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单元测试(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7-12-07 22:14: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必修一练习题一
选择题(每题2分,共30题,满分60分)
1.据《西周的政体:中国早期的官僚制度和国家》,周初所封诸候多集中于王畿东北部、东部和东南部边远地区,而在统治中心渭河流域则几乎没有封侯情况。其主要目的是( )
A.监督商族残余势力 B.防范诸侯坐大割据 C.利于文化远播天下 D.扩展王朝四周疆域
2.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3.元大德九年,中书省下达公文,谴责各行省应决不决、“泛滥咨禀”的做法。然而,对“重事并创支钱粮”,仍重申“必合咨禀”的旧制。中书省此举的真实意图是( )
A.增强行省政务禀报的意识 B.创造条件扩大地方自主权
C.摆脱地方繁重政务的干扰 D.中央集权与高效行政兼顾
4. 西周时,公、卿、大夫、士等爵号,是贵族权势的等级符号,拥有爵级者,构成了一个高贵的阶层。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地主阶层。这一变化说明
A.秦汉爵秩等级的开放性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
C.血缘世袭制走向终结 D.秦汉官僚的等级性变强
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 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这几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 )
A. 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 B. 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
C. 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 D. 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6.学舍王国维说:“商人兄弟相及。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故自开国之切,己无封建之事。”这说明商代( )
A.深受前代禅让制的影响 B.具备了初步的宗法秩序
C.依据才能品德确定储君 D.废分封以强化中央集权
7.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8.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被以后历朝历代所沿用,成为我国古代主要的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从根本上( )
A.保护了分散的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B.始终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促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C.与西周分封制异曲同工,只是管理体制上有差异
D.始终制约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是历史发展的严重障碍
9.一位西方学者评价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与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0.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过去的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
A.颁布《秦律》,依法治国 B.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C.丞相掌握大权 D.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
14.中国古代各个时期都设有对地方、对百官的监察制度及监察机构,以期实现对权力的约束。其中“位卑权重”,“以小驭大”且无固定治所的是( )
A.秦朝丞相 B.汉朝刺史 C.元朝御史台 D.明朝提刑按察司
11.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 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
A.易形成冗官现象 B.降低了行政效率 C.减少了决策失误 D.加强了君主专制?
12.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 B.南北方士人志向差异
C.科举制改变人才地域分布 D.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
13.《皇明祖训》记载“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此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成祖罢相,高度集权 B.都察御史,行使监察
C.权分六部,内阁统帅 D.废除丞相,政治清明
14.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这种“自治的社会”形成的根源是
A.地方制度的不完善 B.宗法制的深远影响 C.小农经济的分散性 D.中央集权的削弱
15.明万历朝,内阁首辅赵志高曾说:“同一阁臣也,往日势重而权有所归,则相率附之以谋进。今日势轻而权有所分,则相率击之以博名。”材料所述现象( )
A.表明内阁大臣有职无权 B.是皇权专制加强的结果
C.说明内阁内部矛盾尖锐 D.表明内阁大臣相互制约
16.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有这两种专制模式的是
A.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B.汉武帝“中外朝制度”;清朝设军机处
C.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 D.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军机处
17.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其誓词为:一定要“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A.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 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
C.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 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18.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
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
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
19.“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
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
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
20.“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
A.王位世袭制度 B.皇帝制度 C.“推恩令”制度 D.郡县制度
21.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22.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
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 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
23.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
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24.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部,元朝在中央也设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25.有学者认为:从政泊体制廷边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交的主要原因是( )
A.科举取士的发展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
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
26.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 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
27.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
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28.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
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
29.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30.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举荐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控制权。该机构是
A. 唐代尚书省 B. 元代中书省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
非选择题40分)
31.地方行政制度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课考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
材料二 西周的封建是层层分封,而汉代封建只有一层分封,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每个王国领有三四郡、五六郡不等。除了诸侯王以外,刘邦又分封萧何、张良等一百多位功臣为列侯,建立侯国,这些侯国的地位与县相当,但直属中央。因此,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并没有完全回到西周封建的道路上去。
——摘自周振鹏《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掌、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朝、汉初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说明“汉代封建只是郡县制的变形”的理由。(14分)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为什么说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 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14分)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中朝、明代阁臣、清朝军机大臣,他们的职权有何差异?其职权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12分)

必修一练习一答案
1、【答案】A
2.【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所学知识可知,丞相制度出现在秦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排除。材料提及丞相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其职责不是主要防止诸侯失仪,B项排除。材料提及西周时期的“相礼”,不能体现礼仪制度的完善,C项排除。材料出现的丞相雏形是“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可见它一开始就拥有较高的权力,D项正确。故选D。
3、【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中书省谴责各行省“泛滥咨禀”,可见注重高效行政的意识;但是又强调“重事并创支钱粮”之事,仍需咨禀,可见中书省还是要加强中央集权,综上所述,可知,题意强调的中央集权和高效行政兼顾,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重大事情禀报,但对一些琐事自行裁决,AB两项都不符合题意,均排除。材料中强调的是中书省和地方权力的分配问题,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故选D。
4、【答案】A 【解析】
5、【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题干中“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等信息可知,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和家庭具有共同性,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特征,故A项正确;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是表象,不是实质,故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在探讨家长制作风,故C项错误;材料主旨也不是揭示宗法关系的广泛影响,故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6、【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强调“凡一帝之子,无(论)嫡庶长幼皆为未来的储贰”,可见已经初步建立了宗法秩序,B项符合题意,正确。禅让制是推选贤人,但是题意强调的是帝王之后,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强调只要是帝后即可,没有涉及品德标准,C项与题意不符,排除。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出现,材料提及的制度是商朝时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故选B。
7、【答案】D 【解析】
8、【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适应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小农经济起到了保护作用,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答案是A项。
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历史问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主要方向之一,故平常训练时应有所涉及。本题引文材料强调秦始皇废除了依靠血缘关系的世卿世禄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A更符合题意要求。
10、【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和西周的分封制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本题选D项。
14.【答案】B【解析】
11、【答案】B【解析】
12、【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官僚集团重视本地域人才,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唐宋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政治人物的出生地,并不能说明其志向差异,故B项错误;据材料“唐前期的政治人物多为北方人,北宋时政治人物多出生于江西、福建、苏南等地”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受科举制影响,人才地域分布不同,故C项正确;材料涉及政治人物的出生地,并不能说明政治中心转移到南方,故D项错误。
1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故A项错误;明朝废除丞相后,皇帝直管六部,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D项说法错误,丞相被废除与政治清明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都察院对官员行驶监察权,故B项正确。所以答案选B。
14、【答案】C【解析】
15、【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通过现象看本质,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本题实际上考查对明朝内阁制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制是君主专制(皇权)不断强化的结果。据此,分析、判断选项:A项“有职无权”,具有片面性;C、D两项,材料无从体现。综上,本题正确答案选B。
16、【答案】C【解析】
17、【答案】B【解析】
18、【答案】D【解析】
19、【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人民”不可能与周王室联姻,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同族同宗的关系,故B项错误;王畿内的人并不比诸侯国的地位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说明此时王畿内的人民在很早之前是王族,与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有关,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
20、【答案】D【解析】
21、【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
22、【答案】B【解析】
2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24、【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项错误两句话都错误;C项错误,专制制度的顶峰是军机处作为标志的;D项错误,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立的是行省制。
25、【答案】【解析】
26、【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汉以前沿袭宗法制的礼制以东向为尊,都城坐西朝东,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推崇皇权,规定皇帝在都城的南郊进行祭天大典,汉代后都城布局为坐北朝南,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是政治制度的演进,故A项正确;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没有大的改变,故B项错误;汉代经济发展但不是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因素,故C项错误;气候条件改变不是影响城市布局改变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27、【答案】B【解析】
28、【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是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排除A;根据“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可知,耗羡归公不是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因为清代官吏正常俸禄较低,耗羡归公就是要以合法途径增加官吏俸禄,从而一定程度上澄清吏治,故选C;耗羡归公是从正常税收中抽取养廉银,故排除D。
29、【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极不稳定,变化较大。”体现中央不断调整对地方管理的政策,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排除D。
30、【答案】B【解析】
31、【答案】
(1) 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 制度:郡国并行制。
理由:诸侯王国以下依然是郡县制;侯国直属中央。
(2) 原因:行省拥有大权,但受中央节制;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中央寄部分权力于行省,借行省集权于中央;部分地方由中书省直接管理。
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
(3)职权:汉代中朝协助皇帝议决军国大事、有决策权;明代阁臣只是帮助皇帝处理杂务、提供顾问,仅有建议权;清朝军机大臣则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只负责记录并传达圣意。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皇权不断加强,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