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月考测试卷【一】-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2)(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月月考测试卷【一】-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同步单元测试卷(必修2)(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03 21:01: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
谢冕
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或是因为召唤,或是因为期待,更多的时候是因为悲哀。人民需要诗歌宣泄苦难,人民更需要诗歌安慰心灵。
记得那年,那个寒雪凝冰的冬天,人民的心头压抑了过多的悲愤和苦难,终于找到了诗歌这个喷火口,爆发了一场惊天动地的悲壮的抗议。那次诗歌集会,因为促使并最终宣告了一个动乱时代的终结,从而成为20世纪中国不泯的记忆。
这次则是由于一场千年不遇的空前的灾难。人们永远记住那个可怕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突然的天崩地裂,造成了波及川、渝、陕、甘、滇几个省区数十万人伤亡、数千万人流离失所的大惨剧。一时间举世悲痛,哀歌动地!
诗歌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了,它在第一时间里传达了旷世的悲情。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我们在一起”以及为数众多的、以汶川大地震为主题的诗歌作品和诗集。地震发生之初,当时的焦点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抵达灾区,并在废墟中抢救生命。人们的心头只有一句话:“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而这就是那首瞬间传遍中国的《生死不离》中的动人的诗句。
与此同时,一首题为《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的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也在亿万人群中流传,人们泪眼模糊地互相传递着那令人悲痛的母子对话——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妈妈陪你走。
妈妈,你别哭,泪光照不了我们的路,让我们自己慢慢走。
即使是此刻,当我在复述这些诗句时,我还是忍不住哀伤的泪水。我们流泪,是因为这些诗句表达了我们内心的痛楚和悲情。我们感动,是因为这些诗歌重新走向了广大的人群,走向了人们共有的关怀、友爱和同情。灾难使诗歌重温了人性与亲情这些永恒的话题,当然也有政治,而政治正是由于完整而鲜明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而显得崇高了。
灾难也唤起了人们对已经变得陌生了的诗歌使命的记忆:传单,号角,警世钟,甚至止疼药。诗人说,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一己的悲欢变得虚弱而且渺小了。诗人还说,以往我们太注意怎么写,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当然,怎么写是诗学的,而写什么是伦理的,但要是写什么出了误差,怎么写最后也要失去意义。这话看来有些陈旧,而陈旧未必就错。
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为诗人提供了调整写作姿态和重新体认诗歌使命的契机,于是,在地震的废墟上绽开了感天动地的诗之花。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这给我们以极大的欣慰。
(选自《新民晚报》)
1.下列对“诗歌总在人民最需要时出现”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们可以借诗歌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B.诗歌可以用来宣泄人的情感,人们也需要诗歌来抚慰心灵的创伤。
C.诗歌不能脱离人民,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它要走向大众的心灵。
D.灾难悲情中,人民才需要诗歌,而在和平安定的时代则不需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下列不属于汶川抗震诗歌感人肺腑的原因的一项是( ) (3分)
A.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民的呼唤、呐喊和悲情,体现了骨肉同胞的手足深情和分离的痛楚。
B.抗震诗歌题材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语言质朴率直,并且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诗歌。
C.抗震诗歌表达了人性与亲情、友情这些永恒的话题,传达了人们的关怀、友爱和同情。
D.抗震诗歌鲜明而质朴地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人性的关怀,表达了民族的共同情感。
【答案】B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一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更多的关注的是诗歌“怎么写”的问题,而不注意诗歌“写什么”的问题,导致诗歌创作“形式大于内容”。
B.抗震诗歌中的许多优秀诗篇,并非来自从事“专业”创作的诗人,可见,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
C.国家的不幸和人民的苦难往往能唤醒诗歌所承载的使命,诗歌不仅是表达一己的悲欢,它更要表达人类民族的共同情感和价值观。
D.随着科技的发展进步,抗震诗歌通过互联网和手机短信等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传播,因此,抗震诗歌更能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与原文“而不太注意写什么了”的说法不符。B“只要有了生活,有了真情,就能创作出优秀的诗歌作品”的说法过于绝对。D前后的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三十年,春,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九月,甲午,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三十二年,冬,晋文公卒。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民。”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敢以烦执事 执事:办事的官吏。
B.越国以鄙远 鄙远:把远地当作边邑。
C.行李之往来 行李:使臣携带的各种物品。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人,这里指秦伯。
【答案】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B.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C.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D.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本句大意为: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以强凌弱。两国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但是秦、郑并无直接冲突,秦、晋分别驻扎两地等情况,为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B.佚之狐慧眼识人。他主动向郑伯推荐烛之武,尽管烛之武认为自己年事已高,才能低下,但是在郑伯的请求下还是奉命出使,表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C.秦、晋貌合神离。两国虽是友好邻邦,但是晋国曾经答应将焦瑕二邑割让给秦国而未能实现,烛之武巧妙地利用了两国的矛盾,这是他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能言善辩。在他的劝说下,秦国撤走了围攻郑国的军队,而且派人帮助防守,将秦晋联盟巧妙瓦解,最后晋国也不得不退兵,郑国得以保全。
【答案】B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答案】(1)我不能及早重用您,现在事情危急了才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三十年春季,晋国人入侵郑国,以此来试探郑国是否可以攻打。九月初十日,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心向着楚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急了。假若派遣烛之武去进见秦君,军队必然退走。”郑文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便请烛之武去进见秦君,烛之武推辞说:“下臣年壮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没有能及早任用您,现在形势危急而来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被灭亡,您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夜里用绳子把自己从城上吊到城外,进见秦穆公,说:“秦、晋两国包围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自己要灭亡了。如果灭亡郑国而对君王有好处,那是值得劳动君王左右随从的。越过别国而以远方的土地作为边邑,君王知道是不容易的,哪里用得着灭亡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邻国实力加强,就是君王的削弱。如果赦免郑国,让他做东路上的主人,使者的往来,供应他所缺少的一切东西,对君王也没有害处。而且君王曾经把好处赐给晋国国君了,他答应给君王焦、瑕两地,早晨过河回国,晚上就设版筑城,这是君王所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的时候,已经在东边向郑国开拓土地,又要肆意扩大它西边的土地。如果不损害秦国,还能到哪里去取得土地呢?损害秦国来有利于晋国的事,请君王考虑。”秦穆公很高兴,和郑国人结盟,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就撤退了。
子犯请求追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没有他们的力量,我们不会有今天这个地位。靠了别人的力量,反而损害他,这是不讲仁德;失掉了同盟国家,这是不明智;用动乱代替整齐,这是不勇敢。我还是回去吧。”晋文公也就撤军回国。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 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 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 来,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粗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 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秦军于是向东进发。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8~9题。
落叶
吴嘉纪①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头翁。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8.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答案】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推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如答成“面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但这首诗与别的悲秋诗不同的是,它没有落在“悲”字上。尾联“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其实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红楼梦》第五回中写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所以,人应当从容面对死亡,这首诗正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达观不是乐观,它是介乎悲观和乐观之间的第三种态度,它不表现为春风满面喜笑颜开,达观应当是眉宇舒展心态安详;达观就是更透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所以能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放得下。
达观的人才能够做到: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言笑晏晏。 ,不思其反。《诗经?卫风?氓》)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 。(陶渊明《归园田居》)
(3) ,清泉石上流。 ,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答案】(1)总角之宴 信誓旦旦(2)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3)明月松间照 竹喧归浣女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所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明月清泉自在怀(贾平凹)
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乘江南渔舟,访溪边浣女,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诱惑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
“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人民日报》2000、2、25)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这篇散文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材料信手拈来,但始终以抨击“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 人格与金钱地位、 功名利禄作交换”的小人为线索,体现了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B.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托明月清泉,寄托自己对人生境界的追求。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语言典雅而含蓄,富有美感。
C.“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泉里不能没有月辉”,这句话强调的是,人生在世,面对宠辱得失,要悠然淡泊;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
D.王维哲悟金铂般的千古名篇,正是他放弃了太多的追求,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的结果。
E.文章结尾写到了浣女和渔夫,目的是赞美他们辛勤的劳作,赞美他们远离红尘纷争、保持独立人格的精神,同时强调他们创造了物质财富,更创造了精神财富,从而使主题更加深刻。
【答案】B E(选对一项得2分,两项都对得5分。)
【解析】
试题分析:A 项中应以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的感受为线索;C 项中“面对困难挫折,要坚持不懈”属无中生有;D 项中“放弃了太多的追求”不对,应是“放弃了太多的物质欲望”。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作者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因阅历不同而感受不同,请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作者 认识经历的几个阶段。(6分)
【答案】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①少年时代只会背诵而不知其意;②青年时期自以为读懂并有了 一种超脱世俗的心态, 但与实际情况还有差距; ③中年时期经历了无数生命体验和阅读堆积之后,才真正从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有什么作用?(6分)
【答案】作用是:用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等树木中的祖宗和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构成对比,赞赏它们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气度和胸襟,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简要分析作者赋予“明月清泉自在怀”什么内涵,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明月清泉象征远离尘世纷争、自始至终保持独立人格的高洁心灵,这一句寄托着作者对高雅纯洁的人生境界的追求。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探究性题目,具有开放性,回答时应在联系全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题干中的条件和要求分析作答。只要能自圆其说,结合文章内容和自身体悟,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桃花源里的陶渊明
路 过
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良好的家教熏陶下,陶渊明学习很努力。八岁的时候,陶渊明的父亲死了,只好与母妹三人一起,投靠外祖父孟嘉。陶渊明的外祖父孟嘉据说是“好酣酒,至于忘怀得意,旁若无人”的,颇有魏晋名士风范,而这位野逸散仙般的老先生也成为陶渊明学习的榜样,在归隐后的陶渊明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孟嘉的影子。
陶渊明长大了,就搬出祖父家单过,在陶家园盖了几间房子和老母同住。这期间,主要是在家读书和出外游学。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这个时候正是东晋末年,接二连三地爆发农民起义,军阀割据,民不聊生。陶渊明的仕逢生涯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
公元393年,陶渊明在江州刺史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手下谋了一个祭酒的差事。可惜好景不长。王凝之这人脾气不好,喜欢用鼻孔看人,可陶渊明官职虽小,也是有傲骨的,四个鼻孔相对,两个人隔阂日深。陶渊明心灰意冷,不久就“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了,第一次仕途结束。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使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但陶渊明很快就发现桓玄有个要命的想法——做皇帝。陶渊明毕竟是正统文人,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他当然不想趟这造反的浑水,恰恰这年冬天,陶渊明母亲去世,于是以母丧辞官,第二次仕途结束。
公元402年,桓玄举兵攻入东晋首都建康,改国为楚。公元405年,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攻击桓玄,陶渊明很高兴,马上去投奔刘裕,并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
这一年,刘裕击败桓玄,扶保司马德宗登基,紧接着司马德宗将皇位禅让给刘裕,刘宋王朝诞生,南北朝开始。论功行赏,刘裕却仅仅封陶渊明做了一个无职无权的镇军参军。
陶渊明对刘裕是颇有几分崇拜的,但骨子里的正统思想却使得他对刘裕的“谋朝篡位”颇有不满,在这样的矛盾心理作用下,眼里的刘裕就有了许多异样的味道,刘裕对陶渊明这样的心态自然也是洞若观火,所以当然也不会重用陶渊明。陶渊明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中写道:“日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三月,上表辞官,马上被批准。再回家种地。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他在《归去来兮辞》里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了,连酒都好久喝不上了……”
但干到第八十一天,浔阳督邮要来视察,手下说:“您得穿戴整齐了,去跪迎上差。”这时候,陶渊明心中多年的郁结和文人傲骨终于爆发:“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这是陶渊明第四次辞官,也是最后一次,十三年的仕宦生涯结束。
幸甚啊,幸甚!归去来!
魏晋文人洒脱飘逸的风骨对他影响颇大,陶渊明这年为自己更名为“潜”,并开始与佛道隐士来往,思索感悟,在自然天地中体会自然化生,天人合一的快乐。终于得出结论,要“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了,这时候的陶渊明终于不再是一个半吊子政客,半吊子侠客,而成长为我们心目中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以此为节点,把陶渊明的一生分为前后两段。
陶渊明归隐之后,过着“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生活,每天就是流连山水田园、饮酒、吟诗。与当年龌龊官场一比,真有重生之叹,这时候的陶渊明知道,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他以诗明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就是说过去错了,对仕途彻底绝望了。陶渊明归隐后有自得与快乐:“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欢乐之情溢于言表,但同时也有抑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丰收的年头,陶渊明家会酿几大缸米酒,朋友来了,则必饮,一般总是老陶先醉,醉前会说:“我要醉了,不送你了啊,自己走好。”真是可爱极了。歉收的年头,老婆孩子都一脸菜色,酒就没了。这时候也有朋友送他些钱米,也有的就请他过去,说是谈谈诗什么的,实际上就是想让陶渊明一醉。陶渊明曾在诗中写下自己的感叹:“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生活的确时有艰难,但归隐后的陶渊明,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里,最终得到了畅快淋漓的自由,他的诗章也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最高境界,我们记住并且欣赏的也正是归隐后的田园诗家陶渊明:
《归园田居》里,他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饮酒》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桃花源记》中:“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五柳先生传》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而已。”王国维说:“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
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一个弥满花香的所在,桃花源是个大美的所在,在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里,人们自由和平,天性真纯。成为了历代中国文人心灵的寄所,成为一个代表“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B.陶渊明仕途经历坎坷。他先后在王凝之、桓玄门下做事,之后又投奔刘裕,却都不得志,最终在彭泽令任上辞宫归隐。
C.本文基本按时间顺序展开,结构完整。“幸甚啊,幸甚!归去来!”一段上承上启下,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最终归隐的肯定和欣喜。
D.本文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文章评叙结合,多次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多次使用心理分析和细节描写等手法,使人物丰满可信。
E.归隐之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拮据的生活。荒年要靠友人接济才能生活下去,所以在纵情山水田园之时,心中也感慨悲苦。
【答案】A项1分,B项2分,C项3分,D、E项0分。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仔细对照,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A项错误在于:陶渊明出仕还有解决家境窘迫的现实原因。D项“多次使用细节描写”的说法错。E项错误在于,生活是“时有艰难”,不是一直拮据;“所以”强加因果;文中也无悲苦意。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案】①祖上曾经的辉煌激励着陶渊明少有大志。②良好的家教使陶渊明学习努力。③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对他最终归隐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答出三条给满分)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仔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筛选出“少年时,影响陶渊明成长的因素”。比如,祖上曾经的辉煌、良好的家教以及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等因素。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请分析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主要原因。(6分)
【答案】①政治上不得志,最终对仕途彻底绝望。对不被重用,无法施展兼济天下的抱负的不满;对龌龊的官场的厌弃,面对屈辱时多年郁结和文人傲骨的爆发,使陶渊明最终决定归隐田园。②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在田园生活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快乐,明白这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③晋时文人洒脱飘逸的世风对他的影响。野逸散仙般的外祖父及佛道隐士也对他产生了影响。(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文中为什么说“桃花源是一个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的弥满花香的所在”?请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认识。(8分)
【答案】桃花源是一个心灵的大美所在,想要体验桃花源的境界需要人放下名利。表达了作者对陶渊明人生选择的认可和对桃花源的喜爱。(观点2分。)①陶渊明在与官场决裂,抛弃功名利禄之后,才真正走进了自己的心灵,才真正有了酣畅淋漓的自由,享受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一条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有对传主人生选择的认可。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②陶渊明所构建的桃花源,风景如诗如画,人们天性真纯,社会自由和平,是让人向往的美的所在。它成了中国历代失意文人心灵的寄所和田园隐逸的文化符号。(这一条意在解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生活中,我们也不应该过于执着名利,也应该尝试在山水田园中体味人生的大美。(这一条结合自己、现实谈个人见解。言之成理、成文即可,2分。)(补充:若学生答出其他理解,只要言之成理、成文即可适当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时既要根据文本内容,也要注意结合自己、结合现实谈个人的见解。应该注意的是,必须先谈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再结合文本内容谈。比如,可结合原文阐述“抛却利禄功名后才能进去”,强调其条件关系;也可解释“桃花源”是一个 “弥满花香”的所在。不管怎样,都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语言通顺。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深味(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C
【解析】“深味”意思是深层浓厚的意趣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4.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项是( )
A.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B.由于建设规模大,建设经验缺乏,目前不少在建公租房项目存在设计不合理、成本控制难、后期维护不便等问题。
C.全国有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年春晚的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7-23”甬温线特大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由列控中心设备存在严重设计缺陷、上道使用审查把关不严、应急处置不力等因素造成的。
【答案】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扬州古称广陵,人们又叫它维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写扬州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便绝不是凛冽的北地所能产生的情境了。
①但古人自北方舟船而来,一入扬州,心理上便感觉到了江南
②以今天的地理概念,扬州在苏北,不属江南
③但它处在淮河以南,属不南不北之地
④清代之前,扬州靠着大运河,被誉为南北枢纽,淮左名都
⑤江南是以长江为界的,从这层意义上,扬州不算江南
⑥而且扬州的人文风气,山水风光,都是近南而远北
A②①⑤④⑥③ B②⑥④⑤③① C④③①②⑤⑥ D④②①⑤③⑥
【答案】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6.下面是《诗经·君子于役》中的诗句,刻画了妻子对外出丈夫的思念心理,写得天然质朴。请你展开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中任一修辞,将其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超过60字)(4分)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注:埘,鸡舍)

【答案】示例:夕阳西下,晚霞晕染了天空。嬉戏了一天的鸡儿们疲倦了,伸伸懒腰,展展翅膀徐徐地进了鸡舍;牛儿与羊儿们吃饱了,流露出满足的神情结伴回家。(写出基本“意境”给2分,运用修辞给1分,语言流畅、优美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扩展语句题型。扩展时要注意情景交融,同时注意语句的文采性,要做到语言流畅、词藻优美。另外要注意字数限制,不要超过。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并使前后表述一致。(6分 )
朱自清笔下的“水”,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有凌空飘逸的,它们是琼浆、深潭、瀑布。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色、形、质。
【答案】有凌空飘逸的,有汪汪一碧的,有晶莹清澈的;它们是瀑布、深潭、琼浆。他逼真地描绘出水的形、色、质。(评分标准:每句2分。)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三处画线的语句应该是相互照应的,但现在看来互不照应。“ 汪汪一碧”应该写深潭、写色,“晶莹清澈”写琼浆、写质,“凌空飘逸”写瀑布、写形。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六、写作(60分)
18.请以“在飘雪的季节守侯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记叙文;(2)不少于700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
参考例文:
在飘雪的季节守侯花开
又是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满满地装饰了整个季节,连同那颗年轻的心,纯洁、无暇、清新。
犹记得那年冬天,我们的笑声沸腾了整个校园。看着那茎茎枯草从雪下突兀得挺立而为,沉默、倔强。你说,花,是不是开了.那时,恰有一只鸟儿,弱弱得叫了一声,飞过头顶。
不,不会的。看者你冻得通红的脸和即将坠落的眼泪,我连声说道。如果是玫瑰,它总会开花的。你勉强得挤出 一个笑容。其实我知道,学业上的挫折让你的心如积雪,压得整个人好压抑,现在的你,只不过在小心地伪装着自己的坚强。
我们静静地走着,看着那些深浅不一的脚印,似乎都代表着一个故事。他们嬉戏的笑声,宛如最美的音符,伴着那成片成片的雪花,奏响了整个冬天的欢乐颂.那些雪痕和缥纱的大山,给了大地无限的悠远。“走,我们去听花开的声音。”我突然想起了什么,笑着对你说,“花开的声音? ”“对呀,陪你找回自信心和笑容。”我拉着你的手,迈向那片乳白色的世界。抖落身上那层薄薄的积雪,我们一步一步地随着蜿蜒小路行走。
几乎在同时,我们看到了那在偏僻处的迎春花,纤细的枝头上裹着花骨朵儿,鹅黄的身姿还没舒展开来。它似乎还在作着春风里摇曳的梦,守着一个甜甜的约定。我们相视一笑,为了彼此之间的默契。慢慢地,我们将耳朵靠近它,世界似乎一下子安静了。
雪的簇拥下,这一抹生机点缀着冷清萧瑟的角落。就这样静静地等待把,如果可以,我们愿意这样守侯下去,直到冰雪在它的呢喃中融化,直到春暖,直到花开。旁边的老树,守在我们的旁边,宛如英勇的禁卫军,伸出灰棕色的枝干给人力量和勇气。
“听到了吗? ””嗯…… ”你眨眨眼睛。许久,我们都没说话。那份唯美的感动和勉励,仍人好难遗忘。雪静静地下,洋洋洒洒,纯洁、无暇、清新。
时光就象季节和季节擦肩而过,悄然而逝,但那个下雪天,却成了 一幅永恒的水墨画,装饰了年轻的
犹记得,那一年的冬天,两个女生在飘雪的季节里守侯花开:那一年的冬天,我们都有了等待春天的希望和勇气......
文章开头以“又是一场洋洋洒洒的大雪,满满地装饰了整个季节,连同那颗年轻的心,纯洁、无暇、清新。”
点出一个叙事的“引子”,之后,通过“犹记得那年冬天,我们的笑声沸腾了整个校园。”来叙写一个故事,结尾处又照应开头段落;整篇文章语句流畅、自然、真切,结构清晰,内容充实,不失为一篇佳作。
【解析】
试题分析:本文题目是“在飘雪的季节守侯花开”,立意较为简单,又要求是写一篇记叙文,所以,总起来看,应该抓住一个故事,展开记叙,最好是叙述、抒情、和议论交融最为恰当,同时,注意内容的真实性。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