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古诗《池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1古诗《池上》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9-06-26 11: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小儿垂钓》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谁跟父母去钓过鱼呀 怎样钓鱼 (指名学生说一说)
    2.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释题。
     读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小儿垂钓”是什么意思?
  (三)学习课文。
   1.看诗,听录音。
   2.学生自学,不理解的词查字典。
   3.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4.学习后两句诗的意思。
    ①指名读后两句。
    ②问:小男孩正在专心钓鱼的时候,谁来了?
    ③他来干什么?
    ④看,小孩是怎么做的?
    ⑤他为什么摆手?“遥”是什么意思?
    ⑥从哪看出他怕把鱼吓跑?怕什么声音吓跑鱼?
    ⑦“应”是什么意思?(回答)
     师小结:小孩既怕老爷爷的脚步声、问话声吓跑鱼,又怕自己的回答声把鱼吓跑,他一门心思用在了钓鱼上,你觉得他钓鱼的态度怎么样?(很专心;很认真)
    ⑧指名学生表演。一人扮路人,一人扮小孩(体会小孩紧张的心情)
    ⑨指导学生看图朗读,读出小男孩紧张的心情。
    ⑩指名说说后两句诗的意思。
   5.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全文。
诗人抓住了小孩钓鱼时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用通俗易懂得诗句,活灵活现地勾画出了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孩的形象,诗中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使人倍感亲切,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大声朗诵这首诗好吗?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