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语 >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的相关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
2.理解、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名言、警句。
学习重点:理解、积累文学常识,熟练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的特点。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孔子:
2. 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论语( ) 愠( ) 三省吾身( )逾矩( )笃志( )一箪食( )
(2)根据拼音写汉字
学而不思则wǎng( ) 思而不学则dài( ) 曲gōng( )而枕之
3.文学常识填空
孔子, 家学说创始人。所著《论语》是记录 的一部书,与《 》、
《 》、《 》合称“四书”,是我国第一部 历史著作。
4.整体感知
(1)请写出三个出自本课的成语:
(2)文中阐述读书求学应有的态度的句子是:
。
(3) 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
二、合作研讨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总结文中关于修身养性的句子。
三、迁移拓展
1、孔子及其弟子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上有哪些观点?选择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2、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
四、学后反思
《 <论语>十二章 》当堂达标检测题
一、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论( )语 不亦说( )乎 不愠( ) 三省( )罔( )
殆( ) 陋巷( ) 曲肱( ) 笃志( )不堪( )
辨字组词
愠( ) 罔( ) 殆( ) 逾( )
瘟( ) 惘( ) 怡( ) 瑜( )
辨析字义
可以为师矣 ( ) 人不知而不愠 ( ) 仁在其中矣 ( )
为 知 其
为人谋而不忠乎( ) 温故而知新 ( ) 其不善者而改之( )
4.字词填空
(1)人不知而 ,不亦君子乎?
(2)三十而立,四十而 。
(3) 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4)博学而 ,切问而近思。
二、理解
1、与“择其善者而从之”中的“而”用法不同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思而不学则殆
C、学而时习之 D、三十而立
2、根据要求写出文中相对应的句子。
(论证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孔子认为学习的快乐在于 。
(《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是: 。
3、怎样理解“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附《 <论语>十二章 》当堂达标测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
lún yùe yùn xǐng w?ng
dài lòu gōng dǔ kān
愠色/瘟疫 欺罔/迷惘
百战不殆/怡然自乐 逾矩/瑜伽
当、做/替 了解/懂得 它的/他人
(1)不愠 (2)不惑 (3)曲肱 (4)笃志
二、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探究A、这里是指孔子勉励弟子要珍惜时光。说流逝的时光如河水一样不分昼夜地流去,体现了惜时如金的人生感悟。
探究B、这里是孔子用积极的心态来看人生,勉励人们要不断进步。
探究C、包含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历史是不停留的,时代是向前迈进的,宇宙如此人生也是如此。
《<论语> 十二章 》教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各则语录,培养其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教会学生朗读文言文,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
3、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学习法、分类整理归纳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些光耀千古的文化名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的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二章,来接受一次儒家文化精髓的熏陶。
二、预习展示
1.字词注音展示
论语( lún ) 愠( yùn ) 三省吾身( xǐng ) 逾矩( yú jǔ )
笃志( dǔ ) 一箪食( dān ) 学而不思则惘( wǎng ) 思而不学则殆( dài )
曲肱( gōng )而枕之
作家作品展示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的哲学思想提倡“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课文内容展示
本文共十二则。
学习方法:第1、2、3、5、12章。
学习态度:第7、9章。
修身做人:第1、2、6、8、11、12章。
珍惜时间:第10章。
自我报告:第3章.
三、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然后谈谈《论语》这篇文章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感情。
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全班齐读。
正音、正字。
引导学生体会这篇文章的朗读基调。
抽读。一生读,其余生评价,教师给与指导。
3.再次走进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概括文章的主要思想内容。
(2)归纳本文出现的成语、格言。
四、研读品味
1.(1)翻译句子,理解每章的内涵。教师根据翻译六字法对学生给与翻译指导。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别人不了解(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B、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哪怕是)普通人的志向也不可以改变。
(2)组内交流。学生学以致用。
(3)班上交流展示。
总结文言现象。如文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引导他们对每章内容提出自己的感悟。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能就本篇课文的写作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吗??
(1)写作特点?
A、语言简洁、含蓄隽永。B、《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2)影响?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言近旨远、词约义丰的说理,形象隽永的语言,使它成为先秦说理文主要的形态。
五、 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 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六、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
2.教后反思
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课件26张PPT。孔子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属语录体散文,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本文十二章是儒家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之道。你认识它们吗?箪
愠
罔
殆lúnyùnw?ngdài逾矩
论语
曲肱
不堪yú jǔdāngōngkān你理解它们吗?1、可以为师矣 4、为人谋而不忠乎
2、不亦说乎 5、饭疏食饮水
3、吾日三省吾身 6、仁在其中矣
可以凭借通“悦”,愉快泛指多次替名词作动词,吃饭它的你会读它们吗?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
2、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xǐng)吾身:
4、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
5、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ài)。
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能翻译它们吗?翻译六字法留:文中的人名、地名、年代、物品名称要保留。
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其更符合现代汉语的意思。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加:使句子更通顺加上些词句,符合现代的意思。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合作探究文中成语:三省吾身
温故知新
乐在其中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表示顺接表示转折 表示修饰关系表示并列关系“而”的基本用法有两种:表示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默而识之 博学而笃志温故而知新人不知而不愠切问而近思 文言知识总结通假字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特殊句式
小结: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读了本文后有什么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