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0张PPT。 结合图片思考,中国的有识之士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已经进行了哪些尝试?目的达到了吗?魏源作为中国近代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李鸿章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也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技术,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
康有为和孙中山等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政治制度,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中国近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从器物到制度,但均未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现状。
先进的中国人继续向西方学习,他们开始从文化心理层面,掀起了一场更大规模的民族反思的浪潮,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新文化运动。
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 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一)背景
1、政治上,中国仍处于半殖半封状态,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国内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辛亥革命至一战期间迅速发展,资产阶级日益壮大;
3、思想上,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逆流为人们所不容。(二)兴起1、开始标志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916年9月1日,第二卷开始改为《新青年》。2、阵地
北京(北京大学《新青年》)
上海走进北大讲台 “对于学说——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
——蔡元培
兼容并包,思想自由蔡元培3、领军人物终身以新青年自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获得36个博士学位的“中国自由主义之父”
1、反对旧道德和旧文化
旧道德:指以孔子为代表的,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从四德
“三从”是指妇女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容、妇德、妇言、妇功。
三从四德是旧时封建社会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强调从个人有独立自主权利的观点出发,提倡独立思考,反对依附古人,反对盲从封建权威,反对作习惯势力的奴隶。所谓新道德,指男女平等、个性解放等思想,要求从封建传统下解放人的个性与才能,使其能够得到自由的发展。
2、口号:提倡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敬告青年》一文中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主张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文章,反对模仿古人,反对言之无物。斗争锋芒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和文化,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场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的潮流 胡适( 1891—1962),胡适提倡白话文,是因为白话文的形式适合于新思想、新文学的内容。他主张使白话文成为新的文学形式。他说:“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鲁迅()《狂人日记》第一篇白话小说,借狂人之口,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把反封建的内容和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光辉典范。
4、后期宣扬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毕业于东京早稻田大学,中国共产党主要创立人之一,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之一。
1913年,在东京早稻田大学求学时,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学说。1916年回国后,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精神,抨击旧礼教、旧道德,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三、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评价(一)意义
1、辛亥革命的延续,封建专制思想得到了彻底的批判,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2、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
(二)局限性
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存在对中西方文化绝对的肯定或否定。
2、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三)综合评价
新文化运动有功有过,但积极性是主要的,占主导地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它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引导人们同封建专制和 封建思想展开彻底的斗争,打破了传统的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延伸: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在坚持本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
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