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的存在(教学案例)

文档属性

名称 空气的存在(教学案例)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2-07 07:37: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空气的存在》教学案例
一、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内容是华师大版科学七下第二章《空气》的第一节,空气是在第一章《水》之后接触的第二种常见的物质,教材从空气的存在入手,通过实验证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引出大气压的存在,为八年级学习大气压强的定量测量——托里拆利实验做好了铺垫。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的,弄清了这一点后,进行相应的教学。”初一学生在小学时学习过《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本课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占据空间其实就是挤占空间或防止被挤占),知道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也可以通过体积变化来认识,为今后用转换法来认识类似物质打下基础。空气有质量和大气压的存在这些概念比较抽象,可利用比较法及活动的体验来进行合理解释。21教育网
重点是认识到空气有质量以及大气压的存在。
难点在于由空气的基本特性推论并证实大气压的存在。
二、教学思路: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初一学生的特点,本课主要采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的教学方式,即创设情境,提出课题,交给学生富有探索性的任务,激发学生对科学推理的兴趣,从而达到让学生对空气的认知水平上升至“合理解释,科学验证”的目的。采用体验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有针对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分析,自主归纳,突出“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去认识、去领悟,然后在老师的启发下,进行分析、概括,最后得出结论。
以下我将论述教师在课堂中碰到的一些疑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
三、教学中碰到的问题
1、引入“空气的存在”碰到的问题
备课组在设计这节课的引入时费了不少脑筋,在试教时采用的是举例说明的方式来证明空气的存在,效果不甚理想,课后我们也思考了这个问题,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何不利用转换法来认识空气,小学时已经学过空气的存在,不妨利用空气占据一定空间这个特点来引入,最后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空盒抓物”,制作一个大纸箱,只在上面开一小口,刚好能让手伸入,让学生抓里面的“物体”,课堂中学生的回答由最初的“什么都没有”到“里面有空气”,随后追问,“你怎么证明里面有空气?”经过几轮讨论,有些组就想出了挤压纸箱“挤”出空气的方法,教师则顺势教学科学方法“转换法”。21·cn·jy·com
2、如何证明空气有质量
证明空气有质量是这节课的重点内容,教材中是通过比较的方法得出空气是有质量的。我们认为学生已经有质量的概念,不妨直接称量空气的质量,但问题来了,如何称量?空气的质量太小,且具有流动性,必须利用容器。学生在课堂中也想出了各种称量空气的方法,比如有些学生想到用气球,但我们应该知道,气球在充入空气前后还要考虑气球体积的变化,势必涉及多个变量问题,最后同学们在经过讨论后想到了,向可乐瓶中充入一定量的空气,称量充入前后总质量的变化(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这里犯了一个错误,把充气前的可乐瓶称为“空”可乐瓶),由于质量变化不大,我们还引入了分析天平(能够精确到0.0001克,见插图),实际称量结果也非常明显(2克左右)。这样操作可把抽象的“空气有质量”具体化,直接显示空气质量大小效果可能更好些。
3、从空气的基本特性推论大气压的存在
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材在“空气有质量”和“大气压的存在”两块内容间并没有很明显的衔接,但我们还是发现教材中提到了这样一句话,“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具有质量”,我们抓住这一点利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明白,空气和水一样也有质量,也会对物体产生压力,而后通过“瓶吞蛋”实验来演示大气压的存在。这里也用到了对比方法,先将鸡蛋放在瓶口,鸡蛋并未自动掉入瓶中,而后将点燃的酒精棉放入瓶中,在瓶口放上鸡蛋后马上看到鸡蛋自动掉入瓶中,学生在回答原因时没有注意对比,一开始都回答“被瓶吸进去了”,在老师提示点燃的酒精棉放入前后瓶内空气有何变化后,学生终于明白是瓶内的空气少了,外面的大气压大于瓶内的气压,鸡蛋是被大气压压入瓶内的。在此基础之上我们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覆杯实验”:空杯子口向下,纸片自己下落,怎样利用大气压让纸片不掉下来?有些同学自然想到了用点燃的酒精棉,但效果肯定不好,有些聪明的学生想到用水把空气挤出去,结果成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成功,同时也明白大气压是怎样作用在纸片上的,这要比单纯演示“覆杯实验”效果要好得多。21cnjy.com
教学反思
这节课特点是实验多,活动多,所以老师会陷入“课堂为实验服务”的怪圈,我们在设计活动时围绕一根主线,即从空气的存在到证明空气有质量、大气压的存在,活动紧扣主线,承上启下,比如“瓶吞鸡蛋”实验,是突破“从空气的基本特性推论大气压的存在”这个难点的,为后面的“覆杯实验”做铺垫。整堂课中也贯穿了科学方法的运用,比如在引入空气的存在中运用了“转换法”,在大气压的存在实验中运用了“对比法”等,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去发现、认识事物的规律和特点。www.21-cn-jy.com
当然,世上没有完美的课堂,只有需要不断完善的教学。在这节课中我们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还是不够到位,比如在“瓶吞鸡蛋”实验中,很多同学就不理解为什么点燃的酒精棉会使瓶内的空气减少,说明事先没有做好足够的铺垫。在描述大气压的存在时,教师经常会描述成“大气压强”,实际上,学生对于压力和压强的概念是很浅析的,这就是教材中为什么只出现“大气压”,而没有出现“大气压强”的原因,说明我们对教材的领悟还是不够到位。总之,教学需要我们不断去反思,从学生的角度多思考教学设计的每个细节,这样我们的生本课堂才能真正为学生服务。2·1·c·n·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