅱ偏向西南方向,将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南方向扩展;铁路经过南宁南站,提高了南宁南站的地位。
(2017·济南调研)读台湾地区2004年的水量收支平衡示意图和台湾岛水系分布图,完成8~9题。
8.图中甲代表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和蒸腾
B.水汽输送
C.下渗
D.水汽凝结
9.台湾岛地表径流量中约80%的水量不能被控制利用而损失的原因是(  )
①水污染严重 ②降水集中 ③河道落差大,水流急 ④水资源浪费严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8.A 9.B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降水后分为径流(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和甲环节,降水后的水要么形成径流,要么通过蒸发和植物蒸腾变成水蒸气。因此甲环节为蒸发和蒸腾环节。第9题,由台湾岛水系分布图可知,台湾中部为山地,河流短小急促,不利于水资源收集;台湾岛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集中在夏季。
(2017·江西九江一中期中测试)读我国某山地东坡和西坡年降水量随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该山地可能是(  )
A.秦岭
B.太行山
C.大兴安岭
D.雪峰山
11.下列关于该山地年降水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东坡降水量平均变化速率小于西坡
B.东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持续增加
C.东西坡降水量800
m附近差异最大
D.西坡降水量随高度的升高逐渐递减
解析:10.D 11.C 第10题,该山地无论东坡还是西坡年降水量都大于1
000
mm,结合四个备选项所给山地,可判断最可能是位于亚热带的雪峰山。第11题,雪峰山是我国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带来的太平洋水汽,故同一高度东坡年降水量大于西坡。则图中虚线为东坡年降水量线、实线为西坡年降水量线。过纵坐标轴800
m处作一条水平线,交两条年降水量线上两点,再过两点作垂线交横轴两点,此两点的年降水量差值在各高度中最大,故C正确。
二、综合题
12.(2017·昆明调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历史上,茶马互市主要在甘南地区,易马的茶叶取于川蜀。茶树具有喜温暖、好雨雾,怕积涝,耐酸怯碱的特性。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西域等地向中亚、西亚等国输送。下图为甘肃及其周边地区示意图。
(1)简析四川盛产优质茶叶的自然原因。
(2)试从地理位置的角度简析历史上甘南地区茶马交易兴盛的原因。
(3)分析祁连山北侧城市分布较多的原因。
(4)简要分析黑河下游径流量较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结合四川自然特征和茶树生长需要的条件回答即可。第(2)题,注意图中甘南北方为内蒙古高原、南部为四川;两地分别出产马匹和茶叶;则在此交易距离都较近。第(3)题,城市分布受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影响,注意西部干旱区,水资源对城市的影响很大;还有材料中提及丝绸之路的影响。第(4)题,黑河发源于祁连山,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河流下游为沙漠区,气候干旱,蒸发、下渗多,使之水量逐渐减少。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盆地地形,多云雾天气;多低山丘陵,利于排水;酸性红壤,利于茶树生长。
(2)位于亚热带与温带、湿润区与干旱区交界地带;为农耕区与牧区交界处;其以南产茶叶,以西以北产马匹。
(3)海拔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多冰川融水(北多河流),水源较充足;古丝绸之路经过,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
(4)冰川融水补给为主,径流量小;流经干旱区,蒸发量大;沙质土壤,下渗强;中上游地区引水截留。
13.(2017·贵阳检测)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河流与某月均温分布,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说出沿26°N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气温的变化特点。
(2)丙地、丁地何处年降水量较多?并说明原因。
(3)简析A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解析:第(1)题,首先从图中找出沿26°N纬线从甲点到乙点所穿越的等温线,然后描述气温变化特点即可。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区域位于我国东南地区,夏季盛行东南风,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而丁地位于背风地带,故丙地降水量较多。第(3)题,分析A河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应主要从气候类型对降水量的影响以及河流所在区域落差两个方面入手。
答案:(1)由低于28
℃升高到28
℃以上,再降到26
℃以下。
(2)丙地多。丙地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丁地处于台湾山脉的背风地带,且地势较低平。
(3)A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河流流量大;A河发源地到入海口的落差大。高考达标练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大孤山铁矿所在的矿区,距离鞍山十几千米,因丰富的铁矿储量被称为“十里铁山”。经过近百年的开采,大孤山从一座海拔近300
m的山变成了海拔-300多米的大深坑。下图为大孤山铁矿遥感图。读图完成1~2题。
1.这种“人造天坑”的形成出现在(  )
A.采集渔猎时期     
B.农业文明时期
C.工业文明时期
D.环境文明时期
2.该地质奇观形成的背后隐藏的环境问题有(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地面塌陷 ④滑坡与泥石流 ⑤水污染
A.①②④
B.②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解析:1.C 2.D 第1题,工业文明时期,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为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改变自然面貌。第2题,矿山开采地区的土地资源,植被遭到破坏,从而易引发水土流失;采矿坑周围容易引发地面塌陷;开采出来的废矿石堆积易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会对土地和地表水、地下水造成污染。
近几年北京市雾霾天气严重,有的年份霾天达到124天,集中在1~3月和10~12月。读图,回答3~4题。
3.北京市(  )
A.春季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4.根据图中信息判断,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小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解析:3.B 4.D 第3题,材料中信息说明冬季雾霾天数多,夏季雾霾天数少,原因是夏季降水多,空气中的污染物质随大气降水降落到地面,所以空气中污染物质含量小,雾霾天数少;冬季降水少,再加上燃煤取暖,空气中污染物质排放量大,雾霾严重;从图中可以看出,北京市霾天气的主要污染源来自区域传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而非燃煤排放;环境污染与工业发展水平高低没有必然联系,如果重视环境保护,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治理污染,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就不会造成严重污染。第4题,机动车尾气排放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故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2017·山东淄博一中期中测试)读人类与环境关系图,完成5~7题。
5.图中②处所填内容应是(  )
A.改善环境质量
B.人类与环境统一
C.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D.物质资料生产
6.结合材料判断,下面关于人类环境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类与自然界处于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
B.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C.人类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不断地向大自然索取是人类的任务
D.人类应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发展自己
7.协调人地关系的首要任务是(  )
A.控制人口规模
B.转变发展模式
C.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D.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解析:5.A 6.D 7.A 第5题,人类的生产既有自身生产也有物质资料生产,人类自身生产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故①为物质资料生产,③为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可以改善环境质量,故②为改善环境质量;要想达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人类与环境统一,故④为人类与环境统一。第6题,A、B、C三项的叙述都是片面的,人类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发展自己。第7题,根据图分析,协调人地关系首先要控制人口规模。
读下图漫画《危险》,回答8~9题。
8.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
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
D.沙尘暴
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8.D 9.D 第8题,据漫画可知,因砍伐树木,造成风沙侵袭,故“危险”指沙尘暴。第9题,沙尘暴的形成既有干旱等自然原因,也有过垦、过牧、过伐等人为原因;沙尘暴在荒漠化突出的地区比较严重,禁止人类开发活动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故只有D选项是错误的。
(2017·广州二模)生态环境质量反映人口、经济、环境三者的协调关系。读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轨迹示意图,完成10~11题。
10.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最优区域分布在(  )
A.东部沿海地带
B.中部内陆地带
C.西北内陆地区
D.西南青藏地区
11.引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防护林建设
B.气候变化
C.经济发展水平
D.环境污染
解析:10.A 11.C 第10题,图中显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重心总体上向东移动,表明东部生态环境质量不断优化。第11题,结合我国东部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可判断答案。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30分)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下面是“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8分)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红色荒漠”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哪些?(10分)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12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正确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红色荒漠”的形成对生产和地理环境都有影响,主要是使表层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等。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不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也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正确作答。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植树造林、种草,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13.碳足迹,指人类日常活动过程中所排放二氧化碳总量,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生产或服务过程中所消耗的中间产品中隐含的间接碳排放,它标志一个人或者团体的“碳耗用量”。2007年我国各省区之间碳足迹和人均碳足迹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据图1简述我国各省区碳足迹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12分)
(2)内蒙古自治区碳足迹总量大、人均多,广东省碳足迹总量大、但人均少,试从人口、资源和经济(规模、结构)三方面分析其原因。(14分)
解析:第(1)题,碳足迹总量的空间分布特点的答题角度既要分析总体分布特点,又要答出极值的分布特点。第(2)题,碳足迹总量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有关。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与产业结构和化石燃料的消耗量(经济规模)等因素有关;人均碳足迹在碳排放量一定的情况下,与人口总量、能源利用效率等因素有关。
答案:(1)特点:空间分布不均,东多西少,北多南少,北方地区(东北、华北地区)最大,青藏地区最小。
(2)内蒙古自治区煤炭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产业层次、能源利用率低,人口较少,所以碳足迹总量和人均量均较大;广东省经济规模大,能源消耗导致碳排放量大,但是煤炭等化石能源短缺,产业以轻工业为主,科技水平较高,能源利用率较高,人口总量大,人均碳足迹小。高考达标练 大气的垂直分层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1~4题。
1.图中的序号代表大气的逆辐射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  )
A.③变小
B.②变小
C.①变大
D.④变大
3.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会导致(  )
A.①变大,②变大
B.②变小,③变小
C.③变大,④变大
D.⑤变小,④变大
4.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  )
A.①变大,②变大
B.②变大,③变小
C.⑤变大,④变大
D.②变大,④变小
解析:1.D 2.A 3.C 4.D 第1题,根据大气受热过程,结合图示可知,①表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表示地面辐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第2题,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同时大气逆辐射弱。因此温度相对较低。选择项中只有A项叙述正确。第3题,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增强。第4题,我国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白天晴天多,被大气层削弱的太阳辐射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而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
(2017·洛阳模拟)下图为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盆地夜雨多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6.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
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
D.地形起伏
解析:5.B 6.A 第5题,仔细读图,注意根据山顶、河谷图例差异,结合纵轴的时刻、横轴的降雨量分析可知,山顶昼雨多,出现在16时左右,故排除选项A;根据降水量柱状差异可知,河谷盆地降水量变幅小于山顶,故排除选项C;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增加,故排除选项D;图中显示河谷盆地夜雨多,故选项B正确。第6题,由于山顶与河谷热力差异显著,白天形成谷风、夜晚形成山风,所以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热力环流;太阳辐射是根本原因;植被、地形是重要影响因素,不是直接原因;故选项A正确。
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风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海陆风的影响范围可达上百千米。左图为天津市某年春季、夏季、冬季和全年热岛强度日变化曲线图,右图为天津市简图。据此完成7~9题。
7.左图中符合天津冬季热岛强度的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8.天津热岛效应会导致陆风势力增强显著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夏季,天津海风会使热岛效应强度(  )
A.增强
B.减弱
C.先增强后减弱
D.先减弱后增强
解析:7.A 
8.D 9.B 第7题,城市热岛效应主要是指城市地区的气温相对周围地区较高,主要与城市的尘埃多,排放的温室气体多,排放的废热多,而且城市下垫面硬化面积大,植被覆盖率低有关,都使得城市比周围地区温度高。研究表明大城市中冬季城市中人类活动排放的废热远高于太阳辐射,热岛效应最强,夏季热岛效应较弱,故选项A正确。第8题,夜晚陆地降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低,近地面陆地形成高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高,形成低气压,使下层空气由陆地流向海洋,形成陆风;夜晚热岛效应形成的城市风是由郊区吹向城市。②③两地的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基本相反,起到削弱作用;①地城市风风向与陆风斜交,④城市风风向与陆风风向相同,对陆风势力起到增强作用,故选项D正确。第9题,夏季陆地增温快,气温比同纬度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陆地形成低气压,而海洋上因气温低,空气下沉,形成高气压,使下层空气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海风;所以夏季来自于海洋的海风,性质比较凉爽,对市区起到降温作用,从而降低与郊区之间的温差,会使热岛效应强度减弱,故选项B正确。
(2017·长沙模拟)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据此回答10~11题。
10.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天气
C.连续的霜冻天气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11.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10.B 11.D 第10题,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天气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B对。尼龙网不能防雨,A、D错。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尼龙网没有保温作用,C错。第11题,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对。尼龙网对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B、C错。也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错。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郑州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32分)
矿物能源的大量使用,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下面甲、乙两图反映的是开发利用新能源的两种途径。
(1)冬季晴天时,在未采用任何取暖设备的条件下,图甲所示“阳光居室”室内的最高温度可达22
℃。请分析“阳光居室”是如何达到这一保温效果的。(18分)
(2)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请根据“温室效应”的原理,解释其原因。(14分)
解析:第(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使室内温度升高,起到保温作用;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加强了保温效果。第(2)题,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主要通过大气中的CO2和水汽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同时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开发利用新能源,人类活动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那么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气温升高减缓;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所以开发利用新能源,能够减缓全球变暖。
答案:(1)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透过“阳光居室”的玻璃到达室内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室内大气,地面长波辐射不能穿透玻璃而被反射回地面,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居室内。同时,封闭的空间也隔绝了室内外热量的交换,加强了保温效果。
(2)开发利用新能源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会减少,大气逆辐射会变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减弱,使气温增高趋势减缓。
13.(2017·扬州模拟)下图是某气象局绘制的某日10时近地面的气压与气流状况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图中有M、O、P三个气压中心,其中高压中心是________。(6分)
(2)图示地区位于________半球,说明判断依据。(12分)
(3)下列等压面示意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沿线气压分布状况的是(6分)(  )
解析:由图可知,水平气流流向M、O处且向右偏,据此判断P为高压中心且位于北半球,由甲到乙沿线近地面气压先减小,再增加,然后减小,高空的等压面相反。
答案:(1)P (2)北 水平气流向右偏转。 (3)D高考达标练 选修③ 旅游地理
一、练真题找规律
1.(2016·全国卷Ⅰ)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首先,要根据材料明确“民宿”旅游的含义;其次,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部分原因可从材料中分析,如政府政策鼓励、来莫干山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等;再次,部分答案来自图中,如莫干山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近,游客多,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捷等。
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2015·全国卷Ⅱ)九黄机场位于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下图),距九寨沟和黄龙景区分别为88
km和43
km。目前已开通成都、重庆、西安、上海、北京、杭州、广州等地至九黄机场的多条航线。近年来九黄机场旅客年吞吐量维持在170万人次左右,远超设计能力。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赴九寨沟、黄龙旅游的游客多数乘飞机抵达的原因。
解析:我国东部地区是经济发达地区,是重要的旅游客源地,但九寨沟、黄龙远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陆路交通耗时过长,会缩短有效旅游时间。为了增加有效旅游时间,东部地区的旅客多采用航空方式;同时东部经济发达,居民收入较高,能够负担过高的航空票价。
答案:九寨沟、黄龙景区地处偏远,陆路交通可达性差,耗时长;东部地区(主要客源地)经济较发达,居民收入高,支付能力强;与九寨沟、黄龙相距较远,乘飞机可节省路途时间,增加有效的旅游时间。
3.(2015·全国卷Ⅰ)近年来,滑雪、登山、徒步等户外活动渐成一种休闲和时尚的生活方式。几位户外运动爱好者拟于8月前往下图所示区域进行峡谷徒步旅游。
分析该时段在该地区峡谷徒步旅游可能遭遇的风险。
解析:结合图中经纬度、海拔和河流流向等信息,可判断图示地区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雅鲁藏布大峡谷。8月属于夏季,该季节该地受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影响大,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出现山洪;该地地处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山体破碎,在强降水条件下可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雅鲁藏布大峡谷位于青藏高原,山高谷深,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因而易迷失道路;此外,还有海拔高、空气稀薄带来的缺氧及蚊虫侵扰等问题。
答案:该峡谷地形复杂、植被茂密、人烟稀少,易迷路;海拔高、缺氧,易发高原反应;8月份降水多,易遭遇洪水;山高谷深,易遭遇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河谷蚊虫较多,易受蚊虫侵扰。
4.(2014·全国卷Ⅱ)某学习小组在探讨“老工业区如何转型”的活动中,发现德国鲁尔区在转型过程中,利用原有的生产设备等工业遗产资源,开发了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明和工业化历史,具有独特观光、休闲等功能的工业遗产旅游产品。
指出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并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
解析:老工业区的工业遗产资源包括工业建筑、工业遗产和遗迹等;设计老工业区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应从参观工业遗产博物馆,体验原生产流程,将老厂房改造成消费、休憩场所等方面分析。
答案:工业遗产资源: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等建筑,以及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管理等工业遗产和遗迹。
工业遗产旅游项目:参观老工业区的厂房、车间以及工业遗产博物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原生产生活实景;体验原生产流程等;在由老厂房改造成的餐厅、酒吧、画廊等场所消费、休憩。
二、练模拟明趋势
1.(2017·衡水联考)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近年来,浙江省绍兴市积极打造“江南文化看绍兴”等品牌,许多景点免费为游客开放,并通过拍摄《小城大爱》等微电影带来了滚滚客流,从而打造成数字营销的智慧旅游城市。下图为绍兴市旅游资源分布图。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绍兴市发展文化旅游有利的资源条件,并为保护绍兴古城的旅游环境提出你的建议。
解析:条件可从文字材料和图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价值、资源分类、地域组合状况、特点、知名度等方面分析即可。建议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
答案:条件:水乡、名人故居等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地域组合状况好;旅游资源有特色,历史文化等游览价值高;政策支持,宣传力度大,知名度不断提高。
建议: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控制游客人数,使游客数量小于旅游环境容量;加大宣传,提升游客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旅游。
2.(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三模)为了方便游客深度体验,苏州市旅游设计推出了多条自由行和“私人订制”旅行线路。这些线路以特色体验为线索,串联起旅游节期间的苏州旅游精品以及特色节庆体验,更好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下图示意苏州旅游景区分布及部分旅游线路。
简述苏州发展“私人订制”旅游的主要优势条件,并列举图中适合“自由行”的旅游线路。
解析:私人订制必然要满足个性化需求,同时有个性化需求的人群一般收入较高,对旅游景点、设施及服务要求较高,结合题中信息据此回答即可。与大众不同的线路适合私人订制。
答案:条件:旅游资源类型丰富,游览价值高,可满足游客个性化的旅游需求;邻近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较高,“私人订制”旅游市场广阔;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地区接待能力强;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较高。
自由行路线:古城徒步漫游、阳澄湖半岛自行车骑游、太湖自驾游。
3.(2017·揭阳一模)出游潜力是指居民潜在的出游能力,是衡量客源地居民旅游购买力的重要指标。下图为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格局图,图中重点圈出了我国已形成的最主要的四个旅游客流产地。
简述我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四地成为最重要旅游客流产地的共同原因。
解析:空间分布特征可先分析总体、后具体描述;注意旅游客流产地的含义就是客源地,可从人口、经济与收入、交通及居民旅游愿望等角度分析。
答案:特征:我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差异大;东部地区的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城市的出游潜力较大;广大中西部地区城市的出游潜力较小。
原因:城市规模大,城市人口数量多;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周边地区,城市居民收入高、生活水平高;交通通达度高,便于游客出行、集散;大城市居民的旅游欲望强烈。
4.(2017·皖南八校三模)2015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山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
357万人次。消费低、体验性强的山西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备受青睐。下面为山西旅游景点示意图。
简析山西国庆黄金周接待的国内游客的主要客源地,并说明山西旅游业兴旺的原因。
解析:依据图中交通线指示的省区方向,可判断国内游客主要来自的地区。这些省市成为山西客源地的原因,既有距离因素,也有经济、文化因素。旅游业兴旺的原因主要是资源优势,体现在价值、集群、地域组合上,同时还有交通与位置优势。
答案:客源地主要有晋、京、津、冀、鲁、豫等。这些地区距山西省较近、交通便利且经济发达
,且同属于华北地区,文化上认同感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旅游资源品质优越,密度大,类型多样,旅游资源集群和地域组合优越;交通运输的发展,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高考达标练 区域工业可持续发展常考2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河北衡水中学调研)“去工业化”后的美国,在2009年启动了“再工业化”发展战略。“再工业化”是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回归”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美国提出“再工业化”背景的是(  )
A.“去工业化”使制造业大量转移到国外
B.经济增长主要由金融等服务产业来驱动
C.国内劳动力成本下降及产业结构演变
D.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趋下降
2.近年来,美国“再工业化”战略初见成效。下列属于其大力发展的工业部门是(  )
A.服装制造业      
B.玩具制造业
C.金属制品制造业
D.生物制药业
解析:1.C 2.D 第1题,依据题意可知,“再工业化”背景是国内工业投资不足,导致工业比重下降,为了避免产业结构空洞化而提出的。在此过程中国内劳动力成本并没有下降,故选C。第2题,美国技术先进,应大力发展高技术工业,生物制药属于高技术工业,故D正确。美国工资成本较高,不适宜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故A、B不正确;金属制品制造业属于机械工业,同时消耗资源多,美国不具有优势,故C不正确。
(2017·贵州贵阳高三检测)2015年,我国取消暂住证制度,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如下图),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据此完成3~4题。
3.这项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
B.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C.使大城市发展布局更合理
D.可能会产生逆城市化现象
4.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人口迁移的影响是(  )
A.有利于保持城乡人口数量的稳定
B.促进我国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迁移
C.限制外国人口向中国大城市迁移
D.限制人口从小城镇向大城市迁移
解析:3.A 4.B 第3题,取消暂住证制度有利于流动人口落户城市,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进而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第4题,取消暂住证制度有利于降低流动人口的生活成本等,从而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2017·辽宁实验中学高三月考)下图示意我国某省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其中曲线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曲线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曲线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读图回答5~7题。
5.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最可能是(  )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6.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7.该省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面积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解析:5.A 6.D 7.A 第5题,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其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可确定为江苏省。第6题,分析其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曲线可知,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第7题,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2017·宁夏银川一中一模)下图示意我国四大区域城市化速度的阶段差异。读图完成8~9题。
8.甲、乙、丙、丁依次表示(  )
A.东部地区、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
B.东北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东北地区
D.西部地区、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
9.1990~2000年丁地区的城市化速度与其他地区存在明显反差,与此直接的相关事件是(  )
A.人口的大量外迁
B.矿产资源的枯竭
C.环境质量的恶化
D.老工业基地衰落
解析:8.C 9.D 第8题,城市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一致,东部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最快,城市化速度也最快,而近些年有所减缓,因此丙为东部地区;因受国家政策的影响,近些年,中西部城市化速度快,中部快于西部,所以甲为中部,乙为西部;东北地区属老工业区,改革开放后,城市化速度较慢,丁为东北地区,因此选择C项。第9题,丁地区是东北地区,属于我国老工业区,由于受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工业衰退,城市化速度较慢;人口大量外迁与东北实际不符,矿产资源的枯竭和环境质量的恶化是老工业基地衰退的原因,因此选择D项。
(2017·江苏扬州质检)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低收入为年人均国民总收入995美元及以下,中等收入为996~12
195美元,高收入为12
196美元及以上。其中,中等收入标准又以3
945美元为界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和上中等收入。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
277美元。读图,回答10~11题。
10.我国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城镇化率较低,其原因是(  )
A.农民工进城不利于城镇化
B.工业以轻工业为主
C.农村剩余劳动力少
D.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了农村人口入城
11.工业化能够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的原因最可能是(  )
A.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
B.矿产资源丰富
C.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中点,水陆交通便利
D.国家政策支持
解析:10.D 11.A 第10题,据材料分析可知,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
277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与同等收入国家相比较,我国城镇化率较低,原因是我国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进行严格限制。第11题,工业化带动城镇化迅速发展,山东半岛工业化进程较快是因为靠近韩国、日本,便于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出口加工工业。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依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8分)
材料一 1959年在现大庆境内发现了世界级特大油田。1960年石油部组织全国37个厂矿、院校人员及退伍官兵近5万人,自带几十万吨设备在此展开了石油大会战。1963年12月全国人大宣布:我国需要的石油过去绝大部分依靠进口,现在已经可以基本自给了。
材料二 大庆主要城镇示意图(图甲)、大庆采油区分布示意图(图乙)。
材料三 由于石油资源趋近枯竭,大庆开始了资源城市转型的历程,其举措如下表:
区县
主导产业
主要部门或项目
其他
a
温泉产业
“雪地温泉”
提高资源利用率,含油污水、油田伴生气处理回收;再建民航支线机场,提高公路等级
b
现代牧业
全国优质奶牛产业建设示范县
c
商贸业
西站站前中央商务区
d
现代商务业
中央商城、旅游服务基地
e
高新产业
联想科技城、新华国际石油资源中心
f
现代工业
石油化工、石油装备
g
棚室产业
棚室绿色果蔬基地
h
现代物流业
东北粮食、煤炭、建材、石化产品集散中心
k
现代农业
绿色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
(1)结合材料一、二,简述建设大庆石油工业基地的有利区位条件。(12分)
(2)读材料二,指出大庆市辖区城区的分布特点及成因。(4分)
(3)结合材料三,概括大庆通过资源城市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12分)
解析:第(1)题,石油工业基地的建设要从资源条件、市场条件、交通、劳动力、科技、政策等方面综合分析。第(2)题,读图可知,大庆市辖区城区的分布特点是:沿铁路线或采油区分散分布。沿铁路线便于运输物资;沿采油区分散分布便于开采石油相关物资的运输。第(3)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要结合大庆的实际情况,从其资源枯竭型城市特点入手,因地制宜,借鉴鲁尔区的成功的经验。
答案:(1)世界级特大油田,原料丰富;石油部组织全国力量,提供政策、资金、设备、技术和劳动力支持;替代石油进口(保障全国石油自给),市场大;靠近铁路线,交通便利。
(2)特点:沿铁路线或采油区分散分布。
原因:便于开采石油和运输物资。
(3)各区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产业),发挥各自优势;发展石化、石油装备、现代农业、旅游业和高新产业等,实现产业的升级和多元化、延长产业链(深度加工);提高经济效益(附加值)。
13.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 江西省的省会南昌,与武汉、长沙、合肥三个省会城市共同组成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它们相连正好呈现四边形形状,被形象称为“中四角”。
材料二 南昌市从古至今都是南方重要的商贸城市,是沿海地区商贸辐射中西部的中转枢纽。市内大型商业蓬勃发展,形成了“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的格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四角”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8分)
(2)分析南昌市形成“城内大商场,城郊大市场,城外大物流”格局的原因。(10分)
(3)你认为“中四角”城市群的发展应从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提升。(10分)
解析:第(1)题,城市群发展的区位优势可从城市群所处的位置、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从商场、市场、物流业发展的基本区位要求方面来分析即可。第(3)题,城市群发展的关键是打破区域发展壁垒,实现区域人口、物资、信息等的合理流动,实现区域工业优势互补,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答案:(1)地处长江经济带,位于中西接合部;拥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部地区人才与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
(2)城内交通通达度高,地租水平高,故集聚了较多的大型商场;城郊以居住用地为主,人口较多,布局较大的市场,便于居民就近购物消费;城外地租水平较低,交通干线附近集聚了占地面积较大、对交通依赖性较强的物流业。
(3)加强区域间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良性竞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体系,形成互联互通格局;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区域工业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高考达标练 地球的公转(一)
黄赤交角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宜昌期中考试)下面左图、右图为由北极星方向俯视地球公转运动的两种示意图,据图回答1~2题。
1.当地球运行到左图中的远日点附近时,其位置最接近右图中的(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2.当地球位于右图中的哪个位置时,北京的昼长时间长于广州(  )
A.A位置
B.B位置
C.C位置
D.D位置
解析:1.A 2.A 第1题,分析右图可知,A点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为夏至日(6月22日前后),C点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为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则B点是秋分日(9月23日前后),D点是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当地球运动到远日点附近时,时间为7月初,此时地球公转位置接近A点。第2题,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时间越长,北京纬度比广州纬度高,所以A位置(夏至日)时,北京的昼长时间长于广州。
读下图,完成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Q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B.L所代表的夹角为30°
C.地球经过H点,公转速度最慢
D.地球经过P点,太阳直射点南移
4.当地球位于M点时(  )
A.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B.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
C.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短
D.北半球太阳从东北升起
解析:3.A 4.B 第3题,读图可知,PQ为地球公转轨道平面,L所代表的夹角为黄赤交角;当地球经过H点时,为北半球冬至日,不是公转速度最慢的时候;地球经过P点,太阳直射点不一定南移。第4题,读图可知,当地球位于M点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北半球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北半球昼长达到最长;北半球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无极昼地区太阳从东北升起。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轮廓图,图中虚线为晨昏线。此时乙岛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读图完成5~6题。
5.此日,图中甲港的日落地方时为(  )
A.6:20
B.5:20
C.17:40
D.16:40
6.此日,乙岛居民观察到日落时太阳的方位是(  )
A.东南
B.东北
C.正北
D.西南
解析:5.C 6.D 第5题,题干中问到的是日落地方时,而A、B选项的时刻早于12:00,不可能为日落时间,故排除A、B;根据该区域经纬度及轮廓可知,图中甲所在地是印度半岛的南部,乙是斯里兰卡。该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乙岛东北部降水量大于西南部,说明是冬季风作用的结果,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越往北,白昼越短,由此判断图中虚线是晨线。从图中可看出晨线经过(10°N,80°E)和(0°,75°E),两地同时日出,但地方时相差20分钟,从而推出甲港日落时间比赤道早20分钟。所以甲港日落地方时为17:40。第6题,由上题可知,此时是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该地日出东南方,日落西南方。
下图中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差为45°,A、B为晨昏线上的两点。此时太阳直射点在东半球。据此完成7~8题。
7.此时刻B点(  )
A.位于晨线上,B点所在纬线上昼长为18小时
B.位于昏线上,B点所在纬线上夜长为6小时
C.位于晨线上,B点所在纬线上昼长为6小时
D.位于昏线上,B点所在纬线上夜长为18小时
8.若太阳直射点正在南移,在此后几天内(  )
A.武汉昼短夜长,且白昼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
B.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和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都变小
C.地球公转速度先逐渐加快,再逐渐变慢
D.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北半球相反
解析:7.C 8.B 第7题,A点是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直射点所在经线与A点所在经线相差90°,依据太阳直射点在东半球可以判断,太阳直射在150°E经线上。故AB线为晨线,60°E的地方时是6时,则B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9时,B点所在纬线上昼长为6小时。第8题,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南移动,武汉昼长夜短;北极圈内极昼范围和南极圈内极夜范围都变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读世界某地全年日出时间曲线图,回答9~11题。
9.该地的经度是(  )
A.25°E
B.90°E
C.120°W
D.25°W
10.T日期过后(  )
A.北京日落时间推迟
B.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C.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
D.该地正午日影由朝南转为朝北
11.S日,有关该地昼长与日出、日落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昼长为12小时20分钟 5:50日出
B.昼长为11小时40分钟 6:10日出
C.昼长为12小时20分钟 17:50日落
D.昼长为11小时40分钟 18:10日落
解析:9.A 10.C 11.B 第9题,根据该地日出最早和最晚时间判断,该地春秋分日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12:20,而地方时为6:00,说明该地位于120°E以西,经度相隔95°,所以该地经度为25°E。第10题,根据该地最长白昼时间和最短白昼时间相差40分钟可判断,该地位于热带,T日期过后,太阳直射点由回归线向赤道移动,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第11题,由上题可知,S日,该地日出最晚,昼长为11小时40分钟,日出、日落的地方时分别为6:10和17:50。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角②的度数是________,平面③的名称是________。(8分)
(2)当太阳直射点在F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当太阳直射点在H点时,可能的日期是________。(8分)
A.3月21日前后    
B.6月22日前后
C.9月23日前后
D.12月22日前后
(3)当太阳直射点由E移至F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双选,4分)(  )
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
B.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C.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减小
D.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
(4)当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中,下列现象中可能出现的有(双选,4分)(  )
A.地中海沿岸逐渐进入多雨季节
B.澳大利亚热带草原由干季转为湿季
C.南半球温带草原开始进入冬季
D.海河开始进入汛期
(5)若黄赤交角为20°,下列现象正确的有(双选,4分)(  )
A.直射点回归运动的周期缩短
B.北纬20°纬线成为北回归线
C.直射点在南北纬20°之间做回归运动
D.直射点在单位面积内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减少
解析:第(1)题,平面③为黄道面,角②为黄道面与地轴的夹角,与黄赤交角互余。第(2)题,F点位于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6月22日前后,应选B;H点位于南回归线,故日期应为12月22日前后,选D。第(3)题,由E到F即由赤道移到北回归线,应选B、C;A项中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应先变大后变小,北回归线以北一直变大。第(4)题,太阳直射点由G移至H的过程,即由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的过程,北半球为冬季,南半球为夏季,故选A、B。第(5)题,黄赤交角为20°,即黄赤交角比原来的变小,回归线的度数变为20°,故选B、C;A项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与地球公转速度有关,D项与黄赤交角的大小没有关系。
答案:(1)66.5° 黄道面
(2)B D (3)BC (4)AB (5)BC
13.下图为某时刻局部光照图,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8分)
(1)此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________。P点的纬度是________。(4分)
(2)A、B、C三点中,白昼时间最长的是________。(2分)
(3)这一天地球上极夜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4分)
(4)如果A点的时间为19时20分,B点所属时区是________。(6分)
(5)此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方向)移动,北半球白昼将怎样变化?(12分)
解析:第(1)题,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度数相同(20°),图中135°E时间为0时,所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45°W,图中显示北半球昼长夜短,所以太阳直射点为(20°N,45°W),此时,70°N及其以北有极昼现象,所以P点纬度为70°N。第(2)题,太阳直射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第(3)题,该日出现极昼的范围为70°N及其以北地区,极夜的范围为70°S及其以南地区。第(4)题,A、B两点关于135°E对称,A点时间为19时20分时,135°E为24时,可计算出A点经度为65°E,则B点经度为155°W,属于西十区。第(5)题,注意分两种情况讨论。
答案:(1)(20°N,45°W) 70°N (2)C
(3)70°S及其以南地区 (4)西十区
(5)第一种情况:南 北半球白昼将变短;
第二种情况:北 北半球白昼将变长。高考达标练 人口增长模式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下图为某国四个不同时期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照世界人口增长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  )
A.①→③→④→②     
B.①→②→④→③
C.④→①→②→③
D.④→①→③→②
2.对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生育政策
B.国内移民
C.经济水平
D.医疗条件
解析:1.C 2.B 第1题,人口增长模式演变的一般规律为:原始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传统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结合四个时期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特点,可判断出该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顺序为④→①→②→③。第2题,生育政策、经济水平、医疗条件都会影响到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国内移民对该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没有影响。
读下表(数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回答3~4题。
省级行政区
总人口数/万人
人口出生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
北京市
2
115
8.93
4.41
天津市
1
472
8.28
2.28
吉林省
2
751
5.36
0.32
湖南省
6
691
13.50
6.54
广西壮族自治区
4
719
14.28
7.93
3.表中(  )
A.天津年净增人口数最低
B.吉林的人口死亡率最高
C.湖南人口增长表现为“三低”
D.广西年净增人口数最高
4.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  )
A.小于现有的总人口数
B.首要影响因素是科技水平
C.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同
D.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
解析:3.C 4.D 第3题,结合湖南省的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的数值可判断出其人口增长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在五省市中吉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低,湖南省的净增人口数最高,湖南省的死亡率最高。第4题,北京市环境人口容量大于现有的总人口数,小于人口合理容量,与地区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其首要影响因素是资源。
总抚养比指总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下图为我国2005~2014年抚养比变化图。完成5~6题。
5.图中信息反映了(  )
A.总抚养比呈持续下降
B.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C.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
D.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独生子女政策影响
6.我国于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预期2025年比2014年(  )
A.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
B.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
C.老年抚养比明显下降
D.劳动年龄人口明显增多
解析:5.C 6.A 第5题,图中信息反映了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总抚养比先下降后上升。2010年前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少儿、老年抚养比的影响;2010年后总抚养比变化趋势受人口老龄化影响。第6题,2015年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促使新增的人口不断增加,少儿抚养比明显上升。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下降取决于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老年抚养比仍旧上升,2025年比2014年劳动年龄人口并不一定明显增多(新增人口还没有进入劳动年龄)。
(2017·湖北八校联考)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回答7~9题。
7.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
A.1950~1960
B.1960~1970
C.2000~2010
D.2040~2050
8.关于上图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9.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 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解析:7.B 8.B 9.D 第7题,图示1950~1983年间抚养比较高,而此时间段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极低,说明此时间段内少儿人口比重较高,即出生率较高。A、B两项的两个时间段比较而言,1960~1970年间抚养比更高,故“婴儿潮”较明显的是该时段。第8题,依据材料中概念可知,抚养比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呈负相关,图示抚养比最低时期又是就业比最高时期,就业比越高表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越大,故B正确。注意就业比指的是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的比值,与就业无关,故A错误。2015年以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但老龄化加剧,故抚养比增加,则C错误。劳动力不足导致就业比下降,而不是就业比下降导致劳动力不足,故D错误。第9题,由题意可知,人口负债是指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低、抚养人口比重较高现象。针对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可延长退休年龄增加劳动年龄人口,以及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减少对劳动年龄人口的需求;针对抚养比较高,应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减轻抚养负担。我国人口总量大,不适宜全面放开生育政策,目前我国只是全面放开二孩,而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不现实。
(2017·山东十二校联考)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  )
A.①和④
B.②和④
C.①和③
D.②和③
11.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递减
B.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
C.③地区人口潜力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水资源
D.④地区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
解析:10.C 11.C 第10题,直接根据图示的等值线判读,并结合等值线“高于高值、低于低值”的原则判读即可。第11题,根据图示美国潜力最低的区域为西部山区,而西部太平洋沿岸地区,人口潜力较高,A错误。②地区人口潜力较大与气候无关,与该地区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多等因素相关,B错误。③地区为美国西部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气候干旱,因此人口潜力指数比较小,C正确。④位于美国西部太平洋沿岸平原,该地区矿产资源贫乏,D错误。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6分)
材料一 美国人口普查局称,2012年元旦时,美国总人口达到3亿1
278万零968人,这一数据比2011年元旦时增加了0.7%,也就是增加了225万零129人。如果从2010年4月1日美国人口普查日开始计算,那么全美人口增加了1.3%,即增加了403万5
430人。
材料二 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发展特点。(4分)
(2)描述目前美国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4分)
(3)与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美国死亡率较高的原因是什么?(6分)
(4)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12分)
解析:第(1)题,从两条折线中总结,运用描述性语言表达即可。第(2)题,美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第(3)题,美国(包括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老年人口比重大,虽人均寿命长,但也无法抗拒自然规律。第(4)题,从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去分析。
答案:(1)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总量较大;人均寿命不断提高,人均寿命长。
(2)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老年人口比重大,老年人口多。
(4)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占世界比重较大,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少。
13.新疆各区域环境承载力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准噶尔盆地南部最高,其次为伊犁河谷、塔里木盆地北部、准噶尔盆地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东疆地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最低。结合图示信息完成下列问题。(30分)
(1)分析准噶尔盆地南部环境承载力最高的原因。(8分)
(2)为提高塔里木盆地南部的环境承载力,当地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工作?(8分)
(3)在新疆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为32人/km2,目前已达13人/km2,有人认为“为促进该区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不宜限制人口”,但对人口环境学颇有研究的赵先生却认为这种看法不妥,试为赵先生的说法提供依据。(14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看,准噶尔盆地南部石油、煤等资源富集,说明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有铁路通过,同时区域首府乌鲁木齐也位于这里,说明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这些都是其区域环境承载力高的原因。第(2)题,提高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措施,必须围绕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及区域环境、资源特点分析。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新疆区域环境承载力最低的地方,该地位于高大山脉的阴坡,热量条件受限,位于沙漠边缘,水分条件受限。明确了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再结合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即可理清正确的答题思路。第(3)题,赵先生的观点是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当地生态环境特点两方面考虑的。最大可能人口密度反映了当地的环境承载力,实际的人口密度必须低于这一数值;新疆是我国目前人口增长率相对较高,人口增长较快的区域,如不加以控制,人口密度很快会逼近极限值;从环境角度分析,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的稳定性较差。
答案:(1)矿产资源丰富,经济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
(2)防治土地沙漠化;加速节水工程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实行农牧结合;发展经济。
(3)环境承载力决定人口的最大容量,如果人口密度达到最大值,不但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该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较快,因此应控制人口;新疆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高考达标练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宜春模拟)右图中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甲、乙所在的平面为地面。据此完成1~3题。
1.若右图为北半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甲地纬度低于乙地,则(  
)
A.该环流是高纬环流
B.该环流是低纬环流
C.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
D.甲、乙之间近地面为信风带
2.若图中甲、乙分别为北半球的大陆和大洋,则此季节(  
)
A.北半球陆地气温高于同纬度海洋气温
B.印度低压处于强盛时期
C.我国东北地区河流冰封雪冻
D.我国长江中游易发生洪灾
3.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则甲地的气候类型可能是(  
)
A.热带草原气候     
B.热带季风气候
C.温带海洋性气候
D.地中海气候
解析:1.C 2.C 3.D 第1题,据图及题干要求可确定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副极地低气压带,甲、乙之间近地面为西风带,故C项正确,D项错误;该环流是中纬环流,故A、B项错误。第2题,此时是陆地气流下沉,海洋气流上升,故此季节为冬季,北半球陆地气温低于同纬度海洋气温,故A项错误;印度低压处于较弱时期,故B项错误;冬季,我国东北地区河流冰封雪冻,故C项正确;我国长江中游易发生洪灾的季节是夏季,故D项错误。第3题,若该图表示全球三圈环流的一部分且处于大陆西岸,甲地又以下沉气流为主,甲地只能是副热带高气压带,选项中的四种气候类型中只有地中海式气候夏季时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其他气候类型与副热带高气压带无关,故D项正确。
(2017·辽宁模拟)在赤道附近地区,同地面接触的低空空气,因温度增高而强烈上升,气压下降,这里垂直上升的气流显著,风力微弱,所以叫赤道无风带。结合南美洲东北部简图,完成4~5题。
4.关于赤道无风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位置相对固定
B.南美洲分布最广
C.天气状况单一
D.气温年较差大
5.此时,图中K地盛行(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解析:4.B 5.A 第4题,赤道无风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南美洲赤道地区分布最广且最典型,其次是非洲赤道的刚果盆地,故B项正确;由于地球公转运动,赤道位置不是固定的,A项错误。热带雨林气温年较差较小,天气因多对流雨(一天两场对流雨)而不是单一天气状况,C、D项错误。第5题,考查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K地很显然为东南信风,且通过两条等压线判断风向也为东南风。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风带为(  
)
A.东南信风带
B.中纬西风带
C.东北信风带
D.极地东风带
7.图中所示沿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热带沙漠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解析:6.B 7.C 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盛行西南风,图中风带为中纬西风带。第7题,该地位于30°N~40°N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交替控制,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为地中海气候。
(2017·郑州模拟)地球上中纬度地区大陆西岸盛行西风环流。下图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风速分布图。完成8~9题。
8.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  
)
A.风速北半球比南半球大
B.风速差异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C.最大风速冬夏变率北半球比南半球小
D.纬度范围北半球比南半球广
9.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北半球海面狭窄,地转偏向力强
B.南半球海面宽广,海面温度偏高
C.北半球海面狭窄,季节性高低气压系统缺少
D.南半球海面宽广,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解析:8.B 9.D 第8题,图中所示为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夏季和冬季的风速分布图,图中中纬度地区西风带范围为纵坐标所示的30°~60°,两图在此范围对应的风速数值显示南半球比北半球大,A项错误;左图的夏季风速和右图的冬季风速显示出虚线代表的北半球风速差异较小,南半球较大,B项正确;两图中北半球的最大风速夏季对应横坐标数值为2
m/s,冬季为4
m/s,而南半球的最大风速均为8
m/s,则变率比北半球小,C项错误;左图中西风带纬度范围北半球夏季为38°~65°,范围为27°,南半球夏季为35°~65°,范围为30°,则南半球较广,右图中西风带纬度范围北半球冬季为34°~68°,范围为34°,南半球冬季为28°~70°,范围为42°,则南半球较广,D项错误。第9题,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A项不符合题意;南半球海面宽广,水面热力性质均一,且该区域受寒流影响,海水温度偏低,B项不符合题意;北半球海面在夏冬季节有明显的高低压系统,如在太平洋中夏季为夏威夷高气压中心,冬季为阿留申低气压中心,季节性的高低气压系统并不缺少,C项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南半球西风强度大于北半球,造成南北半球中纬度西风强弱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南半球西风带分布的海面较广,摩擦力较小,风力较大,由于气压带在冬夏季节未被切断,基本上呈现带状分布,横贯整个中纬度,风力更强,D项符合题意。
(2017·渭南模拟)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11.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解析:10.A 11.B 第10题,仔细读图,可知图中盛行风①,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地区,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所以性质温暖;该盛行风是由海洋吹向陆地,来自海洋的气流性质湿润;所以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暖湿,故选项A正确。第11题,根据南亚夏季风形成的原因可以推断图中盛行风①的成因。该盛行风①是由于北半球的东北季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左偏转形成西北风;此时南半球为夏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故选项B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北美洲部分地区及某月等温线分布图。
材料二 洛杉矶和休斯敦降水分布图。
(1)图中等温线反应的月份为几月?(1月或7月),简述判断的依据。图中A处等温线出现小范围闭合,虚线框内等温线向南弯曲,判断两处分别受何种地形影响。(10分)
(2)与休斯敦相比,洛杉矶降水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4分)
解析:第(1)题,读材料一图,根据等温线数值可知,中纬度气温较低,图中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说明大陆气温低于同纬度的海洋,北半球是冬季,常用1月表示。图中A处等温线出现小范围闭合,根据等温线递变规律,A处气温比周围高,说明地势比周围低,是盆地地形。虚线框内等温线向南弯曲,说明温度比两侧低,海拔比两侧高,是山地地形。第(2)题,读材料二图,与休斯敦相比,洛杉矶年降水量少于休斯敦,且降水集中在冬半年。主要原因是洛杉矶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年降水比休斯敦少。冬季西风带南移,洛杉矶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少,降水集中在冬半年。
答案:(1)1月。 
中纬度气温较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大陆气温低于海洋)。盆地、山地。
(2)特点:洛杉矶年降水量少于休斯敦且集中在冬半年。
原因:洛杉矶受沿岸寒流的影响,年降水较少。冬季西风带南移,洛杉矶受西风影响,降水较多,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降水较少。
1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32分)
材料一 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某地气候资料图。
材料三 两大洲的纬度分布组合示意图。
(1)读材料一,该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位于______半球。在材料三中,D地的气候主要是受图中______气压带或______风带(填数码)的控制而形成的。(6分)
(2)读材料二,该气候类型的名称是________,其分布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在材料三的A、B、C、D四地中,属于这种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
(9分)
(3)读材料三,分析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的气候类型在A处分布面积比B处大的原因。
(10分)
(4)读材料三,简要评价A地区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7分)
解析:第(1)题,从风向向右偏可知,该图位于北半球。材料三中D地为非洲撒哈拉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或东北信风带⑤影响,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第(2)题,从材料二中气温和降水上可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材料三中C地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第(3)题,材料三中阴影部分的气候为地中海气候,在A、B两地分布不同的主要原因是地形。第(4)题,地中海气候热量、光照充足,对农业生长有利,但雨热不同期,对农作物生长不利。
答案:(1)北 ② ⑤
(2)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C
(3)A处没有阻挡西风深入的高大地形,地中海深入大陆之间,利于西风气流深入大陆内部;B处有高大的南北向沿海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深入。
(4)有利:热量充足,光照强。不利:雨热不同期,作物生长期降水稀少。基础强化练 气压带和风带
[名师指导]
———————————————————————————————————————
本专题重点内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与对气候的影响。突破该难点,关键要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进而明确各高低气压带的热力和动力性质,然后根据近地面各气压带间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确定各纬度带风带的方向。
———————————————————————————————————————
下图为以极地为中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代表高气压带的数码是(  )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大陆西岸容易形成降水的气压带、风带是(  )
A.①、⑤ 
B.②、⑥  
C.④、⑦ 
  D.③、⑥
解析:1.C 2.D 第1题,①是赤道低气压带,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④是极地高气压带。
第2题,②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⑤是东北信风带,②、⑤影响下在大陆西岸形成以沙漠气候为主;③是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大陆西岸形成极锋,降水多;⑥是中纬西风带,在大陆西岸降水多。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完成3~4题。
3.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点位于30°N附近
B.乙点位于30°N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盛行西南风
4.以下气压带中不是由于热力原因而形成的是(  )
①极地高气压带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
④赤道低气压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3.A 4.B 第3题,60°附近形成极锋,是由低纬的暖湿气流和高纬的冷干气流相遇形成的,暖气流位于锋面的上方,因该图是北半球的中高纬度地区,可以判断甲点位于30°N附近;乙点位于90°N附近;①是暖性气流;②为极地东风。第4题,①极地高气压带是因近地面空气冷却下沉形成的,是热力作用形成的;②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来自低纬度的暖气流和来自极地地区的冷气流在60°附近相遇,暖气流被抬升形成的,是动力作用的结果;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是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在30°附近受阻下沉形成的,是动力作用的结果;④赤道低气压带是因近地面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是热力作用形成的。因此,②和③不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的。
读图,回答5~6题。
5.若图示为三圈环流中的低纬度环流圈,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示为北半球的低纬度环流圈
B.b气压带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
C.a气压带控制的区域气候干燥
D.Q地位于信风带
6.若图示地区位于北半球,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气压带影响下气候干燥
B.Q地盛行东北风
C.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D.该环流圈属于高纬度环流圈
解析:5.A 6.C 第5题,低纬度环流圈位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从b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可知其为赤道低气压带,再由图示环流圈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以南,可判断该环流圈位于南半球。第6题,根据图中各气压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图为北半球的中纬度环流圈,b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在其影响下,气候湿润;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因此Q地盛行西南风。
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为东南信风
B.②为气流受热上升形成
C.③为高空南风
D.④为气流遇冷下沉形成
8.当④形成的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  )
A.大陆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向北凸出
B.非洲西南部高温干燥
C.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
D.巴西高原绿草如茵
解析:7.B 8.A 第7题,读图,图示为北半球低纬环流图,①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②位于赤道附近,该处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赤道低气压带。③为高空中的西风气流,实际风向是西南风。④是高空气流集聚,受重力作用而下沉。第8题,当④处下沉形成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气压中心切断时,是被大陆上的低压切断。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陆上等温线相对同纬度海洋上的等温线,向北凸出。此时,非洲西南部是冬季,温和多雨。巴西高原一片枯黄。西北太平洋温带大陆架海域上升流增强是在冬季。
读近地面气压带、风带示意图,回答9~10题。
9.对于图中气压带、风带的判断,正确的是(  )
A.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
B.风带1为东北信风带
C.气压带为赤道低气压带
D.风带2为极地东风带
10.图中气压带、风带对气候产生的影响,正确的是(  )
A.受该气压带影响,北非地区终年高温少雨
B.受气压带和风带2的交替控制,罗马夏季高温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C.受风带1影响,台湾东部夏季多暴雨
D.受风带2影响,新西兰终年温和湿润
解析:9.A 10.D 第9题,图示风带1和风带2方向不同,排除极地高气压带,确定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则风带1和风带2分别是东南信风带和西风带。第10题,A、B、C三项都为北半球情况,直接排除。新西兰地处南半球西风带内,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湿润。基础落实练 地 图
一、11个小题提速练
(2017·浙江十二校联考)新生小李入学,从大门H出发按顺时针方向匀速沿学校外缘走了一圈,手机计步器显示走了3
600步,计1
800
m(轨迹如下图)。据此回答1~2题。
1.小李出发的校门,位于学校(  )
A.东侧         
B.南侧
C.西侧
D.北侧
2.学校面积最接近(  )
A.18
000
m2
B.20
000
m2
C.200
000
m2
D.360
000
m2
解析:1.D 2.C 第1题,根据图中地理园位于学校东南角,可以判断小李出发的校门位于学校的北侧。第2题,手机计步器显示走了3
600步,计1
800
m,据图中标注的步数可知,学校为长方形,边长分别为1
000×1/2
m和800×1/2
m,学校面积最接近1
000×1/2×800×1/2=200
000
m2。
小明在纸上绘制了所在学校的平面图(学校长500
m、宽240
m)。每周一全校师生都会在广场上举行庄严的升旗(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仪式。据此完成3~4题。
3.小明所在学校(  )
A.从广场向正西向走可直达校门
B.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北面
C.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
D.夏至日升旗时旗杆影子朝向校训牌
4.小明绘制该平面图时用的纸为B3纸(51.5
cm×36.4
cm),其绘图时用的比例尺最可能为(  )
A.1∶100
B.1∶1
000
C.1∶10
000
D.1∶100
000
解析:3.C 4.B 第3题,根据指向标可知,校门位于广场的东北方向,教学楼Ⅰ位于教学楼Ⅱ的东南方向,喷泉位于办公楼的东北方向,夏至日日出东北,旗杆影子朝向西南。第4题,该学校长500
m、宽240
m,要绘制在B3纸上,通过计算可知,用图上距离50
cm代表实地距离500
m最合适,比例尺为50/50
000=1∶1
000。
读图,完成5~6题。
5.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  )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6.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  )
A.西北方向
B.东北方向
C.西南方向
D.东南方向
解析:5.D 6.D 第5题,两幅图图幅大小相等,但图乙所跨经纬度大于图甲,则图甲的比例尺大于图乙,表示的范围小于图乙。第6题,楠迪经纬度大约为(18°S,178°E),而莫尔兹比港经纬度大约为(10°S,147°E),则楠迪位于莫尔兹比港的东南方向。
7.(2017·江西五市八校二模)一个旅行社在某地举办攀岩比赛,需要制作陡崖剖面图海报,想宣传“险、奇”效果,绘图时应采用的做法是(  )
A.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图幅
B.水平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C.比例尺不变,适当缩小图幅
D.垂直比例尺不变,适当扩大水平比例尺
解析:选B 要想宣传“险、奇”效果,应使海拔中的陡崖坡度加大,故应在保持水平比例尺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扩大垂直比例尺。
(2017·山西质检)读我国某河流上游部分河段年平均气温分布示意图,完成8~9题。
8.该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A.自东南向西北
B.自西北向东南
C.自西南向东北
D.自东北向西南
9.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是(  )
A.甲乙河段
B.乙丙河段
C.丙丁河段
D.丁戊河段
解析:8.C 9.B 第8题,依据地势高气温低,以及图中等温线数值,可判断图中西南(注意图中指向标)地势较高、东北地势较低,故河流自西南向东北流。第9题,河流地势落差大的河段一般水能资源丰富,图中乙丙段等温线最稠密,表明海拔差异最大,即地势落差最大,故乙丙段水能资源最丰富。
(2017·河北五校联考)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隧道(  )
A.穿过等高线密集区,设计不合理
B.长度大约为6
km
C.出入口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大
D.应建成“之”字形,以降低坡度
11.图中M、N、P、Q四地高差最大的一组是(  )
A.M、N
B.P、Q
C.M、Q
D.N、P
解析:10.C 11.C 第10题,据图可知,图中隧道从鞍部穿过,选线合理;根据比例尺可以判断出隧道长度大约为5
km;出入口位于鞍部的山谷地带,加之该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降水集中的季节易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隧道应尽可能短,不应建成“之”字形。第11题,据图可判断出图中等高距为100
m,M地海拔为600~700
m,N地海拔为300~400
m,P地海拔为200~300
m,Q地海拔为200~300
m,所以M、Q两地的高差最大。
二、高频考点重点练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12~13题。
12.近水且受水患影响最小的居民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居民点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
B.站在M山顶可以通视图中的所有居民点
C.图中河流①~②段流向为从西北流向东南
D.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忽上忽下较耗体力
解析:12.A 13.D 第12题,图中四个居民点均沿河分布,靠近水源,其中②③④三地位于河谷平原地区,地势较低,易受水患影响。而①地位于地势稍高的鞍部地带,受水患影响小。第13题,图中最容易发展成为城镇的应是位于河流交汇处的③地;M山顶与⑤地之间有山脊阻挡视线;根据图中指向标的指示,河流①~②段流向为从西南流向东北;由⑤居民点取近道攀登M山时,先穿越山脊再经过河谷,地势起伏很大。
(2017·江西检测)图a是某区域等高线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
m。图b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读图回答14~16题。
14.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
A.15
m
B.17
m
C.35
m
D.37
m
15.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16.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4.C 15.B 16.B 第14题,图中等高距为10
m,瀑布处有320
m、330
m、340
m三条等高线相交,则瀑布落差大于20
m;图示瀑布上部最大海拔接近350
m,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314
m,则瀑布下部海拔高于314
m,故瀑布落差小于36
m;由上分析可知C正确。第15题,图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位于310
m和320
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则表明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故B正确。第16题,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急转弯处。图示②位置为公路急转弯处,故B正确。
(2017·天津十二区县二模)读某风景区等高线图,回答下题。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两点的相对高度可能是75
m
B.⑤点位于④点的正东方向
C.乙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L1线绘制的
D.乙图中的地形剖面图是依据等高线图中的L2线绘制的
解析:选D 剖面图中最高点海拔超过1
200
m,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距为25
m,L1穿过区域最高处低于1
200
m、L2穿过区域最高处高于1
200
m,则该剖面图是依据L2绘制的,故D正确。①②两点相对高度大于25
m、小于75
m,则A错误;依据图中指向标可判断⑤点位于④点的东北方,则B错误。基础落实练 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一、练小题·夯基础
(2017·牡丹江一中模拟)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空气温度与土壤或地下水的温度差异,通过地埋管换热器实现热量从高温热源向低温热源转移的技术。冬季可以利用该技术将土壤或地下水中吸收的太阳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出来。下图为地源热泵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对图示地源热泵技术的原理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将夏季土壤或地下水吸收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冬季采暖
②夏季能把室内部分热量释放到土壤或地下水中,降低室内温度
③冬季把供暖设备藏在地下以减少热量损失,提高供暖效率
④冬季能吸收土壤或地下水中的部分热量,提高室内温度
⑤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2.北欧地区使用地源热泵的主要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3.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是(  )
①需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
②地热能分布不均,在地壳较稳定的地区不适用
③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
④受天气影响大,供热与制冷的日变化都很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1.D 2.D 3.B 第1题,由图文资料可知,冬季地表降温快,温度低于地下水与土壤,所以温度高于地表,通过地源热泵可以将热量提取出来,供室内取暖。夏季由于地表升温速度快,地表温度高于地下水与土壤,可以通过地源热泵将地下冷空气提取出来以供室内降温。是一种既可供热又可制冷的高效节能环保型空调系统。②④⑤对。并非是储存夏季热量等到冬季再用,①错。也不是冬季把供暖设备埋在地下,③错。故选D。第2题,北欧地区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夏季温和凉爽,冬季取暖需求大,夏季降温需求小,故选D。第3题,在目前,地源热泵技术没有得到大规模推广,主要是因为需要铺设大量地埋管换热器,初期投资大,且城镇地区建筑物密集,缺乏足够的地下空间。该技术并非是利用岩浆活动产生的地热能,所以②错。气温主要是随季节变化,气温日变化小,④错。故选B。
(2017·江西五市八校二模)读图,完成4~5题。
4.下列描述符合2010~2015年我国能源消费发展趋势的是(  )
①煤炭不占重要地位 ②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不断下降 ③石油消费比重呈下降趋势 ④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消费比重几乎没有变化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5.下列能促进我国能源消费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
①加快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②加快产业升级,提高重化工业比重 ③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④结合国情增加煤炭消费比重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解析:4.D 5.A 第4题,从两图中可看出煤炭仍然处于最大比重地位,则①错误;同时煤炭和石油等化石能源比重下降了,则②③正确;图中太阳能、风能等其他能源处于上升趋势,则④错误。故D正确。第5题,我国能源严重依赖煤炭等化石能源,同时能源利用效率低,这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两大主要问题。为促进能源消费的可持续发展,应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同时提高能源利用率,故A项正确。
(2017·海南中学模拟)铝土矿是几内亚最重要的矿产资源,也是其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铝土矿中可提炼出氧化铝,氧化铝可直接通过电解法冶炼金属铝。读几内亚所在区域图和科纳克里气候资源统计图,回答6~7题。
6.若几内亚想保持电解法冶炼金属铝工厂一年内的稳定生产,应该(  )
A.大力建设水电站
B.配套建设火电站
C.加强交通建设
D.大力开发铝土矿
7.大力发展铝土矿深加工,对几内亚国内的积极影响是(  )
A.减少了铝土矿出口的收入
B.使生态破坏和污染更加严重
C.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收入
D.使氧化铝国际市场的投资风险增大
解析:6.B 7.C 第6题,电解法冶炼金属铝工厂需要大量的电能,该地区河流落差大,有建设水电站的条件,但降水集中在夏季,导致水电供应有季节变化,所以要保持电解法冶炼金属铝工厂一年内的稳定生产,应该配套建设火电站;而加强交通建设和大力开发铝土矿对保持电解法冶炼金属铝工厂一年内稳定生产没有太大影响。第7题,大力发展铝土矿深加工,可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铝土矿深加工产品出口量,从而扩大就业和增加外汇收入;使生态破坏和污染更加严重是消极影响;D项描述的内容不是对几内亚国内的影响。
(2017·江西红色七校联考)位于长江中游的鄱阳湖是吞吐型湖泊,年内各月吞吐泥沙和水量很不均匀,2006年后三峡水库蓄水,也影响了鄱阳湖对泥沙和水量的吞吐。下图为湖口站(鄱阳湖水系的出口)多年平均向长江输沙量和湖口站径流量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关于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和径流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输沙量和径流量年际变化都较大
B.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长江补给鄱阳湖
C.4~6月由于湖水含沙量降低,输沙能力减弱
D.3月鄱阳湖的含沙量最大,故输沙能力最强
9.关于鄱阳湖7~9月输沙量特点的成因推测,最可能的是(  )
A.长江干流水位高
B.出库流量达一年最小
C.向长江输沙,鄱阳湖清淤
D.湖口站上游来水含沙量加大
解析:8.B 9.A 第8题,读图可知,鄱阳湖多年月平均输沙量变化较大,径流量变化相对较小,A错误;6月输沙量下降但为正值,径流量大,说明6月鄱阳湖补给长江,7月输沙量为负值,此时长江补给鄱阳湖,B正确;4~6月降水量逐渐增加,湖泊补给长江水量减少,输沙量下降,而不是含沙量下降,C错误;3月鄱阳湖的输沙量最大,因此时为旱季,湖泊水补给河流水,且补给水量最大,D错误。第9题,7~9月输沙量为负值,说明此时长江水补给湖泊水,此时为雨季,河流水位高,其他选项与题干不符,故A正确。
(2017·河北普通高中质检)读我国某地区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0~11题。
10.图中东北部地区经常发生洪涝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处长江的下游,河流汇水速度快
B.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
C.围湖造田、泥沙淤积,湖泊面积缩小
D.流经山区,加上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11.从流域综合整治角度考虑,图示西南部地区促进区域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  )
①保护植被,恢复天然林 ②退田还湖,大力发展航运 ③发展立体农业 ④大力发展苹果种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10.C 11.C 第10题,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变小、水深变浅,蓄纳洪水的能力降低。第11题,②是平原地区河流综合治理的措施;苹果主要生长在暖温带地区,而图示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不适宜苹果的生长。
(2017·福建厦门模拟)下图为我国长江干流三个水文站2010年、2011年和多年平均的水、沙特征值对比,读图回答12~13题。
12.甲、乙、丙三个水文站按从上游向下游排列的顺序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甲、丙、乙
D.丙、甲、乙
13.与乙、丙两站相比,甲水文站2010年、2011年的年输沙量和多年平均输沙量差异很大,
其原因最可能是(  )
A.降水量远少于多年平均
B.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非常出色
C.三峡水库的建设
D.挖沙船作业
解析:12.B 13.C 第12题,长江为外流河,中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越往下游河流流量越大。图2可见多年平均流量由乙、甲、丙逐渐增大,所以从上游到下游顺序为乙、甲、丙。第13题,从图1可以看出甲水文站2010年、2011年的年输沙量远小于多年平均输沙量,甲水文站位于中游,年径流量较多年平均减少不多,不是降水量远少于多年平均造成的,A错;上游水土保持工作非常出色应当上游输沙量减小最多,B错;三峡水库的建设使进入中游的泥沙大量减少,C对;挖沙船作业对年输沙量影响不大,D错。
(2017·内蒙古赤峰一模)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报告显示,煤炭运力仍是制约国内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煤炭运输制约,资源地产能难以释放,消费地则无煤可供。读我国区域煤炭调动流量图,完成下题。
14.下列措施中既有利于山西释放煤炭产能,又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是(  )
A.革新煤炭开采技术
B.建设坑口电厂
C.扩大煤炭运输通道
D.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
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坑口电厂是山西变输煤为输电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这有利于山西释放煤炭产能,同时又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B正确。
二、练大题·熟题型
15.(2017·杭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波斯湾地区不仅石油资源丰富,而且开采条件也十分优越。石油分布集中,平均每个油田储量达3.5亿吨以上,为超级大油田;并且多分布在海岸附近的海上和陆上,原油外运方便。油田的地下压力高,油井多为自喷井,占油井总数的80%以上。下图为阿拉伯半岛示意图。
材料二 沙特阿拉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目前,沙特的能源消费保持着6%~8%的年增长率。为了满足不断攀升的能源需求,沙特计划大力发展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0%。
(1)分析沙特阿拉伯在世界石油贸易中竞争力强的原因。
(2)简述沙特阿拉伯在内陆地区发展太阳能的优势条件。
(3)指出沙特阿拉伯大力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所产生的作用。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一对波斯湾沿岸地区石油资源特点的描述和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分布,作为波斯湾沿岸最大石油生产国的沙特阿拉伯,具备石油开采成本低、运输成本低和品质好的优势。第(2)题,根据图中沙漠和降水量的分布特点等信息,可知沙特阿拉伯在内陆地区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纬度低,太阳辐射热量高;云量少,太阳光照强。第(3)题,此题注意审题,抓住关键词“对国家未来可持续发展”。沙特计划大力发展核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使其在整体电力结构中的贡献率提高到50%,改变沙特的能源消费结构,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石油的比重,从而有利于改善大气环境,从长远来看,降低沙特对原油出口的依赖,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沙特经济可持续发展。
答案:(1)沙特石油资源丰富,石油储量大,油田规模大,埋藏浅,能够自流喷发,易于开发,开采成本低;石油品质好;油田主要分布在波斯湾沿岸,海运成本低。
(2)纬度低,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热量高;气候干燥,云量少,太阳光照强。
(3)能源结构方面:能源结构从依赖石油为主的单一结构向多样化转变;环境方面:减少石油燃料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经济方面:从依赖原油出口,向石油化工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基础强化练 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
[名师指导]
———————————————————————————————————————
等高线地形图作为一种重要地图类型,近几年的高考主要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结合生产、生活实际命题,考点主要涉及高差计算、坡度陡缓和地形起伏的判断、坝址判断、山谷和山脊判读、区域通视情况的判断等,注重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掌握一定的判读方法,提高等高线读图题的读图技巧和读图分析能力是解决高考这类试题的关键所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时,需要明确图中以下信息:等高距的大小、等高线的数值、等高线的疏密程度、等高线的走向;地形剖面图的判读和绘制应特别关注三个方面:①剖面线的起止点;②高值和低值点;③剖面线点的变化趋势。
————————————————————————————————————————
下图为我国东南某地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地形
B.A处可通视B、C、D三处
C.B、D间最大高差为70
m
D.A处位于D处的西南方向
2.下列做法较合适的是(  )
A.图中断崖顶处设立惊险蹦极
B.在崖底看飞流瀑布
C.在D处设立森林火情瞭望点
D.秋季可去该地采摘苹果
解析:1.D 2.A 第1题,据图中等高线数据和变化趋势可知,该图海拔最高处也不超过200
m,故该地以平原为主。据图中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知,C处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B、D处等高线凸向高处,为山谷,故C阻挡了A与B、D之间的视线,不能通视。B点的高度在90~100
m之间,D点高度在150~160
m之间,故BD高差在50~70
m之间,但不可能达到70
m。根据指向标可以看出,A处位于D处的西南方向。第2题,图中断崖处相对高度较大,在顶处设立蹦极可以体验惊险之感。由于陡崖处多条等高线凸向低处,故该处为山脊部位,不可能形成瀑布,则在崖底也看不到飞流瀑布。D处位于山谷中,其左侧有C所在的山脊和高达180
m的山头阻挡了D到山头左侧的视线,故不宜在D处设立森林火情瞭望点。我国东南部地区以亚热带为主,水果以柑橘为主,苹果是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果产品,故秋季不可以去该地采摘苹果。
读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据此回答3~4题。
3.图中陡崖的高度可能是(  )
A.400
m         
B.150
m
C.278
m
D.199
m
4.既能看到甲村又能看到乙村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3.C 4.B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100
m,图中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通过,根据相对高度计算可知,陡崖的高度大于200
m,小于400
m。第4题,图中①地与乙村之间有陡崖阻挡,不能通视;③地与甲村之间有山脊阻挡,不能通视;④地能看见乙村,但是与甲村之间有山顶阻挡,不能通视;图中②地地势最高,与甲村和乙村之间无视线阻挡。
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区域地形分布。读图完成5~6题。
5.河流段的两个断面水面的高程差称为落差。a溪流的图示河段落差可能为(  )
A.20
m
B.40
m
C.60
m
D.80
m
6.水圳是人工修建的用来灌溉农田的水利体系。下列四条水路中表示水圳的是(  )
A.b
B.c
C.d
D.e
解析:5.B 6.A 第5题,读图可看出图中等高距是20
m,a溪流最高点海拔约140~160
m,最低点海拔约100~120
m,高差范围是20~60
m之间,不包括20和60
m,所以最可能是40
m,B对。第6题,农田应分布在地形平坦开阔的地区。根据图中等高线分析,b处等高线较稀疏,说明地形平坦,应有农田分布,修水圳便于灌溉,A对。c、d、e三处的等高线较密集,说明坡度大,不适宜开垦为农田,B、C、D错。
读北半球某陆地局部图,图中X、Y为等高线(等高距为100
m),L为河流,对角线为经线。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河流L的流向为
(  )
A.从东流向西
B.从西南流向东北
C.从西流向东
D.从东北流向西南
8.若X数值为500
m,沿图中经线的地形剖面为(  )
解析:7.B 8.C 第7题,由图可知X、Y为等高线,L为河流,根据等高线与河流的关系,可知X等高线的海拔高度大于Y,河流的流向由X等高线与L的交点流向Y等高线与L的交点,则根据指向标可知,河流流向从西南流向东北。第8题,根据两条相邻等值线要么相等,要么相差一个等值距的原理,若X数值为500
m,则图中A所在地海拔为500~600
m之间。
读冀北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回答9~10题。
9.为把铝土矿石运到火车站,计划修一条公路,合理的选线是a、b、c、d中的(  )
A.a    
B.b     
C.c     
D.d
10.图中有四座水泥厂,原料主要来自采石场,产品主要外运,若在环境整治中只保留一座,应保留(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9.C 10.D 第9题,在四条公路选线中,a、b线路穿越山地,坡度大;d线路距离太远;只有c线路穿越的等高线较少,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而且距离较短,因而最为合理。第10题,水泥厂对空气污染严重,在四座水泥厂中,丁厂距离居民点较远,且在与冬夏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华北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对环境污染最小,故可以保留丁厂。高考达标练 地球自转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7·大连测试)从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甲沿南纬60°逆时针方向飞行;从北极上空向下看,飞机乙沿北纬60°顺时针方向飞行,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都是自东向西飞行    
B.都是自西向东飞行
C.都是向低纬飞行
D.都是向高纬飞行
解析:选A 地球自西向东运动,从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故A正确。
右图是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及海拔关联图,读图完成2~3题。
2.根据图中a、b、c、d各点判断,正确的是(  )
A.a点纬度比c点低
B.b点海拔比c点高
C.c点纬度比d点低
D.d点地势比a点低
3.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样
B.同一经线地区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C.海拔相同,低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小于高纬度地区
D.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
解析:2.B 3.D 第2题,地球自转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海拔。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主导因素是纬度,其次是海拔。从图中可直接看出b点的海拔比c点高。第3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在海拔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纬度成反比;在纬度相同的情况下,地球自转线速度与海拔成正比。
4.假设地球自东向西自转,下列地理现象中叙述正确的是(  )
A.日、月出现东升西落现象
B.南半球河流一般右岸多沙滩
C.昼夜更替周期为24小时
D.120°E的地方时早于90°E
解析:选C 若地球自东向西,则日、月应西升东落。受地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原本南半球向左偏,会变成南半球向右偏,河流一般左岸多沙滩。自转速度不变,昼夜交替周期为24小时。自西向东自转,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的早,反之,东边的地方时比西边的晚。
下图示意晨昏线与纬线的几种位置关系。读图,回答5~6题。
5.如果Q点刚好位于极夜圈上,则能表示Q点的地方时为12:00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6.下列选项中可能表示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纬线的位置关系的是(  )
A.②         
B.③
C.④
D.①
解析:5.D 6.A 第5题,假设①图为北半球,且晨昏线与极夜圈相切,可推知Q点的地方时为12:00;假设④图为南半球,且晨昏线与极夜圈相切,可得出此时该纬线圈以南为极夜,则Q点的地方时为12:00。第6题,春、秋分日,晨昏线与经线是重合的,与纬线是垂直的。
(2017·太原五中考试)下图为全球经纬线展开示意图,图中虚线AS代表晨昏线,D点为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同时也是GF的中点;阴影与非阴影部分分别代表6日和7日两个不同的日期。读图完成7~8题。
7.此时甲地地方时为(  )
A.7日21时     
B.6日9时
C.6日21时
D.7日9时
8.关于该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AS线为晨线
B.BC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
C.赤道上西半球的白昼长于黑夜
D.赤道上东、西半球的白昼长度之比为23∶13
解析:7.C 8.D 第7题,两个日期的分界线分别是0时经线和180°经线,AS为晨昏线,所以D点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从图中可以看出D点与图中左侧日期界线的经度差为45°,所以该日期界线不可能是0时经线,即左侧日期界线为180°经线,右侧日期界线即BC线为0时经线。甲地位于BC线以西45°,所以其地方时为21时。又因甲地位于0时经线以西,其所在日期应为旧的一天,即6日,所以甲地地方时为6日21时。第8题,BC线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0时经线,B错;AS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BC线以西90°,D地是18点,AS线是昏线,A错;赤道上西半球白昼的范围为160°E向东过180°再向东到135°W,共65°的范围,西半球黑夜是115°的范围,C错;西半球白昼的范围为160°E向东过180°再向东到135°W,共65°的范围,所以东半球白昼范围115°,之比是115∶65即23∶13,D正确。
(2017·大庆质检)下图中EF、MN两线相交于O点,O点为北极点,∠NOF等于60°。读图回答9~10题。
9.若图中OF为晨线,太阳直射35°W,则ON的经度为(  )
A.175°E
B.90°E
C.65°W
D.5°W
10.若图中MOE表示地球上旧的一天的范围,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20时
B.16时
C.8时
D.4时
解析:9.A 10.B 第9题,已知O点为北极点,若图中OF为晨线,说明晨线和经线重合,OF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6时。已知太阳直射35°W,说明35°W地方时为12时,可知经线OF的地方时比35°W的地方时晚6小时,在35°W经线的西侧90°,故OF经线的经度为125°W。已知∠NOF等于60°,说明ON和OF经线的经度差为60°,故ON经度为175°E,A正确。第10题,图中O点为北极点,说明此图为北极上空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逆时针方向,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已知经线OM向东到OE为旧的一天,说明OM为180°经线,OE为0时所在经线。已知∠NOF等于60°,即∠MOE等于60°,故OE为120°W,且OE地方时为0时,从而易求北京时间为16时。
11.(2017·唐山一模)下图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如果图中的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8时
B.10时
C.18时
D.22时
解析:选D 此时北印度洋洋流呈顺时针方向,应是北半球的夏季,向北昼长增加,则图示晨昏线是昏线,与赤道交于60°E,则60°E为18时,北京时间为22时。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A、B两地均处在30°N。读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1)在A点看到的北极星的倾角为________;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图中A、B、C、N四点:
①自转角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3分)
②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3分)
(3)图中NC线是________(晨线或昏线),从B水平运动到N的物体会向________(东或西)偏转。(4分)
(4)此时,北京时间为______,国际标准时间为________。(4分)
(5)该日与北京日期相同的占全球(4分)(  )
A.一半多
B.少于一半
C.恰好一半
D.没有任何地方
(6)赤道上西半球黑夜的经度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4分)
(7)这天,赤道上日出时间是________时;北极圈上日落时间是________时。(4分)
解析:第(1)题,北极星的倾角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连续两次在此看到北极星高度最大的时间间隔为1个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第(2)题,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极点外,处处相等,即A=B=C>N;自转线速度赤道上最大,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得出C>A=B>N。第(3)题,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判断NC线为晨线,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第(4)题,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应表示二分日的光照图。此时NC线上的时间为6时,则0°经线时间(即国际标准时)为8时,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为16时。第(5)题,北京时间为16时,则与北京日期相同的范围为:120°W180°,占全球的5/6(一半多)。第(6)题,西半球的范围为:20°W160°E;赤道上黑夜的经度范围为:150°E30°W,求二者的交集即可。第(7)题,二分日时,全球各地均日出6时,日落18时。
答案:(1)30° 23小时56分4秒 (2)A=B=C>N
C>A=B>N (3)晨线 东 (4)16时 8时 (5)A
(6)160°E~180°~30°W (7)6 18
13.下图为西半球侧视图,若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完成下列问题。(26分)
(1)此时晨昏圈的位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是晨线,________是昏线。(6分)
(2)将该图利用下图转换为昼夜各半的侧视图,标注经度。(6分)
(3)B点的经度是______,并在新画的图上标出其位置。(4分)
(4)此时,图中A点的地方时是________时,C点的昼长是________小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6分)
(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若此时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________季。(4分)
解析:第(1)题,此时晨昏圈与(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相重合,20°W是晨线,160°E为昏线。第(2)题,昼夜半球各半说明图中最中间的经线是晨线或昏线。第(3)题,B点经度为110°W。第(4)题,A点位于昏线上,地方时为18时,C点昼长为12小时,北京时间可通过A点(160°E)为18时,计算出120°E的地方时。第(5)题,因为西半球和夜半球完全吻合,说明太阳直射赤道和东半球的中央经线(70°E),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则北半球正处于秋季。
答案:(1)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 160°E
(2)见下图。
(3)110°W 见右图。
(4)18 12 15时20分
(5)(0°,70°E) 秋基础强化练 常见天气系统
[名师指导]
————————————————————————————————————————
本专题内容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往往结合等值线 等压线 考查天气系统或是天气状况,重点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此部分内容,考生应加强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风向及风速判读等基础知识的落实。————————————————————————————————————————
读长江中游某地连续五天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回答1~2题。
1.据图示推断,影响此地的天气系统是(  )
A.暖锋       
B.冷锋
C.气旋
D.准静止锋
2.有关该地区5日~9日天气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日较差一直在扩大
B.气温持续下降,空气的湿度不断增大
C.6、7日保温作用较强,气温升高
D.8、9日天气转晴,9日回暖
解析:1.B 2.D 第1题,该地5日~9日,最低气温明显降低;最高气温8日、9日较5日明显降低,而6、7日出现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也明显减小,故判断可能为冷锋影响。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该地区6、7日冷锋过境,但8、9日天气转晴,9日温度回升,故D项
正确。
读甲、乙两幅图,回答3~4题。
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乙图的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进
B.甲图的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出
C.乙图中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进
D.甲图中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进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图所示系统强烈发展,可能形成台风或飓风
B.长江中下游受甲控制时形成伏早
C.中南半岛盛行东北风时,夏威夷群岛受乙控制较强
D.我国夏季北方的暴雨就是受甲的影响
解析: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甲天气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为气旋,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旋进;乙天气系统中心气流下沉,天气晴朗,为反气旋,北半球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旋出。第4题,长江中下游伏旱是受反气旋控制;中南半岛盛行东北风为北半球冬季,夏威夷高压势力强盛是北半球夏季;我国北方夏季暴雨主要是冷锋所致。
下图为某年11月某时天气形势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日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
A.气旋
B.高压
C.冷锋
D.暖锋
6.图中(  )
A.A地高压在短时间内将变为低压
B.B地受暖气团控制吹西北风
C.北京市的空气质量将得到明显改善
D.黄海海面风力强劲,不适合航行
解析:5.C 6.C 第5题,由题干中“我国北方地区出现强降温和大范围雨雪天气”和图中位于我国境内冷锋的标志可知,此次天气变化是由冷锋过境造成的,故C项正确。第6题,根据材料信息,此时的时间背景是11月,A地位于蒙古西伯利亚附近,短时间内高压不可能变为低压,且会逐渐加强,故A项错误。图中B地位于冷锋的锋后,应受冷气团控制,故B项错误;通过等压线图,可以得出B点的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向右偏转),为西北风。北京正好冷锋过境,有大风天气,且伴随着雨雪,所以空气质量可以得到明显改善,故C项正确。黄海海面的等压线非常稀疏,风力较小,对航行的影响小,故D项错误。
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示意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B.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C.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8.未来几天,乙地将经历的天气过程最可能是(  )
A.气压降低,天气转晴
B.气温降低,刮风下雨
C.连续阴雨,风力加大
D.湿度增加,风和日丽
解析:7.B 8.B 第7题,根据a、b、c三图信息可知,该区域受低压槽影响。因该地位于北半球,所以低压槽处,可能存在冷锋,甲位于冷锋锋线后,降水概率大,气温日较差小。与丙相比,丁处气压梯度大,风力更大。B正确。第8题,未来几天,乙地将要受到冷锋影响,可能出现降温、降水天气,B正确。
下图是东亚地区某日的天气形势图,读图完成9~10题。
9.据图分析该天气形势图最有可能体现的是哪个季节的天气形势(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0.据图分析,此时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天气特点是(  )
A.阴雨连绵
B.大风降温
C.高温晴朗
D.雨夹雪天气
解析:9.B 10.A 第9题,据图分析此时陆地为低压,海洋上为高压,因此最可能的季节为夏季,B项正确。第10题,由图可知,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移动缓慢的锋面(准静止锋)的影响之下,正值梅雨季节,因此为阴雨连绵的天气,A项正确。基础强化练 热力环流与大气环流
[名师指导]
————————————————————————————————————————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环流是具有全球性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三圈环流、季风环流等有规律的大气运动。这部分重难点内容在高考中主要是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和解决一些现象或现实问题;根据等压线形式判断风向、风力的大小等。突破这些难点关键是理解热力环流形成的过程及近地面和高空高低气压的变化;能够根据等压线形式分析出某点所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和方向等。
————————————————————————————————————————
右图示意某热力环流中,两地在垂直高度上的气压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该热力环流的大气运动方向是(  )
2.在图示高度范围内,能正确表示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F(只考虑大小)的是(  )
解析:1.C 2.D 第1题,热力环流中,近地面受热地点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结合图中的高度和气压可以判断,丙地为近地面受热地点,盛行上升气流,形成低压;甲地为近地面受冷地点,盛行下沉气流,形成高压。则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丙地,高空空气由丁处流向乙处。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高度的增加,两地在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先减小,后增大,而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就越大,因此在垂直方向上,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先减小后增大。
下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丙
D.乙、丁
4.度假村建在湖泊岸边对游人的吸引力强主要原因是(  )
A.湖区晴天多,光照充足
B.湖区昼夜风小
C.湖区温差大
D.湖区湿度大,空气清新
解析:3.B 4.D 第3题,湖泊与周边陆地的热力性质存在差异,昼
夜变化会导致热力环流方向也发生变化。白天,湖泊气温较周边陆地低,湖泊上空气流下沉,周边陆地气流上升,丁正确;夜晚,湖泊降温慢,气温较周边陆地高,湖泊上空气流受热上升,周边陆地气流下沉,丙正确。第4题,湖区受水体的影响,温差较小,湿度较大,空气清新。
下图为1月某日欧洲西部部分地区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单位:hPa)。读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示气压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地气压值高于乙地
B.乙地气压值高于丙地
C.丙为低气压中心
D.丁为高气压中心
6.关于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风力小于乙地
B.此时,甲地天空中云量少于乙地
C.甲、乙两地都吹偏西风
D.甲地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
解析:5.D 6.A 第5题,由图示可知甲地气压介于1
012~1
016
hPa
之间,乙地气压为1
024
hPa,甲地气压值低于乙地;根据等值线分布规律,丙和丁气压都大于1
024
hPa,为高压中心;乙地气压为1
024
hPa,低于丙地气压。第6题,图中甲地等压线较稀疏,而乙地等压线较稠密,则甲地风力小于乙地。依据风向判读方法,甲地吹西南风、乙地吹偏东风;甲地受海洋暖湿气流影响而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
下图示意某一等高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水平受力,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完成7~8题。
7.若图为北半球,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④或⑤
B.③或④
C.⑥或⑦
D.⑤或⑥
8.若图为高空等高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③或⑦
B.①或⑧
C.⑦或⑧
D.②或③
解析:7.B 8.A 第7题,判断风向一般情况下,第一步找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第二步看所在半球,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第三步看位于高空还是近地面,高空要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要偏转30°~45°的夹角。本图为北半球,P1>P2,所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P1指向P2,向右偏转,若位于高空则是③,若位于近地面则是④。第8题,根据题干分析,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因该图可能是南半球,也可能是北半球,则O点的风向为③或⑦。
下图是某地某日不同时刻(甲图是14时,乙图是20时)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回答9~10题。
9.甲图中M点的数值,可能是(  )
A.1
003或1
007
B.1
005或1
009
C.1
007或1
009
D.1
009或1
011
10.从14时至20时,有关a、b、c、d四地风向和风速变化叙述与实际相符的是(  )
A.a地偏北风,风力变小
B.b地偏南风,风力变大
C.c地偏北风,风力变小
D.d地偏南风,风力变小
解析:9.B 10.D 第9题,由图可知,M处外围等值线数值可能为1
006或1
008,相邻两条等压线的等压距为2
hPa,根据“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可知,M处的数值可能大于1
004小于1
006,也可能大于1
008小于1
010。
第10题,根据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a、b、d三处的等压线变稀疏,风力变小,c处风力增大;根据气压分布判断可知,a、b、c、d四处分别吹偏南风、偏北风、偏南风、偏南风。高考达标练 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分析常考2大题型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山东齐鲁名校协作体三模)依据国家区域发展新棋局,我国将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读图完成1~3题。
1.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发展的地理优势是(  )
①水陆交通便利     ②矿产、水力等资源丰富
③土地和用工成本低
④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为推动长江流域的综合开发,两区域在生态安全方面可以开展的合作是(  )
A.航道建设
B.西电东送
C.劳务输出
D.水土保持
3.在长江三角洲产业分工协作方面,上海应重点发展(  )
A.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
B.机械制造、服装制造、石油化工
C.原料重化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业
D.高端装备制造、临空经济、现代物流业
解析:1.C 2.D 3.A 第1题,与长三角地区相比,川渝地区矿产、水能丰富,土地、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第2题,中上游地区作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屏障,应加强水土保持;同时河流含沙量降低会减轻下游河道淤积,利于下游通航与防灾。第3题,上海作为长三角的核心城市,应大力发展国际金融、文化创意、对外贸易等高端服务业,即第三产业,制造业应向外转移。
(2017·河北衡水中学一模)下图是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指数越大,城市之间经济流量越大。读图回答4~5题。
4.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图显示(  )
A.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无关
B.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的强度主要取决于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
C.北京的对外辐射与距离呈正相关
D.北京对冀各城市产业转移力度大
5.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  )
A.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作用
B.冀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京、津服务
C.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转移到冀
D.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
解析:4.B 5.A 第4题,由图可以看出:京津冀各城市与北京经济联系指数天津最大,但并不与距离呈正相关;河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北京对河北各城市的产业转移力度不同;廊坊指数高与距离北京近有关;各城市等级、距北京远近极大地影响其与北京经济联系强度。第5题,将京、津大量污染产业移动到冀,也会影响到京、津地区,不可取;天津经济外向性强,与北京形成东西呼应,减弱北京与天津两城市间的联系不可取;区域竞争互补,发挥京、津双核辐射作用,带动京津冀区域发展;冀应注重接收京、津的产业转移,与京、津形成互补,不能以发展种植业为目标。
(2017·黑龙江哈尔滨六中模拟)卤虫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生活在高盐度水域中,卤虫卵是高档观赏鱼和名贵虾、蟹的良好活饵料。结合下面两湖泊周边区域图,回答6~7题。
6.艾比湖与马拉开波湖相比,卤虫养殖条件更优越的是(  )
A.马拉开波湖。因为该湖与海洋连通,盐度高,周边河流带来的营养物质多
B.艾比湖。因为该湖属内陆咸水湖,且气候干旱,盐度高
C.马拉开波湖。因为该湖对外交通便利,离美国近,市场广阔
D.艾比湖。因为该湖水域广,离边界线近,且对外交通便利
7.艾比湖和马拉开波湖所在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A.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B.土地荒漠化 海洋污染
C.旱灾 洪涝频发
D.大气污染 水污染
解析:6.B 7.B 第6题,马拉开波湖虽与海洋相连,但周边有众多河流注入,其盐度很低;而艾比湖属于内陆湖,区内气候干旱,蒸发旺盛,故盐度高,更适合卤虫生长。第7题,艾比湖地处内陆,其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马拉开波湖石油资源丰富,所处地区的环境问题应为石油开采、加工及运输带来的海洋污染。
下图中A、B两地区都是世界重要的酿酒葡萄主产区。据此完成8~9题。
8.A、B两地区气温变化特点及成因是(  )
①A地区受纬度和地形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大、日较差小 ②A地区受地理位置和冬季风的影响,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③B地区受西风和地形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小 ④B地区受信风和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9.A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为(  )
①热量丰富 ②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水源充足 ④土质黏重,土壤肥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8.B 9.B 第8题,根据经纬度和轮廓可知,A位于我国宁夏,B位于德国。A为温带大陆性气候,B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选B。第9题,A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强,糖分积累多;靠近黄河,灌溉水源充足,故选B。
(2017·四川成都检测)下面的左图和右图分别是某国不同地区冬半年(11月至次年4月)和夏半年(5月至10月)耕地播种面积占本地区耕地总面积比重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导致左图中Ⅰ、Ⅱ两区域比重不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热量
B.光照
C.水源
D.土壤
11.图中Ⅱ地区冬、夏半年比重不同的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市场
D.劳动力
解析:10.C 11.B 第10题,由经纬网和轮廓可知该国为柬埔寨。Ⅰ、Ⅱ两区纬度相近,海拔差异较小,热量、光照条件差异和土壤差异也较小;该国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半年降水少,Ⅱ区靠近河湖,灌溉水源充足。第11题,Ⅱ区夏季耕地面积比重远高于冬季,且由于该区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冬夏降水差异大;该区域冬夏季热量差异小;市场、劳动力与季节关系较小。
二、综合题(共5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0分)
赛里木湖位于我国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境内的北天山山脉西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高山湖泊。湖面海拔2
071.9
m,东西长约30
km,南北宽约25
km,水域面积455~460
km2,平均水深约46.4
m,蓄水量达210亿立方米。赛里木湖是冷水湖,湖里没有植物,都是石头,水很冰冷,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赛里木湖原本没有鱼,1998年从俄罗斯引进高白鲑、凹目白鲑等冷水鱼,2000年首次捕捞成品鱼,结束了赛里木湖不产鱼的历史。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赛里木湖已成为新疆重要的冷水鱼生产基地。2010年以来,赛里木湖水体淡化明显。下图示意赛里木湖及附近地区。
(1)推测赛里木湖的成因。(4分)
(2)指出赛里木湖主要的补给类型,并分析2010年以来赛里木湖湖水淡化的原因。(6分)
(3)从大气环流角度分析赛里木湖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原因。(10分)
(4)你是否赞同赛里木湖大力发展渔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10分)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湖位于天山山脉西部,湖深且长,因此可以推测该湖为构造湖。第(2)题,根据湖泊位置及海拔,判定该湖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该湖所在区域降水的年变化较小,但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水量增加,汇入淡水增多,湖水淡化。第(3)题,该湖地处西风带,又有地形的阻挡,成为大西洋水汽输送的最东端,所以被称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第(4)题,如果赞同,就从资源的开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方面回答;如果不赞同,就从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方面回答。
答案:(1)地壳运动使得两侧山地隆起,中部地表下陷形成构造湖。
(2)主要有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大气降水补给。原因:全球气候变暖,高山冰雪融水增多,使得入湖水量加大,淡水的稀释作用导致湖水淡化。
(3)该湖位于天山西部,地处西风带,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遇到地形阻挡形成的地形雨是该湖重要的补给水源。由于山地阻挡,天山东部难以受到大西洋水汽的影响,因此该湖泊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4)赞同。该地渔业资源缺乏,市场需求量大;发展渔业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增加就业。
或不赞同。当地地处山地,海拔较高,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发展渔业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可能会污染湖水,造成当地生态破坏。
13.(2017·河南省淮阳模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6分)
(1)比较荷兰与江苏省地理位置的异同。(6分)
(2)荷兰的风车和拦海大坝是世界闻名的旅游景观,拦海大坝使荷兰拥有世界著名的围海造田景观。分别说明风车和拦海大坝两处景观形成的地理原因。(10分)
(3)荷兰和中国的江苏省都经历了从围海造田到退耕还海的过程。分析说明两地围海造田和退耕还海的共同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从两地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两地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亚欧大陆上;从相对位置看,两地位于不同大洲,临不同海洋。第(2)题,分析荷兰风车景观的形成原因,应该从该国风力资源丰富入手,主要考虑大气环流(西风带)、地理位置(沿海)。修建拦海大坝有利于保护陆地免遭海浪侵蚀,有利于填海造陆。第(3)题,围海造田的原因主要从扩大耕地面积角度考虑;而退耕还海的原因主要从生态保护角度考虑。
答案:(1)相同点:都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北温带)、亚欧大陆。不同点:荷兰位于欧洲,西临大西洋(北海);江苏省位于亚洲,东临太平洋(黄海)。
(2)风车:荷兰地处大陆西岸或大西洋(北海)沿岸,终年受西风影响,风力资源丰富。
拦海大坝:荷兰国土面积小,地势低洼,修筑拦海大坝可以防止海浪侵袭,有利于填海造陆(围海造田)。
(3)围海造田可以解决土地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耕地面积或陆地面积)。退耕还海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旱涝灾害、减轻土地盐碱化等。高考达标练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南安模拟)下图为赣南山地某测风塔所在风场50
m高度逐月风速变化图。读图完成1~2题。
1.决定赣南山区8、9月风速特点的天气系统是(  
)
A.冷锋        
B.暖锋
C.气旋
D.反气旋
2.该区域各季节风速均较大,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春季,有强对流天气
B.夏季,常受台风影响
C.秋季,树叶凋零,阻力小
D.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
解析:1.D 2.D 第1题,赣南山区8、9月风速较小;根据中国锋面雨带的推移规律,7、8月份雨带推移到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从气流角度是反气旋)控制下,空气下沉运动显著,水平运动较小,所以赣南山区8、9月风速相对较低,故选项D正确。第2题,强对流天气一般在夏季;夏、秋季节风速大,主要是受夏季风影响,由于赣南山区没有位于东南沿海,所以受台风影响较小;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多,风速也较大,故选项D正确。
(2017·洛阳模拟)河南某中学气象兴趣小组,根据亚欧大陆局部地面等压线分布形势图,探究该省秋末冬初天气变化状况。据此完成3~4题。
3.根据上图,学生绘制了四幅安徽省天气要素变化图,最接近实际状况的是(  
)
4.该气象兴趣小组预报了安徽省未来两天天气状况,其预报结果最可能出现的是(  
)
A.皖北地区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较高
B.皖南地区可吸入颗粒物空气污染指数增加
C.皖北地区雨过天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
D.江淮地区出现狂风、暴雨、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解析:3.B 4.C 第3题,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形势结合图中天气系统图例可知,图中锋线地区两侧气团物理性质差异大,南部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小,故排除选项C;图中显示此时安徽省北部受冷锋系统影响,暖气团被迫沿锋面爬升,水汽凝结形成云雨天气,锋线北侧云量多,故排除选项D;由于安徽省北部受冷气团控制,温度低,气压高;南部受暖气团控制,温度高,气压低,故选项B正确。第4题,注意题目要求是“未来两天”;根据安徽省地形特点可知,皖北地区以平原地形为主,滑坡、泥石流灾害少,故排除选项A;根据冷锋符号可知,冷空气不断南移,安徽南部将要受冷锋影响;冷锋过境易产生云雨天气,对空气起净化作用,可吸入颗粒物减少,故排除选项B;冷锋过境后,天气转晴,农作物易受低温冻害影响;江淮等中纬度地区秋末冬初不会形成强对流天气,故选项C正确。
读南半球某地某日海平面等压线分布示意图。完成5~6题。
5.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此时,图中a、b、c、d四地最有可能出现阴雨天气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5.B 6.A 第5题,读图可知,甲地是高压中心,南半球高压中心气流是逆时针辐散,乙地是低压中心,气流是顺时针辐合。在整个过程中,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气流向左偏。图中从甲地到乙地的气流方向,正确的是②,B对。①在甲处气流没有偏转,A错。③、④气流在乙处向右偏,C、D错。第6题,此时,图中a受低压中心影响,最可能出现阴雨天气,A对。b距低压中心较远,可能性小,B错。c、d受高压中心影响,没有降雨天气,C、D错。
(2017·大庆模拟)下图示意2014年某日亚洲部分地区天气状况。读图完成7~8题。
7.这一天最有可能是(  )
A.10月12日
B.9月21日
C.12月31日
D.5月22日
8.对该日天气形势分析符合实际的是(  
)
A.西安(34°N,109°E)风力大于北京
B.东京阴雨,偏东风
C.首尔阴雨,西南风
D.台北晴,偏北风
解析:7.C 8.D 第7题,图示我国大陆此时处在高气压控制之下,高压脊延伸到太平洋,说明亚洲大陆降温快,气温低,应是北半球冬季,高压中心是蒙古高压。第8题,相比西安(34°N,109°E)附近的等压线较北京稀疏,风力较北京小,A错。东京位于锋面附近,多阴雨天气,偏南风,B错。首尔处于冷锋前,暖气团控制多晴天,偏西风,C错。台北处于高压脊南侧多晴天,偏北风,D正确。
(2017·汉中模拟)读图,完成9~11题。
9.若该气压系统形成于3月初,则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的气象灾害是(  
)
A.暴风雪
B.沙尘暴
C.寒潮
D.暴雨
10.图示区域内风力较大的是(  )
A.东北部
B.东部
C.南部
D.西北部
11.图中如果存在着降水现象,则可能是(  )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9.D 
10.D 11.A 第9题,暴雨一般出现在夏季。第10题,西北部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第11题,该天气系统为锋面气旋。丙地形成冷锋,锋后降水;乙地形成暖锋,锋前降水。
二、综合题(共56分)
12.读我国部分地区地面天气形势图,回答下列问题。(36分)
(1)此时,A地处于________(天气系统)控制下,其中心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呈________流动,A地此时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
(9分)
(2)B、C两地在未来几天都将有锋面过境,分析两地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状况,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状况,并完成下表。
(18分)
地点
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
B
C
(3)如果该天气形势出现在春季,那么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________和________等灾害性天气。
(6分)
(4)下列四幅图中,符合我国华北地区主要气候类型的是________。
(3分)
解析:第(1)题,由气压值可知,A处为反气旋;其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中心盛行下沉气流,故在其控制下天气晴朗。第(2)题,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可知,B地将有暖锋过境、C地将有冷锋过境。第(3)题,春季时,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有可能出现寒潮和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第(4)题,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最冷月气温低于0
℃,且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
答案:(1)反气旋 顺时针方向辐散 晴朗
(2)
地点
即将过境的锋面类型
过境时可能出现的天气
过境后的气温、气压变化和天气
B
暖锋
云层加厚且有连续性降水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C
冷锋
降温、雨雪、大风
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3)寒潮 沙尘暴 (4)D
13.锋面是全球最主要的天气系统之一,在中纬度地区最为常见。读图表资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上海2013年11月23日至25日的气象数据
日期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风力
气压
天气
2013.11.23
20

11

3~4级
1
018
hPa
2013.11.24
19

8

7~8级
1
021
hPa
2013.11.25
14

6

4~5级
1
029
hPa
(1)观察对比图a和图b,从锋面的定义、锋面坡度、雨带位置和范围大小等角度,以列表形式比较冷锋和暖锋天气的不同点。(10分)
(2)根据表中气象数据判断这期间影响上海的天气系统,并说出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及过境后天气的变化情况。
(10分)
解析:第(1)题,认真分析对比两图,从题目中提供的项目进行比较。第(2)题,从表中气温变化可知气温明显下降且出现降水,应为冷锋过境。
答案:(1)
冷锋
暖锋
定义
冷空气向暖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暖空气向冷空气方向移动的锋
锋面坡度
较大
较小
雨带位置
锋后
锋前
雨带范围
较小
较大
(2)冷锋。过境时出现大风、阴雨天气;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规范增分练 分析类题目
1.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国南方部分省区图。
材料二 茶树喜温暖、潮湿、荫蔽、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图示区域省区是我国主要的茶叶生产地。
(1)影响甲、乙两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主导自然因素是________;其农业地域类型都属于___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乙地基塘农业和耕地面积均大幅减少,现存耕地主要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
(3)简述图示省区茶叶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解析:第(1)题,甲、乙两地都是立体农业模式,地形是其形成的主导因素。第(2)题,可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角度分析。第(3)题,自然条件包括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
答案:(1)地形 混合农业
(2)城市化和工业化占用大量土地,耕地面积大幅减少;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基塘农业生产效益低(或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效益高)。
(3)多低山丘陵,排水条件好;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以酸性的红壤为主,适宜茶树生长;山区空气湿度大,云雾多。
2.根据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墨西哥位于北美洲,北部与美国接壤,东南与中美洲国家相邻,西部是太平洋,东部有墨西哥湾与大西洋相通。墨西哥石油产量居世界前列,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多储藏于东部距海岸线150
km以内的墨西哥湾沿海与近海地带,石油主要出口美国、欧洲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
(1)描述墨西哥城市分布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简述墨西哥炼油工业集中在北部和墨西哥湾沿岸的主要原因。
(3)分析墨西哥西北部地区承接和发展电子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墨西哥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墨西哥高原南部,城市的分布主要与气候和地形有关。第(2)题,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接近美国市场;二是接近石油产区,海上运输便利。第(3)题,有利条件主要从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市场距离角度分析。
答案:(1)墨西哥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墨西哥高原南部(沿海分布较少),北少南多。主要原因:墨西哥大部分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气温高,高原上气候比较凉爽,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墨西哥北部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少、气温高,不适宜人类居住。
(2)靠近市场(距离美国市场近);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是接近石油产区和便于海上运输。
(3)土地价格低;劳动力价格低;距市场近。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茶树生长喜温喜湿,要求光照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8~25
℃,年降雨量在1
500
mm以上。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
(1)近年来,浙、闽等茶产业大省的茶树种植面积逐渐萎缩,并开始向西南地区转移,贵州已成为我国茶园面积第一大省。分析云南和贵州两省承接“东茶西移”的优势自然条件。
(2)图示两省是我国西电东送工程的主要输出地之一。试分析两省水电工业发展的条件。
(3)简述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航空运输的原因。
解析:第(1)题,农业自然区位主要从地形、气候两个方面回答即可。第(2)题,有利条件主要从河流的径流量、地势的起伏和电力的需求市场等方面回答;不利条件主要有河流径流不稳定、受地质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工程难度大等。第(3)题,云南省航空运输发展快的原因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区域特征,该区域适宜发展航空运输,能够充分发挥航空运输的优势;二是航空运输的特征。
答案:(1)云南和贵州位于云贵高原地形区,多高山、丘陵地形,适宜种茶的坡地多;地处低纬高原,气候温和;降水较丰富,空气湿度大,光照适中。
(2)有利条件: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落差大;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靠近珠江三角洲,市场广阔。
不利条件:地质、地形条件复杂,建设难度大;河流径流季节变化大,发电量不稳定。
(3)云南省经济的大力发展,对航空运输需求大;位于云贵高原,高速公路与高速铁路建设成本高;城市分散,距离远。
[名师指导]
————————————————————————————————————————
分析类试题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社会)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此类问题一般从以下两个角度分析:
自然因素
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方面进行分析。
社会经济因素
一般从人口、农业、工业、交通、商业、城市、科技、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高考达标练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南昌模拟)下图为世界某区域葡萄和薰衣草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直接显示影响葡萄分布区与薰衣草分布区不同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土壤
D.河流
2.薰衣草精油加工工业类型属于(  )
A.劳动力导向型
B.原料导向型
C.动力导向型
D.技术导向型
解析:1.A 2.B 第1题,根据等高线的递变规律,薰衣草分布在海拔500~1
000
m的山地区,而葡萄分布在海拔500
m以下的沿海低山丘陵区,二者分布区的最大不同主要是地形,A对。气候和土壤差异是地形差异所致,B、C错。河流水量差异不大,不是主要影响因素,D错。第2题,薰衣草精油加工工业的原料是薰衣草,不便于长距离运输,生产要靠近原料产地,属于原料导向型工业,B对。
(2017·东北三校二模)读中国造纸业分布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技术、政策
B.原料、交通
C.水源、市场
D.能源、劳动力
4.从环境角度分析,造纸厂应布局在(  )
A.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B.河流的下游
C.远离居民区的位置
D.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解析:3.C 4.B 第3题,读图可知,造纸厂主要集中在河流附近,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国东部人口密集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市场需求量大,所以影响我国造纸业分布的主要区位因素是水源和市场,故选C项。第4题,造纸厂会造成水污染,所以布局时要远离生活水源地和河流上游。
(2017·青岛二模)下图为某企业成本与产量变化曲线图(利润=总收入-总成本),下表是某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影响企业成本上涨的因素统计表。据此回答5~7题。
影响因素
很重要
比较重要
一般
不太重要
重要程度得分
原材料价格上涨
12
16
4
2
81.8
劳动力成本上涨
26
8
2
0
98.8
其他成本上升
6
12
7
9
66.2
管理费用上升
4
10
9
11
69.1
5.据表分析,最先从该区域迁出的企业类型是(  )
A.资金密集型
B.资源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D.技术密集型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Q1~Q2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B.Q2~Q3企业成本增加最快
C.Q3~Q4企业成本低于收入
D.Q4~Q5企业收入增加最快
7.该企业要获得最大利润,需要维持的生产量是(  )
A.Q1
B.Q2
C.Q3
D.Q4
解析:5.C 6.C 7.D 第5题,从表中可看出,劳动力成本上涨是最重要的因素,故随着劳动力成本上涨,劳动密集型企业成本上升最大,利润逐渐减小,最终不适合布局在此区域,故会最先从此区域迁出。第6题,直接看图中总收入和总成本线即可得出结论,Q3~Q4企业成本低于收入,Q4~Q5企业成本增加最快。第7题,用总收入减去总成本得出利润,则图中显示,企业生产量在Q4时,利润最大。
读某电脑公司产品产业链图,回答8~9题。
8.该公司产业链跨越国界,在全球生产、采购零部件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展营销渠道,实现经营的全球化
B.充分利用各地原料,降低运费
C.寻找最优区位,降低成本,扩大市场
D.获取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
9.中国大陆在此产业链中所承担的分工,有利于(  )
A.提升国产品牌的知名度
B.获取电脑生产核心技术
C.赢得较大的利润收益
D.促进国际贸易量增长
解析:8.C 9.D 第8题,跨国公司的全球工业布局、生产、采购,主要目的是寻找最优区位,降低成本,扩大市场。第9题,中国大陆在产业链中主要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承担供应零部件、代工生产,不是生产本国的自主品牌,因此不可能获取电脑生产核心技术,也不会赢得较大的利润收益,更谈不上提升国产品牌知名度,但可以促进本国国际贸易量增长。
(2017·衡阳一模)无人机的未来将是飞翔的“智能手机”。目前深圳已从中国全球3C(电脑、通讯、消费类电子)研发制造基地发展成为全球最主要的无人机生产基地。无人机企业已经超过300家,仅消费类无人机就占有全球70%市场,专业无人机占有国内60%市场。读图,完成10~11题。
10.深圳成为3C研发制造基地的主要优势条件是(  )
A.劳动力丰富廉价
B.科技实力雄厚
C.开放政策支持
D.基础设施完善
11.1架无人机需要2
000~3
000个配件,均可从深圳当地采购。无人机研发制造企业、零部件及航材供应商、精密制造装备及技术提供商等企业大量集聚深圳的优势是(  )
A.减少工人工资开支
B.加快产业升级
C.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
D.加强技术协作和信息交流
解析:10.B 11.D 第10题,研发制造基地的首要条件是科技实力强。第11题,同类技术型企业大量集聚在一起,可以在技术上加强协作和交流,促进共同提升与发展。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017·湖南十三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的集群化效应初步显现,基本形成了以东北、京津、中部、西南、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代表的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如图)。
材料二 资料显示,中国汽车从年产量不足200万辆,激增到超过850万辆,只用了6年时间。目前中国汽车市场增长率保持在25%左右,在全世界汽车产业的排序已经从第8位升至前3位。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第三大汽车生产国、第一大潜在市场。
(1)在六大汽车产业群中,东北汽车产业群竞争优势较大。试分析该地发展汽车工业的主要竞争优势。(9分)
(2)分析我国汽车产销量一直增长的原因。(9分)
(3)汽车产业以产业集群的模式发展,具有较强的经济效应。试分析这种发展模式的好处。(2分)
解析:第(1)题,东北汽车发展的优势主要从发展历史、原料、燃料、汽车工业基础等方面分析。第(2)题,我国汽车销量一直增长的原因主要从人口数量、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第(3)题,相关产业的集聚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充分利用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进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利润,取得规模效益,汽车产业的集聚有利于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答案:(1)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悠久;原料、燃料丰富;汽车配套工业体系完整。
(2)我国人口众多而人均汽车拥有量低;随着经济的发展,家庭经济收入提高,汽车消费市场的潜力巨大;国家政策的支持,以汽车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资源共享、相互协作;延长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
13.根据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6分)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全国重点生态旅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我国北方第一大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8分)
(2)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原因。(10分)
(3)近年来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结合材料分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0分)
(4)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列举呼伦贝尔市适宜发展的具体产业部门。(8分)
解析:第(1)题,先从资源、交通、市场等方面综合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区位条件,然后找出有利条件。第(2)题,图中显示呼伦贝尔市煤炭资源丰富,采煤业发达。利用当地的资源,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可促进煤炭产业升级,延长产业链,加快区域工业化进程等。第(3)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原因方面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人为原因方面与资源的过度开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有关。第(4)题,关键是结合当地的资源、区位优势发展相应的产业。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
(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可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
(3)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4)第一产业:发展畜牧业。第二产业:发展采矿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高考达标练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球表面形态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长春模拟)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酒精灯、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右图为实验示意图。实验中发现两块海绵向左右侧方向运动。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板块张裂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落基山脉的形成
B.智利海沟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隆起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解析:1.B 2.D 第1题,通过实验可知,演示的是板块张裂现象,板块张裂为生长边界。第2题,板块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海和洋。
(2017·新乡模拟)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最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3~5题。
3.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4.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5.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解析:3.A 4.B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而侵入型岩浆岩是由岩浆侵入地表冷凝形成的。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4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5题,在风化坑的剖面图中,可发现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风化坑概念明确指出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坑内保存积水。
(2017·日照一模)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6~7题。
6.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B.溶洞塌陷
C.地壳下陷
D.岩石崩塌
7.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解析:6.A 7.D 第6题,长白山天池是火山湖。第7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2017·豫北模拟)下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图。完成8~9题。
8.关于图中四地地貌成因类型的判断,正确的是(  
)
A.甲—向斜谷地 
乙—背斜山地
B.甲—向斜谷地 
乙—向斜山地
C.丙—向斜平原 
丁—背斜山地
D.丙—背斜平原 
丁—向斜山地
9.图中有可能形成溶洞和发现恐龙化石的岩层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解析:8.B 9.C 第8题,甲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表现为中间低,四周高,所以甲地为向斜谷地;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地表海拔较高,崎岖不平,所以乙处为向斜山地;丙处地下岩层向下弯曲,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表平坦广阔,该地为平原地形,所以丙处为向斜平原;丁处地下为明显的断层构造,在地表上表现为崎岖的山地,故该地为断块山。综上分析,B选项符合题意。第9题,溶洞常形成在地下,内部往往有大量的地下水汇集(岩层之间渗水性强),周边存在大量的钟乳石(石灰岩的一种),故适合溶洞发育的地质构造为向斜结构(储水性),③(石灰岩层)岩层断裂发育明显,渗水性强,符合溶洞布局条件;恐龙化石往往布局在中生代的沉积岩中,图片中的⑤(砂岩)形成年代较晚,不符合恐龙化石分布条件,④(页岩)内部分层明显,适合恐龙化石的保存,综上分析,
C选项正确。
(2017·盐城模拟)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完成10~11题。
10.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11.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云贵高原
D.黄土高原
解析:10.A 11.B 第10题,由图可知,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海拔在20~40
m之间),因此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流水、沉积作用。第11题,该地河、湖众多,地势低平,可能位于我国东部地势第三级阶梯,比如长江中下游地区。
二、综合题(共56分)
12.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4分)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6分)
(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4分)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4分)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10分)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 山岭 (3)山脊 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13.(2017·辽宁模拟)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32分)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是B处好?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黏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请问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分)。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连?为什么?(8分)
(4)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河口三角洲堆积地形,其成因是什么?(8分)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适合建港。第(2)题,流水堆积与水流速度有关,随水流速度减小,大的颗粒先沉积。第(3)题,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积。第(4)题,河流的下游常常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堆积地形,其成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
答案:(1)A A是河流是凹岸,侵蚀作用强,是主流深水处
(2)砾石、砂、粉砂、黏土 流水沉积的特点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C处初为河口下游,后为河口上游,所以沉积物是越向上部,颗粒越大
(3)北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河道水流的主流偏向右侧的南岸,北侧因水流减少而出现泥沙淤积。
(4)因河流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前方堆积而成。高考达标练 城市空间结构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宿迁模拟)读某城市用地功能区规划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从环境因素考虑,城市各功能区用地规划合理。该地区最可能(  )
A.属热带雨林气候     
B.地势起伏小
C.河流自南向北流
D.盛行东北风
2.该城市功能区与其形成的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  )
A.甲—行政因素
B.乙—历史因素
C.丙—社会因素
D.丁—经济因素
解析:1.B 2.D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该地区有苹果园分布,属于温带水果,A错。该区域农田面积广阔,河道弯曲,说明地形起伏小,B对。丙工业区应位于河流下游,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C错。东北部有工业区分布,不可能是东北风,D错。第2题,根据图例,甲是商业区,是市场因素,A错。乙是住宅区,是环境因素,B错。丙是工业区,是环境因素,C错。丁是仓储区,是经济因素影响形成,D对。
(2016·全国乙卷)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
km2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3~4题。
3.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4.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3.A 4.D 第3题,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第4题,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下表示意2006年和2016年某市居民购物出行的距离(单位:km)。读表回答5~6题。
年份
蔬菜、食品
日常用品
服装、衣饰
家用电器
2006年
<1.4
1.4~2.3
2.3~6.3
6.3~8.0
2016年
<1.1
1.2~1.5
1.5~4.5
4.5~5.9
5.下列商店服务范围最大的是(  )
A.生鲜蔬菜
B.家电超市
C.服装超市
D.日用百货
6.表中信息显示(  )
①购买家用电器的出行距离变化最大 ②居住区周边商业设施不断完善 ③城市功能分区明显 ④城区环境承载力大幅度降低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解析:5.B 6.C 第5题,人们购物的出行距离反映了同类商店之间的距离,购物出行距离越远,说明该类商业服务范围越大。表中家用电器的购物出行距离最大,所以家电超市的服务范围最大。第6题,由表可知,该市居民购物出行的距离在缩短,其中缩短幅度最大的是购买家用电器的出行距离,说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也说明居住区周边商业设施不断完善,①②正确;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城区的环境承载量应该有所提高,④错误;图中只显示了购物距离及其变化,并不能反映出功能分区的情况,③错误。
(2017·贵阳模拟)下图示意我国中西部某地区的地租等值线分布,①②③三地分别为三个城市的商业中心且地租相等,相邻等地租线的差值相等。读图,回答7~8题。
7.当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时,H点地租可能(  )
A.小于E点地租
B.等于E点地租
C.大于F点地租
D.等于F点地租
8.从地租变化的一般规律看,G地最可能是(  )
A.住宅区
B.工业区
C.交通用地
D.农业用地
解析:7.C 8.D 第7题,①②③三地地租相等,则由中心向外变化幅度应相同,即M与F地租相等。N点地租等于M点地租,则H点地租大于M点和F点,也大于E点,C项正确。第8题,由图可知,G地离商业中心远,地租低,且面积大,最可能是农业用地。
9.(2016·北京高考)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右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据图判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选B 由材料可知“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甲区出行次数少,出行能耗高,说明甲远离居住区,A项错误;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距离市中心较远,因此出行能耗会较高,同时居住区的人们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上班,出行次数也会较多,B项正确;商业网点等级低的服务网点,主要提供大众服务,居住区的人去的次数多,C项错误;由于中心商务区提供的是全面的高等级的服务,无论居住区在哪个区域,往往寻求高等级服务时才会到中心商务区,因此出行次数较低,D项错误。
(2017·河南一模)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11.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10.A 11.C 第10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第11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二、综合题(共56分)
12.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区分布图,且布局合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5分)
(1)简述a、b、c表示的功能区,并说明理由。(9分)
(2)因城市发展需要,现欲在甲处规划建设一钢铁厂,请说明其布局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8分)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哪地最有必要兴建绿化带?请说明理由。(8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a功能区位于市中心,属于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较大,并且位于商业区以外,应为住宅区;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第(2)题,兴建钢铁厂要结合钢铁工业布局原理进行分析。第(3)题,绿化带应设置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设置防护带,在带内加以绿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居住环境免受直接污染。
答案:(1)a功能区占地面积小,且位于市中心附近,为商业区;b功能区占地面积最大,分布在商业区外围,为住宅区;c功能区位于盛行风的下风向,且靠近河流、铁路、公路,交通便捷,为工业区。
(2)合理。甲地有丰富的铁矿资源,原料充足;位于较小风频上风向,污染空气基本不会影响到城区;位于河流沿岸,水运便利,且有充足的水源。
(3)③地。绿化带应建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图中①③两处应建绿化带,①处有天然的河流作为防护带,所以最有必要建绿化带的地方是③地。
13.(2017·上海杨浦区一模)长江三角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体系。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31分)
材料一 就地式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一般不离开居住地,而农村逐步向城镇转化,这是城市化的一种新趋势。
材料二 德清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人口49.2万(2010年),有铁路、高铁、国道、省道、高速公路穿境而过,2012年三大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7.0∶57.2∶35.8。
(1)描述长三角大都市圈的城市体系。(8分)
(2)据图,从城市之间的距离、城市数量、城市服务范围,分析城市等级高低之间的差异。(8分)
(3)分析浙江省德清县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6分)
(4)提出“长三角”大都市圈城市协调发展的合理建议。(9分)
解析:第(1)题,结合图例进行城市化体系的总结描述。第(2)题,城市级别和城市之间的距离、服务范围呈正相关,和城市数量呈负相关。第(3)题,就地城市化的区位条件既有自然条件,也有人文条件。图示和材料二提示了德清的位置、交通和工业基础条件。第(4)题,协调发展应发挥大、中、小城市各自优势,同时加强分工协作。
答案:(1)长三角大都市圈按城市规模可分为四级:第一级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城市;第二级南京和杭州为省会城市;第三级为省辖市(省内区域中心城市),如宁波、苏州、无锡等;第四级为县,如德清县。
(2)城市等级越高,城市之间的距离越远,城市数量越少,城市服务范围越大;城市等级越低,则反之。
(3)德清县位于上海都市圈和杭州都市圈的交会处,受两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人口稠密,工业较发达,为德清就地城市化提供了条件。
(4)“长三角”大都市圈中的大中小城市之间要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要分工协作,各城市经济发展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优势互补;同时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