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但是,历史事件跳跃性较大,官渡之战的背景没有详细交待,这对学生理解这段历史造成一定的困难。?
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5、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音乐: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或者林俊杰的《曹操》)把学生带入情境,问:这是什么电视剧的主题曲(什么歌曲)??
生:《三国演义》?(林俊杰的《曹操》)
师:那么,同学们知道三国是哪三个国家吗??生:魏、蜀、吴。?
师问:同学们还知道三国有哪些著名人物呢??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进入新课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战争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与灾难,在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生:曹操。
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
归纳出曹操势力壮大的原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招纳贤才。经济上,开垦荒地,实行屯田。
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
(一)官渡之战
(1)背景:
①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②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袁绍占据河北一带,势力很大,想消灭曹操。
(2)概况:
①时间:200年;
②交战双方:北方军阀袁绍与曹操;
③结果与特点:曹军击败袁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此战是曹操统一北方关键性一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3)原因分析:
曹操获胜的主要原因是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而袁绍自持兵多将广,不听谋士许攸的建议,相反把许攸气走,终招失败。
(过渡)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当年写了一首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有怎样的理想?
(总结出: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提出问题: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他们是谁呢?
(刘备和孙权)
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08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①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想统一全国;
②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请诸葛亮出山;
③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概况:
①时间:208年;
②交战双方:拥兵20万的曹操与拥兵5万的孙刘联军;
③结果与特点: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④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出现的基础。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
(归纳总结)
官渡之战是曹操为统一北方于公元200年同袁绍进行的决战,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是208年孙刘联军对抗曹操的决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曹操,曹操统一全国的战争失败,由此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官渡之战,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挟天子以令诸侯”,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等,使自己的势力迅速扩大,能用谋士计策,所以能以少胜多,击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第一,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第二,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第三,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当时统一客观条件尚未成熟,曹操统一北方后,北方社会的经济尚未得到恢复和发展,无论统一的经济基础,还是统一的力量对比条件,都尚未成熟。
两次战役虽都有以少胜多的特点,但胜败的原因各不相同,官渡之战是人心向背起了决定作用,赤壁之战却是战略战术起了决定作用。因此,具体事件要具体分析,特别要注意当时的历史条件对战争胜负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意义
官渡之战
200年
曹操和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战胜袁绍
基本统一北方
赤壁之战
208年
孙刘联军和曹操
以少胜多
孙刘战胜曹操
奠定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过渡,引出下一节内容)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形成:
政权名称
时间
建立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今河南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今四川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今江苏南京)
三国时期的经济:
(1)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
(2)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
(3)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怎样认识三国鼎立的局面:
三国鼎立的经济根源,是南方得到开发,孙刘集团的经济势力日趋雄厚,而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曹魏时虽在恢复,但没能强大于南方,所以在全国形成了三个经济实力相对平衡的区域,为分立提供了物质基础。魏、蜀、吴的局部统一,与东汉末年割据势力的混战局面相比,已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再加上各国统治者又重视发展生产,因而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
(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
(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板书设计
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2、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曹魏重视农耕
②诸葛亮治蜀
吴国开发江南
四、本课小结
教材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课件13张PPT。学习目标123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4课程导入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
独自走下长坂坡,月光太温柔;
曹操不啰唆,一心要拿荆州,用阴谋阳谋明说暗夺淡泊。
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
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曹操》林俊杰新课讲授一、官渡之战1、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2)经济上:曹操(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采用屯田的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新课讲授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图新课讲授 3、胜败原因分析:2、概况:(1)时间:公元200年
(2)交战双方:曹操和袁绍
(3)结果:以少胜多
(4)意义: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和袁绍在官渡进行决战。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烧掉全部军粮,迅速歼灭袁军的主力,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基础。 (1)曹操:善于用人,不仅屈尊出迎许攸,而且采纳了许攸的建议,派兵袭击袁军的囤粮处,抓住战机发动进攻;(2)袁绍:骄傲轻敌,听不进正确意见。
新课讲授 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孙权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新课讲授二 、赤壁之战(1)时间:公元208年(2)交战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3)战争特点:以少胜多(4)结果:曹操失败(5)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新课讲授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事隔8年,曹操却以20万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赤壁之战
曹操:兵多将广骄傲轻敌不习水战孙、刘:
人少力弱天时地利人和新课讲授三、三国鼎立(1)概况:新课讲授2、三国时期的经济:(1)魏:重视农业(2)蜀:重农耕,织蜀锦(3)吴:开发江南蜀国丝织业发达,蜀锦行销三国;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孙权派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新课讲授3、三国鼎立局面的影响:(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2)并存的三个政权,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这就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延伸拓展如何评价曹操?(1)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2)“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雄”;
(3)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