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 时 授 课 计 划
编写:陈建平 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课题名称 第2节 常见动物分类(动物分类)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分类的意义;知道分类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知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 动物的分类标准并能以此标准判断常见动物所属类别。技能目标:学会确定标准对事物分类;尝试借助工具搜集资料(摄影、网上查寻等); 能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较清晰的表达。 情感目标: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重、难点 教学重点 落实“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特征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不同”的分类 思想;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分类标准。教学难点 分类思想的落实。
授课思路与方法 启发,主自学习,引导,讨论。
实验用具、教具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两周布置学生收集动物的脊椎骨(单块或整条); 教师准备:小组活动材料: A组:表格所示四位同学资料: 问题:根据以上简历,对他们进行归类,你能有几种分法,尽可能写出来。 B组:图示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三种图形各三个,大小、颜色各三种,问题: 把图中的物体分成两类,你能按什么来分?还有别的分法吗?尽可能写出来。 C组:图示玩具:飞机、轮船、鸟、飞盘、鸭、汽车、自行车、小火箭、马、 蝴蝶、金鱼、卡车,分别编号1~12,问题:妈妈让你帮妹妹把玩具整理到两个 盒子里,你将怎样做?将序号写到以下圈内,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还有别的放 法吗?尽可能写出来。 D组:图示鸡、蚕、鱼、蝙蝠、青蛙、蛇,分别编号1~5,问题:你能把这些 动物分成两类吗?将序号写到下面圈内。还有别的分法吗?尽可能写出来。
课件内容 PPT课件
教学流程及策略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 目的:为什么要分类,怎样进行分类小组活动(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每四人为一组,将全班分为A、B、C、D四个组别,分发活动材料,小组讨论,按要求完成材料所示问题,推荐汇报同学。活动汇报(学生表述) 汇报同学上台将答题纸进行实物展示,并加以说明。活动小结(教师启发,学生归纳)刚才我们四个小组开展了不同的活动,解决了不同的问题,但其实我们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情,是什么事情呢?(对事物进行分类) 我们是怎样将事物进行分类的呢?(确定一个标准) 标准唯一吗?(不)那么标准不同,会造成怎样的分类结果呢?(分类结果不同)通过以上的活动,你觉得对事物进行分类有意义吗?(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认识分类 的意义,如帮助我们认识事物、提高记忆效果等)记忆效果试验:A、C组为试验组,B、D为裁判组;将B组图形实物展示,要求A组按顺序记住,C组分类后记住,时间为20秒,时间到后在纸上画出所见图形,看谁记得既快又正确。教师讲授:动物分类标准是什么?从以上可见,分类是一种认识、研究事物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事物或者认识同类事物,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这会给科学研究带来困扰。简介分类学家对生物进行分类过程中不同的分类标准产生生物所属类群的争议的实例,说明在生物分类过程中需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且要有一个统一的名称,便于交流,有利于学术发展。简介现代分类学奠基人林奈的贡献。介绍自然分类法――反映物种在进化上的亲缘关系的分类。以自然分类法的标准,D组同学的问题,以什么特征分成两类呢?(有无脊椎骨)出示同学收集的脊椎骨,说明脊椎骨和脊柱,介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新知应用:组际竞赛:看谁说得多。要求:B组说无脊椎动物,D组说脊椎动物,A、C为裁判组,10秒内答不上来为输。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本课主要内容,教师补充。布置作业: 将前期搜集整理的各类动物资料带来,作好下节课汇报准备。教学注意事项 课前准备充分,课堂组织有序,注意调节控制课堂节奏、气氛。
自主发挥 课前,通过网络参考了不少国外的教学模式,对于生活中的分类思想的教育,汲取了一些想法。同时结合脊椎动物分类这个重点,运用框架式教学,基本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因为是理科创新班,学生的学习态度好,能很好的配合老师,如果换成其他班级,那本节课的教学肯定要进行不小的调整。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老师引导在本节课中充分的反应了出来。但由于内容教学,时间比较紧张,课后需要学生花时间对脊椎动物的分类进行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将观察生活坚持到底,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反思 本堂课有三个最亮点:1、学生在对人进行分类的时候,此起彼伏,能从性别、年龄、高矮、胖瘦、戴不戴眼镜等等进行分类,进行了彻底的自由发挥。2、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不同小组提出的问题很多,更精彩的是回答的同学表现更出色,他们的课外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3、在做游戏时,全班的氛围非常好,下课铃响了,学生还要再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