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诗词五首》(课件+教案+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诗词五首》(课件+教案+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语文版(2016)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8-10-26 15:21:0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诗词五首》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
A.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B.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C.起舞弄青影,何似在人间。
D.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
3.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园香径独徘徊(落花满地的小径)
B.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C.青鸟殷勤为探看(热情而周到)
D.隔江犹唱《后庭花》(长江)
4.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两项是 (  )
A.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D.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5.按原文填空。
(1)《泊秦淮》中写景的名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表现诗人关心国家命运,抨击黑暗现实的句子是:             ,        。
(2)水调歌头中直接描写月亮的诗句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   ,     ,     。表现作者面对悲欢离合的豁达胸襟的句子是:       ,      ,       。
(3)《浣溪沙》中感叹时光流逝的复杂情怀的句子是:      ,        。
二、课内语段阅读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6.这首诗以写诗人_______的经历和感受为主,同时,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___ 的塞外风光。
7.诗中表明作者轻车简从奉命出使边塞的句子是:       ,       。
8.对本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的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三、课外类文阅读
丰乐亭游春  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9.这首诗中写到的景物有   、   、   、   、   、   。
10.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sài yān chán yīn kān què qióng qǐ 
2.B(解析;A项中的“篷”应为“蓬”;C项中的“青”应为“清”;D项中的“常”应为“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2)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3)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二、课内语段阅读
6. .出使、奇特壮美
7.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本诗首联交代出使的目的,“单车”表明随从少) 
8.B(用“征蓬”“归雁”自比,蕴含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抑郁孤寂之情) 
三、课外类文阅读
9.红树 青山 日 草 亭 落花 
10.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的景色及游人尽兴游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对春光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解析:易将“日欲斜”“春将老”“落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误认为对即将逝去的春光的悲苦、伤感之情。对意象的正确理解离不开相应的语言对应点,必须回到诗歌中去分析具体语境。从“春将老”“不管”“踏落花”“来往”这些词语可以推断出作者的思想感情)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第17课《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课题 诗词五首 单元 第五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能力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境。
知识目标 熟练并准确地背诵五首诗词。
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其隽永的意蕴。
难点 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
学法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法 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不仅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下面就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诗的迷人风采。 思维发散 通过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二、初读感知1.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2)自由朗读课文,圈出课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掌握字词。(3)再读课文, 理解课文的主旨及表达诗人的情感。2.掌握字词的读音。汉塞(sài) 鬓(bìn) 探看(kā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候骑(jì) 燕然(yān) 浣溪沙(huàn)三、分析诗词(一)学习《使至塞上》1.介绍作者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名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鸟鸣涧》《鹿柴》《山居秋暝》等。2.解释文题 《使至塞上》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本诗的中心事件,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景色。 ( http: / / www.21cnjy.com )5.学生找出生字词,难以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加以理解,师生合作解疑。6.欣赏诗歌(1)掌握《使至塞上》的内容,完成填空。〔明确〕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 ( http: / / www.21cnjy.com )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2)理解诗意开头两句交代了作者的去向。三、四两句既概括地交代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五、六两句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美和孤寂之感。结尾两句以写到达边塞作结。(3)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明确〕 “大漠孤烟直,长 ( http: / / www.21cnjy.com )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背诵,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准。(二)学习《泊秦淮》1.介绍作者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 ( http: / / www.21cnjy.com )川居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名作品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有《樊川文集》。2.理解文题泊秦淮 :“泊”,停泊、靠岸之意。“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3.创作背景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泊秦淮》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4.请听课文 《泊秦淮》课文朗读,完成下列各题: (1)请学生朗读全诗,找出疑难字词,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师生共同解决。(2)学习《泊秦淮》的内容。〔明确〕 诗歌的第一句用两个“笼”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空冷愁寂的情调。第二句交代了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以下两句的展开做铺垫。第三、四句诗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之情。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3)赏析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明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婉曲清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既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3)学生自由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准。(三)学习《无题》1.介绍作者李商隐(813-858), ( http: / / www.21cnjy.com )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他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代表作品有《樊南甲集》等。有《李义山诗集》。  2.解释文题“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言明。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3.请听课文《无题》课文朗读,完成下列各题: (1)请学生朗读全诗,找出疑难字词,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提出疑问后师生共同解决。(2)品读鉴赏。①学习《无题》的内容。〔明确〕 《无题》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坚韧的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发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三、四两句是说自己对对方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五、六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 ( http: / / www.21cnjy.com )变老,又担心男子一人在外,夜读时会被寒气所侵,其中包含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结尾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带去自己殷勤之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歌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②赏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明确〕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到死不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烬方才流尽一样。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蜡炬”句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众生相随。(四)学习《浣溪沙》1.作者介绍晏殊(991-1055),字同叔。 ( http: / / www.21cnjy.com )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有《珠玉词》传世。2.理解文题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各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3.播放视频《浣溪沙》 ,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2)学生自由读诗,并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合作答疑。4.品读鉴赏。(1)掌握《浣溪沙》的内容。〔明确〕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 ( http: / / www.21cnjy.com )闲适的生活情趣。第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第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怀。下片融情与景,写其旧情难忘及对好景不长的叹惋。(2)赏析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明确〕 两句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寓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深婉。“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旧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的是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冲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惆怅。(3)诵读巩固。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由背诵,比比谁背得快,背得准。(五)学习《水调歌头》1.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有《东坡全集》传世。2.理解文题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片,九十五字,平韵。3.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所作。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1.初读感知。4.播放朗诵录音,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及语调的变化。(2)学生自由读诗,并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含义,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合作答疑。5.品读鉴赏。(1)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明确〕 《水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述作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原因,领起全篇。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月宫今昔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都分不清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下片除了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2)赏析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确〕 “人有悲欢离合,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悲伤。层层推进,蕴含了人生哲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关于祝福而 ( http: / / www.21cnjy.com )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共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3)背诵全词,体会词人的心境。 自主学习,相互探究。合作探究,披文入情。读中感悟。 文言文读准字音及断句,是翻译、理解课文的关键。让学生学会在课下注解中找准知识点。理解文题,把握文章的思路。 鉴赏诗歌,突破难点,理解本文的主旨。
课堂练习 1.《使至塞上》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____ ______情感。 2.《泊秦淮》首句最精彩的是哪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3.《水调歌》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 巩固学习目标,加深理解。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五首诗词,一首描绘了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派边塞风光,一首吟咏了一首江南哀歌,另一首倾吐了一缕缠绵的情思,同时,一首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一首寄情于一轮明月。 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遣词用句也恰到好处,值得我们深入领悟和体会。请大家在领悟的基础上反复揣摩。 总结全文,整体掌握。
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五首诗词,做对应的练习题。 帮助理解课文,巩固课文。
板书 ( http: / / www.21cnjy.com )泊秦淮 写景:有愁伤感 悲愤忧国 抒情:讽刺揭露 无题首联:难舍难分 颔联: 至死不渝 颈联:爱惜身体 忠贞爱情 尾联:信息常传 浣溪沙 上片:留恋之情,伤感之意 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易逝 好景不长 水调歌头 上片:写景 感情 下片:抒情 理智 突出课文重点,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整我课文内容。
( http: / / 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5张PPT)
诗词五首
语文版 九年级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激趣导入
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读诗,不仅可以借助诗句领略祖国河山的壮丽,还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陶醉于诗中或含蓄凄美或开阔奔放的意境,获得审美愉悦。下面就让我们步入诗的殿堂,去领略中国古诗的迷人风采。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掌握字词的读音
浣溪沙(huàn)
汉塞(sài)  鬓(bìn)  探看(kān) 
宫阙(què)  琼楼(qióng)
绮户(qǐ)  婵娟(chán)
候骑(jì)  燕然(yān)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介绍作者
(一)学习《使至塞上》
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世称王右丞,有“诗佛”之称。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代表作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鸟鸣涧》《鹿柴》《山居秋暝》等。
王维
(701-761)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文题解说
《使至塞上》
  “使”,出使。“至”,到。“塞上”,边塞。题目交代了本诗的中心事件,暗示了本诗的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的旅程中所见到的塞外景色。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欣赏《使至塞上》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掌握《使至塞上》的内
容,完成填空。
欣赏诗歌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 )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 )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 )、( )的思想感情。
塞外
奇特壮美
声威
抑郁 孤寂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理解诗意
交代了作者的去向。
既概括地交代了行程,又抒发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以出色的描写,道出了边塞之景的奇特壮美和孤寂之感。
以写到达边塞作结。
1、2句
3、4句
7、8句
5、6句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赏析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二)学习《泊秦淮》
介绍作者
杜牧(803-约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名作品有《阿房宫赋》《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有《樊川文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理解文题
泊秦淮 :
“泊”,停泊、靠岸之意。“秦淮”即秦淮河。诗人夜晚泊舟秦淮河畔,借写眼前之景而抒现实之忧。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泊秦淮》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当他来到当时还是一片繁华的秦淮河上,听到酒家歌女演唱《后庭花》曲,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 《泊秦淮》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学习《泊秦淮》的内容。
诗歌的第一句用两个“笼”字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勾画出了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渲染出空冷愁寂的情调。
第二句交代了停船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为以下两句的展开做铺垫。
第三、四句诗写诗人在船上听到对岸酒楼中歌女们演唱“亡国之音”后激起的无限忧愤之情。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第一句
第二句
第三、四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赏析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清丽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既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三)学习《无题》
介绍作者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他与杜牧齐名,两人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代表作品有《樊南甲集》等。有《李义山诗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解释文题
“无题”是无可命题,即意思不可言明。诗人常托无题以寄意。这首诗有表白两情坚定,至死不渝之意。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 《无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学习《无题》的内容。
  《无题》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坚韧的精神,感情境界极为丰富。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开头两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发主人公的心境: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
三、四两句是说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到死方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才流尽一样。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五、六句写女子离别后的担心。既担心容颜变老,又担心男子一人在外,夜读时会被寒气所侵,其中包含两人要各自珍重的意思。结尾两句写既然会面无望,于是只好请使者带去自己殷勤之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
歌已经结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赏析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与“思”谐音,表明自己对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死,到死不休。“蜡炬成灰泪始干”比喻自己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烬方才流尽一样。
思念不止,表现眷恋之深,但是终其一生都将处于思念中,却又表明相会无期,前途是无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将终生相随。“春蚕”句表现的追求是无望的,却又是不计希望之有无的。
“蜡炬”句用蜡烛作比喻,却不是单一以蜡泪比拟痛苦,而是进一步以“成灰始干”反映痛苦的感情众生相随。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四)学习《浣溪沙》
作者介绍
晏殊(991-1055),字同叔。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前期著名词人。其代表作为《浣溪沙》《蝶恋花》《破阵子》《鹊踏枝》等,其中《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有《珠玉词》传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创作背景
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纱溪”,后用作词牌名,属小令。均双调,上下片各三个七字句,共42字。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看视频 《浣溪沙》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掌握《浣溪沙》的内容。
《浣溪沙》首句歌咏自己富贵闲适的生活情趣。第二句引发出怀念昔日之感。第三句就眼前景抒怀,有落日余晖之迟暮情怀。
下片融情与景,写其旧情难忘及对好景不长的叹惋。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赏析名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两句诗对仗工整,声韵和谐,寓意深婉。“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对春光的流逝表示惋惜之情,下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
旧地重游,前尘旧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渗透的是混杂着眷恋和惆怅,既似冲淡又似深婉的人生惆怅。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五)学习《水调歌头》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同杰出词人辛弃疾并称为“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作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有《东坡全集》传世。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片,九十五字,平韵。
理解文题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当时作者政治上很不得意,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 。
创作背景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请听课文 《水调歌头》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掌握《水调歌头》的内容。
《水调歌头》词前的小序,叙述作词原因,领起全篇。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象。刻画出一个空灵澄澈的境界: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问月,并想象月宫今昔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于是顾月而舞,连自己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都分不清了。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词的下片,写“无眠”时对人生哲理的探求。
下片除了开头写月移光转以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
教学目标
新课讲解
赏析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的阴晴圆缺,非人力所能左右,所以实在用不着悲伤。层层推进,蕴含了人生哲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关于祝福而流传千古的名句。作者唯愿离别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共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表达了他能够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达观思想。
教学目标
课堂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五首诗词,一首描绘了一派边塞风光,一首吟咏了一首江南哀歌,另一首倾吐了一缕缠绵的情思,同时,一首发出了无奈的叹息,一首寄情于一轮明月。 文字出神入化,意境引人入胜,遣词用句也恰到好处,值得我们深入领悟和体会。请大家在领悟的基础上反复揣摩。
课堂练习
1.《使至塞上》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情感。
2.《泊秦淮》首句最精彩的是哪个字?有何表达效果?        
3.《水调歌》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不胜”和“婵娟”分别是什么意思?
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失意飘零)内心
笼;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淡雅朦胧(迷蒙)冷寂的氛围。
不胜:
经受不起。
美丽的月光,代指月亮。
婵娟:
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熟练背诵五首诗词,做对应的练习题。
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
21cnjy.com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首联:行单影孤
颔联:内心抑郁
颈联:塞外风光
尾联:事出不巧
抑郁孤寂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泊秦淮
写景:有愁伤感
悲愤忧国
抒情:讽刺揭露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无题
首联:难舍难分
颔联: 至死不渝
颈联:爱惜身体
尾联:信息常传
忠贞爱情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留恋之情,伤感之意
下片:无法挽回,有意自慰
年华易逝
好景不长
教学目标
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
上片:写景 感情
下片:抒情 理智
谢 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