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 猫 课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16 猫 课件(课件+教案+学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21.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7-12-05 20:57:38

文档简介

《 猫》学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本课基础生字词。
2.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3.体会作者对三只猫的感情,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________,福建长乐人。_______代作家。著有散文《_____》《_______》等。
2. 给加点字注音,给拼音写汉字
消耗( ) téng椅( ) 污sè( ) 忧郁( )
红绫( ) 相称( ) sǒng yǒng( )( )
蜷伏( ) 惩戒( ) 怅然( )
3.字词解释
怂恿:
怅然:
妄下断语: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合作找出作者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貌、动作、性情、家中的地位、结局和家人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2)根据上表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
(3)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三、合作研讨
(一)重点品读15——34段,完成下列问题:
1.案发现场情况:
2.犯罪嫌疑人: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
5.事实真相:
6.案件定性:
7.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学习要求: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讨论,合作交流后每组选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二)主题探究
为什么会造成冤案,是由于“我”的过失”。那么, “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作者写第三只猫因受冤而死这件事要表达什么主题呢?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想想、议议、说说
(背景帮助):本文写于1925年11月,是郑振铎早期文学创作作品。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当时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郑振铎就是当时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的青年,在他20年代初写的作品,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四、拓展延伸,现实链接
?时隔88年,此文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学了本文,我们懂得了什么?
五、学后反思

《 猫 》当堂达标检测题(50分)
一、积累运用(29分)
(一)字词积累(21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12分)
消耗( ) téng椅( ) 污sè( ) 忧郁( )
红绫( ) 相称( ) sǒng yǒng( )( )
蜷伏( ) 惩戒( ) nǜe待( ) 怅然( )
2.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3分)
(1)我们都很为它提心掉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 )
(2)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辨护。( )
(3)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街着一只黄鸟。(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6分)
(1)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2)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3)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咒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二)语言运用(4分)
4.仿写:(2分)
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5.下列句子中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
B.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C.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D.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三)语言常识(4分)
6.本文作者是________,福建长乐人。_______代作家。著有散文《_____》《_______》等。
二、整体感知(6分)
7.本文是作者以__________人称来写的。三次养猫其经历不同,结局不同,情趣不同,失去之后的心情也不同。写三次养猫,由_____到______,且感彩越来越浓,融生活情趣与人生哲理为一体。(3分)
8.“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三、课内阅读(15分)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 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9.在描写方式上,这部分文字采用的主要描写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0.本片断有六个自然段,却有三个自然段结尾用了感叹号,这是为什么?(2分)
11.为什么说“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2分)
12.分析最后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1)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分)
(2)结构上起什么作用?(2分)
13.你觉得应如何对待小动物?动物与人的关系应是怎样的?(2分)
14.我们平时在生活中,有哪些行为是不尊重小动物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3分)
附《 猫 》当堂达标测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hào 藤 涩 yù líng chèn 怂恿 quán chéng 虐 chàng
2.(1)掉—吊 (2)辨—辩 (3)街—衔
3.(1)毫无根据地下结论。
(2)犯了罪怕受制裁而逃亡。
(3)不愉快地样子。
(二)4.示例;夏日的草原,很美丽,像一张巨大的绿毯子,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铺展。
5.A 点拨:句末的叹号应放在引号的里面。
(三)6.郑振铎 现 《山中杂记》 《欧行日记》
7.第一 略 详
8.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点拨:在这里应从结构方面来理解它的作用。
三、9.心理描写
10.强烈地表现了“我”的悔恨和自责的心理。 点拨:感叹号的作用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结合字面意义很容易可以理解“我”的感情。
11.因为“我”曾冤苦过这只不能辩诉的动物。 点拨:根据“我”对第三只猫的态度来理解。
12.(1)自己伤害了无辜因而充满了内疚和悔恨之情。(2)照应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中心。提示:可从人性人情角度考虑。
13.略。
14.示例:用弹弓打鸟,用网捕鸟,捉到鸟后用绳子拴住鸟的腿,让孩子们玩。第二问略。
《猫》教案
教学目标:
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3.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概括比较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特殊的思想感情,感受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漂亮可爱的猫的图片)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同学们有没有养过猫的?(学生举手)那么请你给大家讲讲自己和猫之间所发生的故事。很多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先生,他家也曾养过三只小猫。从养这三只小猫的过程中,他领悟到了一些生活的哲理和做人的道理。究竟是什么样的哲理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
二、预习展示
1.字词注音展示
?污涩(sè)???????????????怂(sǒng?)???????????蜷(quán?)伏? 红绫(líng)
??????惩戒(chéng?jiè)???怅然(chàng)??????诅骂(zǔ?)妄(wàng)下断语
2.字词解释
怂恿:
怅然:
妄下断语:
作家作品展示
?郑振铎(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三、初读感知
(1)默读课文,勾画出叙述作者养的三只猫的来历、外貌、动作、性情、家中的地位、结局和家人情感变化的词语或句子。
?????第一只猫????????????????????????????第二只猫?????????????????????????????????????????第三只猫 ?? ??从隔壁要来的???????????????? ???舅舅送的???????????????????????????????????????????张婶拾来的
???滚来滚去,扑过来抢,???????乱跑,由树上跃到墙上,????????????????蜷伏,终日懒惰地伏着
????又扑过去抢?????????????????????????又跑到街上;爬树,抓蝴蝶,抓老鼠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浑身黄色????????????毛色花白,并不好看,瘦,毛被烧脱了几块,更觉难看 ????活泼????????????????????????????????更活泼,更有趣?????????????????????????????????????不活泼,忧郁,懒惰 ???相伴的小侣(宠物)????亲爱的同伴(宠物)? 若有若无,大家都不大喜欢,没有兴趣????????????????????????? ????死亡????????????????????????????????????丢失????????????????????????????????????????????????????????????????屈亡
(2)根据上表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有关起止段落,划分文章结构。(并板书)
 明确: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据此,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第一只猫????病死?????酸辛
第二部分(3-14段):第二只猫????丢失?????怅然,愤恨?诅骂 
第三部分(15-34段)?第三只猫????屈死?????良心受伤,更加难过
(3)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为什么写两只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个丑猫的篇幅长,到底发生什么可怕事情?
明确:?第三次,“芙蓉鸟事件”
四、研读品味
(一)重点品读15——34段,完成下列问题:
(学法提示:学生跳读这部分后同学之间讨论,合作交流后每组选代表发言,自主完成学习任务)
1.案发现场情况:
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2.犯罪嫌疑人:那只丑猫
3.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4.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5.事实真相:黑猫作案
6.案件定性:冤案
7.案件反思:在知道案件的真相后,“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感情朗读相关语句)
A.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 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B.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C.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D.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E.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难过自责内疚
(二)主题探究
(1)为什么会造成冤案由于“我”的过失“我”的过失是什么(原文)?作者写第三只猫受冤而死这件事要表达什么主题呢?(或:此事给我们的启示)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想想、议议、说说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动物”?“我”没有对鸟亡事件作冷静的分析,没有认真调查研究便草率地作出了判断。
(2)(背景帮助):本文写于1925年11月,是郑振铎早期文学创作作品。五四前后西方国家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等思想在当时知识青年中日益渗透,郑振铎就是当时勇于接受新思想、新观念,并身体力行的青年,在他20年代初写的作品,就已经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霸道,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心情。
(3)启示:仅仅根据一点可疑的迹象就得出主观臆断是错误的,应当依据事实,不要妄下断语。不要伤害无辜。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作者写猫,也写了一种世态,有的人损人利己,有的人不仗义,事不关己,冷眼旁观。
五、拓展延伸,现实链接
?时隔88年,此文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观看一组图片)后思索:学了本文,我们懂得了什么?
1.善待生命,同情弱小。
2.明白做人的道理:
★面对缺乏正义的事,不应不闻不问,要勇于站出制止,学会做一个正直有社会责任感的人。
☆人们应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能主观臆测,妄下断语,以致伤害无辜。让我们都心怀愧疚,心怀自责,反思自己吧!
六、总结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那些弱小的人,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
七、 达标测试
1.学生做“当堂达标检测题”,教师监考。
2. 学生做完后,组内相互批改, 多媒体课件展示答案
3.各组汇报批改情况,尤其是错得比较多的题。
八、作业:发挥你的想象能力
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么做?请写成200字的片段作文。
九、总结反思
1.学后反思
学生谈感受,谈收获,反思不足等。
2.教后反思
教师总结学习重点,目标达成,学生表现等。
课件14张PPT。猫郑振铎一.作者简介?(1898—1958)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1958年10月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前往阿富汗等国进行友好访问时,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郑振铎duó
污涩
红绫
怂恿
怅然
蜷伏
悲楚
惩戒
妄下断语

líng
sǒng yǒng
chàng
quán
bēi
chéng
wàng
不经考虑地说出断定的话鼓动别人去做不愉快的样子 二 .字词积累第一、二、三次养猫:次别内 容项 目 泥土的白雪球
更加
活泼
相伴的小侣
所爱的东西
亲密的同伴病死被一个
过路人
捉去了
一缕
辛酸
怅然
愤恨
诅咒
路人
板书活泼从隔壁家要了一只猫从舅舅家要一只回来遭人遗弃,拾回来的不活泼忧郁
懒惰
若有若无,大
家不喜欢,不
大注意它。自责、懊悔、内疚冤死浑身黄色瘦、花白、难看四.重点品读15—34段,回答以下问题: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那只丑猫案发前:对鸟笼凝望着
案发后: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拿着木棒追打鸟儿被黑猫吃了冤案
难过、懊悔、自责
五.思考1为什么会造成冤案,原因是什么?①我没有判断明白
②我没有对鸟亡事件冷静分析
③我没有认真调查根本原因:我对那只丑猫有偏见2.从这个冤案中,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1.文章中作者总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哪一次是详写?
2.为什么不单写这一次,而要写另外两次呢?答:第三次是详写,用前两次为第三次作铺垫 3.三只猫的出场顺序可否交换?答:不可以。三只猫在情感上的传递是一个递升的过程
1.在文章中,为什么作者说,对于“它”的亡失,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因为我冤枉了第三只猫,暴怒之下追打它,还以为惩戒不够,结果造成了它的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弥补的。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所包含的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第一种: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夺人所爱的人太令人生气了,叫人恨恨难消,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让人难受。
第二种: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 这个结尾在内容上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
在结构: 首尾呼应,开头交待几次养猫的结果,以永不养猫结尾,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同时也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 在内容: 体现了作者误认为第三只猫是凶手后的自责,处于愧疚和良心的谴责,因此作者永不养猫。六.关注小人物1.在文中有一个和第三只猫一样被冤枉的人,请同学找找她是谁?从课文中找出相关依据答:她是张婶2.在文中对不同的对象,作者的心情不同,感情浓度不同,学完本文之后,你想对不同的人和物说什么?自选角度,可参考句式对于——我想说———3.关注生活中的小人物七.文章写作背景分析 《猫》最初发表在1925年11月间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是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在他之前的早期文学作品中,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在他20世纪所写的作品中,就毫不避讳地表达了自己同情弱小、无辜,谴责专制,弘扬公道、民主、博爱的思想和精神。 郑振铎一直凭借着一位正直作家的良心,以热烈、真挚的感情,淳朴、坦率的童心,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并将自己探索的所感所得奉献给读者。
同学们,有时候我们读郑振铎的《猫》会有这样的感慨:这篇文章表面是写猫,却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那渗透在字里行间的一种真情,一种感人肺腑的力量,就是文学作品艺术上的美的体现。通过本课的学习,请关爱我们的动物,更关爱我们生活中的“可怜猫”-----那些弱小的人,让真情真爱流溢人间。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