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丁肇中zhào这是一篇著名科学家对学习自然
科学的经验之谈的议论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并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在复习议论文这种文体特征的基础上,抓住论点,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自学目标1、初读课文,标出小节并划出较生僻的字词,参考文下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2、在复习议论文的文体常识的基础上,再次认真朗读课文并思考: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有疑难的地方同位或小组局部交流。 cuò
丁肇中( ) 不知所(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措pánɡ一、读一读,写一写yì lún rú1、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2、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急。
( )
3 、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 ( )
4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
2、我能行 根据解释写出适当的词语。 不知所措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学习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引出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通过掌握的议论文知识,初步阅读本文,整理出文章脉络思考:你知道吗1、议论文的三要素____、____、_____。
2、论据可分为_____ 、 _____。
3、议论文按结构可分为______ 、______、_________ 。
4、最常见的论证方法有_____ 、______ 、____ 、 _____ 。 论点论据论证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3、作者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阐述了哪几个问题?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什么是格物致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合作探究自由读课文,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完成下面问题: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2、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3、本文主要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即通过实地的探索、实验获得对事物的真知。
格物致知精神:第一,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2、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精神?有何现实意义? 1、这是因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2、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3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说明。
道理论证:
如:开篇对“格物致知”的解释说明,给读者一个明确的概念,从理论上阐述了“格物致知”的含义。
对实验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科学进展的历史角度,阐述精辟见解,从正面论述实验对于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使论证更具有说服力。3、聚焦论证方法:举例论证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竹子的,头痛失败通过实验了解竹子性质中国学生功课成绩好,面临研究工作束手无策作者在美国的学习经历论证传统教育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中国学生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拉近与听众的距离,使论证更具体形象生动,更具说服力。反面正面反面反面对比论证课堂小结结合对这一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填空。 本文思路清晰,说理充分,极雄辩地阐明了 精神的重要性。学习它,不只增长了知识,而且大大开启了我们的思想之门。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这种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努力 、勇于 、大胆 的合格人才。 探索 实践
创新
格物致知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你能再举一些例子来证明吗??
2、我们有句俗话说:“要知道梨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尝。”那么对梨的认识就是通过亲口尝试得到的。请结合自己的例子说说。拓展延伸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 墨子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刘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 陆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后汉书》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鲁迅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中来。 —— 伽利略
除了实验之外,没有别的办法可以识别错误。
—— 狄德罗格言名句再见一、论点:三、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二、论证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重视格物致知精神本论(3-12)结论(13)提出问题首先,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然后,分析科学上的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今的中国学生依然轻视实验精神。引论(1-2)三、内容结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2、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原因是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有什么弊端? 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第3段)
传统的中国教育“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第11段)缺乏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以致用4、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的精神,关键是什么?
是否有对事物客观的、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积极的、主动的探索,即“努力探索”“勇于实践”“大胆创新”的精神。第一部分(1—2)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论点)第二部分(3---12)?
A、(3—5)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B、(6---10)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C、(11---12)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整体感知 梳理结构提出论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1-2)(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