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设
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写景抒情的经典诗文,是宋代大诗人苏轼的一篇传世佳作。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诗人抓住夏季时晴时雨的天气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写出了晴天的西湖在阳光的照耀下,水面波光粼粼的美。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则描绘出在雨雾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紧接着诗人用了一个奇妙的比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这个比喻既传神又巧妙,令人拍案叫绝!并且得到了后世的公认,因此“西湖”又称“西子湖”。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本书选编本科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的过程中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许多经典文学作品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xue. / yinhushangchuqinghouyu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便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但是本课课堂的主体是三年级的学生,虽然一二年级也有接触古诗,但对于古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xue. / yinhushangchuqinghouyu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xue. / yinhushangchuqinghouyu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除了通过查字典、课件演示帮助理解之外,还应该同时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尤其本班学生,语文阅读功底比较薄弱,所以在教授本首古诗的时候,切忌讲过多、过深的知识,以免给学生造成负担,贪多嚼不烂,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最后的学习效果。
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新课标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讲授本堂课的时候,我采用如下教学法:引导法、提问法、鼓励教学法。
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我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锻炼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本课的关键字词,正确认读古诗,理解诗句
( http: / / www.21cnjy.com"
\t
"http: / / wenxue. / yinhushangchuqinghouyu /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意思,熟读成诵。
掌握诗人在古诗中运用的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对比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预习,并能借助课文注释以及字典自读感悟诗情。
通过诗文中的对比,体会诗文的写作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喜爱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分析
依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语文实际学以及课标的要求。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希望在熏陶感染、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结合古诗这一独特文学形式,教学中以学生读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读”占鳌头;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我确立了以下的重难点。
重点:理解“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通过学习本诗,体悟作者感情。
难点:通过诗文对比,体会诗文的写作方法,并在生活中尝试运用。
教学用具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课文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还有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准备语文书、字典、练习本。
教学过程
古曲导入,创设意境
课前播放古曲,在淡雅悠远的歌曲中开始本课。(设计意图:营造氛围,使同学们感受古风古韵,以便更好的进入古诗文的学习。)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喜欢)今天老师带大家去西湖旅游好吗?(PPT播放西湖四景,春夏秋冬)(设计意图: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西湖的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欣赏了西湖四景之后,同学们有怎样的感觉呢?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来表达一下。(景色宜人,风光秀丽)这样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继续观赏呀?(想)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大诗人苏轼来领略这人间仙境。
解题:(PPT出示课题及作者)请大家齐读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读了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学生质疑)PPT出示关键字词的释义。联系注释,解读课题。
师:同学们理解了非常好,接下来我们来看作者苏轼,我们以前学过苏轼的哪首诗呢?
生:回忆所学过的《赠刘景文》
师:恩,同学们的记性真好,那么苏轼作为著名的大诗人,他的成就可不止这些。
知诗人、晓背景(PPT出示诗人简介以及本诗写作背景,顺便引出本诗的第一首。)(设计意图:学习一首古诗,必须要了解诗人以及诗人作诗的背景,这样才能更好的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内心情感。而第二首作为第一首的注脚,所以第一首也有介绍的必要,但是由于学生情况,对第一首不做过多讲解,可以简单的表述带过。)
师:第一首中提到的此种美景到底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初读文本(设计意图:初读文本,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感受古诗的节奏美。)
根据书上的拼音,正确的朗读古诗;
PPT出示停顿划分,学生做好笔记。教师范读。
学生读,先自由读,然后指名1—2位学生读。
师生评议。
研读文本(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关键字词,为后面的悟读、品读打好字词基础。)
PPT出示诵读要求:认真诵读古诗并思考:诗人看到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什么样的景色呢?用两句诗来表达。
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师:晴天和雨天的景色有什么区别呢?
生:晴:潋滟
雨:空蒙
师: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呢?怎么理解?
生:借助书上注释理解。
师:PPT出示波光闪动、云雾迷茫的图片,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关键词的意思。
师:那么作者对这两种美景有什么不同的认识呢?
生:找出关键字“好”、“奇”,并理解“方”、“亦”的意思。
师:我们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生:借助图片和对关键字的理解,与同桌交流。
指一两名学生起来说意思,然后PPT出示意思,学生齐读。再将自己的理解送进诗句里,诵读出来。
接着理解后两句诗。学生试着自己理解句意,然后教师出示关键字词的意思,学生结合关键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PPT展示西施淡妆浓抹的对比图,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西施的美。进一步了解体会可以与西施媲美的西湖的美。同时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设计意图:留给学生无限的遐想,体会西湖的美。)
悟读文本(设计意图:在了解了诗意的基础上,诵读文本,感悟作者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通过前面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学生感受到了作者的内心情感,在本环节,教师注重知道学生古诗吟诵的方法,达到在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
拓展延伸(设计意图:感受过课本带来的西湖美还不够,还要延伸语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通过对西湖十景的观赏,更深层次的感受西湖的美。)
PPT播放著名的西湖十景,学生从感受作者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转变到自己对西湖的喜爱与赞美。欣赏过后,学生可以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和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品读文本(设计意图:诗歌教学重在于读,通过课内课外对于西湖的学习与感悟,学生心中对西湖也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所以应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与品位送进古诗中,把它读出来。)先齐读,再指名读,一到两名同学即可、男女生赛读。力求在读中品悟升华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
八、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基本要求)
2、搜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如《望庐山瀑布》(设计意图:本单元主题即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所以这一项作业也是本课的又一次拓展延伸。)
推荐阅读:(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取得成效,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古诗词的积累,更是需要水滴才能石穿。并且这两首诗也是描写西湖的,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湖的情感升华。)
1、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2、宋代林升的《题临安邸》
九、板书设计:(设计意图:课标要求板书:一是要有较强的开放性。二是要有较高的艺术性。本课采用对比式板书,着眼于突出比较对象的异同点,突出人物的思想感情,方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
古诗两首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晴
潋滟
好
喜爱
美
雨
空蒙
奇
赞美
教学反思:
在课前设计额的时候,我充分设计了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并且对文本也做了相当深刻仔细的了解。但是在实际教学的环境下,还是犯了很多错误,比如:1、学生所谓自主性体现的不够,尤其诗歌教学,学生读的不够,交流不足;2、教学过程中,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没有总结渗透给学生;3、忘记板书,这是很严重的一个失误;4、心里太过于在意时间,心有杂念,导致最后一个环节的情感总结升华没有做到位。
这些失误与不足,将时刻警醒我,不断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加快我成长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