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我们居住的地球[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1-06 18: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节 我们居住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初步掌握证实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了解并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能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信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通过相互合作完成模拟实验探究。能体会实验中包含的道理。 学会合作和交流。体验人类探究科学的艰难厉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物质观,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地球是个球体的方法。
难点:地球形状的证明。
三、教学手段
分组讨论、模拟实验、师生共同参与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准备:1、分组(每四人一组)。
2、篮球、水平木板。
3、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
利用材料,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蓝猫、淘气三千问》吗?你们在看蓝猫、淘气与外星人作战的时候,脑海中想些什么?夏天的夜晚你仰望满天繁星的时候在想些什么?你对宇宙和地球有些什么疑问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 学生分组讨论并记录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宇宙、地球的兴趣。
一、地球的形状——圆的 古代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1)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并不认为地球是一个球体,请同学们看课本P82页第二段内容,找一找古代人认为地球的形状是怎样的。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古代巴比伦——地球是一个空心山 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根据要求提取信息。 使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2)古西腊哲学家柏拉图最早提出地球是“球形”的。后来他的学生亚里斯多德在观测月食时发现地球投在月亮上的影子是圆的,进一步证实了老师的观点。(3)1519年——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三年,第一次完成环绕地球的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4)1961年4月12日,前苏联的载人宇宙飞船进入太空,人类第一次亲眼目睹了地球是一个大圆球。人类认识地球的历程是非常艰辛的。2、 学生分组、阅读、讨论、思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四、多媒体出示情景(一)帆船离岸远去 让学生仔细观看,分组讨论看到些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然后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察结果。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问题: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说明,由于学生学习认知能力的局限,可能会提不出问题,教师有必要帮一把。但这只是起一个示范作用。) 学生观察、讨论、提出问题。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
五、模拟实验探究——铅笔在篮球和木板表面上移动。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多媒体演示:情景(一)和情景(二)让学生仔细观察、体会。师生共同探讨。最后归纳:铅笔在篮球表面上移动相当于船在大海中行驶,船象铅笔头,桅杆象铅笔,地球象篮球,是个球体。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学生观察、比较 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分析能力。
思考题:要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还有什么其他方法呢?请同学们在课后找一找。 学生课后探讨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能力
六、多媒体投影现代人类通过人造卫星所拍摄到的地球照片。让学生观察后描述地球的外貌特征形状、颜色。使学生对地球的概貌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证实地球的确是个大圆球。设问:那么,地球究竟有多大 学生观察、描述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七、提供材料——让学生感知地球是很大的。多媒体投影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以及地球的周长。想一想:若每格1米站一个人,那么,饶地球赤道一周需多少人? 学生感知、体会地球的大小。 把学生很难想像的东西,通过事例计算、比较而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建立空间概念
八、小结本节内容地球 地球的形状——球体 直径:6378千米 地球的大小 极半径:6357千米 周长:约4万千米
九、练习:书P84
十、作业:作业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