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美术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美术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7-12-07 10:21: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此课是本人(大海)学习阶段的第一个教学详案
关于古埃及的古王国时期美术
(点开图片)从这些图中我们知道原始人基本上是崇拜动物的,他们在动物身上感受到了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会把动物的羽毛牙齿佩戴在身上,在现在看来就好像是在壮胆一样的行为,但其实所谓超自然的力量只是一种动物自身的本能,例如鳄鱼筑巢,古埃及人发现尼罗河泛滥的时候鳄鱼它筑的巢都会比河水泛滥的最高点高出一些,以至于每次古埃及人会观察鳄鱼筑巢的高度来预测洪水,还有老鹰,在那个时候,人的肉眼看着天空,当然是没有飞机的情况下,老鹰飞翔的高度简直就是跟太阳最接近的了,觉得这鳄鱼和老鹰简直就是神的使者。但随着他们对动物的征服和驯养,对动物的崇拜就渐渐消失了,尤其是他们感觉到动物跟人一样会死的。这个时候只有一样东西,太阳,它虽然日升日落,但每天都存在的(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的,暴雨和台风几乎不存在的),带来光和热,带给大地生机,是个超自然的存在,于是对太阳的崇拜就开始了。
古埃及人有很多太阳神的神话,心中的上帝就是太阳神,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个顶着太阳,长者一副鸟的模样的人叫拉就是古埃及人认为的太阳神,这个狗头人身叫阿努比斯长有山犬、胡狼或狼的头,胡狼是他的象征。这个胡狼的形象是与他在神话中的角色息息相关的。因为胡狼是尸体的清除者,与死亡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同时也被看作是死者的守护者。在艺术作品中,阿努比斯被描绘为一位长著胡狼头的男性,竖着耳朵,手执一根?神杖。相传木乃伊制造方式由阿努比斯所发明,而阿努比斯也协助奥西里斯复活,使奥西里斯成为冥王,但第一代冥王是阿努比斯。这个图中的阶级图片可以看出:
这时候不同于原始社会的纯崇拜,已经开始有了世俗的意义,转向文明的古代社会的必然后果——宗教为统治服务。于是在公元前3100年建立古埃及第一个王朝,到公元332年(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灭亡为止,共2800多年,轮换了31个王朝,后人?把这段历史分为前王国,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和后王国五个时期,其中古王朝和新王朝是古埃及历史上两个鼎盛,同时也是美术史上的两个繁荣期。
我们今天说的就是古埃及的两个繁荣时期之一的古王国时期,古王国时期的埃及是原始的奴隶占有制社会,也就跟我们古时候的中央集权一样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除了剥削奴隶之外,对于那些被组织从事农耕的自由居民的劳动也要剥削。然而在这段平民和奴隶都要被剥削的时期,也是埃及文化各种基本形式的形成时期。
(点开下一张图片,胡夫金字塔为例10万人用了20年的时间才得以建成。甚至还不算上运送石料的路就铺了10年的准备时间。该金字塔内部的通道对外开放,该通道设计精巧,计算精密,令人赞叹。)
在埃及美术中,建筑很早就占据着主要地位,由于古王国时期修建了很多的金字塔又称这个时期为“金字塔时期”。所谓金字塔因为陵墓形状像中国文字的“金”字而得名。
(问题)那么为什么要修建金字塔呢?它的思想来源是什么?
古埃及人认为,人是由五种元素组成。分别是:名字,影子,心灵,灵魂和人格。其中灵魂和人格尤为重要。 人格,是让一个人在其他众人辨别中独一无二的东西。人格是人首鸟身的形象,人死后飞离死者,但是在永恒的路上又和死者的灵魂合二为一。
灵魂,是人的精华,区分生者和死者就是有无灵魂。人死后会离开肉体,但是能永生,甚至还必须吃东西喝水,于是对于死者的陵墓,生者还会不断去他的陵墓提供食物供给。 因此金字塔的作用就是为灵魂提供休憩,食宿的地方,同时也是保证死者在通往永生的路上为人格回归灵魂合二为一的荫护。而且在埃及的宗教里,法老死后就会去找奥西里斯,或者说奥西里斯就是死后的法老,法老就是生时的奥西里斯,于是死后的法老是被看作神灵的,金字塔陵墓也被看作圣地,不可侵犯。 (但是后来人们逐渐发现,金字塔被盗情况时有发生,僧侣阶级只能时时秘密的去转移木乃伊,防止死后的法老灵魂被打扰。以至于金字塔里几乎没有他们的主人的尸体存在。)
正因如此,埃及的艺术才全部围绕死人展开,但死的本身并不叫他们感到恐怖,只是换一个地方活着。而北非酷热的气候和医药生理等知识的掌握,又为他们提供了制造长期保存干尸的条件。于是他们便想尽了一切手法让人能永生不死,或者说是死如永生。埃及人为永生付出了很多劳动,一般平民是办不到的,只有权贵们才能为此付出代价。身份越高的人为死后的“永生”付出的代价越大。
从早王国时期开始,埃及就进入了中央集权的奴隶制“王朝时期”,古埃及人认为国王是自古以来统治着这片土地神祇的后裔,因此,历代埃及国王利用宗教的神秘力量来统治和巩固自己的国家,在扮演国家领袖的角色同时也充当着人民心中的神的角色,尊为法老。法老最早出现在前王朝,原指埃及王宫,埃及语为“大房子”,新王朝时期后“法老”才渐渐成为了国王的通称。那这位太阳神化身般的万民之首的国王的永生,更是付出了难以用语言形容的代价。
金字塔也并不是我们一开始所看到的那么辉煌的模样,是根据那种思想信仰慢慢形成的,又经过一段改造过程才建造起来的。
(昭塞尔梯形金字塔(最早到石建筑,金字塔雏形)图片对比胡夫金字塔)
刚开始的国王坟墓都是长方形平顶单层的“马斯塔巴”,这个时候多是砖结构或者砖石并用的建筑,因为金字塔这样的庞然大物,仅有信仰是建不起来的,它还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涉及相当复杂的文化构思,如计算、绘图、工艺、流程、运输、地质等等,
当时第四王朝的埃及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也是埃及历史上最光辉的一段时间了。国王对内实行中央集权,对外扩张,对内发展经济,大兴土木,文化艺术各方面都全面发展,这样类似比较富态的时候国王就开始不计较成本给自己开始建造永恒的住所了——金字塔诞生。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贴图,请同学来读一下字幕,为大家介绍胡夫金字塔,需要板书的最佳时间)胡夫金字塔建于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670年)是三大金字塔中最早最高最大的金字塔,塔高146.6米,正方形基座,每边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底边减短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周长近1公里,全塔由230万块平均2.5吨的巨石砌成,有的底座脚石重达30吨,金字塔总量488.3万吨。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整个金字塔建筑在一块巨大的凸形岩石上,占地约52900平方米,体积约260万立方米。金字塔的石块之间没有用任何粘合物,而是每一块叠起来的,每块石头都打磨的很平整,以至于人们很难找到石块之间的缝隙,它的四边正对着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这座金字塔是19世纪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建起前,保持了四千五百年世界纪录的最高建筑物,由于基本上是实心体,又是由花岗岩为料,故也是世界上至今为止最重的一座建筑。
(点开各国的金字塔对比)看完这么多国家的金字塔也许会有人说金字塔本质上不就是实心石头堆,最简单,最稳固,最直接,最接近于山的结构。但这真的是太天真了,不是任何文明都会修这种下大上小的简单结构的所谓石头堆。可对比一下,现在最标致的金字塔,都无不被它的恢弘霸气所折服。毕竟我们现在都没办法建造一个四千多年也不会倒的建筑物,更别谈里面的墓室还有走廊还存在的情况下。
它近乎神迹的建造甚至都让人怀疑这不是人类能够做到的,毕竟它如此高大,使人们很容易相信它们是神或巨人所建造的古代传说。甚至到现在人们都还在惊叹有人认为:在那邈远的年代,古埃及人怎么能达到如此高的科技水平?这些“超级知识”从何而来?为什么没有被继承下来?胡夫大金字塔不是古埃及人造的,而是外星人建造的。他们建造成后返回外星。比地球上文明更先进的“外星球文明”一直同人类保持着联系。
还有人认为:胡夫金字塔是由失踪了的亚特兰蒂斯岛先民所造。据说,这个岛屿位于大西洋直布罗陀海峡以西,在公元前一万年曾创造过辉煌的文明。后来在“悲惨的一昼夜”,该岛突然沉于海底。该岛的科学家们提前撤离,一部分人带着科技资料在埃及建立了科学中心,并参照该岛庙建造了胡夫金字塔,把他们的全部科学知识隐藏于塔的内部结构中。
可是,事实上科学家约瑟·大卫杜维斯借助显微镜和化学分析的方法,认真研究了金字塔局势的构造。他根据化验结果得出这样的结论:金字塔的石头是由石灰石和贝壳人工混合而成的,其方法类似于现在的浇灌混凝土。
话说回来,金字塔那么劳民伤财,不管后来的国王多想跟前辈一样拥有一个豪华的死后的灵魂栖息地,那个时代的埃及全部国力和全体民众的血汗已经伤不起了,为此埃及的金字塔无力攀登新的高度,工程量也减少了很多,三大金字塔之列的第三个门卡乌拉金字塔已经几乎难以跟前两座并列,仅66.4米高度,底座每边仅104米(胡夫230米)作为埃及文明象征的金字塔这时候已经变成了一般性的工程,并逐渐被另外的形式所代替了——
神庙(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 既然大金字塔没能力盖了,是太阳神还是得尊敬啊!国王既然被崇为太阳神,没有豪华的死后栖息地那就加盖太阳神庙,真是尊敬又不失节俭的办法。然后第六王朝的法老们除了仍然修建小型金字塔以外,还都为自己修建了很华丽的小太阳神庙,神庙的外墙也有不俗的装饰。六王朝的法老们那时的陵墓已经是由金字塔、神庙与方尖碑合为一体的综合建筑了。
与此同时,与建筑一同发展的雕刻技艺一起奔向了写实性技法和歌颂型题材的道路,大多数是国王王后的雕像,有的是真人形象,有的是神灵化。作为陵墓物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力的强盛及文化的发达造就了大批艺术上的能工巧匠,时代的需要和民众的信仰也必然导致为每个王朝的国王、王后、乃至贵族大臣,塑造各式雕像,尤其是国王的陵墓祭庙,必定供奉国王雕像。时间那么长过去,至今保存下来的很少,但仍然能判断出来古代雕刻所达到的最高水平,其中,就有我们比较熟悉的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其实是有正经名字的,(名字可小做提问)叫做斯芬克斯,是坐落在第二大金字塔前的巨型雕像,是古埃及最大的雕刻,高20米,躯长57米,据传是当地采石场剩下的就加工雕凿了。狮子是兽中之王,埃及神话中的太阳神便是狮身人面像。这座雕像是按金字塔的主人——哈夫拉的形象雕成的,民众因此把哈夫拉当做太阳神的化身。这座雕刻的雄狮躯体牢牢伏卧在大地,双爪前伸,人面形象威严,目视前方,耳后带横纹凹面光板,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普照大地,给民众带来光明。
接下来与之对比的就是我们国家代表和平民代表:《弥赛里努斯和妻子立像》和《拉荷切普王子与其妻坐像》,不同的是后一件雕塑作品是为国王的神庙制作的雕像,自古王国以后,雕塑就受制于一种约定俗成的僵硬程式。雕像上各种刻画都只是为了从正面观看,因此,姿势都非常有限,不是左脚稍微向前站立,就是直挺挺地坐着。(雕像特点,写实)
作为有陵墓存在自然不能少了古王国时期独特的祭品——浮雕和绘画。
作为法老来世的生活延续,是非常重要的,不管是庆典、宗教仪式、葬礼、宴会、炮制木乃伊还是泛舟、播种还是放牧一切生活上的事物都得表现出来(《猎河马》刻画的很细致,墓室壁画《鸭群图》有力的线条突出了物象轮廓,造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像中国的画像石,用刀刻出凹凸的线条,不强调形象的立体感,具有绘画和浮雕的双重特点。陵墓或神庙因刻制在石料上,能经受风吹雨打,持久保存(优点)。
绘画
在人像描绘的时候,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叫“正面式的法则”,(大家观察一下这些图片上人物,看看他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人的脸型,眉毛、鼻子、嘴唇等最具特征的侧面,而眼睛的特征角度是正面,于是他们在侧面的脸上画上一只正面的眼睛。在画人的上半身的时候,胸廓和肩膀总是正面画,因为这样才能清楚的表现胳膊和身体的联系,而腰部是以下部分在侧面最具特征,画人的脚也是侧面特征明显,特别是内侧面,两只一个方向的脚。于是,侧面有一只正面的眼睛,正面的上身和侧面的下身,这种表现风格成为“正面式的法则”。(对比四肢健全的,可以喊同学起来试试这个姿势,感受规不规律,难不难受,合不合理)
对于这种为什么画人平面化还有一个跟神学有关的说法:埃及人认为如果你想“完整地”死,那有关于你的绘画就得被“完整地”画出来,所以不管你画的多平面,手脚一定得是齐全的。好比现在法老让你画一副完整的祭祀场景,还让你什么细节都不要漏,那这时候如果你用了透视的思路去画画,肯定是会死的很惨的,因为你画出来的东西会遮住很多人或者物。
但其实事实就是他们不会透视,人类彻底发现透视规律是在十五世纪,所以就可以知道这时候这种“扭曲的透视”的形成,比如说他们想在平面上画好一头侧面的牛,但是发现好像少了点什么,怎么可以只有一个角两个蹄子呢?这跟他们平时看见的牛不一样啊,所以他们就往这个牛身上再补点什么直到看到这个牛的全部,同理人的正面式法则,如果要画一个挤牛奶的人,怕挡住,就只能把人和牛屁股挨的特别近,画士兵的时候呢,一排画完就接着把另一排放到脚底下画。
时间处理和色彩的表现上都形成了独特的方式,人物表现很突出,根据人物尊卑来安排比例大小和构图位置,这些壁画大多都是法老世间生活的写照,大到美丽的尼罗河风光和子民放牧、以及军队巡逻,小到烹饪,总之在世间享受到的一切都在墓室的墙壁上。
构图充实,画面不留空隙,用填塞的手法填上动、植物或象形文字,在表达时间概念和大场面的时候,采用了并列法,横带状排列结构,用水平线划分画面,整齐划一,有序而清晰,在色彩上,他们多用固有色,男子皮肤多用褐色,女子为浅褐色或淡黄色,衣服涂成白色,色彩鲜明而强烈。画家画这些壁画基本上用的都是水粉的,类似刷墙的石灰还有各种颜色和胶纸的混合物。由于埃及的气候很干燥,属于沙漠热带气候,所以颜色很容易附着在墙上。
这些保留下来的画作和建筑对古王国的文化史来说,是极有价值的文献。“正面式的法则”,它的目的仅仅在于把事物的主要形状用大致的轮廓表现出来,看得出来他们在干什么就行。所以,他们的画通常是静止的,像一幅示意图,与原始人仔细捕捉动物的运动线条不同,他们的线条起到了定型作用,所以坐着的人和站着的人一样没有动作趋势,表情呆板,目视前方一动不动,像被扣在了画里一样。也正因如此,埃及壁画反而有一种神圣感,法老的雕像始终是庄严肃穆,跟凡人不一样,这种为死人而创作的艺术,像真正达到了永恒一样,时间也跟着静止了,一动不动停在那里,埃及画像当时被称作“使人永生的人”也不是没有道理。
关于死人的艺术到这里就进入尾声了,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古王朝时期的美术:建筑、神庙、浮雕和绘画特点,成就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希望你们对古埃及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了解多元文化。
最后给大家布置一个作业:
写下你对这节课对古王国时期美术的理解(100字左右)。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