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姓名 分数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选出下面四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句(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B.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宗庙之事,如会同
【答案】AD
【解析】
试题分析:AD是或者,连词,B连词,如果,C介词,至于。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各项中,有关加点词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居则曰(闲居) 子路率尔而对(轻率急忙的样子) 千乘之国(兵车)
B.夫子哂之(微笑) 摄乎大国之间(夹,迫近) 加之以师旅(加上)
C.因之以饥馑(饥,五谷不熟;馑,丰年) 比及三年(等到)
且知方也(正道,指是非准则)
D.方六七十(纵横) 宗庙之事(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馑:蔬菜不熟。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莫春者,春服既成。
C.秦王还柱而走。
D.风吹草低见牛羊。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B莫-暮,C还-环,D见-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4.与例句“千乘之国”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摄乎大国之间。
B.加之以师旅。
C.夫子哂之。
D.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乳二世 ④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⑤执此以朝 ⑥使不上漏
A.①④⑤∕②③⑥ B.①②④⑥∕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①②⑥∕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①②④⑥名作状∕③⑤名作动。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各句与“垣墙周庭” 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B.妪,先大母婢也
C.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D.其制稍异于前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是省略句,B是判断句,C.D是状语后置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7.下列各组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妪每谓余曰
B.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C.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执此以朝
D.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每次∕常常;B:才∕起初;C: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D:环顾∕只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8.下列文句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A.比去,以手阖门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
B.借书满架 或凭几学书
C.日过午已昏 一日,大母过余曰
D.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答案】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岸外而臼中 岸:水边的陆地。
B.莫不族布而罗生焉 罗:排列。
C.启陨箨以艺粟菽 艺:种植。
D.一旦运穷福艾 艾:止息。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岸: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野蜂巢其间 巢:筑巢
B.初食颇苦难苦 难:很苦以至难以下咽
C.或降而临清泠 或:有时
D.籍柔覆温之躯 温:温暖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温:温暖的被子(形容词用作名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二、古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21分)
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予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 迨:等到
B.后五年,吾妻归 归:旧时指女子出嫁
C.殆有神护者 殆:接近
D.其制稍异于前 制:格局,规制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 今已亭亭如盖矣
C.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而母立于兹
D.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谨拜表以闻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D项的“以”都作连词,连接其前后的两个动词短语。A项的“于”,虽都作介词,但前者表处所,相当于“在”;后者表比较,相当于“比”。B项的“已”,前者相当于“后来”;后者相当于“已经”。C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地”;后者作代词,表第二人称,表示“你”。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各句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A.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B.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C.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D.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答案】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散文名作。“志”就是“记”的意思,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慨的一种文体。
B.本文借项脊轩的兴废,写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和人事变迁,抒发了人亡物在的感慨及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之情。
C.第二段中,作者用平实、朴素和淡雅的笔触,略加渲染,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自然流露出作者内心的悲喜之情。
D.归有光的散文以清淡朴素之笔写身边琐事,感情抒发真切自然,所以,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话说。其文“不事雕琢而自然有风味”。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C项错误在于,此段流露的只是作者的“悲”,并无作者的“喜”。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句3分)
(1)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2)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3)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答案】(1)我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2)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3)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
【解析】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楼。屋里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积聚的流水一直往下流淌;我每次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随意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仰头高声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万物皆有声音;庭院、台阶前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过影子摇动,可爱极了。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值得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当作陌生人,客人得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死去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常来。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人很久没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会,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仰回顾旧日遗物,就像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旧时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没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问题。(11分)
谢池春
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16.全词主要采用了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赏析。(5分)
【答案】全词采用了对比的手法(2分)。词人上阙回忆了当年意气风发,拥戈戍边,吞杀敌虏的豪迈气魄(1分)。下阙描写了此时 “功名梦断”,闲居江南,空望秦关的生活处境。(1分)。今昔对比,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虚度流年的痛苦感伤。(1分)(答“虚实结合”也可,但总分不超过4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本词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结合诗句简析。(6分)
【答案】本词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曾经意气风发、慷慨豪迈(或拥有豪情壮志)(1分),而今失落苦闷沉痛(1分)的爱国词人形象(1分)。“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写出词人军旅生涯中表现出的振奋人心的英勇与豪气(1分);“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1分)。“望秦关何处”写出了词人对祖国河山长久无法收复的沉痛的爱国之情(1分)。(形象分析3分,结合诗句具体分析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补充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抒发自己将坚持心中的理想和追求,纵然死多次也决不后悔的句子:“ , ”
(2)“ , ”是《琵琶行》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登飞来峰》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
【答案】(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余、犹、沦落、畏、自缘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荒漠中的苇
王剑冰
①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②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③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到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称托。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⑤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⑦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了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⑧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想起金克木《生命》一诗中有一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暗自笑了。这不知写于何时何背景的诗句,有些明了又有些不明,我这时倒是想改一句:“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
⑨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
(2011年第3期《散文选刊》)
(1)(6分)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6分)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茫茫)(2分)。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2分),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2分)。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4分)同是弱者,水乡里的苇与荒漠中的苇各有什么不同?请作比较。
【答案】(4分)水乡里的苇:美丽、群居(或繁茂)、生存条件好(或生存于一大片水域)、存活时间长(答出一个不给分,答出两个给1分,答出3个给2分)。荒漠中的苇:瘦削、缺少气势(或少伴,或稀稀落落)、生存环境恶劣(或生存于一小片水中)、存活 时间短(答出一个不给分,答出两个给1分,落出3个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可以从文中的描写方面加以归纳概括。水乡里的苇:“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等得出答案。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4分)请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
【答案】(4分)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手法(2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2点即可),形象地表现出柔弱的芦苇不停(或不分昼夜)地生长(或“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的顽强生命力,抒发了作者对“荒漠中的苇”的热爱之情(2分)。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8分)在第⑧段中,作者把金克木的诗句“生命是伴着芦苇的啜泣与哈欠”改为“生命是伴着啜泣与哈欠的芦苇”,请探究作者改动的意图。
【答案】(8分)参考答案一:金克木把生命比喻为“啜泣与哈欠”,态度消极,而柔弱的芦苇更衬托出这种消极态度(或用柔弱的芦苇来衬托出消极的人生态度)(4分);为此,作者作了改动,把生命比喻“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的“芦苇”,态度非常积极,而“啜泣与哈欠”更衬托出这种积极的态度(或用“啜泣与哈欠”来衬托出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4分)。参考答案二:作者改动诗句是为了:①表达对坚韧的、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芦苇的赞美。他把生命比做芦苇,表现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4分)。②表达对芦苇一样坚强的生命的赞美。生命虽然有“啜泣与哈欠”,但惟其如此,才显出生命的丰富和美好(4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结尾段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上考虑:1.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主旨,深化中心,或兼而有之。2.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暗示主题,强化情感。本题可据此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五、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成箱的银耳和木耳,码放在三居室的各个角落。俯身细嗅,清香扑鼻。“这是山的味道。”来自山区的马永生,对山货有着特殊的感情。
2012年中国政法大学毕业后,年底马永生开了家卖山货的淘宝店。毕业即创业,马永生认为自己并非一时冲动。“我的性格不适合当中规中矩的上班族,我有我自己的路。”
如今,他的网店年销售额已近百万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注意材料的重心是择业问题,选取的角度可以是对择业的看法,还可以引申到读大学的目的;对一些职业的看法也可成为写作的切入点,如上班和开店有高低贵贱之分吗?还可以写对传统的择业观的看法等,扣材料中的“我的性格不适合当中规中矩的上班族,我有我自己的路。”也可以写“作适合自己的事情”。总之只要不离开材料的范围即可。(按高考评分标准给分)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