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商州区中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我们的先人就开始了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作为这种集体创作的记录,即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诗经》收录了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作品,故又称《诗三百》。
?? 《诗经》以现实主义手法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众多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题材广泛,笔法多样,情调各异,涉及到劳动、祭祀、爱情、战争、阶级对立等诸多领域,深刻宽阔地显示出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既具有巨大的认识价值,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宝,在世界文学史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芒。
?? 几乎与《诗经》的同时,在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了一种体裁的诗——楚辞(楚地之诗)。与《诗经》基本上四行一句的格式不同,楚辞的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经由伟大诗人屈原之手,楚辞得以发挥和完善,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的现实主义交相辉映,代表着中国诗的两大文学传统。
??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这一时期,中国诗经历了从四言诗向五言诗的转折。多了一个字,既加大了容量,又多了一种表现形式,诗作的技巧也有了更多的经验。
?? 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国诗进入了另一个重要阶段。一方面,魏晋诗人继承了汉诗直面人生的艺术精神,产生了曹操那样慷慨悲歌的豪气诗人。另一方面,由于魏晋时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倾轧更为无情,稍有不慎,性命不保,因而,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是痛不欲生,对现实极为不满。这就形成了魏晋诗凄苦闷郁的另一基调。这时期,对七言诗的探索已经出现。
??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代,产生了一批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许多不朽的诗篇。总的来说,这一时期楚辞的浪漫主义影响不很显著,杂言诗也不太多。《诗经》的影响却是一目了然的。这一阶段的诗,现实性都很强烈,其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且趋于完善,七言诗也出现,诗的创作在形式和技巧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唐朝诗人把这一阶段的诗统称为“旧体诗”或“古风”。这的确是一股神奇的、深邃的、美丽的古风,直到今天,它还在时时吹拂着我们,为我们的心灵注入清丽的奇思和幽深的玄想。
1. 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集,是我们先人有目的的诗创作活动的记录,它的创作早在中国文字诞生之前就开始了。
B. 《诗经》所收录的作品大约三百零五篇,这些作品是我国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
C. 《诗经》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反映了我国北方人民的生活场面和生活希望,《诗经》从而成为中国诗现实主义风格的源起。
D. 《诗经》在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显著地位,它深刻宽阔地显示出了我们先人高度发达的审美意识和艺术创造能力。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楚辞的产生几乎与《诗经》同时,它是屈原创作的一种体裁,后来成为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B. 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由四言到五言,虽只多了一个字,却代表了中国诗的转折。
C. 魏晋南北朝时代,诗风有两种走向,一方面是慷慨悲歌的风格,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凄苦闷郁的基调。
D. 旧体诗的形式由四言发展到五言,最后五言诗趋于完善,又出现了七言诗,诗的创作形式和技巧也渐趋成熟。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 楚辞体诗相较《诗经》而言,写法较为灵活,句式参差多变,且注重想象,虚幻性强,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B. 两汉时代,诗风质朴,作品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因而,此时的诗不重华丽,推崇写实主义。
C. 魏晋时的文人们表面上只谈玄学,从空到空,实则对现实极为不满,谈玄论道只是他们内心苦闷的一种宣泄形式。
D. 从《诗经》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诗,是先人留给后人的丰厚的文化遗产,直到今天,它还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诗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关键词“《诗经》的表述”。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中,“大约”“ 五百年间”作品三百零五篇是确数,五百年的跨度才是“大约”的。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能力。A 项,“它是屈原创作的一种体裁”错误,应是“我国南方地区的人民创作的一种体裁”,屈原只是发挥和完善者,(“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B项,因果倒置,原文第四段中“两汉时代,是我国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汉诗总的风尚,是对质朴的写实主义的推崇,不重华丽,反对空洞,因而,诗的现实性都很强,生活气息浓郁”可以分析判断。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穣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捍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 君摧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
? 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 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 “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曰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抱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 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穣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曰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 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节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改)
4. 下列对文中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B.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C.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D. 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
5.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日中,表时间,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B. 表和漏都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文中指司马穣苴提前草拟抓捕公文
C. 节是符节,古代使者持之以为凭证,如苏武“持节送匈奴使”。
D. 公是古代的爵位,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不完全沿用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穰苴出身卑贱,却深受皇帝赏识穰苴为报君王之恩,在齐闰连遭败绩时,请缨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臣来做监军。
B. 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驰入军中,使者的仆人也被处置。
C. 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争先出战。
D. 穣苴威震敌军。穰苴起兵后,晋国知道了,就把军队撤了回去;燕国军队知道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退。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
(2)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
【答案】4. B 5. B 6. A
7. (1)规章法令制定以后,已是日暮时分,庄贾才到。穰苴说:“为什么比约定的时间晚了?”
(2)报信的人走了,还没来得及返回,(穰苴)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三军将士都很震惊害怕。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身与士卒平分粮食” 中“平分”是动词,当谓语,所带宾语是“粮食”,因此不能在“平分”后断开,排除C、D两项;“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两字一组,不应在其中断开,排除A项,选B项。
5.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考生平时需要做个有心人,注重点滴积累。.此处“表”与“漏”连用,都是古时计时工具
6. 试题分析:作答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的题型,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等。做题时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对比对即能发现问题。A “清缨抗敌”错,应是受晏婴的举荐并得到景公任命。
7. 试题分析: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约束,是古今异义词,规章法令;乃,才;何……为,为什么……呢;第二句中,反,通假字,通“返”;徇,巡行示众;振栗,震惊害怕。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二)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
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
曰暮鸟飞散,满山荞麦①花。
?? 【注】①荞麦:瘠薄山地常种的作物,春间开小白花。
8. 这首诗中“卢岵山居”的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9. 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尾联。
【答案】8. (1)环境清幽,远离尘世。“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9. (1)以景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尾以夕阳西下,群鸟盘旋,白色荞麦漫山飞舞,描述了一幅静谧美丽的山中美景,让人回味无穷(2)动静结合或者以动衬静,通过鸟的动态描述表现了山间的静谧,美丽。
【解析】
8.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概括“卢岵山居”的景色的特点。首先要通读全诗,做到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抓住“卢岵山居”的景色句子,“问樵客”“遥识”以及“入云斜”的小路,暗示出卢岵山居的幽僻;老树的高古,泉水的清澈,沙石的净洁,群峰的雄奇,足见卢岵山居环境的清幽美好。
9.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赏析诗歌的尾联,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然后重点抓住尾联,仔细赏析,分析诗句中使用的手法,结尾以夕阳西下,群鸟盘旋,白色荞麦漫山飞舞,描述了一幅静谧美丽的山中美景,以景结情。通过鸟的动态描述表现了山间的静谧,美丽,动静结合或者以动衬静。
点睛:通常分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三)默写题
10. 补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的“_____,______?”两句常用来表达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
(2)《荆轲刺秦王》“易水送别”一段中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出荆轲蹈死不顾的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的句子是: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祖国山河发出深沉思考:“____,____?”
【答案】 (1). 人不知而不愠 (2). 不亦君子乎 (3).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4). 终已不顾 (5). 问苍茫大地 (6). 谁主沉浮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愠”“遂”“苍茫”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如本题“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愠”是就文字解释,是放在心中的怨恨,没有发出来,在内心中有烦厌、厌恶、讨厌、怨恨之感。句意为“别人不了解我,而我并不在心中怨恨,这样才算是君子”。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朱先生刚从南方讲学归来。杭州一位先生盛情邀约,仰慕他的独到见解,希望此次南行交流诸家、沟通南北学界,顺便游玩观赏一番南国景致。然而此行却闹得不大愉快,乘兴而去扫兴而归。到南方后,同仁们先不提讲学之事,连续几天游山玩水,开始尚赏心悦目,三天未过便烦腻不振。整日吃酒游玩的生活,使他多年来形成的早读午习的生活习惯完全被打乱,心里烦闷无着,又不便开口向友人提及讲学之事。几位聚会一起的南北才子学人很快厮混熟悉,不恭和戏谑的玩笑滋生不穷,他们不约而同把开心的目标集中到他的服饰和口语上。他一身布衣,青衫青裤青袍黑鞋布袜,皆出自贤妻的只手,棉花自种自纺自织自裁自缝,从头到脚不见一根洋线一缕丝绸。妻子自做的衣服使他们觉得式样古笨得可笑;秦地浑重的口语与南方轻俏的声调无异于异族语言,往往也被他们讪笑取乐。他渐渐不悦他们的轻浮。一天晚宴之后,他们领他进了一座烟花楼。当他意诚到这是一个什麽去处时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对遨他南行讲学的朋友大发雷霆:“为人师表,传道授业解感。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吾等责无旁贷,本应著书立论,大声疾呼,以正世风。竟然是白日里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夜间寻花问柳,梦死醉生……”朋友再三解释,朱先生不齿地说:“君子慎独。此乃学人修身之基本。表里不一,岂能正人正世!”当即断然决定,天明即起程北归,再不逗留。朋友再三挽留说,如果一次学也不讲就匆匆离去,于他的面子上实在难以支持。朱先生于是让步,讲了一回,语言又成为大的障碍,一些轻浮子弟窃窃讥笑他的发音而无心听讲。朱先生更加懊恼。他憋着一肚子败兴气儿回到关中,一气登上华山顶峰,那一口气才吁将出来,这才叫山哪!随即吟出一首《七绝》来:踏破白云万千重,仰天池上水溶溶。 横空大气排山去,砥柱人间是此峰。
??朱先生自幼聪灵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灵尽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省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的结果。方升委以重任,不料朱先生婉言谢绝,公文往返六七次,仍坚辞不就。方巡抚亲自登门,朱先生说:“你视我如手足!可是你知道不知道?你害的是浑身庥痹的病症!充其量我这只手会摆或者这只脚会走也是枉然。如果我不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而是为你求仙拜神乞求灵丹妙药,使你浑身自如起来,手和脚也都灵活起来,那麽你是要我做你的一只手或一只脚,还是要我为你去求那一剂灵丹妙药呢?你肯定会选取后者,这样子的话你就明白了。”方巡抚再不勉强。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
??白鹿书院坐落在县城西北方位的白鹿原原坡上,亦名四吕庵,历史悠远。宋朝年间,一位河南地方小吏调任关中。他赴任时途径白鹿原,看中此地,便买下它盖房修院,把家眷迁来定居。”小吏的四个孙子齐摆摆成了四位进士,其中一位官至左丞相。四兄弟全部谢世后,皇帝钦定修祠以纪念其功德,御笔亲题“四吕庵”匾额于门首。这个带着神话色彩的真实故事千百年来被白鹿原上一代一代人津津有味地传诵着着。朱先生初来时院子桌长满了荒草。朱先生用方巡抚批给他的甚为丰裕的银饷招来工匠彻底修缮了房屋,把一副由方巡抚书写的“白鹿书院”的匾牌挂在“四吕庵”的大门首上。大殿内不知什麽朝代经什麽人塑下了四位神像,朱先生令民工扒掉,朱先生上前亲自动手推倒了,随口说:“不读圣贤书,只知点蜡烧香,怕是越磕头头越昏了!”
?????????????????????? (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改)
1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朱先生南行讲学是乘兴而去扫兴而归的,究其原因,在于他自身,他不仅穿着古笨,易让人讪笑取乐,而且口音浓重,与南方朋友交流有障碍。
B. 朱先生从南方讲学归来,一气登上了华山顶峰,吟出的《七绝》宣泄了他胸中郁积的愤懑,表明了他愿做时代中流砥柱的志向和他的一身正气。
C. 陕西巡抚方升钦佩朱先生的德才,委之以重任,但被他婉言谢绝,他表示愿意帮助方巡抚,不过是以替方巡抚求仙拜神祈求灵丹妙药的方式。
D. 小说中插入介绍了白鹿书院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说明了在此处建书院是有历史依据的,为白鹿书院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内涵。
E. 小说主要写的朱先生在南方讲学、朱先生建立白鹿书院等事,在刻画朱先生的形象时,除了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外,还引入了朱先生创作的诗歌。
12. 小说在刻画朱先生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13. 朱先生登顶华山时抒发了“砥柱人间”的壮志,但后来方升委以重任时他却坚辞不就。请结合文本谈一谈你对他的做法的理解。
【答案】11. AC 12. ①为人师表,注重学问,一身正气。在受邀到南方讲学期间,朋友连续带他游山玩水却不提讲学,他感到不满;朋友带他逛烟花楼,他大发雷霆。②不恋权位,有志向,有担当。陕西巡抚方升赏识他的德才,委以重任,他坚辞不就;兴建白鹿书院,以开启民智为己任。
13. ①朱先生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有将一身所学付诸现实的大志,愿意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②但朱先生认为入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的现实问题,不能将当官作为实现自己志向的最佳途径;③朱先生拒绝方升之后,开设了白鹿书院,希望通过办学开启民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原因分析不当,最主要的原因是讲学为假,游玩为真。C项“替方巡抚求仙拜神祈求灵丹妙药”不当。
1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区别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为人师表,注重学问,一身正气。不恋权位,有志向,有担当。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点睛: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13. 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既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又需要拓展延伸。谈谈朱先生登顶华山时抒发了“砥柱人间”的壮志,但后来方升委以重任时他却坚辞不就的原因,分析行为产生的不同的情景,朱先生作为一位饱读诗书的知识分子,愿意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但朱先生认为入仕不能将当官作为实现自己志向的最佳途径;朱先生拒绝方升之后,开设了白鹿书院,希望通过办学开启民智,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第二卷
四、语言文字应用
1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爸爸去哪儿》一炮而红后,爸爸们携萌娃高密度亮相各种形形色色的场合,有网友表示“替孩子们感到疲惫”,担心他们被过度消费。
B. 这次羽毛球邀请赛在新建的体育馆举行,参赛选手通过小组赛、复赛和决赛的激烈角逐,最后张碧江、邓丹捷分别获得了冠亚军。
C. 一个公司能否经营成功,取决于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自主创新能力,也取决于能否依靠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D. 自去年12月份以来,一、二线城市局部地区的PM2.5值有时爆表,如何有效遏制雾霾天气不频发已成为各地的热点话题。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A.成分多余,“各种”和“形形色色”去掉一个;B.结构混乱,去掉“参赛选手”;D.不合逻辑,去掉“不”。所以选C。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5.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虽然武侠小说作品中有一些不太好的东西,但也不必求全责备,更不能因噎废食, 相信高中生有这个鉴别能力。
B. 家用电器降价刺激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来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
C. 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也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是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D.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B“炙手可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不能用来形容商品畅销;B“鼎立相助”属于敬辞,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语自己;D“莘莘学子”是众多学子的意思,与“一位”相矛盾。
16.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说文解字》里没有“饺”这个字,?????? 。?????? 。?????? 。????? ,??????? ,???????? ,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娇耳”即后来的“饺耳”、“饺子”。
①它的意义非常单一,可见它被创造的原因,就是饺子的出现
②可以看出这种食品的源远流长
③它的出现约在魏晋南北朝前后,因物品诞生而造
④有研究认为饺子与张仲景的“祛寒娇耳汤”有关
⑤“饺”是形声字,表一种有陷的半圆形面食
⑥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食品,从“饺”这个字的诞生
A. ⑤③⑥②④①
B. ③⑤①⑥②④
C. ⑤①③④⑥②
D. ③④①⑥②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是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首先交代出现时间,然后解释字义,交代意义。根据前三句的句号,可以判断③⑤①。理清句间关系,然后通过连词“可以”推断出⑥在②前面,结合后文“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可知,④在后面。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如本题应抓住中心句“教育的真谛是……”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如本题首先交代出现时间,然后解释字义,交代意义。根据前三句的句号,可以判断③⑤①。理清句间关系,然后通过连词“可以”推断出⑥在②前面,结合后文“是用面皮包起羊肉煮来驱寒的”可知,④在后面。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答案是否定的。①________。记忆型阅读是我们缺乏想象力的根源之一,因为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从而失去质疑精神。批判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不追求②________,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能通过阅读提出有价值的疑问,③________,通过分析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在泛阅读日益普遍的时候更显得难能可贵。
【答案】 (1). 阅读有记忆型和批判型之分 (2). 简单机械的知识记忆 (3). 通过质疑找出问题的根源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②紧接在“它不追求”后面,接下来又有“而主张激发想象力和灵感,带着自己的思考,让自己变得更有思想”,根据这样的信息,可以确定第二空缺应该是记忆型阅读的不值得提倡的表现特点,而这种特点可以从前面归纳出来。根据“读书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记住书中的内容吗”和“它容易导致盲从书本知识”可以得出记忆型阅读应该是一种简单的、机械的阅读,所以“简单的、机械的知识记忆”这样的补写才是比较准确的。
18. 下面是北京申办2022年世界冬奥会的标识,请找出该标识上除字母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解读设计的精妙之处。要求语言简明,语句通顺。
七、命题作文
【答案】要素:中国书法“冬”字、滑雪运动中的人物形态和滑道、数字“2022”、奥运五环设计之妙。
寓意:①书法“冬”字、滑雪人物、滑道巧妙结合,突显“冬奥会”主题、展现运动活力,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②“冬”字下方两点顺势融为2022,点明举办时间。
③与奥运五环的组合凸显了奥林匹克精神。(答出两点即可)
19. 距离,是一种客观存在,并且具有以多种形态呈现的特点。从有距离到零距离,情感、态度、信念、追求、得失等都会融入其中。在你成长的路上,在与父母、老师、同学、朋友……的相处中,你是否经历过从有距离到零距离的情感历程?
请以“零距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答案】零距离
你我相对而视,相对无言,虽然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
你我处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却在同一时刻做着相同的事情,思念,让远在天边的人近在眼前。
自古以来,多少英雄豪杰,多少贤臣良将,哪一位不曾为情所困?诸葛孔明念及昔日三顾茅庐之恩情,尽毕生心血为刘氏打江山;文天祥誓死不降元。他们是为了什么?为情!亲情,友情,爱情,世间的感情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一首《游子吟》道出了天下父母思子之情,写尽了海外游子思归之心。“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一针一线连起了远方出行人的心,彼此距离近了,此刻,出行的他也在想家。一封《陈情表》说不尽的抚育之情,李密一片赤字之心终于使暴君成为温顺的虎,给了他以喘息的机会。
亲情,让距离为零。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虽是千尺之距,依然挡不住一丝友情。高山流水觅知音,一泛舟,一抚琴,钟子期与俞伯牙,两个原本不相识的人成为了知音,也让他逝世之后而他不再动琴。于其外的人来说,没有人比他们的距离更短,因为没人能体会那种意境,所以他宁愿不在弹琴也要让这种距离永存。
友情,让距离为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生与死的距离。“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是天涯海角的距离。“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这是天上人间的距离。
面对生死,苏轼发出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哀叹;面对距离,易安写下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慕君之念,惋恻缠绵,令人意远矣”。
爱情,让距离为零。
乌鸟私情,真挚友谊,儿女情长,“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零距离的美,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也!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题意非常清晰,没有明显的审题障碍,立意的关键有二:一是对“零距离”进行横向发散思维。写作时切不可空洞地演绎“零距离”的体验或观点,一定要具体到某一个侧面或某一个领域。比如,可以写与家人或友人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弱势群体或焦点人物的零距离;可以写与有形的人或事物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无形的思想或情感的零距离;可以写与高雅的文学或传统的零距离,也可以写与底层的市井生活或朴素民风的零距离……二是对“零距离”进行纵向推进构思。零距离不可能一下子实现,一般都是从有距离再到零距离的。因此,记叙文中应当体现出这种发展的过程,议论文中应当突出有距离与零距离的辩证思考。“零距离”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心与心的融合,是一种理想化的追求,因此文章还应当注意虚实结合,使其相得益彰,让文章韵味更浓,立意更高。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记叙文要注意人物的塑造,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应注意以下问题:第一,要注意语言和行动描写必须切合人物身份,符合人物的年龄与地位,做到“言如其人”,“行如其人”。 第二,要注意语言、行动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就会有怎样的言行。要写出个性,必须抓住有代表性的言行进行描写。第三,要注意言行往往是相关联的,有怎样的言,就有怎样的行。描写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要协调一致,共同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