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数学家 教案 (1)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古代数学家 教案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新课标A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7-12-06 20:19: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数学家
教学目标分析:
1、了解几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数学贡献。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难点分析:
重点:了解刘微和祖冲之父子的数学贡献。
难点:理解割圆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刘微
(一)简介
刘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
  他是三国时代魏国人,籍贯山东,生卒年不详,约死于西晋初年.刘徽出身平民,终生未仕,被称为“布衣”数学家.
  刘徽在童年时代学习数学时,是以《九章算术》为主要读本的,成年后又对该书深入研究,于公元263年左右写成《九章算术注》,刘徽自序说:“徽幼习《九章》,长再详览.
  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探赜之暇,遂悟其意,是以敢竭顽鲁,采其所见,为之作注.”刘徽在研究《九章算术》的基础上,对书中的重要结论一一证明,对其错误予以纠正,方法予以改进,并提出一些卓越的新理论、新思想.《九章算术注》是刘徽留给后世的十分珍贵的数学遗产,是中国传统数学理论研究的奠基之作.
  刘徽还著有《重差》一卷,专讲测量问题.他本来把《重差》作为《九章算术注》的第十卷,唐代初年改为单行本,并将书名改作《海岛算经》,流传至今.
  从刘徽著作来看,他学风严谨,实事求是,而且富于批判精神,敢于创新,理论研究相当深入,堪称数学史上的一代楷模.
(二)著作——《九章算术注》
  1.算术
  (1)十进分数
  刘徽之前,计算中遇到奇零小数时,就用带分数表示,或者四舍五入.刘徽首创十进分数,用以表示无理根的近似值.这种记数法与现代 刘徽用忽来表示,但a后各位就不必再命名了,刘徽称它们为“微数”,说:“微数无名者以为分子,其一退以十为母,其再退以百为母.退之弥下,其分弥细.”这种方法,与我们现在开平方求无理根的十进小数近似值的方法一致,即
  
  其中a1,a2,…,an是0至9之间的一位整数.
  (2)齐同术
  《九章算术》中虽有分数通分的方法,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刘徽提出齐同术,使这一理论趋于完善.他说:“凡母互乘子谓之齐,群母相乘谓之同.”又进一步提出通分后数值不变的理论依据,即“一乘一除,适足相消,故所分犹存“法实俱长,意亦等也”.前句话的意思是,一个分数用同一个(非零)数一乘一除,其值不变;后句话的意思是,分数的分子、分母扩大同一倍数,分数值不变.刘徽指出,“同”即一组分数的公分母,“齐”是由“同”而来的,是为了使每个分数值不变.另外,刘徽还将齐同术引而伸之,用来解释方程及盈不足问题.
  2.代数
  (1)对正负数的认识
  《九章算术》成书后,正负数的运算越来越广泛,但究竟应该如何认识正负数,却很少有人论及.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首次给出正负数的明确定义:“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就是说以正负数表示得失相反的量.他还进一步阐述正负的意义:“言负者未必负于少,言正者未必正于多.”即负数绝对值未必少,正数绝对值未必大.另外,他又提出筹算中表示正负数的两种方法:一种是用红筹表正数,黑筹表负数;再一种是以算筹摆法的正、斜来区别正、负数.这两种方法,对后世数学都有深远影响.
  (2)对线性方程组解法的改进
  《九章算术》中用直除法解线性方程组,比较麻烦.刘徽在方程章的注释中,对直除法加以改进,创立了互乘相消法.例如方程组
  
  刘徽是这样解的:
  (1)×2,(2)×5,得
  
  (4)-(3),得
  21y=20(下略).
  显然,这种方法与现代加减消元法一致,不过那时用的是筹算.刘徽认为,这种方法可以推广到多元,“以小推大,虽四、五行不异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相消”时要看两方程首项系数的同异,同则相减,异则相加.刘徽的工作,大大减化了线性方程组解法.
(3)方程理论的初步总结
  刘徽在深入研究《九章算术》方程章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方程理论.刘徽所谓“程”是程式或关系式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方程,而“方程”则相当于现在的方程组.他说:“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就是说:“有两个所求之物,需列两个程;有三个所求之物,需列三个程.程的个数必须与所求物的个数一致.诸程并列,恰成一方形,所以叫方程.”这里的“物”,实质上是未知数,只是当时尚未抽象出未知数的明确概念.定义中的“皆如物数程之”是十分重要的,它与刘徽提出的另一原则“行之左右无所同存”,共同构成了方程组有唯一组解的条件.若译成现代数学语言,这两条即:方程个数必须与未知数个数一致,任意两个方程的系数不能相同或成比例.刘徽还认识到,当方程组中方程的个数少于所求物个数时,方程组的解不唯一;如果是齐次方程组,则方程组的解可以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即“举率以言之”.
  对于方程组的性质,刘徽总结出如下诸条:“令每行为率”,即方程各项成比例地扩大或缩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每一行中,虽复赤黑异算,无伤”,即方程各项同时变号,不改变方程组的解;“举率以相减,不害余数之课也,即两方程对应项相减,不改变方程组的解.很明显,刘徽对于线性方程组的初等变换,已经基本掌握了.不过,他没有考虑交换两个方程的位置,因为不进行这种变换亦可顺利求出方程组的解,而且调换算筹的位置是不方便的.
  3.几何
  (1)割圆术
  刘徽以前,一般采用周三径一的圆周率,这是很不精确的.刘徽在《九章算术注》中指出:周三径一的数据实际是圆内接正六边形周长和直径的比值,不是圆周与直径的比值.他认为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越多,其面积就越接近圆面积.他从这一思想出发,创立了科学的求圆周率方法---割圆术.具体来说,就是以1尺为半径作圆,再作圆内接正六边形,然后逐渐倍增边数,依次算出内接正六边形、正12边形乃至正192边形的面积.刘徽之所以选半径为1,是为了使圆面积在数值上等于圆周率,从而简化运算.他利用公式
  
  (ln为内接正n边形边长,S2n为内接正2n边形面积)来求各正多边形面积.至于正多边形边长,他是反复利用勾股定理来求的.例如,由以下三式即可求得正12边形边长(图4.14):
   
  TR=OR-OT,
  
  
后,便根据
  S192<S<S192+(S192-S96)
  
  刘徽舍弃分数部分,取圆面积为314平方寸,从而得到π=3.14、这种方法可以求得任意精度的圆周率近似值,刘徽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不过,他根据当时的需要,运算中只取到两位小数.
  割圆术的创立是数学史上的一件大事.古希腊的阿基米德(Archimedes,公元前287---前212)也曾用割圆术求圆周率,他的方法是以圆内接正多边形和外切正多边形同时逼近圆,比刘徽的方法麻烦一些.刘徽的成就晚于阿基米德,但是独立取得的.
  (2)几何定理的证明
  刘徽采用出入相补原理,证明了《九章算术》中许多几何公式和定理.例如,他在证明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思路如下:把三角形的高h二
  自乘为青方,令出入相补,各从其类,因就其余不移动也,合成弦方之幂.”可惜的是原图失传,所以不知刘徽怎样“出入相补”.
  刘徽在研究立体几何时,发现“邪解堑堵,其一为阳马,一为鳖臑,阳马居二,鳖臑居一,不易之率也”.即“过对角面分割堑堵为一个阳马(图4·16中ABCDE)和一个鳖臑(图4·16中DEFC),则阳马与鳖臑的体积之比恒为二比一.”为叙述方便,我们称之为阳马定理.刘徽从长方体体积公式出发证明了这一定理,然后用它证明了各种多面体的体积公式.另外,他还发现了一条重要原理:对两个等高的立体,若用平行于底面的平面截得的面积之比为一常数,则这两立体的体积之比也等于该常数.这一原理可称为“刘徽原理”.在《九章算术注》中,刘徽多次运用了这一原理,例如,圆台体积∶外切正四梭台体积=圆面积∶外切正方形面积=π∶4.书中对圆锥、圆台等旋转体体积公式的推导,都是以刘徽原理为依据的.
  (3)对球体积的研究
刘徽发现了《九章算术》中球体积公式不正确,试图利用刘徽原理求出正确的球体积公式.他首先作球的外切立方体,然后用两个直径等于球径的圆柱从立方体内切贯穿(图4.17).于是,球便被包在两圆柱相交的公共部分,而且与圆柱相切.刘徽只保留两圆柱的公共部分,取名“牟合方盖”.(图4.18)根据刘徽原理,球体积与牟合方盖体积之比等于圆面积与外切正方形面积之比,即。只要求出牟合方盖体积,整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刘徽没有成功,只好“以俟能言者”.但他的思路正确,为后人解决这一问题打下了基础.
  4.刘徽的极限观念
  从《九章算术注》可以看到,刘徽具有明确的极限思想.他把极限用于代数和几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说明极限思想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后,到这时已有较大发展.
  例如,刘徽的割圆术便建立在极限理论的基础上.他说:“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合体而无所失矣.”就是说当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无限增加时,正多边形面积的极限便是圆的面积.他还把割圆术用于求弓形面积.如图4.19,刘徽在弓形内
   
为弓形面积.显然,用此方法可使弓形面积达到任何需要的精确度.
  刘徽在研究开方不尽的问题时,认为求出的位数越多,就越接近真值,但永远不会达到真值,只能根据需耍,求到“虽有所弃之数,不足言之也”的程度.刘徽正是在这种极限观念的基础上创立十进分数的.他在征明有关体积的定理(如阳马定理)时也用到极限,并深刻地指出,极限问题“谓以情推,不用筹算”,就是说研究极限靠思维和推理而不靠具体计算.
(三)刘徽的重差术
  重差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测量方法,用以测量不可到达的距离.刘徽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写出重差术专著---《海岛算经》(即《重差》).他在序言中说:“凡望极高、测绝深而兼知其远者必用重差.”全书只有九道题,但很有代表性.
  例如第一题(译为今文):为测量海岛,立两根3丈高的标杆,前后相距1000步,令后杆与前杆对齐.从前杆后退123步,人眼着地看岛峰,视线正好过杆顶.从后杆后退127步,人眼着地看岛峰,视线也过杆顶.问岛高和岛离杆的距离各是多少?
  按题意画图如下:
  因当时1步为6尺,故标杆高5步.由刘徽术文,得
  
  若用字母表示,则
  因公式中用到d(两杆与岛的距离差)和a1-a2两差之比,所以叫重差术.这是书中最简单的一题,只须测望二次.其他问题往往要测望三次或四次,但原理与本题相同.刘徽曾著《重差图》和《重差注》,可能是用来推导术文的,已佚.估计刘徽的推导方法不外两种,一是利用出入相补,二是利用相似三角形.
  如果用三角知识去解重差问题,结果也是一样的.中国传统数学无三角,重差术便起着与西方平面三角类似的作用,这是中国数学的特色之一.
(四)刘徽的学术思想
  刘徽所以能在数学上取得卓越成就,是与他先进的学术思想分不开的.概括起来,他的学术思想有如下特点.
  1.富于批判精神.刘徽在数学研究中不迷信权威,也不盲目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而是有自己的主见.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张衡关于球体积的不正确观点,还批评了那种泥守古人“周三径一”的踵古思想,说:“学者踵古,习其谬失.”刘徽正是因为有这种可贵的批判精神,才在研究《九章算术》时发现许多问题,从而深入探讨,写出名垂千古的《九章算术注》.
  2.注意寻求数学内部的联系.刘徽在《九章算术注》的序言中说:“事类相推,各有攸归,故枝条虽分而同本干者,知发其一端而已.”不难看出,他的整个数学研究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例如,他把许多平面几何问题归为出入相补,把许多体积公式的推导归为刘徽原理,把各种比例问题归为今有术,以及用重差术的一般方法解决各种测量问题,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3.注意把数学的逻辑性和直观性结合起来.刘徽主张“析理以辞,解体用图”,就是说问题的理论分析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空间图形的分解要用图形显示,也就是理论和直观并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既简又明.实际上,他对原书和《九章算术注》中提出的重要数学概念,都给出明确定义.他对定理、公式的证明基本上采取演绎法,推理相当严密.例如,他从长方体体积公式出发,运用极限观念,证明了阳马定理,又用阳马定理证明了棱锥、棱台的体积公式,然后根据刘徽原理推出圆锥、圆台的体积公式,是一环扣一环的.另一方面,刘徽也很注意数学的直观.他常借助图形来证明平面几何定理,称为图验法;借助立体模型来研究开立方和推导体积公式,称为棋验法(刘徽称特定的立体模型为棋).有时,他还在证明过程中辅之以剪贴和涂色的方法.总之,他在数学研究中
二、祖冲之父子的数学工作
  1.祖冲之父子生平
  祖冲之(429---500),河北人,后迁居江南,生活于南朝的宋、齐之间.父亲祖朔之曾在刘宋朝中为官.祖冲之自幼好学,尤喜历、算.青年时曾任南徐州(今镇江)从事史,后来回建康(今南京)任公府参军.他的行政事务虽多,仍利用工余时间进行大量科学研究.他对前代历法进行仔细的分析比较,对八尺高标杆的日影长度坚持观测达十年之久,在此基础上于大明六年(462)完成《大明历》,书中首次应用了岁差理论,是当时中国最先进的历法.但他把该历呈送朝廷后,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未能及时推行.大明八年(464)后,祖冲之出任娄县(今江苏昆山)令,刘宋末年再度被调回建康,任谒者仆射(一种司礼节的官).齐灭宋后又在齐为官,晚年升到长水校尉,享受四品奉禄.曾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刻漏等,远近驰名.数学方面,他曾给《九章算术》作注,并与其子祖暅共同完成数学史上的名著---《缀术》(已佚).
  祖暅曾在梁朝先后担任员外郎、材官将军等职.他多次向朝廷建议修改历法,采用他父亲的《大明历》,经太史令实测天象、考验新旧历法后,政府终于在天监九年(510)采用了《大明历》.天监十三年(514),祖暅奉命在淮河上指挥修筑浮山堰,因被洪水冲毁而获罪入狱.他出狱后不久,在南朝边境被北魏军队俘获,软禁于元延明家,在那里遇到北魏天文学家信都芳,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天文和数学.梁普通七年(526),祖暅南还.他除了和父亲共同完成《缀术》外,还自著《天文录》、《权衡记》等,已失传.
  2.祖冲之的圆周率
  继刘徽之后,祖冲之为求得更精确的圆周率而作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据《隋书》记载,他已算得
3.1415926<π<3.1415927.
他还得到圆周率的两个近似值和,并称为密率,称为约率。他的圆周率小数值则被后世成为祖率。
  祖率和密率,都是当时世界上的最好结果.祖率已精确到七位小数,保持世界纪录近千年.至于密率,堪称数学史上的奇迹.它的特点是既都是准确的.比密率更接近π的分数,其分母比113大得多.可以证明,
  祖冲之是怎样求圆周率的?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因为他的数学著作《缀术》已失传,《隋书》中则只有结论而无求法.据一些史料推测,他可能继承了刘徽的割圆术,通过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求得更精确的圆周率值.实际上,只要用割圆术求得圆内接正24576(即3×213)边形面积,就可以得到祖率.祖冲之用不足近似值和过剩近似值两数来限定π,这种思想可能也受到刘徽的影响.
  3.祖暅原理与球体积公式
  刘徽开辟了通向球体积公式的正确道路但没有达到目标.祖冲之父子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终于完成了刘徽的未竟之业.祖冲之与戴法兴辩论时曾说:“至若立圆旧误,张衡述而弗改……此则算氏之剧疵也.”可见他对球体积问题进行过深入研究.至于他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不见记载.但根据唐代李淳风注《九章算术》“开立圆术”时引用的资料来看,祖暅确实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很可能是在父亲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突破的.
  祖暅在研究球体积时继承了刘徽的思想,抓住关键性的牟合方盖的体积计算.但他吸取了刘徽的教训,不再直接求方盖体积,而是首先研究立方体内除去牟合方盖的部分.他利用了图形的对称性,着重研究这
面面积为R2-h2(图4.23(1)),因为内外棋截面和等于R2,所以高h处的外棋截面为h2(图4.23(2)).再作一个底边和高都是R,且有一条棱垂直于底面的倒立四棱锥,则梭锥在高h处的截面也是h2(图4.23(3)).祖暅研究了各体积的关系,提出“幂势既同,则积不容异”的原理.其中“幂”是面积,“势”是关系,“积”是体积.这句话的意思是:在两立体中作与底平行的截面,若截面积处处相同,则两立体体积相等.这一原理可称为“祖暅原理”,是刘徽原理的特例.西方称此为“卡瓦列里原理”,因为它曾被17世纪的意大利数学家卡瓦列里(B.Cavalieri,1598---1647)重新发现.
  根据祖暅原理,很容易得到外棋与倒立四棱锥体积相等的结论,而
   
  这便是正确的球体积公式.自《九章算术》以来,历经四个多世纪,这一问题终于得到圆满解决.在祖暅之前,阿基米德曾用平衡法求得球体积公式,两人的工作是各具特色、殊途同归的.
三、张丘建
《张丘建算经》
  《张丘建算经》成书于5世纪,比《孙子算经》稍晚.作者张丘建,河北清河人.该书共三卷92题,包括测量、纺织、交换、纳税、冶炼、土木工程、利息等各方面的计算问题.
  等差级数是书中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卷上第22题,大意为某女子善于织布,一天比一天织得快,而每天增加的数量都一样.已知第一日织5尺,30日共织930尺,求每日比前一日多织多少?这是一个已知等差级数首项、项数和前n项和,求公差的问题.设a1为首项,n为项数,S为前n项和,d为公差,则张丘建的解法相当于
  ?
  在其他算题中,张丘建还给出公式
  
  
  容易验证,这些等差级数公式都是正确的.
  《张丘建算经》的最后一题是闻名于世的“百鸡问题”;“今有鸡翁一,直(值)钱五;鸡母一,直钱三;鸡雏三,直钱一.凡百钱,买鸡百只,问鸡翁、母、雏各几何?”书中给出三组解:(1)鸡翁4,鸡母18,鸡雏78;(2)鸡翁8,鸡母11,鸡雏81;(3)鸡翁12,鸡母4,鸡雏84.至于解法,则只提到:“鸡翁每增四,鸡母每减七,鸡雏每益(增加)三,即得.”
  这是一个不定方程问题.设鸡翁、鸡母、鸡雏的只数分别为x,y,z,则可列出方程组
  
  (2)×3-1,得
  14x +8y=200,
  即 7x+4y=100.(3)
  显然,x=0,y=25是(3)的一组解.根据定理“若x=x0,y=y0是整系数方程ax+by=c的一组整数解,则对任何整数t,x=x0+bt,y=y0-at也是ax+by=c的解”,得
  x=4t,y=25-7t,
  代入(1),得
  z=100-4t-(25-7t)=75+3t.
  当t=1,2,3时,便得到《张丘建算经》中的三组解.实际上,符合题意的也只有这三组解.t每增1时,x便增4,y便减7,z便增3,这与张丘建对解法的提示是一致的.
四、王孝通和《缉古算经》
  1.王孝通生平
  王孝通,唐代数学家.出身平民,自幼喜算.唐初为历算博士,后升任太史丞.武德六年(623)曾批评《戊寅元历》的缺点,武德九年(626)又同大理卿崔善为一起,对该历作了许多校正工作.他的《缉古算经》约成书于626年前后.
  王孝通时代,土木建筑发展很快,一些复杂问题超出了原有数学知识的范围.王孝通曾研究过《九章算术》和《缀术》,但当他运用这些书中的数学去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满足不了需要.于是他结合实际,钻研数学多年,创立了不少解决工程问题的新术,成书《缉古算经》.全书共20题,大部分与土木工程有关,也有天文和勾股问题.题目虽然不多,但难度较大,王孝通是特地找那些前人没有研究过或未解决的问题加以研究的.他对自己的著作很自信,进呈皇帝时写了一篇《上缉古算经表》,说:“如有排其一字,臣欲谢以千金.”这种态度当然不够谦虚,但此书水平确实很高,是数学史上的不朽之作.
  2.堤坝型体积公式
  《九章算术》商功章虽有许多体积公式,但都比较规则,对于上下宽窄不一,前后高低不同的堤坝型体积计算则无能为力.王孝通研究了筑坝、挖河等工程建设中提出的这类问题,在《缉古算经》第3题中建立了新的公式.原题为:“假令筑堤,西头上、下广差六丈八尺二寸,东头上、下广差六尺二寸,东头高少于西头高三丈一尺,上广多东头高四尺九寸,正袤多于东头高四百七十六尺九寸.……”王孝通用文字叙述的方法给出了求这类堤坝体积的一般公式.设东头上宽a,下宽b,西头上宽a′,下宽b′,东头高h,西头高h′,东西水平长l(图4.24),则王孝通的公式相当于
  
  题中a与a′等长,即使不等长,这一公式也适用.凡是有两个面平行的六面体体积都可用这一公式求出来.
  王孝通创立的堤坝型体积公式,在土木工程中有重要意义,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公式的推导过程.
  3.三次方程
  《缉古算经》20道题中,绝大部分是三次方程问题,为中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三次方程.它们都是x3+ax2+bx=c型的,其中a,b,c是非负有理数且c不为0.王孝通称c为实,b为方法,a为廉法.下面以第2题为例说明王孝通是怎样建立三次方程的.
  该题为:“假令太史造仰观台,上广袤少,下广袤多.上下广差二丈,上下袤差四丈,上广袤差三丈,高多上广一十一丈.甲县差一千四百一十八人,乙县差三千二百二十二人,夏程人功常积七十五尺,限五日役台毕.……”所求为台的长、宽、高.
  仰观台实际是一个长方台,即刍童.王孝通先求上宽,相当于以上宽为x,于是下宽为x+2,上长为x+3,下长为x+7,高为x+11(见图4.12).若以V表示台的体积,则根据王孝通的术文,有
  V=(1418+3222)×0.075×5=1740(丈3)
  代入《九章算术》中的刍童体积公式,得
  
  化简,得
  3x3+51x2+215x=5033.
不过,题中并无设未知数的明确步骤,也没有数学符号.王孝通是通过几何方法,以文字形式建立方程的.至于方程解法,王孝通只说“开立方除之”,估计是用《九章算术》开立方法中求方根第二位及以后各位的方法来求三次方程正根的.为了简化开方程序,王孝通把所有三次方程的最高项系数化为1.经验证,其解答都是正确的.
小结:本节介绍了中国古代几位著名的数学家
①刘微:作《九章算术注》,在算术、代数、几何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如齐同术、改进方程组的解法和割圆术
②祖冲之父子:圆周率、祖暅原理与球体积公式
③张丘建的《张丘建算经》以及王孝通和他的《缉古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