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常见的动物(第1课时)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对于分类知识已经有所了解;生活也教给了学生一些分类的经验;事实上分类也只能根据事物的特征。动物分类知识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里教学目标可设计为有目的地进行分类。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些动物进行分类,同时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分,这样分有什么好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辨析生物学分类中经常把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这种分类方法有什么道理,这样分的好处是什么?最后应是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分类,分类需要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是有目的的;
2、了解动物可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了解分类的依据是脊椎骨形成的脊柱;
3、了解常见动物的分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能力,发展合作、实践和创新能力。
3、利用分类学知识解决动物分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
2、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动物要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怎样让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动物的重要特征上。
教学方法:
教师参与的分组讨论式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分类思想引入
出示将课件中的图形进行分类
讲述:实际上刚才同学门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应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要进行分类?根据什么进行分类呢?
讲述: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分类是一种认识、研究事物的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别不同事物或者认识同类事物,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就不同,这会给科学研究带来困扰。
问:那既然分类在我的生活中应用这么广泛,我们分类的意义是什么呢?
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等等。
( 动手分类,并说明自己是依据什么特征整理的。)
讨论并回答:交通工具,人,超市、商场里的商品,我们课桌里面的东西……等等,似乎所有的东西都需要分类
新课讲授
一、动物的分类 看课件,仔细观察,并思考这四种动物(鸡、蚕、鲤鱼、蝙蝠)分别具有什么特征?看哪组观察得仔细,想到的最多。
试问:分类可以多种多样,每种分类有什么特色,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答:让我们的生活变的更有条理,更容易认识、发现、研究事物等等。
讲述:大家都有自己的各种不同的分法,也就是说,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分类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前面学过,人们为了统一的认识这个世界,设立了各种标准,同样,我们的分类也有标准——林耐分类法。
学生分组讨论,举例,说出分类的理由 :
根据水生还是陆生,分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根据有没有羽毛,分为有羽毛的动物和没有羽毛的动物。
三、脊椎动物的分类:
根据体内有无脊椎骨,可以将所有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体内的脊椎骨。
那这堂课先来研究一下脊椎动物。
生:摸自己背后的脊柱,感受小块的脊椎骨——>>我们人也是脊椎动物。
读P36图,观察分析四种动物的脊椎骨和脊柱他们有什么明显的特点?
完成书本上36页的讨论,要求写在自己的练习上,然后抽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看正确程度和数量。
回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书写,汇报。
小结: 这节课的主要学习任务是什么? (学生回答)
作业
课后收集脊椎动物的有关信息
反思:
学生在讨论后进行全班交流时,不同小组提出的问题很多,更精彩的是回答的同学表现更出色,他们的课外知识甚至超过了老师。师生合作,生生合作,老师引导在本节课中充分的反应了出来。但由于教学内容多,时间比较紧张,课后需要学生花时间对脊椎动物的分类进行巩固。最后要求学生将观察生活坚持到底,做到学以致用!
2.2 常见的动物(第2课时)
学情分析:
动物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可以进一步分类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类可以逐级进行。分类的方法、过程和结果,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可以略讲。各类动物的主要特征需要进一步了解,它是动物检索、归类的基础,也是生活中用得到的知识。因此这一块应该是重点内容。对于动物的基本特征的介绍并不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去查找,给予他们一个逐渐积累的时间和过程。在了解各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再介绍分类检索的方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归纳脊椎动物各纲的主要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利用猜动物游戏,巩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的主要特征;
3、学习利用43页的分支检索表,根据动物的特征来进行归类,填写42表格;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特征的归纳和记忆。动物的特征多,差异大,每纲的动物特征多有例外,部分学生容易钻牛角尖,不容易总体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在这一块学生的兴奋点高,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善于控制学生的学习。
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游戏、师生互动
媒体方式:图片及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动物可以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动物的体内是否有脊椎骨。现在知道地球上的脊椎动物有4.7万种左右,形态特征各异,要了解他们还需要进一步分类,我们把脊椎动物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上堂课已布置同学去收集信息,现在请准备一下,我们请同学来交流,介绍。也希望其他同学能够补充。
学生:鱼类介绍、补充;
两栖类介绍、补充;
爬行类介绍、补充;
鸟类介绍、补充;
哺乳类介绍、补充;
教师:简单归纳各纲的主要特征。(也可以利用课件)
教师:下面我们来做猜动物游戏。介绍规则要求,可以准备好卡片。
学生:猜动物游戏活动,巩固各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师:从游戏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脊椎动物具有相同的形态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把脊椎动物分为五大类。在发现一些自己不认识的新动物时,同样可以用是或不是来确定它属于哪一类。
教师:下面一起来看43页的图,学会后,来判断青蛙、猫、鸡、蛇、草鱼各属于哪类动物,并说明理由。
学生:具体判断回答,填写。
教师:检查、评判学生做的情况,再出示几种不常见的动物进行判断(如海马、海龟、白鳍豚)。
小结:
动物的分类可逐级进行,脊椎动物可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他们各自都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和生活习性。掌握了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用来检索未知的动物。
教学反思
这节课很难找到切入口,学科的知识体系太成问题,观察生物的特征,无法引导学生达到生物的分类,可能学生会不能接受,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展开并不需要太多的连贯性。
2.2常见的动物(第3课时)
学情分析:
无脊椎动物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没有专门介绍过无脊椎动物各门的特征。这样要学生来进行分类较为困难,同时又不可能展开详细介绍各门的知识,因此学习时应该是教师参与的观察各门的代表动物和进行分类。
后面要求介绍的节肢动物的特征和昆虫的特征,学生同样不了解。幸好门类较少,至少比无脊椎动物的门类少,所以利用一些标本或图片能够归纳出它们的特征,并且较好地掌握这些特征,利用这些个特征来判断有些动物是否属于这一门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了解无脊椎动物各纲的特征和了解其中的常见代表动物;
2、通过观察和讨论了解昆虫的特征,能够根据特征判断某个动物是否是昆虫;
3、探讨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
1、学习收集和利用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
2、学习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热爱大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难点:
无脊椎动物学生较少接触,了解得不多,同时书本又没有专门介绍他们的特征,同时门类繁多,不容易记忆,学习会相当困难。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观察讨论,获取动物的特征,并且分类;
利用一些图片学生来练习,巩固获得的知识;
媒体方式:课件片段
教学过程:
教师:脊椎动物有4.7万多种,有谁知道,无脊椎动物有多少种?
学生:有120万种。
教师:如此多的动物我们如何来了解他们的特征呢?
学生:利用分类,分门别类进行了解。
教师: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些图片,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各个门类,及其主要特征。
(利用光盘中的无脊椎动物图片介绍)
了解了上面关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特征,下面我们来把它系统化。
请看书本上的44页的图表。
学生:阅读图表。
教师:我们再来看几个动物,它分别属于哪一类?(梭子蟹、乌贼、蚱蜢、蛔虫等)
学生:讨论完成。
教师:这些无脊椎动物中哪一类所占的数量最多呢?
学生:节肢动物,其中昆虫有占主要部分有100多万种。
教师:对于昆虫同学又了解哪些知识呢?请知道的同学来介绍。
学生:对昆虫的特征、种类、形态、行为、分布等等进行交流。
教师:首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特别是昆虫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昆虫与人类的关系。哪些昆虫对人类有益,哪些有害?我们可以利用昆虫干一些什么?如何正确对待害虫,怎样控制害虫?
小结:
这节课我们要了解无脊椎动物可以分为原生动物、扁形动物、腔肠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每个门类都有许多相同的特征。其中昆虫占无脊椎动物的大多数,有100多万种,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希望同学了解他们,并能加以利用。
课内讨论:45页的题目
教学反思
关于无脊椎动物,学生的了解不是很多,且有些学生对有些动物到底属于哪一类很模糊,通过举例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已有一点大致的了解。
对于蚕蛾是益虫还是害虫学生有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