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测量说课稿[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08-11 00:49: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时间的测量说课稿
永康四中 徐灵君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节课是浙教版教材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是在前几节长度,温度和质量等有关测量内容基础上的再拓展。停表的使用在很多实验探究中都要涉及到,学会珍惜时间将令学生受益终身。因此,本节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学生而言,初一的学生对时间单位,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及一些测量工具已有了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求知欲。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情况,以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时间的单位和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了解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别。
2、过程和方法:查找资料-展示交流-合作探究-应用感受-理念升华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几种计时工具的发明,树立一种民族自豪感,从而增强爱国情感;通过对本节课实验、问题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养成实事求是,珍惜时间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新课程标准及对教材的理解,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停表的使用;学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让学生有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教法
1、计算机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收集到的资料,图片,利用投影仪放大展示停表,便于讲解。
2、讨论、质疑、答辩式教学
学生分组(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交流、总结,由小组长代表小组发表意见,其它同学质疑,在答辩的过程中学习,充分利用学生的表现欲。
3、评议结合教学
教师耐心引导、分析、讲解和提问,并及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肯定与评议(突出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帮助者和参与者)
五、学法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本节课着力培养学生以下学习方法。
1、将原本由教师讲述的“时间测量工具的历史”交由学生自己查找,收集资料,让他们学习获取信息的方法。
2、让学生合作探究停表的使用,培养利用已学的方法解决未知的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自己讲解,学生自己质疑,学生自己答辩,培养严密的逻辑思维及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引用散文在文学体验中来对时间进行另一番描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自然的引入了时间的学习。同时要求听内容的时,一部分同学估计,另一部分同学计算一下这位同学朗诵所用去的时间,引出时间间隔与时刻的区别。刚才**同学读《匆匆》用了*分*秒的时间,分和秒是什么关系?你还知道哪些时间的常用单位呢?讲述时间的单位及换算关系。因为这部分知识学生已有所了解,不作为重点。
2、资料展示:时间的历史
通过《匆匆》我们知道了时间有来无影,去无踪,一去不返的特点那么它的长短有没有方法测量呢?学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的测量时间仪器的发展过程的图片和资料,树立民族自豪感,明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总结出任何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为后面估计一段时间的长短埋下伏笔。
3、小组探究:停表的使用
实验室里时间的测量用什么工具呢?四人小组合作探索,解决停表的使用。小组长借助多媒体发言讲解,其它同学可以质疑,本组同学答辩。此过程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特别是利用已学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既具有挑战性又有一定的台阶让学生有路可询,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由学生讲解,学生质疑,学生答辩,教师补充的方式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容易将问题暴露,使原本不易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能够较好的突破重点。
4、感受时间,规划生活
练习停表的使用过程中询问:刚才我们说过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时间的测量标准,那你能否利用停表,将时间与身边周期性运动的事物联系起来,作为估计时间的标准呢?如脉搏。
小游戏:“听音乐,估时间”。现学现用,激发成就感。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想一想一分钟你可以做多少事情?感受时间的流逝与珍贵,规划中学的生活,首尾呼应,达到“珍惜时间从现在作起”这个理念的升华。
五、说教学评价
本节课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利用现代网络工具查找资料;张扬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寻找答案,获得新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联系人类自身生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学生学得轻松有趣,学得深入浅出,学得有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