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新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7_2018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20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教案新人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5 20:18: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清朝君主集权强化的表现、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表现及其影响。

标要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和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时目

一课时

桥突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多媒体课件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及过程
群体智慧设计
个性化批注
一.新课导入:教师也可以结合关于清朝时期的文物遗址或影视作品引出课题。如:北京的中心有一处闻名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通过上述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一)军机处的设立①
建立: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实质:军机处成为清朝皇帝专权的重要工具。(阅读“相关史事”
和“材料研读”部分说说军机处的任务:只传达抄写皇帝的旨意,皇帝的
权力达到顶峰。
(二)文字狱和文化专制政策1.什么是文字狱——统治者刻意挑剔文字的所谓错误而兴起的大狱2.文字狱何时最为厉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兴文字
狱,有康熙“明史案”
“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狱”等。3.看教材小字和视频《文字狱》,同桌讨论文字狱的危害。危害:A.残酷的文字狱使无数无辜的人死于冤狱;B_文字狱严重地
阻碍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文字狱是封建专制统治在思想
文化上的表现。)4.讨论:秦朝的焚书坑儒、明清时期的八股文和文字狱有什么相同?
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都钳制了人们的思想,破坏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三)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1.乾隆以后,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清朝官吏结党营私,贪风日盛。2.官场的腐败之风也在军队中蔓延。3.政治腐败导致经济衰退,造成国力越来越虚弱。4.人口的增长造成用地紧缺,而土地却集中在少数人手中。社会的
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重。(四)闭关锁国政策师:清朝前期实行的是怎样的对外政策?(闭关锁国)
(1)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经济策略。(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所具有的超稳定性使人们无需
同外界进行太多的交往、交流。(3)清朝统治者以“天朝大国”自居的故步自封,虚骄自大的浅见陋
识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进步。(4)是在封建专制日趋衰落时对西方殖民侵略采取的消极防御策
略,也是对中外交往会危及自身统治的畏惧表现。师:你认为“闭关锁国”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吗?不可能。师:那“闭关锁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严禁沿海居民擅自出海贸易;只开放四个后减至广州一个港口作为
对外通商口岸;严格限制进口的种类和出海船只的载重量。
锁国在贸易方面的表现来看,这个政策有没有绝对禁止海外
贸易呢?闭关锁国只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并没有绝对禁止海外贸易。师:联想一下郑和下西洋时的辉煌,并联系今日中国对外开放的成
就,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清朝“闭关锁国”对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师:正是由于这段惨痛的历史教训,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尤
其是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勇敢的加人了世界竞争的行列中,你们应该
不忘过去,好好学习,面对未来。三、课堂小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推诿、
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
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课后作业】完成对应课时练习。
了解清朝设立军机处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实施文字狱与文化专制政策基本知识以及它的严重恶果;了解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过程和结果。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通过对明清经济发展的分析和对“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讨论,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后果的分析讨论,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今天改革开放政策、珍惜改革开放成果的自觉性。
教学反思
从课标对本课的要求看: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但我感觉到让学生掌握了上述知识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到底能起多大作用呢?是不是能够再深入一些?华东师大的聂幼犁教授说:“从根本上说,中学历史学科的课程目标是要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识生存现状,不是为了学习历史专业知识而是为了提高生存智慧,不是为了了解过去而是为了开拓未来。”
或者说学校历史课程的基本立场,不是着眼过去,而是为了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这是传授与接受历史教育的目的。基于此,我在教学中除教科书和课标的要求外,想特意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来理解明清时期我国未能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导致了我们的落后。进而培养学生的“适乎世界之潮流”的历史发展观和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