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从全球变暖谈起
知识点1 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的物理量,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 的性质工作的。?
2.
如图,在小玻璃瓶里装满带颜色的水,给小瓶配一个橡皮塞,橡皮塞上插进一根细玻璃管,使橡皮塞塞住瓶口。小明认为,根据液体具有热胀冷缩 的性质,这个小瓶可以当成一个简易温度计,把它放到热水中液柱就会升高。若想要液柱在同等温度情况下上升得更高,可以将玻璃管换成更细 的。?
3.
(2017·江苏模拟)图示为伽利略制成的世界上第一个温度计,它是利用气体热胀冷缩 的原理工作的,伽利略就利用它来判断气温的高低,请你根据图中的信息结合工作原理,判断A室温tA与B室温tB的大小关系tA< tB。?
4.(2017·安徽合肥模拟)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C )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知识点2 温度的表示方法
5.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 ℃,沸水的温度是100 ℃,北京一月份的平均气温是“-4.7 ℃”,读作零下4.7摄氏度(或负4.7摄氏度) 。?
6.(2017·山东滕州校级期中)摄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将0~100 ℃之间划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华氏温度的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 ℉(℉,读作华氏度),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212 ℉。将32~212 ℉之间划分为18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1 ℉。则华氏温度F与摄氏温度t之间的关系是F=32+t ℉。人的正常体温大约为37 ℃,等于98.6 ℉。?
7.“-18 ℃”的正确读法是(D )
A.零下18度 B.零下摄氏18度
C.负摄氏18度 D.零下18摄氏度
8.国际单位制中温度的计量单位采用的是热力学温标,热力学温标的单位叫开尔文,用符号K表示,它与摄氏温标的转化关系是:t=T-273。同一个物体的温度可以利用摄氏温标表示为20 ℃,用热力学温标表示为293 K。那么,当自来水的温度升高1 ℃时,用热力学温标表示这一温度的升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温度升高大于1 K
B.温度升高等于1 K
C.温度升高小于1 K
D.无法确定升高的值与1 K大小的关系
知识点3 温度计的使用
9.(2017·四川广安区模拟)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D )
A.该温度计是根据固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B.在使用该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C.该温度计的量程是20~100 ℃
D.该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29 ℃
10.
小明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将热水倒入另一烧杯中少许,然后像右图所示的那样去测量和读数,他这样做被小红找出了一些错误,但有一条找得有问题,请你把它挑出来(D )
A.不应将水倒入另一烧杯,这会使温度降低
B.水倒得太少,温度计玻璃泡不能完全浸没
C.读数时,视线应该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而不应斜视
D.应该将温度计取出读数,而不应该放在水中读数
知识点4 体温计
11.(2017·内蒙古模拟)某人将读数为38.8 ℃的体温计未经甩动,直接用来测量两个人的体温。若这两个人的实际体温分别是37.2 ℃和39.2 ℃,则体温计的两次读数分别为38.8 ℃ 和39.2 ℃ 。?
12.关于体温计的使用,以下说法错误的是(D )
A.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B.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C.用酒精擦拭来消毒
D.放在沸水中煮
13.关于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体温计示数的准确程度比普通温度计高
B.体温计和普通温度计在结构和原理上都相同
C.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而普通温度计不可以
D.体温计需用力甩动使水银回到下端泡中,而普通温度计不用甩动,其液柱会自动下降
考点1 对物体温度的估测
14.为了提高国民对节能减排重要性的认识,国务院规定:办公场所的空调,在冬天温度应设置为不高于20 ℃ (选填“20 ℃”或“30 ℃”)。冬天,用手握着温度计底部测量气温,可能会使测量结果偏高 (选填“高”“低”或“不影响”)。?
15.(2017·江苏扬州模拟)电视机工作时,由于部分元器件发热,用手试一下后盖会觉得温热,估计后盖处的温度约为(B )
A.20 ℃ B.40 ℃
C.60 ℃ D.80 ℃
考点2 摄氏温标的刻度划分
16.小明妈妈在小商品市场买了只温度计,小明发现不太准确,就自己通过实验重新标数据,他把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里一段时间温度计内的水银上升至5 cm处,放入沸水中上升至30 cm处,小明所标刻度每厘米表示4 ℃,如果当天气温为24 ℃,则小明的温度计上升至11 cm。小明用这只温度计测冰箱内的温度发现下降到4 cm处,此时冰箱内的温度是-4 ℃。?
17.某温度计在0 ℃时,水银柱长5 cm,100 ℃时,水银柱长25 cm;当水银柱长11 cm时,所显示的温度为(D )
A.28 ℃ B.35 ℃
C.55 ℃ D.30 ℃
考点3 温度计的使用
18.
(2015·广东茂名中考)在测量水的温度时,甲、乙、丙三位同学按图所示方法读数,正确的是乙 ,水的温度是42 ℃。?
19.(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C )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对于低温都可以测量
20.(2017·湖南株洲中考)图示为一支水银体温计,它是利用水银的热胀冷缩 性质制成的。该体温计此时的读数是37.8 ℃。?
21.(2017·北京中考)小宣在探究某个热学问题时,通过测量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温度T与温度t的关系:T=0.8t+4 ℃ 。?
t/℃
55
60
65
70
75
80
T/℃
48
52
56
60
64
68
22.
仿照实验室使用的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简易的气体温度计,如图所示,烧瓶中装的是气体,瓶塞密封不漏气,瓶塞上面细弯管中有一段液柱。
(1)若周围温度升高时,液柱将向哪边移动左 (选填“左”或“右”)。?
(2)此温度计如何标上刻度呢?将此装置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液柱处标上0 ℃ ,将它放在沸水中,液柱处标上100 ℃,然后在以上两个刻度之间进行100等分,就可以标上各个刻度了。?
(3)为了提高此温度计的灵敏度,便于读数,可采取的措施有很多,请写出其中一种:细弯管再细一点 。?
4.2 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
知识点1 物态变化
1.常温下均保持固态的物质是(D )
A.雪糕、水 B.牛奶、木块
C.玻璃杯、水银 D.铁锅、蜡烛
2.判断下列哪一个过程是属于物态变化过程(D )
A.将铁块加热至100 ℃ B.气球充气时逐渐膨胀
C.把大冰块锤成小冰块 D.冰雪熔化
知识点2 蒸发
3.(2016·四川武侯区模拟)中暑是指人在高温环境下,体温调节功能不适应时,会导致体温上升,引起头痛、眩晕、恶心等现象。通常情况下,在中暑患者身上擦酒精,这对中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的道理是酒精容易蒸发 ,而发生这一物态变化需要吸热,使人体温度降低 。?
4.(2015·四川凉山州中考)有些饭店在洗手间外安装了热风干手器,手一靠近它就有热风吹到手上,使手上的水很快蒸发掉,使水快速蒸发的原因是(C )
A.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
B.提高了水的温度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C.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提高了水温,也可能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加快了水面空气的流动并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5.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保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小军同学作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①:与蔬菜所处环境的温度有关;
猜想②:与蔬菜的表面积有关;
猜想③:与蔬菜的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的猜想是否正确,小军按如图进行了四次实验(实验器材除B中有未剖开的胡萝卜,其余的均已剖开)。
(1)这四次实验中,实验A 可验证猜想①是正确的,D的验证猜想是③ 。?
(2)小军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的快慢与它们所处的温度、表面积大小以及表面空气流动速度有关 。?
(3)通过实验,使我们认识到,生活中要使蔬菜保鲜,正确的做法是将蔬菜装入塑料袋中放入冰箱 。?
知识点3 沸腾
6.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赛龙舟、吃粽子也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习俗。小彤看见妈妈在家煮粽子时,锅中水沸腾后改用“小火”继续煮。针对这种做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
A.改用“小火”可以提高水的沸点,能更快地将粽子煮熟
B.用“大火”可使水沸腾更剧烈,沸点升高,不应该改用“小火”
C.水沸腾后,改用“小火”水温升高较慢,锅中水不易被烧干
D.水沸腾后,用“大火”或“小火”煮,水温都不变,用“小火”煮可节能
7.(2016·江苏无锡模拟)某兴趣小组以相同的烧杯盛等量的水,以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丙杯为隔砂加热,加热一段时间后,测得烧杯外物质的温度分别为水温100 ℃、油温300 ℃、砂温600 ℃,且观察到乙、丙两烧杯中的水呈沸腾状态,则三杯水的温度高低顺序为(D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乙=丙
8.(2015·湖北武汉中考)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
(1)实验时,当看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 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水沸腾了。?
(2)分析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明显较长,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小华用的水的质量比小明的大 。?
(3)小明在第9分钟撤掉酒精灯后,发现有一段时间水温依然保持不变。如图乙所示,这段时间内烧杯底部的温度高于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杯内水的温度,原因是烧杯底部还会从温度高的石棉网上吸收热量但水的沸点不变 。?
知识点4 液化
9.
(2015·湖北黄冈模拟)图为一款火箭动力自行车,最快行驶速度可达333 km/h。将常温状态下的过氧化氢气体通过压缩体积 的方法液化成液态,再与催化剂一起放于燃料罐中,反应后向火箭尾部喷出650 ℃的高温水蒸气,自行车即可获得向前的巨大推力,从而高速前进。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现象,是因为尾气中的水蒸气 发生了液化 现象。?
10.
(2015·浙江嘉兴中考)如图所示,将分别装有热水和冰水的甲、乙两只玻璃杯,在室内放置一段时间,两杯壁都会出现小水珠,其中在内壁出现水珠的是甲 杯。?
11.(2016·内蒙古满洲里期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
A.气体打火机内的气体是用降低温度的办法使之液化后贮存在打火机中的
B.液化石油气的钢瓶内的液化气是用压缩体积的办法使之液化的
C.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与100 ℃的水烫伤是一样严重的
D.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100 ℃的水烫伤要严重,是因为水变成水蒸气要放热
12.(2016·江西昌江区校级期中)汽车开了空调后,前挡风玻璃表面有时会出现“水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
B.夏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冬天,水雾出现在玻璃的外表面
C.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外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D.无论冬夏,水雾是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后形成的
考点1 汽化和液化现象
13.(2017·江西南昌模拟)“回南天”:每年的3月至4月,从中国南海吹来的暖湿气流,与从中国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使江西的天气阴晴不定、室内潮湿,墙壁、地板看起来像“出汗”——这属于液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露 (选填“露”“霜”或“雪”)的形成也属于这一物态变化;为了减轻屋内的潮湿,“回南天”时期应该关闭 (选填“关闭”或“打开”)门窗。?
14.(2017·四川成都中考)在打扫教室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汽化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 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15.(2015·辽宁鞍山中考)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学生从室外走到温暖的室内时,眼镜片上会出现一层小水珠,不久小水珠又消失了,这其中涉及的物态变化是(C )
A.只有液化 B.只有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考点2 汽化吸热 液化放热
16.(2015·湖北宜城模拟)夏天对着开水杯吹气,能使开水变凉,这是因为开水蒸发吸热 ,使水温下降;冬天对着手“哈气”,使手变暖,这是因为水气遇冷液化放热 ,使手表面温度升高。?
17.(2017·广东荔湾区期末)环戊烷是一种既容易液化又容易汽化的物质,可用做空调中的制冷物质。如图空调制冷原理图中,环戊烷在管道里按照箭头所示方向循环流动。首先,气态的环戊烷被电动压缩机压入室外的热交换器1,在这里液化 并放出 热量;环戊烷“挤”过非常细的管道后流入室内交换器2,在这里汽化 并吸收 热量。这样周而复始,把热从室内“搬到”室外。?
18.(2015·湖北中考)夏天,人在电风扇下吹风感到凉爽,这是因为(C )
A.电风扇吹来的是冷风
B.电风扇吹风可降低室内温度
C.电风扇吹风可加速人体汗水的蒸发,吸收了皮肤的热
D.以上说法都正确
19.(2017·山东日照模拟)小昌同学在26 ℃的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的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的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
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
20.(2016·山东枣庄中考)小李同学看到在沸腾的油锅中取铁球的表演后,得知锅中的“油”是由油和醋组成的混合液体,油的沸点为287 ℃,醋的沸点只有60 ℃,当温度达到60 ℃时液体就沸腾了,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表演时铁球的温度不可能超过60 ℃,只有当醋全部汽化 时,继续加热,液体温度才会升高。?
21.
(2016·山东烟台中考)生活中常把碗放在锅里的水中蒸食物,如图所示。当锅里的水沸腾以后,碗中的水(C )
A.同时沸腾
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
22.(2016·内蒙古呼和浩特中考)炎炎夏日,考场如火,细心的监考老师轻轻地在教室地面上洒了些水,不一会儿,考生们就有凉爽、舒适的感觉。对于这一现象所蕴含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
A.利用了水的蒸发、吸收热量
B.利用了水的沸腾、吸收热量
C.利用了水的汽化,放出热量
D.利用了水的液化,吸收热量
23.(2017·福建泉州中考)在做“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中:
甲
乙
丙
(1)图甲中A、B、C三种读取温度计示数的方法,其中正确的是B ;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96 ℃。?
(2)图丙是老师根据两组同学每隔2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的数据,描绘出对应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像可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99 ℃,说明此时当地大气压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水温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变 (选填“升高”或“不变”)。?
(3)由图丙可知,两组同学的图像存在差异,请说出一条可能的原因:烧杯中水的质量不同 。?
24.(2016·山西中考)“创新”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水沸腾时,观察到水沸腾时温度为98 ℃。完成该试验后,小组同学往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盐继续探究。当盐水温度接近90 ℃时,开始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温度/℃
88
91
94
97
100
102
102
102
102
102
(1)实验时,当看到盐水中有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到液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就表明盐水沸腾了。由上表可知盐水的沸点为102 ℃。继续给沸腾的盐水加热,盐水的温度会不变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老师认为“创新”小组的实验发现很有价值,还可以继续深入探究,请你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盐水的沸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吗?(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知识点1 熔化和凝固
1.无线电兴趣小组的同学,用电烙铁将零件焊在线路板上,在焊接过程中焊锡发生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和凝固 。?
2.夏天,我们吃雪糕觉得凉爽。是因为雪糕在口中 (D )
A.液化吸热 B.熔化放热
C.凝固吸热 D.熔化吸热
3.(2015·江苏常州中考)一种“55 ℃保温杯”,外层为隔热材料,内层为导热材料,夹层间有“神奇物质”。开水倒入杯中后,水温很快降为55 ℃且能较长时间保持不变。“神奇物质”在该过程中(C )
A.一直吸热且状态不变
B.一直吸热且由固态变为液态
C.先吸热,后放热;先熔化后凝固
D.先放热,后吸热;先凝固后熔化
4.
(2015·辽宁营口中考)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如图所示,分析正确的是(D )
A.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升高,它的熔点也在升高
B.在第6 min时该物质已全部熔化
C.该曲线可能是石蜡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D.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
5.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均匀受热 ;?
(2)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B ,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42 ℃;?
(3)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像,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波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第10 min海波处于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4)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像,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知识点2 晶体和非晶体
6.(2016·安徽蚌埠期中)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种,在①冰,②石蜡,③松香,④铁,⑤海波,⑥沥青这些物中,属于晶体的有①④⑤ ,属于非晶体的有②③⑥ 。(填序号)。?
7.(2016·海南海口模拟)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由图可看出甲 物质是晶体,理由是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
8.(2016·湖北黄石期中)玻璃在200 ℃时熔化,当温度升到300 ℃时还没有熔化完,由此可知(C )
A.玻璃变大了 B.玻璃是晶体
C.玻璃是非晶体 D.玻璃难熔化
9.(2016·广东花都区模拟)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凝固点
C.各种晶体的熔点相同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会不断上升
10.炎热的夏天,在阳光的照射下,柏油公路会变软,这一现象说明(A )
A.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先变软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已经开始熔化
D.柏油的硬度不够,不能确认柏油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考点1 熔化和凝固图像
11.(2017·湖南怀化中考)如图所示,(a)、(b)两图分别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的温度—时间图像,由图可知:在甲、乙两种物质中,甲 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48 ℃。?
12.(2016·广西防城港模拟)晶体在熔化过程吸 热,温度不变 ;非晶体在熔化过程吸 热,温度升高 。某物质熔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从图中可知,它的熔点是80 ℃;其中BC 段是熔化过程,物质处于固液共存 状态。?
13.
(2016·吉林模拟)从实验得到的海波熔化图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图像中的AB段表示熔化过程
B.图像中的CD段表示熔化过程
C.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继续吸热
D.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中,海波不吸热也不放热
考点2 熔点和凝固点
14.(2017·江西南昌模拟)常用温度计里面的液体有的用酒精,有的用水银。已知酒精和水银的熔点和沸点如表所示,北方漠河地区冬季最低温可达-54 ℃,测此地冬季最低气温应选酒精 温度计,测标准大气压下沸水温度应选水银 温度计。(均选填“酒精”或“水银”)?
液体
熔点/℃
沸点/℃
酒精
-117
78
水银
-39
357
15.
如图所示,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中的碎冰块里,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地加热。则烧杯中的冰块温度达到熔点0 ℃后,还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酒精灯火焰上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的冰能 (选填“能”或“不能”)熔化。由于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会保持不变 ,试管中的冰在温度达到熔点0 ℃后,就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烧杯中吸收热量,故试管中的冰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熔化。?
16.(2016·云南通海模拟)铁制的锅可以用来熔化锡,这是因为(B )
A.铁皮比锡更坚固
B.铁的熔点比锡高
C.铁的熔点比锡低
D.铁比锡有较好的导热性
17.(2016·湖北武汉模拟)如图甲所示,小明将冰块放入易拉罐中加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用温度计测量罐中冰和盐水混合物的温度,可以看到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这时他观察易拉罐下部和底部有白霜(如图乙)。关于该现象说法正确的是(A )
A.食盐可以降低冰的熔点
B.用筷子搅拌可以降低冰的温度
C.罐底的白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液化后凝固形成的
D.小明认为家用体温计可以完成该实验
18.(2017·四川巴中中考)某种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这种物质的熔点是240 ℃,在第10 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其熔化过程的特点是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19.(2016·湖南湘潭中考)在“探究晶体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中,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图像。
(1)图中,海波的熔化过程是BC (用图中字母表示)段,此过程中海波吸 (选填“吸”或“放”)热。?
(2)图中,海波在D点是液 (选填“固”或“液”)态,在G点是固 (选填“固”或“液”)态。?
(3)为了探究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装上80 g的冰和萘,用相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酒精灯加热,测出它们熔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如下表。由此可知,质量相同的不同晶体熔化时吸收的热量是不同 (选填“相同”或“不同”)的。?
物质
熔化时间/min
冰
9
萘
4
20.(2016·江苏扬州中考)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器材时,小明提出不要使用量程为-2~102 ℃的温度计,要使用量程为-20~102 ℃的温度计,这样考虑主要是基于什么假设?
盐水的凝固点低于-2 ℃ 。?
(2)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像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点是-4 ℃。?
(3)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发现烧杯中装水都是200 mL,小明加了1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3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记录如下表:
盐水浓
度(%)
0
3
6
9
12
15
18
21
24
27
30
36
凝固
点(℃)
0
-2
-4
-6
-8
-11
-15
-18
-17
-1.8
-0.4
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先降低后升高 。?
(4)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 ℃,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不准确 (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没有进一步探究21%附近浓度的盐水凝固点 。?
(5)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
(选填“冰”或“适当浓度盐水结成的冰”)
4.4 升华和凝华
知识点1 升华
1.放在箱子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冰冻的衣服变干,雪人没有熔化而变小,这些现象都是升华 现象,在这个过程中都要吸 热。?
2.如图所示,把少量碘放入锥形瓶中,瓶口加盖玻璃片,微微加热,瓶中充满紫色的碘蒸气,此过程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升华 ,停止加热,碘蒸气凝华,看到的现象是紫色碘蒸气逐渐消失,瓶内壁出现固态 (选填“固态”“液态”或“气态”)的碘。?
3.“激光橡皮”是专门用来去除白纸上的黑色碳粉字迹。激光照射下,纸张上的黑色碳粉直接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为高温碳蒸气,同时字迹消失,此过程需要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4.(2015·贵州黔西南州中考)有一种固体空气清新剂,打开后,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会变小,在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物态变化是(C )
A.汽化 B.熔化
C.升华 D.蒸发
5.(2016·河北南皮模拟)下列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D )
A.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盛夏,刚从冰箱中拿出的饮料瓶外壁出现水滴
C.金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寒冬,晾在室外冰冻的衣服也会干
知识点2 凝华
6.初冬清晨,枯叶上披了一层霜,它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 形成的;到中午的时候,霜不见了,这是由于霜升华 成了水蒸气。?
7.(2015·山东潍坊中考)我国北方秋、冬两季,有时地面和房顶会出现霜、窗的玻璃上出现冰花、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B )
A.液化现象 B.凝华现象
C.汽化现象 D.升华现象
8.(2017·安徽中考)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B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考点 升华和凝华的应用
9.(2017·广东佛山中考)二氧化碳气体若被加压、降温到一定程度,就会凝华 (填一种物态变化)成白色的像雪一样的固体叫干冰。干冰具有很好的制冷作用,在常温下迅速升华 (填一种物态变化)成为气体,吸收 热量,使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滴或小冰晶,从而达到降雨的条件。?
10.某些金属在高温、低压下比较容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用此方法可以给照相机、望远镜及其他光学仪器的玻璃镜头进行真空镀膜,即在真空室内将金属或金属化合物加热,使它的蒸气喷到玻璃镜头上去,从而镀上一层极薄的金属膜,这层镀膜可以改善玻璃镜头的光学性能,这层镀膜镀上去的原因是(C )
A.金属直接粘到玻璃镜头上去的
B.金属熔化后粘到玻璃镜头上的
C.金属升华后再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D.金属直接凝华到玻璃镜头上的
11.(2016·江西吉州区二模)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要对食品进行保鲜,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B )
A.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干冰来保鲜,是因为干冰熔化时要吸热
B.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干冰来保鲜,是因为干冰升华时要吸热
C.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冰块来保鲜,是因为冰块汽化时要吸热
D.食品运输过程中,通常用冰块来保鲜,是因为冰块升华时要吸热
12.(2016·江苏泰州中考)小明在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之前,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 ℃。碘的熔点为113.7 ℃。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图甲的碘颗粒吸热会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下同),图乙中的碘颗粒吸热除了发生图甲中的物态变化外,还可能会熔化 ;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会凝华 。?
13.(2016·广东广州中考)将杯中的液态氮(沸点为-196 ℃)倒入盛有奶浆的碗制作冰淇淋,观察到杯中液态氮沸腾,杯外壁出现白霜,则(C )
A.杯中液态氮放热
B.杯中液态氮温度不断上升
C.杯中液态氮不断吸热,温度保持-196 ℃
D.白霜是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4.(2016·辽宁盘锦中考)下列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物态变化对应正确的是(B )
A.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凝固
B.树上的雾凇——凝华
C.草叶上的露珠——熔化
D.雪糕周围的“白气”——升华
15.(2016·河北中考)下列发生了物态变化的现象属于凝华的是(B )
A.洒在地板砖上的水不见了
B.刚出冷库的冻肉比原来重
C.加在饮料中的冰块越来越小
D.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
16.小明看到家中日光灯管的两端各有一圈黑色(如图甲所示),从外面擦怎么也擦不掉,他觉得奇怪,于是向爸爸请教,爸爸让他在一支长试管内装入少量的碘粉,塞上底部悬挂了少量棉线的橡皮塞,用酒精灯慢慢加热,如图乙所示。
(1)加热时小明看到碘粉没有熔化就有紫色的烟雾升起,这是升华 过程,需要吸 热,同时发现棉线上好像附了紫色的霜,这是凝华 过程。?
(2)一段时间后,小明看到离试管底一段距离处,出现了一圈紫色的堆积物,这是碘凝华 而形成的,并且时间越长,堆积越多。由此小明推断日光灯管上的黑圈是钨丝先升华后凝华 形成的。?
(3)经过这个探究,小明明白了高压电线上凝结的厚冰柱(如图丙所示)经过一个无雨、无雪的寒冷夜晚变粗的原因,你认为下列对原因分析合理的是B 。?
A.白天温度高,电线和冰柱遇热膨胀
B.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厚冰柱变成了冰
C.空气中的水珠遇到厚冰柱后凝固成冰
4.5 水循环与水资源
知识点1 水循环与自然现象
1.(2017·四川达州中考)阳光照射下,海洋、陆地上的水会不断地汽化(或“蒸发”) 成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时,水蒸气会液化 成小水珠,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形成了雾。冬天,夜晚气温如迅速降到0 ℃以下,你家窗户的玻璃上会形成一层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 而成的(均填物态变化名称),这层冰花在你家窗户玻璃的内侧 (选填“内侧”或“外侧”)。?
2.有一句谚语说:“霜前冷,雪后寒”,它说明了,霜是由于气温较低而使空气中水蒸气发生凝华 现象而形成的;雪后寒是由于雪在熔化时需要吸收 热量,因而气温降低,使人感到寒冷。?
3.自然界中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形成一个巨大循环系统;陆地、海洋和大气间水发生的循环,其中会放出热量的是(C )
A.雨水汇入江河流向大海
B.冰山积雪熔化变成水汇入江河
C.云中小水滴变成小冰晶
D.植物、土壤中水蒸发升入天空
4.(2015·江苏苏州中考)如图所示的自然现象中,由凝华形成的是(A )
知识点2 水资源及合理利用
5.水是生命之源,合理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生活用水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节约用水,请你写出两种节约用水的方法:用水完毕后关紧水龙头 ,使用节水型洁具(合理即可) 。?
6.下列各种做法不属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是(C )
A.植树造林,不乱砍滥伐
B.污水处理,循环使用
C.减少喝水或不喝水
D.农业利用喷灌代替渠灌
7.针对水资源短缺现象,下列措施最为合理的是(C )
A.限制工业生产,取缔耗水工业
B.农业完全旱化种植,取缔灌水农业
C.发展节水农业,实施滴灌、喷灌
D.多打深井,利用地下水发展农业
考点 水的三态变化
8.(2017·江苏锡山区模拟)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如图所示。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面层中的水不断蒸发 (填物态变化名称)变成水蒸气,这一过程要吸 热。当水蒸气升入高空时,由于温度降低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水滴或凝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吸 热又熔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成了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就形成了雨。?
9.关于水的物态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水蒸气在高空中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此过程吸收热量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成水,再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放出热量
C.江河湖海中的水蒸发成水蒸气,此过程吸收热量
D.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此过程吸收热量
10.(2015·山东枣庄中考)随着科技的发展,过去“呼风唤雨”的神话已成为现实。人工降雨的原理是用飞机在空中喷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在空气中迅速吸热升华 ,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 成小冰粒,冰粒逐渐变大而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熔化 成水滴,水滴降落就形成了雨。(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1.(2017·江苏六合区模拟)水无常形,变化万千,如图所示的各种自然现象,在形成过程中需要吸收热量的是(A )
12.(2016·广东荔湾区模拟)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放热凝华成小水珠
B.在阳光下露珠吸热升华成水蒸气后慢慢消失
C.积雪吸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D.江河湖海中的水放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13.“模拟法”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它以真实的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为原型,创造出和自然环境或客观事实相同或相近的实验环境对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1)如图所示是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的实验装置。为了让实验效果明显,实验时应在锥形瓶中加入温水 (选填“冰”“温水”或“与室温相同的水”),在蒸发容器中放入冰 (选填“冰”“温水”或“与室温相同的水”)。?
(2)实验中可以观察到在锥形瓶口内有雾 出现,其形成的原因是水蒸气遇冷液化 在蒸发容器的底部出现了水滴,这就形成了“雨”。?
(3)人们把善于传热(或传热本领大)的物质叫做热的良导体,例如金属就是热的良导体;人们把不善于传热的物质叫做热的不良导体。你认为如图中的蒸发容器用金属 (选填“金属”或“玻璃”)容器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