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5张PPT。雷电颂郭沫若
作 者 简 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省乐山县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女神》、话剧《屈原》等。关 于《 屈 原 》《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半壁江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创作《屈原》, “借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鞭鞑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关 于 屈 原关 于《 屈 原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作者对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的崇高品质的塑造,撼动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课文节选的是第五幕的第二场,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尤其是“雷电颂”中的独白,激起过多少爱国人士的共鸣。这段独白以风雷电与黑暗的撞击,表达了屈原与旧世界决绝的心声,充满了对光明的讴歌和向往。人们可以从这个历史形象中看到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关 于《 屈 原 》《屈原》第五幕展示了屈原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朝廷奸佞们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
开端。写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发展。写屈原的内心独白——“雷电颂”。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其忠贞不屈和浩然正气。
高潮。写婵娟之死。这一部分表现了光明和黑暗、正义和邪恶势不两立的冲突。突出展出了婵娟的高尚品格和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字词伫 立
睥 睨?
咆 哮?
波 澜?
污 秽
犀 利
劈 开?
稽 首??
驰 骋
虐 待播弄:摆布。 踌躇:犹豫。
虐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污秽:不干净。 ???
犀利:(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雷霆:雷暴;霹雳。
鞭挞:鞭打。比喻抨击。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忏悔:认识了过去的错误或罪过而感 觉痛心。
罪孽:迷信的人认为应受到报应的恶。
拖泥带水: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
句 子 赏 析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增强语句的气势和情感色彩,达到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
拟人、呼告
风,你咆哮吧!咆哮吧!
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
啊,电!你这宇宙中最犀利的剑呀!
反复、排比
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比喻、反问
你,你东君,你是什么个东君?
你,你红着一个面孔,你也害羞吗?”“哭,哭有什么用?…关 于《 屈 原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作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作了铺垫: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雷电颂的时间、地点、自然环境:
时 间:午夜已经过去,黎明尚未到来
地 点:东皇太一庙正殿,神像林立
自然环境:雷电交加,狂风大作结 构 层 次 文章按自然力声威的发展,和屈原的感情脉络划分段落层次。
??? 第一层(1~3段),呼唤风暴怒吼,由衷赞美“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
??? 第二层(4~6段),呼唤风、雷、电,表达憎恨黑暗、渴求自由的强烈愿望。
??? 第三层(7~8段),赞颂闪电的光明与火花,并决心与之一起烧毁一切黑暗势力。
??? 第四层(9—12段),义正辞严地诘责“土偶木梗”,表示与污秽、邪恶,势不两立。
??? 第五层(13段),表现屈原的坚强意志与必胜的信心。 关 于《 屈 原 》展开想像,使屈原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借助它们的神力,使诗人具有了毁灭诸神、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屈原的形象显得神采飞扬,全文雄浑壮阔,气势磅礴。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前者是屈原被囚前的佩剑,后者指坚定的信念;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对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天上的街市 郭沫若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象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象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静夜 郭沫若 ??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诗两首》与《雷电颂》《诗两首》都由地上写到天上,由现实的情景联想到传说中天上的人和事,目的是与现实中不自由、黑暗的生活对照,以此反衬诗人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和前途的渺茫,表达诗人面对浩瀚的宇宙对理想境界的朦胧的向往。两首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意象,隐隐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清幽、含蓄,节奏徐缓。
《雷电颂》是供舞台表演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抒情方式和前者不同,不再是含蓄、婉转地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如急风骤雨般直接有力地表达自己的爱憎情感,气势磅礴,酣畅淋漓,以求最有效地抓住观众,感染观众,获得一种现场感,达到最大的抒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