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愚公移山》(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愚公移山》(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6 15:21:00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愚公移山》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荷担(hè)    负荷(hé)
荷包(hé) 荷枪实弹(hè)
B.亡魂(wáng) 亡殁(wáng)
亡以应(wú) 亡羊补牢(wáng)
C.曾孙(zēng) 曾经(céng)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zēng)
D.塞车(sāi) 阻塞(sè)
边塞(sè) 塞责(s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 _______________
(2)投诸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
(3)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____________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_____________
(5)而山不加增 ___________________
(6)无陇断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语句。
(1)何苦而不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点明移山原因的语句是:      ,        。
(2)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其家人“       ”“       ”,邻人之遗男也“      ”;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       ”。 21教育网
二、阅读理解题
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未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磨铁杵 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媪自言姓武 ___________________
7.翻译下面的句子。
(1)逢老媪方磨铁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由此文演变的俗语为: ______________。
9.李白勤学苦练,终成诗仙。请你再举出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个故事,给你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B(解析:A项中“负荷”的“荷”应读“hè”;C项中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中的“曾”应读“céng”;D项中“边塞”中的“塞”应读“sài”)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4.(1)担心什么铲不平呢? (2)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几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和土筐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去。 (3)我和你们尽一切力量把这两座大山挖平,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的南面,到达汉水的南岸。 21cnjy.com
5.(1)惩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也 (2)杂然相许 献疑 跳往助之 笑而止之 
二、阅读理解题
6.(1)完成。 (2)正在。 (3)完成。(4)说。 
7.(1)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 (2)李白被她的想法所触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8.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9.事例:匡衡——凿壁偷光 孙康——映雪夜读(解析:注意列举事例要典型)
10.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译文:
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想法触动,就回去完成学业。那老妇人自称姓武。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
愚公移山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相信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积累字词。
箕畚( ) 孀妻( ) 始龀( )
穷匮( ) 惩山北之塞( ) 
魁父( ) 智叟( )  一厝朔东( )
雍南( ) 冀叩石垦壤( ) 
běn
shuāng
chèn
kuì
chéng sè
kuí
sǒu
cuò
yōng
kòu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可能是东晋人搜集编写而成。
列 子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交代故事的背景。
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
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
第四段
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朗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通假字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反”通“返”,返回)
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一厝朔东
(“厝”通“措”,放置)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古今异义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
聚室而谋曰
(古义:家人;今义:指房屋、家、家族)
其妻献疑曰
(古义:提出;今义: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表现给人看)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竟,却;今义:①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②姓)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边上;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
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今义:毛发)
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
(古义:方圆;今义: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一词多义
年且九十(将要,快要)
且焉置土石(况且)
面山而居(连词,表修饰)
聚室而谋(连词,表顺承)
而山不加增(连词,表转折)
且焉置土石(哪里)
有子存焉(用在句尾,表示肯定的语气,呢)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曾不若孀妻弱子(还)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达于汉阴(介词,到)
告之于帝(介词,向)
河曲智叟亡以应(没有)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丢失)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人物?
愚公
其妻
愚公其子孙
遗男
智叟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后对他家有什么益处?
原 因: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益 处: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
愚公、 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等。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土石工程之艰巨。
②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员老的老,小的小,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的任务极其艰巨。
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
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才往返一次,路 途
遥远,劳动何其艰辛。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有怎样的态度?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
关心、担心。
轻蔑、嘲笑。
支持、参与。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 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
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作者为什么将这两个人的名字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
作者把这两个人的名字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
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地,动鬼神,感人至深。同时,故事的结局也照应了故事的开端。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开头先交代了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位置,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移山存在的困难,为下文写愚公做铺垫。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归纳本文的主旨,完成填空。
本文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
),通过叙述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 ),最后感动( ),山被( )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 )和为理想而献身的( ),也说明了要想克服困难就必须( ),( )的道理。
寓言
故事
立志移山 天地
移走
理想
精神
下定决心 坚持不懈
教学目标
拓展延伸
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不可取。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河伯能够从自我中走出去,并且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河伯一样正视自己,不断吸取别人的优点,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本文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因此,我们每个同学在学习上都应该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课堂练习
1、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2、引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疑问句
反问句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熟练背诵课文,做对应课文的练习题。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1.两山规模、位置
移之难
2. 移山原因 塞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 叩石里壤 寒暑一反
移之艰
3.移山冲突
智叟 实愚
愚公 实智
移之坚
4移山结局 无陇断焉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18课《愚公移山》教学设计
课题 愚公移山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多媒体课件,了解掌握愚公的形象。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指导学生朗读全文,了解故事大意。
重点 掌握文中难解字词,疏通文意,熟读课文。辨析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难点 感受愚公移山的精神以及愚公形象的现实意义。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欣赏歌曲《愚公移山》 2.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相信许多同学都知道这个故事,谁能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呢? 思维发散 以歌曲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2.积累字词。箕畚(běn) 孀妻(shuāng) 始龀(chèn) 穷匮(kuì)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  魁父(kuí) 智叟(sǒu)  一厝朔东(cuò) 雍南(yōng) 冀叩石垦壤(kòu)  3.介绍作者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郑人,是道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列子》一书,早已散佚。今本《列子》可能是东晋人搜集编写而成。 4.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第一段:交代故事的背景。第二段:写愚公决心移山,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并排除疑难,立即行动。第三段:写愚公驳斥智叟的错误观点。第四段:写愚公的愿望得以实现。5.请听课文朗读,完成下列各题:(1)通假字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一厝朔东(“厝”通“措”,放置)(2)古今异义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古义:苦于;今义:处罚,警戒)聚室而谋曰(古义:家人;今义:指房屋、家、家族)其妻献疑曰(古义:提出;今义: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表现给人看)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古义:竟,却;今义:①中间隔两代的亲属关系;②姓)投诸渤海之尾(古义:边上;今义:指尾巴,末端、末尾)指通豫南(古义:直;今义:手指)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草;今义:毛发)北山愚公长息曰(古义:叹气;今义:休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古义:方圆;今义:指四个角都是九十度的四边形或六个面都是方形的六面体)(3)一词多义。且而焉曾于亡 三、精读感悟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人物?〔明确〕 愚公、愚公之妻、愚公之子孙、遗男、智叟。2.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山移走后对他家有什么益处?〔明确〕 原因: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益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3.有哪些人参加了移山劳动?〔明确〕 愚公、子孙荷担者三夫、遗男等。4.移山的任务艰巨吗?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明确〕 十分艰巨。①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山的面积大,高度高,土石工程之艰巨。②愚公“年且九十”,遗男“始龀”,“荷担者三夫”——移山人员老的老,小的小,劳动力极弱,可见要完成的任务极其艰巨。③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劳动工具落后,完成任务谈何容易。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才往返一次,路途遥远,劳动何其艰辛。5.在如此艰巨的移山任务面前,愚公的妻子、子孙、遗男、智叟他们分别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由此可见他们各自持有怎样的态度?〔明确〕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关心、担心。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蔑、嘲笑。(子孙)“杂然相许”;遗男“跳往助之”——支持、参与。6.愚公认为山一定能移走的理由是什么?他是怎样驳斥智叟的?〔明确〕 “汝心之固……何苦而不平?”7.同样是面对移山这件事,为什么愚公和智叟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明确〕 愚公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他有克服困难的决心,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有奉献自己造福后人的美好愿望,所以对移山充满信心;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畏惧困难,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8.这样看来,愚公和智叟到底哪个人聪明,哪个人愚笨呢?〔明确〕 愚公不“愚”,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这叫“大智若愚”;智叟不“智”,是一个鼠目寸光的人。9.作者为什么将这两个人的名字反过来使用呢?有何用意?〔明确〕 作者把这两个人的名字反过来使用,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10.故事结尾,两座山还是靠神仙的相助才搬走的,有人说,愚公到底还是无能的人。大家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明确〕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可见愚公移山的决心行动,使山神都害怕了;“帝感其诚”——表明愚公的精神连天神都感动了。所以,故事以神话结尾,更加突出了愚公的精神惊天〔明确〕 开头先交代了两座山的面积、高度和所处位置,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写了移山存在的困难,为下文写愚公做铺垫。12.把握文章主旨,完成填空。本文是一篇具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通过叙述一个年近九十的老人(立志移山),最后感动(天地),山被(移走)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也说明了要想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13.延伸拓展,提高认识以现代人的价值观来看,你认为愚公的做法可取吗?为什么?如果你是愚公,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不可取。他为什么不“搬家”呢?一家几口背上行李,翻过大山,走不多远,就可以到达洛阳、郑州、西安这些大城市。如果嫌城市喧闹,还可以定居在华北平原土地肥沃的村庄; 他为什么不找领导解决呢?两座大山,挡的肯定不只他一家的出路。所以,他可以找乡长汇报,还可以找县长汇报。如能争取到国家立项拨款,还可包下一段工程…… 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 文言文读准字音及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 理解主要内容,划分段落层次。 开展课外链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多方面思考,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课堂练习 1、《愚公移山》选自_________,这是一篇 ___________ 。2、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⑴且焉置土石?( )⑵如太行、王屋何?( ) 3、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写愚公的坚持不懈,告诉人们,无论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因此,我们每个同学在学习上都应该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课文,做对应课文的练习题。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 愚公移山 1.两山规模、位置 移之难 2. 移山原因塞迂 移山目标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移山办法投诸… 移山行动叩石里壤寒暑一反 移之艰 3.移山冲突 智叟实愚 愚公 实智 移之坚 4移山结局无陇断焉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整我课文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