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复习: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复习:来自微生物的威胁[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3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0-10 15:25:00

文档简介

巴 斯 德
 
  像牛顿开辟出经典力学一样,巴斯德开辟了微生物领域,他也是一位科学巨人。
  法国里尔是一个酿造业发达的城市,在这里,巴斯德掀起了一场关于微生物的轩然大波。一天,当地的造酒商来求巴斯德,说几个月来,他们造的酒突然一下子都发酸,一桶一桶地倒掉,眼看他们的厂子就要倒闭了,请巴斯德务必救救他们。   
  巴斯德从酒厂取回好酒浆和坏酒浆各一桶。然后先从好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下,里面有许多细小的酵母球,就是它使甜菜浆变成了酒。他又从坏酒桶里取出一滴放在显微镜上看,酵母球没有了,有的只是一些细杆棒,它们很小很小,大约只有二万五千分之一英寸。他立即又从厂里搬来许多桶一一化验,结果都找到了这种小细杆棒。
  巴斯德明白了,一定是这些菌消灭掉了酵母球,于是香甜的酒就变成了苦酸的粘液。为了证明这一点,他又配了一瓶酵母汤,然后往里面滴入一点细杆菌液。它会不会活,会不会繁殖呢?夜深人静了,巴斯德才做完这一切,他洗洗手怀着忐忑的心情回家了。   
  第二天一早,巴斯德发现昨天放进去的小灰点,现在起了气泡,他轻轻摇晃了一下,瓶底就升起缕缕灰雾,取一滴放在显微镜下一看,巴斯德高兴地叫道:“它们活了,它们繁殖了!”巴斯德成功了,确确实实是那些细杆菌消灭了酵母菌而使得酒发酸了。
  巴斯德首先帮人们解决了防止酒变酸的难题。其实很简单,只要将酒加热到55摄氏度,就可以将细菌杀死,这就是后来被普遍采用的“巴氏消毒法”。   
  接着,他又发现了寄生在蚕身上的微生物,挽救了法国全国的养蚕业,他还发现了羊炭疽杆菌,并且治好了羊炭疽,挽回了2000万法郎的损失。由此,巴斯德推出:人身上的传染病也是由这些看不见的杀人犯传播的。这可是一个大胆的结论,它给整个医学界带来的影响就好象一个被捅了的马蜂窝。   
  当时有一种必死无疑的狂犬病,那就是疯狗咬了其他人或动物以后,人或动物必死无疑。巴斯德认为这一定又是一种微生物在作怪。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和助手设计了一个方案:从疯狗唾液里取出来病菌,然后再注射到好狗身上,或许可以获得免疫。经过大胆的尝试,他们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了,但还得在人身上试验,巴斯德决定给自己注射,助手和妻子坚决不干。这时有一个老夫人的儿子被疯狗咬伤得了这种病,老夫人哭着请求试一试,果然这个孩子得救了,人类终于第一次征服了这种可怕的“不治之症”。

 
  (共39张PPT)
科学组 黄 健
一、微生物威胁的历史
19世纪60年代巴斯德(法国著名科学家,发明巴氏消毒法、1884年研制成功狂犬疫苗)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传染的观点 。
考古学的发现也说明早就存在某些人类病毒病。在古埃及石刻浮雕中一个主要人像就带有患过引起跛足的脊髓灰质炎的标记。
第一个记载的植物病毒病的是郁金香碎色病,因为至今荷兰阿姆斯特丹的Rijks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1619年荷兰画师的一幅得病的郁金香静物画。
1935年,美国生化学家斯坦利(Stanley)发现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性能被胃蛋白酶破坏,在这一现象的启示下,他几乎磨了上吨重的感染花叶病的烟叶,企图用提酶的方法把病毒提纯出来。他得到了一小匙在显微镜下看来是针状结晶的东西,把结晶物放在少量水中,水就出现乳光了,用手指沾一点这溶液,在健康烟叶上磨擦几下,一星期以后这棵烟草也得了同样类型的花叶病。可见提纯的东西的确是有侵染性的烟草花叶病毒。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看不见,必须藉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微生物按结构、组成可分为三大类,即原核细菌型微生物(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真核细菌型微生物(真菌)和非细菌型微生物(病毒)。
真菌(Fungus)是一大类具有典型细胞核的真核型微生物。菌体由菌丝和孢子组成的多细菌结构,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各异,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二、来自细菌的威胁
1、细菌的形态结构
细菌在分类上属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一类具有细胞壁的单细胞微生物,因此一个细菌就是一个细胞。细菌具有相对比较稳定的形态与结构,利用某些实验对其进行检测或鉴定,可以了解并分析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学特点,也可以指导临床用药以及进行预防消毒。
2、细菌对人体的危害:
A、有些细菌直接侵入到体细胞内使人致病;
扁桃体炎——链球菌
B、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而是产生能破坏细胞的毒素使人致病。
破伤风——破伤风细菌产生的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
3、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
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
感染炭疽病的症状
4、由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
疾病 致病细菌 主要感染途径
细菌性痢疾 痢疾杆菌 粪—口传播
青春期肺结核 结核杆菌 飞沬传播
破伤风 破伤风杆菌 接触(伤口)传播
霍乱 霍乱杆菌 水、食物传播
淋病 淋病双球菌 性接触
5、青霉素
实验结果是:浸有蒸馏水的圆纸片周围没有清晰区,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有清晰区,清晰区没有细菌生长,这是因为圆纸片上的青霉素以环形扩散到外面的琼脂,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清晰区的周围长满了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正比。清晰区面积越大,显示青霉素越有效地对抗细菌。
抗生素的机理: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使细胞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胞破裂。
认识SARS 病毒


病毒的特征
病毒的传播途径
病毒的特点:
① 形体微小,具有比较原始的生命形态和生命特征,缺乏细胞结构; ② 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 ③ 依靠自身的核酸进行复制,DNA或RNA含有复制、装配子代病毒所必须的遗传信息; ④ 缺乏完整的酶和能量系统
2、流感病毒
流感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传染病,是由病毒(不是一种,而是约1万种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还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 这种病无论男女老少都有易感性,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多发生于冬春季节,尤其在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易造成流行 。
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达到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在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均起源于我国。   1917-1919年:欧洲爆发流感疫症,导致2,000万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感疫症。   1957-1958年:1957年2月在中国贵州爆发(病毒可能是在1956年从苏联传来),其后散播至世界各地。全球受影响的人数占总人口的10%至30%,1968-1969年:流感从香港开始,全球的死亡人数达70万人,其中美国就占3万多人。   1976年:新泽西一名青年染上猪流感,引致恐慌会爆发新疫症,于是大规模推行疫苗注射。   1986-1993:世界不同地区发生数宗人类染上猪流感的病案 。
脊髓灰质炎是一种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3700年医书上就有此病的记载。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国家常有流行,直到本世纪50年代末出现疫苗以后,此病才逐渐得到控制。1955年注射用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人类战胜脊髓灰质炎的开始,1961年口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问世。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引起的疾病,在医学上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生存于人的血液之中并能够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进而使人体失去对其他疾病的抵抗能力,引发不可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被感染者死亡的病毒。
绝大多数染上HIV的患者要经过5到10年的时间才发展成为病人,一般会在发病后的2-3年内死亡。 HIV的传染途径:要说明的是,只有带病毒的血液、精液或阴道分泌物成功进入人体内血管中,才能构成HIV的传播。而与艾滋病人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如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工具、办公用具等)不会感染艾滋病,艾滋病不会经马桶圈、电话机、餐饮局、卧具、游泳池或公共浴室等公共设施传播,也不会经咳嗽、打喷嚏、蚊虫叮咬等途径传播。
远离毒品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疾病,其传染性极强,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痛苦。引起肝炎的病毒有多种类型,包括甲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A virus, HA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丁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D virus, HDV)、戊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E virus, HEV)等,分别能够引起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5种肝炎症状。近年又发现有己型肝炎(HFV引起)和庚型肝炎(HGV引起)出现。
现代医学认为甲型肝炎是由于感染HAV引起的,其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与乙肝相比,甲肝由于具有发病时间短,对肝脏损伤轻,一般不会转化为慢性。   乙型肝炎是世界范围的病毒性传染病,据估计,全世界有3亿人携带有HBV,而我国就有1.2亿HbsAg阳性携带者。
感染HBV而饱受痛苦的妇女
1、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传染病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由病原体所引起的,并且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或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和免疫性的特点 。
三、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病原体:使人或动物发生传染病的生物。传染病的病原体可分为寄生虫和微生物两大类。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的主要途径有:空气传播、水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
传染病 非传染病
流感、肝炎、爱滋病、 肿瘤、冠心病、糖尿病、
禽流感 高血压
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理由:
区分理由 是否有病原体 是否具传染性 是否具流行性
传染病
非传染病
√ √ √
X X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