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说课)[上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九年级上第三章第二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说课)[上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07-10-13 23:00: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说课稿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林茂洁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科学》第五册第三章第二节的第一课时。我说课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说教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着重安排了对功的认识和功的计算的学习。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如何正确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做功的计算问题。而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
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同时正确理解功的含义,是学好功的计算,功率、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能够很好的掌握它,就能够更能好地去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有关的问题。因此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章的重点,同时,它也是个难点。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对向上搬运巨石和向前推动巨石过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功的含义。
②通过一些实际例子的分析和学生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学会判断做功的方法。
③初步掌握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S来计算一些实际例子中做功的多少,并知道功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在情境化模式下,学生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和情境活动,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功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并能用科学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和熟练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由于“工作”概念的影响,学生对有些物体运动的情况是否做功还是不能正确地判断,例如举重运动员高举杠铃未动,人推车车不动等,虽然人都消耗了体力,但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他们并没有做功;再比如冰块在光滑的冰面上滑动的过程,也没有做功。所以判断是否做功是教学中的难点。
二、说教法
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情境化的教学模式。通过情境的设计,认识功的含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会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数学运算。
再加以驱动性问题的提出,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在教学中,采用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三、说学法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同时具备分析问题和归纳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功的含义比较抽象,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指导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的列举和分析、归纳上。特别是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上。由于九年级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一面,可以让学生在自我展示中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四、说教学程序
1、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引入。通过情境设计,问题的驱动,引入并揭示课题。
第二,对向上搬巨石和向前推巨石的过程比较分析,获得做功的含义。同时,对前面情境进行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获得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第三,学生在一定情境下表演加深对做功必要因素的理解。
第四,回到课前的情境中,比较获得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认识做功大小的计算方法。并学会对生活中的实际例子的分析,计算,熟练做功计算的方法。除此之外,还要加上对功和能关系的学习,进行点题,
第五,课堂反馈及课堂小结。
2、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提出问题,问学生是否知道2006年的世界大力士是谁。然后多媒体展现出大力士的图片,加上文字的说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欲望来学习这一节课跟大力士什么关系。同时,多媒体展现出大力士把巨石搬到一个较高平台上的图片。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势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能量的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能量转化了多少?三个问题,引出并揭示本节课的课题——《能量转化的量度》。
在引入部分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上图片上的旁白,让学生能够更快得投入到课堂地教学过程中来。同时,也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我们的学习课堂,让他们的学习具有目的性。
接着是对功的含义的介绍。在这里,我所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引入时的情景让学生去分析向上搬和向前推的过程中,在受力的角度和运动的特点上分析,并设计一个比较的表格来认识功的含义。然后通过对大力士在不同三种情形下是否做功的判断(这三种情形分别是一个是做功的,一个是由于没有发生距离而不做功,一个是在力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而不做功),总结归纳出做功的条件。
在这一过程中,我主要的设计思路是在原有的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去挖掘所隐藏在里面的知识。其中设计的驱动性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的获得他们所想要的答案。再加上比较、分析、归纳等学习方法应用,加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这也是为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情境的完整性,但是并不是原来的情境一尘不变,而是在原有的情境中进行加深和拓展。
第三个阶段是让学生表演出一定的情境,来认识什么时候做功,什么时候不做功。这里我给学生一个篮球,以及一些情境,让他们用自己的想法,表演出来。然后,有同学们进行判断。表演完之后,再添加一个拓展问题(仍然是在以篮球为模版的基础上,但是不能表演的内容),让学生思考回答。同时增加生活中常见的起重机吊重物的例子,让学生判断在三种不同的情形下起重机是否对物体做了功。在此基础上,加深理解科学上的做功与平时所讲的做工和工作的不同之处。
在这一过程中,我不是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运动的过程,而是让学生表演分析,主要是老师是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的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性的教学特点。再加之让学习更加地生动的情景化学习环境,增强课堂学习的活跃性氛围。在这里,学生会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这里,学生也可以亲身体验什么是做功。而加之拓展问题,主要是课堂中无法让学生表演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可以加深学生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的理解。
第四个环节是功的计算内容。还是从大力士比赛中所发生的片断,让学生分析得到做功的多少与什么有关,结合学生的分析,然后给出做功多少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中物理量单位的介绍,单位大小类比。之后就是实际操作的过程,但这里先是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教师进入学生学习当中去,对个别的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后,通过例子分析得到,我们找到了计算能量转化多少的方法,那就是用做功的多少来表示,来认识功可以度量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指的就是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
在这一个环节中,我同样注重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取学习的积极性和体验学习的乐趣。乐趣的体现就在于,我在每一幅大力士在活动的图片上加上了幽默的台词。在这里,我也注重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和教师的问题驱动性。而在具体解决实际的计算问题时,采用的是教师演示,再到学生实践的过程。而在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运算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这一时间,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同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在科学课堂成为一个因材施教的学习课堂。而在题目的选择上,我是从简单的让学生入手进行计算,再到较难的题目。这样做的目的让题目更具有梯度性,最重要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和自信心去做下面的计算题目。而后面接着的点题,也是为了体现课堂内容的完整性。
第五课堂反馈(练习反馈)和课堂总结这部分,我设计了一些简单的题目,主要是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总结是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更加明显地展现出一台课的教学质量。
板书设计:
§3.2  能量转化的量度
一、功——能量转化的量度
做功的必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功的单位:焦耳(焦、J)1焦耳=1牛顿·米
PAGE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