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课件】(人教)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案+课件】(人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6 07:34:26

文档简介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本课主要学习三块内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块内容通过前秦和北魏这两个少数民族政权不同的统治措施及结果,突显出民族交融的历史潮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国家分裂时期。222 年,魏、蜀、吴形成三国鼎立之势。280 年,西晋短暂统一。316 年,西晋灭亡,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南方先后历经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进入少数民族政权统治时期,先后经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民族政权彼此攻战,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民族交融向前发展。?   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内迁,逐渐形成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交融。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后,原有本民族旧俗难以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形势。社会内部矛盾重重,特别是民族隔阂与偏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如何化解民族矛盾,成为维护和巩固统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前秦淝水之战的失败,除了苻坚个人因素和人民厌战之外,更重要的因素在于境内充满民族矛盾。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顺应民族交融趋势,以国家政权推动鲜卑族汉化,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吸收借鉴少数民族文化和少数民族的汉化,共同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了解东晋取胜的原因;?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内容及作用,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比较系统地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史实,包括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史实,为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程和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奠定基础。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创设情境,把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具体分析民族融合的表现、分组对比回答、讨论等方法,化难为易,从而轻易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在民族问题上的正确观念,认识到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融合的前提条件;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推动的北方民族大融合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
【教学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影视剧《锦绣未央》的片段。通过影视剧来到到南北朝时期,进入民族大融合的历史潮流。《锦绣未央》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北魏时期,里面唐嫣所扮演的正是历史上有名的冯太后。教师进入讲解,在北魏统一北方前,有一场著名的战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便出自这里,这就是——淝水之战。
进入新课
(一)淝水之战
东晋建立的同时,北方地区重新陷入了混乱的局面,出现了十六个不同的政权,统称十六国。
那么这种混乱的局面是何时结束的?
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北方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政权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统治者苻坚。他重用汉人王猛,励精图治,前秦迅速强大,消灭了其他割据政权,统一了黄河流域。
过渡:苻坚为了进一步统一全国,带兵南下,与东晋政权大战于淝水。
布置任务:在教材上找出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作战双方、兵力、结果、影响。
(1)时间:公元383年;
(2)地点:淝水;
(3)交战双方:东晋——前秦;
(4)兵力:东晋8万,前秦80万;
(5)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6)影响:为南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故事会:用“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三个成语讲述淝水之战的大致过程。
思考:为什么苻坚拥兵80多万,却不能统一江南?
(1)从前秦方面看:
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前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汉族军队获胜。??前秦军劳师远征,战线过长,苻坚指挥失误。
(2)从东晋方面看:
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的思想激励下,士气高昂,团结作战;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从以少胜多方面考虑,淝水之战同此前哪几次战争相似?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讲述:淝水之战后,前秦的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状态,东晋在南方取得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4世纪后期,鲜卑拓跋姓迅速崛起,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局面。
(1)迁都洛阳:
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他首先第一件事情是迁都。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从地理环境来看:
①平城位于今山西大同东北,位置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所以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不适合作为规模较大的王朝的都城;
②洛阳曾是王朝古都,地理条件优越,气候宜人,是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周围地区农业发达,城市繁荣。有发展基础,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从巩固政权来看: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②迁都洛阳之后,有利于北魏加强对中原广大地区的统治。
从民族融合来看:
①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封建文化);
②在洛阳,有利于加强同黄河流域汉族地主之间的联系,有利于进一步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2)推行汉化措施:
讲述:从迁都洛阳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的决心很大。在迁都以前,孝文帝就进行了政治、经济改革;迁都以后,孝文帝进一步采取措施,实行改革。
内容上:
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服饰: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姓氏:鲜卑姓氏改为汉姓,拓跋改为元;
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政治: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礼法: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意义: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壮大了中华民族,丰富了中华文明,让传统的汉文化得到更大的发展。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的融合
(1)民族融合的表现:
展示教材第89页知识拓展“北魏时的洛阳”和北魏陶瓷、胡床等图片,提出问题:当时北方民族与中原地区汉族人在哪些方面相互影响?
①服装方面:“胡人汉服”“汉人胡服”。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裤褶(zh()服,本来是便于骑马打仗的小袖子上衣和窄腿裤子;传入中原后,适应汉人的衣着传统,袖子逐渐变宽。裤腿也变得肥大,像喇叭一样。裤褶服成为当时南北流行的服装,不仅打仗时穿,平时也穿;
②饮食方面:“胡人汉食”,北方少数民族的饮食原来以畜产品为主,到了魏晋以后,农产品成为他们的主要食物;
③生产技术方面:北方民族也学会了汉族的农业生产技术。
(2)影响:
汉族与少数民族不但在生产技术上相互学习,而且在生活习俗上也相互影响,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融合在一起,是“胡人汉服”“汉人胡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也就是说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中华民族获得新的发展。
课件15张PPT。学习目标123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史实;
掌握改革带来的影响及历史意义;解读民族交融的重要性。课程导入风扬起时繁花落尽,
谁执笔为你绘丹青?无边丝雨细如愁,
朝来寒雨几回眸,
你在哪一方停留? 热播电视剧《锦绣未央》一定不陌生,谁知道这部电视剧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时候呢?新课讲授一、淝水之战1、概况:
?(1)时间:公元383年;
(2)地点:淝水(今安徽淮南寿县);
(3)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
(4)胜败情况: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2、结果:东晋在淝水之战中战胜前秦,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相对稳定的局势,使社会经济得以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新课讲授 你知道有关淝水之战的成语典故吗?投鞭断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新课讲授淝水之战新课讲授 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其他民族不满于前秦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军队能够打胜仗。此外,前秦军队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励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新课讲授 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新课讲授二 、北魏孝文帝改革(1)建立:4世纪后期(386年),鲜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2)定都:平城(山西大同);
(3)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拓跋珪建立北魏1、北魏的建立:新课讲授 原名拓拔宏,改姓氏后为元宏,他四岁继皇位,是北魏王朝的第6个皇帝,继位19年时,祖母冯太后去世,开始真正掌握政权。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新课讲授2、孝文帝改革:(1)迁都:从平城迁都到洛阳;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洛阳获得发展和繁荣;为进一步实行改革创造了条件。新课讲授(2)改革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姓元;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新课讲授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经济: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向汉族农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习惯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而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又学习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融入到汉族的生活中;2、政治: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3、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新课讲授4、评价: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以后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北魏骑兵俑穿裤褶服的南朝乐队课堂小结淝水之战孝文帝改革汉化措施促进民
族交融迁都洛阳前秦衰败北魏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