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度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4 20:27: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及对苏联的影响;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八一九”事件及其后果;独联体的建立。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从中发现问题,组织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搜集有关苏联解体的历史资料,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中应结合地理知识,引领学生利用地图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苏联解体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对帝国主义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战略,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通过历史与现实的比较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自信、自强、奋发创新的动力。
重点
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
难点
苏联的解体。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播放音像资料《百年百事》有关苏联解体的片断,组织学生观看。教师讲述: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苏联是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曾作为两个超级大国之一,拥有与美国相匹敌的军事力量,但这样一个国家是怎样解体的?为什么会解体?它的解体给我们留下哪些思考?这是我们要通过今天这节课来学习和了解的。由此导入新课。
(生:观看录像)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学生自学,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预习导学”习题。
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
A、赫鲁晓夫改革
教师讲述: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着手在苏联的政治、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教师提问:他在经济领域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他对经济管理体制,特别是农业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精简管理机构,裁减冗员,下放企业,两年间撤销了一半以上的中央各部的管理司和总管理局,精简了90多万名行政干部,把1.5万多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部分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并对信贷、银行体制和劳动、工资制度进行调整。在农业方面,改革农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扩大农业企业制订计划的自主权,并以提高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订计划。为提高谷物和饲料粮的产量,还由国家投资并动员人们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克兰、伏尔加河流域以及北高加索等地区进行大面积垦荒,推广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
教师提问: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是如何改革的?
(生:1.批判个人崇拜;2.平反冤假错案;3.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如1954年5月《旗帜》杂志发表名作家爱伦堡的小说《解冻》第一部,从而出现“解冻文学”)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赫鲁晓夫的改革?
教师点评:他在农业方面进行的调整与改革,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到1960年初,耕地与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已实现全面机械化,农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之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由于与美国争霸,不断加大国民经济军事化程度,加剧了经济困难,助长了国内各种社会矛盾的激化。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担任了苏共中央总书记,从此,苏联开始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全面改革。
B、苏联的解体
1.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教师提问: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什么改革作为重点?
(生: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
教师提问:由于经济方面的改革仓促上马,阻力比较大,改革效果不佳,这是为什么?
教师总结:没有对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予以重点调整。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组织学生观看反映当时苏联人民生活状况的图片,然后教师讲述:
从1988年6月到1989年底,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方面。1988年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概念,把社会主义“多元化”“民主化”和“公开性”作为三大倡议。1990年苏共召开扩大的中央全会及二十八大,把戈尔巴乔夫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变成苏共的行动纲领。在党的奋斗目标上,宣布“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在政治体制方面,推行政治多元化(教师解释什么是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和西方式三权分立。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三权分立吗?
在经济体制方面,向市场经济过渡,在党的建设方面,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党”,放弃民主集中制。伴随着政治体制所谓的“根本改革”,政局失控状况日趋严重,无政府状态在全国迅速蔓延,社会动荡不安。苏共党内的思想十分混乱,自由化思潮严重泛滥,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70年的历史,反对列宁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反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苏共分裂的趋势进一步加剧,广大党员对形势的变化迷惑不解,相当多的人对政治冷漠和厌倦,不少人因失望而脱党、退党。共产党的领导集体已经分裂,内部斗争不断加剧,人事变动频繁,党组织和国家政权陷于半瘫痪状态。
2.苏联解体
教师讲述:
改革的失败和政治、经济状况的恶化,使潜伏已久的民族矛盾爆发。1990年3月,立陶宛首先宣布独立,随后波罗的海沿岸另外两个加盟共和国——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也相继独立。1991年8月14日苏联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
教师提问:这意味着什么?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这一条约不仅意味着苏联国家体制将面临重大变化,而且意味着对民族分离活动的让步和认可。苏联瓦解开始,在关键时刻,苏联一些高级官员于8月19日发动政变。
教师提问:什么是“八一九事件”?其影响如何?
(生:“八一九事件”后叶利钦及其支持者掌握了国家大权,苏共被排挤出政权机构,政权发生了根本变化,各加盟共和国分离势力急剧增长,纷纷宣布独立)
教师提问:苏联完全解体的标志是什么?
(生: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至此存在了约七十年之久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最终解体)
教师提问:
社会主义的苏联经历了69年之后正式解体,它的解体留给我们很多思考,那么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呢?
有人说:如果没有“八一九事件”,苏联也许还会存在,有人说: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葬送了苏联。你是怎么考虑的?
教师总结:
历史原因:苏联从20年代建立到80年代解体,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解体。
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教师解释什么是“和平演变”战略)
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
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互动课堂”习题。
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经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改革失败,仍没有克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1991年底苏联完全解体。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要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更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六、开放练习,拓展新知
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