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第I卷
一、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没看到湖,看到的只是一面偌大的镜子。镜泊湖的镜子。这是冬天,冬天的镜泊湖银装素裹,是一片白皑皑的世界。白皑皑的世界也有颜色,雪白雪白盖住山峦、林木、房屋的是白雪;暗绿的,铺就一望无垠湖面的是厚厚的冰。湖上不能走船,却泊了一艘大船。白雪把镜泊湖弄成了一个童话世界,那船搁在如镜的湖面上, 。镜泊湖的水深不见底,水质优美,生产的鱼品种繁多,名目(不足挂齿/不一而足)。他们把鳜鱼叫作鳌花,鳊鱼叫作鳊花,湖鲫叫作鲫花,统称“三花”。捕鱼时,渔民们在冰窟上凿置一洞,起网时(不管/尽管)大网小网,都万尾银鳞,就在冰上如浪翻转。只是这眼前,捕鱼多多少少就带了一些商业表演的(韵味/意味)。没看到大网,我们看到的是小网“挂鱼”,渔民在冰窟里拉着网,一条条鱼活蹦乱跳, 。旁边,有人欢呼鹊跃,有人甚至快乐地抱着那鱼用手机拍照,发在朋友圈里让朋友分享。
1. 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偌大(nuò) 银装素裹
B. 山峦(luán) 一望无垠
C. 鳜鱼(jué) 万尾银鳞
D. 泊船(bó) 欢呼鹊跃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一而足 不管 意味
B. 不一而足 尽管 韵味
C. 不足挂齿 尽管 意味
D. 不足挂齿 不管 韵味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 把网随着拉出
B. 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 随着那网被拉出
C. 就像丢弃大玩具的一个孩子 把网随着拉出
D. 就像丢弃大玩具的一个孩子 随着那网被拉出
【答案】1. B 2. A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偌大(ruò);C项,鳜鱼(guì);D项,欢呼雀跃。
2. 试题分析:不一而足:指同类的事物不只一个而是很多,无法列举齐全。不足挂齿:表示不值得一提。意味:指含蓄的意思;情调;兴趣;趣味。韵味:指含蓄的意味。情趣的风味。此题注意前后的词语,如第一空前文是“名目”,应该用“不一而足”。
3. 试题分析:第一处是比喻句,从上文看,本体应是“那船”,那么喻体就应是“玩具”而不能是“孩子”,所以应选“就像孩子丢弃的一个大玩具”。第二处紧承上句“一条条鱼活蹦乱跳”,主语还应该是“鱼”,所以应选“随着那网被拉出”。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可靠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是指导科学用药、临床诊断治疗和成功控制感染的重要依据。这是合理使用抗癌药物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B. 建设新校区确实可以改善办学条件,但一流大学主要不在于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有没有大师, 有无一流人才的培养机制与一流成果的产生。
C. 欧盟各成员国领导人一致同意,立即采取切实行动遏制非法移民不得从利比亚经地中海中部涌入欧洲,并就欧盟与利比亚的相关合作事宜达成一致。
D. 只有将阅读当做一种自觉,当做一种习惯,阅读才能真正进入状态,你才能与书中的情景、情节相融通,才会鉴赏到书中的一道道风景。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应为“临床诊断治疗、指导科学用药和成功控制感染”;B项,搭配不当,一面对两面,前面是“一流大学”,后面是“有无一流人才的培养机制与一流成果的产生”;C项,不合逻辑,“遏制非法移民不得从利比亚经地中海中部涌入欧洲”否定不当。
点睛:不合逻辑是病句常见的类型,主要有并列不当、否定不当、主客倒置和不合生活事实。句子中出现“和”“等”或顿号注意查找因并列不当或不能包含等因素引起的逻辑错误。见到否定词语,反问句及表示否定意思的词语,查找因否定不当而造成的逻辑错误。见到“被”“受”“对”“对于”等表示主客关系的词语注意查找因主客倒置而引起的逻辑错误。此题C项否定不当。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忠孝仁义与汉代法制的建构
援孝入律,虽是对周秦以来法律制度的继承,但在法律实践中又一改秦法以弦制手段推行的弊端,在基层社会组织中,设立孝悌、力田、三老等乡官制度,以孝悌伦理劝谕风化,敦厚民风;在官员的选人制度上,以孝廉作为汉代选官的重要科目,促进了孝道伦理的推行;在养老制度上,以多种形式优抚老年,将孝道伦理推广到整个社会,形成敬养老人的良好社会风气。在刑罚制度上,严惩不孝犯罪。这样就构成了教化与惩治相结合、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社会治理模式。董仲舒提出的“春秋决狱”,不仅解决了孝道伦理法律化的道德难题,也为法律伦理化提供了理论论证。孝伦理法律化以其极大的强制性使得孝伦理得以积极参与汉代的政治生治,孝伦理的社会化则是通过道德教育的方式,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价值诉求与伦理原则。
忠伦理与汉代法制的结合,一方面体现在“不忠入律”,汉代法律把不忠行为的种种体现,诸如大逆无道罪(包括谋反、降敌、大逆罪等)、不道罪(包括诬罔不道、漏泄省中语不道、匿反者不道、上僭不道、奉使无状不道)、不敬、大不敬等不忠行为纳入法律体系中,体现了“君为臣纲” 在封建法律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东汉时期形成的《忠经》成为固定化的法典,标志着两汉时期忠伦理已经成为一种系统而宋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阐释,并且赋予忠以神秘化的宗教意蕴,并把忠君作为最高道德准则,看作是最高的政治价值,强调恪守忠德所产生的政治功能。《忠经》由统治者通过教化向社会成员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灌输,内化为社会成员的价值现念,使忠君道德得到所有社会成员的认同。而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进一步任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使《忠经》不仅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而且成为了具有封建法典意义的法律制度。在现实的法律实战中,忠孝伦理的矛盾与冲突,造成了人们在忠孝关系的伦理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忠孝一体的情况下,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人们行为的正当选择;在忠孝发生矛盾与冲突的情况下,则呈现出由汉代前期的孝重于忠到后来忠重于孝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忠孝之间的内在联系,忠孝矛盾一直未能被克服,从而形成了道德佴导的一个重要误区。
汉代伦理与法制的融合内贯着自然一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一政治原理,这三项原理是和谐之道在自然、家庭和国家中的体现。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政治(法律)秩序是一种等级结构,由家庭伦理关系与国家政治关系构成的等级结构沿着宗法血缘这个原点向外扩展,人的身份等级及其权利义务都会随之递减。但无论如何,维系家庭与国家和谐的人伦规范与秩序原则都没有变,家庭重孝道,国家重忠道。忠孝虽有侧重,但往往又密不可分。忠孝仁义与法律长期纠葛在一起,形成了中华法系伦理法的鲜明特征。道德渗透于法律之中,使得原本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而法律进入伦理之中,使得原本柔性的伦理似乎补足了钙质而具有更为刚性的强制力量,可以有效地维系伦理秩序。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8月25日)
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 汉朝对乡官、选人、养老制度的设计,既体现着对援孝人律传统的继承,又体现着对周秦 援孝入律弊端的自觉规避。
B. 董仲舒提出“春秋决狱”,解决了孝道伦理化的道德难题,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的伦理原则。
C. 《忠经》是成于东汉的一部法典,是忠伦理于东汉发展成为一种系统而完整的政治(法律)伦理学说的重要标志。
D. 以孝劝忠,移孝为忠、忠孝两全是在忠孝一体情况下的可能选择,而忠孝一体情况的存在并非任何时候都是如此。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周秦时代就已经援孝人律,而且采取强制措施加以推行,只是结果未必有利于孝伦理在社会的落地生根。
B. 汉朝援孝入律,又“不忠人律”,而现实忠孝并非都能一体,所以是忠是孝的选择有时成为“二难选择
C. 汉朝的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其中贯穿着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即“和谐之道”。
D. “家国同构原理”视家庭的伦理秩序与国家的法律秩序为等级结构,它们都是沿着宗法血缘向外扩展。
7. 下列对文中的内容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之所以说《忠经》是一种探讨如何忠君事上的理论学说,是因为《忠经》对忠的概念作了系统的阐释,并高度评价忠君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
B. 《忠经》本是忠伦理的理论著作,之所以成为具有法典意义的著作,则是因为统治者以国家立法的形式,援忠于律,强化了《忠经》的法律地位。
C. 文本先是从《忠经》本身的道德价值和政治价值进行阐释,接着从统治者的积极推崇进行论述,从而阐明《忠经》特殊地位形成的缘由。
D. 伦理建设和法制建设相融合的特点,让中华法系伦理法具有了鲜明特征,这种特征体现为使严肃的法条带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
【答案】5. B 6. C 7. D
【解析】
5. 试题分析:概括失当。因为“使孝伦理观念成为社会全体成员 普遍的伦理原则”是汉朝乡官、选人、养老制度实施教化的结果。
6. 试题分析:偷换概念。“自然-秩序原理、家国同构原理、伦理-政治原理”属于“和谐之道”,却被偷换成“自然、家庭和社会相互和谐的基本精神”。
点睛: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等。此题选项C偷换概念。
7. 试题分析:观点概括错误。“原本严肃的法条有一层温情脉脉的伦理亲情”只是“鲜明特征”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已。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高子识工贾之有善者,国子为李(1),隰朋为东国,宾胥无为西土,弗郑为宅。
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三十里置遽(2),委焉,有司职之。从诸侯欲通,吏从行者,令一人为负以车;若宿者,令人养其马,食其委。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3)而不当,有罪。
凡庶人欲通,乡吏不通,七日,囚,出欲通,吏不通,五日,囚。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令鲍叔进大夫,劝国家,得之成而不悔,为上举。从政治为次,野为原,又多不发,起讼不骄,次之。劝国家,得之成而悔;从政虽治而不能野原,又多发,起讼骄,行此三者为下。令晏子进贵人之子,出不狂,处不华,而友有少长,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耕者,农农用力,应于父兄,事贤多,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为次;得一,为下。令高子进工贾,应于父兄,事长养老,承事敬,行此三者为上举,得二者,为次,得一者,为下。令国子以情断狱。三大夫既已选举,使县行之。
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管仲告鲍叔曰:“劝国家,不得成而悔,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告晏子曰:“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不敬老而营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耕者出入不应于父兄,用力不农,不事贤,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告高子曰:“工贾出入不应父兄,承事不敬,而违老治危,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节选自《管子·大匡》)
【注】(1)李:通“理”,即管理(讼狱)(2)遽,驿站。(3)义数: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桓公使鲍叔识君臣之有善者 识:考查
B. 令人养其马,食其委 委:贮存(的食物)
C. 从政虽治而不能 治:有政绩
D. 出不狂,处不华 华:喧哗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凡仕者近宫 求人可使报秦者
B. 令一人为负以车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C. 令国子以情断狱 斧斤以时入山林
D. 而友有少长,为上举 拔剑撞而破之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都能表现齐桓公治理齐国的策略的一组是
(1)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
(2)贵人子欲通,吏不通,二日,囚
(3)从政不治不能,野原又多而发,讼骄,凡三者,有罪无赦
(4)贵人子处华,下交,好饮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5)客与有司别契,至国入契费。义数而不当,有罪
(6)令国子以情断狱
A. (1)(2)(4)
B. (1)(2)(6)
C. (3)(4)(5)
D. (3)(5)(6)
11.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B.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C.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D. 士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行此三者/为上举
12.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齐桓公管理士、农、工、商,以及在讼狱、外交、住宅等方面都有可用之人。
B. 官吏在处理平民、士族、贵人之子的事务,出现懒散不作为的情况时,予以囚禁。
C. 齐桓公在引荐人才方面奖惩分明,引进的人才有过错,对推荐者也会予以处罚。
D. 本文介绍了齐桓公治下的齐国,从选荐人才到为官录用的标准和等级,甚至对农民、工匠、商人的评价都有详细的规定。
13.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识不仕与耕者之有善者。
(2)凡具吏进诸侯士而有善,观其能之大小以为之赏,有过无罪。
(3)管仲进而举言,上而见之于君,以卒年君举。
【答案】8. D 9. C 10. B 11. A 12. C
13. (1)(齐桓公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2)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把这 作为赏赐的标准。(3)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 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
【解析】
8. 试题分析:华:奢华。
9. 试题分析:C项,按照;A项, ……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B项,替, 给/判断词,是;D项,转折/顺承。
10. 试题分析:③④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
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此题③④都是管仲进一步说的,不是齐桓公直接说的。
11. 试题分析:“士”句子陈述对象,单独分开,“处靖”“敬老与贵”“交不失礼”是后面“三者”的概括。中间段开。
12. 试题分析:原文“有过无罪”,对推荐者不会予以处罚。
13. 试题分析:注意种地词语的解释,识:考察;进:引荐;能:能力;以为:把……作为;见之于君,状语后置;举:举用。
参考译文:
桓公委派鲍叔考察官吏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晏子考察非官吏和种田者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高子考察工匠和商 人当中表现好的人,委派国子管理讼狱,隰朋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弗郑管理住宅。
凡是当官的住进宫庭,不当官与种田的住近城门,工匠与商人住近市场。每三十里路设置驿站,贮备一些食品,立官管理。凡诸侯各国与 齐国交涉办事,对从行官吏,派 一个人用车替他负载行装;若是住宿,派人替他喂马并以所备食品招待。来客与管理者各执契券,客至本国要交契费。待客礼仪与收费数目如有不当,管理者有罪。
凡庶人要与本乡交涉办事,官吏扣押不办者,过七天要处以囚禁。士有事要向上交涉,官吏扣押者,过五天要处以囚禁。贵人之子要向上交涉办事,官吏扣押者,过两天就要囚禁。
凡县吏引荐其他诸侯国来到齐国做事的士人,引荐 得好,看所荐对象能力的大小,给予赏赐。引荐有过,不予罪罚。派鲍叔管理大夫的选拔,对于劝勉国事,有功无过的,举为上等。从政,治绩属第二位;田野土地又多不荒废,办案严肃不骄的,属于其次。劝勉国事,有功而亦有过;从政,虽有治绩而无能力,田地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行此三者,属于下等。派晏子管理贵人之子的选拔,对于外出不邪僻,居处不奢华,能友爱青年和长辈的,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属于其次;具备一条的,属于下等。士,立身谦恭,敬重老人、官长,交游不失礼节,行此三者,举为上等;具备上述两个条件,属于其次;具有一条,属于下等。种田者,非常出力,顺于父兄,而且多服其劳,有此三者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具有一条,属于下等。派高子管理工匠、商人的选拔,顺于父兄,事长养老,接受任务能严肃对待 ,有此三条,举为上等;有两条的,属于次等;只有一条,属于下等。还委派国子按情节判断刑狱。三位大夫的选拔举荐工作做完以后,命令县去执行。
管仲要进一步与被选拔举荐的人谈话,然后上报与国君见面,终年如此,由国君举用。管仲告知鲍叔说:“劝勉国事,无功而有过;为政无治绩而无能力,野原又多荒废,办案骄傲轻忽,凡有此三条缺点的,有罪无赦。”告知晏子说:“贵人之子,居处奢华,压制朋友,嗜好酒食,行此三者,有罪无赦。士,出入无常规,不敬老人,并且营利谋富,行此三者,有罪无赦。种田者,出入不顺于父兄,用力不勤,有事不服其劳,行此三者,也是有罪无赦。”告知高子说:“工匠、商人,出入不顺于父兄者,接受任务不严肃对待,而遗弃老人行事诡诈,行此三者,有罪无赦。”
14. 阅读下面的词,按要求作答。
浣溪沙·红桥(其二)
王世贞【清】
白鸟朱荷引画桡,垂杨影里见红桥,欲寻往事已魂消。
遥指平山山外路,断鸿无数水迢迢,新愁分付广陵潮。
(1)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象?
(2)结合诗句,说明下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请自选角度,赏析全词。
【答案】(1)白鸟朱荷,碧波荡漾,画舫悠游,绿柳红桥。(2)①高低结合。漫漫山路,迢迢流水是低,断鸿是高。②化无形为有形。把“新愁”交付给“潮水”,让抽象无形的“新愁”变得具体有形。③借景抒 情。通过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
(3)①对比。上阙乐景下阙是哀景。②欲抑先扬。上阙写眼前的美景让作者欢乐激动,而下阙的远景又勾起了无数新愁。③由近及远。上阙写近景,下阙写远景。④抒情方式,上阙乐景乐情,下阙哀景哀情。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答题的关键是以诗中的意象为中心概括画面的内容,如此题以“白鸟”“朱荷”“碧波”“画舫”“绿柳”“红桥”为中心概括画面的内容。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赏析是个的艺术手法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便是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效果,如赏析“借景抒情”,答出手法后分析:诗歌通过平山山外路漫漫,江潮汹涌水迢迢。无数失群孤雁,空中徘徊。这凄凉景色,勾起了无数新愁。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自选角度赏析的题目,题目范围较宽,答题关键点是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进行分析即可,如答“对比”,明确观点后就要分析,上阙乐景和下阙是哀景的对比。
15.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4)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
(5)____________,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答案】 (1).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 (2).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3). 叶上初阳干宿雨 (4). 三峡星河影动摇 (5). 岩扉松径长寂寥
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那根竹笛 吴笑乾
(1)竹玉从民间搜来素笛,只是无缘相见。其实我早就知道,他家里有一支竹笛放在储物间已经好多年了。关于这只竹笛的来历听说至今还是一个谜,何年何月何时因何事流落到他家,连他父母都说不出个所以然,只知道它只是个出力的挑子。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以前去镇上赶集,出门时习惯拿一个布袋再找一根木棍什么的,到镇上办完事再顺便买点盐、花椒之类的,往肩上一挑便结伴而行了。这根竹笛因为结实且用起来顺手,自然就成了他家赶集用的挑子了。现在赶集有了车,挑子也不用了,这根竹竿自然也就退休了。不过,他们觉得这根竹棍挺好的放在家里也不碍事,干脆把它和一些不用的杂物一起放进了储物间,这一放转眼就是十几年。
(2)它是一支素笛,没有刻字题诗,没有防裂的缠丝,没有牛角镶边,更没有流苏吊坠,不过是多了几个窟窿的竹棍而已,上面布满了灰尘笛管里面还不时散发出一些发霉味。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我轻轻拭去了它身上的灰尘,略做处理后便开始贴笛膜。一阵忙活后笛膜贴好了,我便搭指运气试音调音。也许是沉默太久而渴望表达的缘故吧,当笛管里有了一点点温度的时候,一种山泉流淌般的音符从我的指尖滑过。我被它的音色震撼了,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么纯正的声音,居然是出自一支从民间搜到的素笛。这笛声高音不高低音不低,朴拙厚重,雄浑圆润。
(3)依旧是那首记忆中残缺不全的《草原之夜》,依旧是那句记忆犹新的“待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如泣如诉盘旋于黑夜的上空,驰骋于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走进了美丽迷人的草原之夜……一曲终了,我俯下身子双手捧起它,认真端详起来。这的确是一支人素笛,大概是用十四五年的苦竹制成的。资料记载,苦竹密度高,竹节长,竹材厚实,制成的笛子声音清亮,灵敏度高。
(4)中国传统文人都喜欢竹,自古以来竹因空心、挺直、四季常青等特征被文人墨客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象征,因而被称为君子中的君子,古人更有无竹不居之说。用竹子制作笛子可上溯于《史记》。《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从此中国历史上以至于民间传说中关于竹笛的传说佳话更是层出不穷。汉有李陵命郭超吹笛退兵之举,东晋有闻笛作赋之向秀,更有为王徽之隔岸吹笛的恒伊。而更具神话色彩的当属《唐国史补》中记载的“李牟夜吹笛”了。
(5)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事。二十多年前我同样意外获得了一支素笛,它在我农村的老屋里沉默了三十多年。
(6)老父亲说,这支竹笛是农业社时上海知青带来的,“咱家这笛子就是他们临走时留做纪念的。自从他们走了,多少年了就再没有听到吹笛子的声音了。到现在我还记着他们的名字,如果他们还活着的话现在都七十多岁了。”
(7)我知道我的笛子吹得并不好,倾听的人只有老父亲。记得那是在乡下的农家小院,夜幕降临,月上东山,那首刚学会的《草原之夜》便响彻起来了。月光如水洒在场院周围,四下一片寂静,唯有清脆的笛音和父亲踱步的身影。直到最近父亲才告诉了我一个令我震惊的秘密——六十年前他和全国各地的知青一样离开了学校去了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对于这段往事,六十多年来父亲只字不提,最近几年父亲年事已高,偶尔提起这些往事。
(8)我一直纠结这支素笛是如何而来?先前的主人是谁?为何流落于此?是郭超用过的,一定苍凉悲壮;是向秀的邻居用过的,一定凄清幽怨;是恒伊用过的,一定具有高山流水般的神韵;是李牟用过的一定神秘莫测;而我更希望是那些知青留下的,它到过遥远的可克达拉农场,然后流落到西北一个不知名的小山村里。
(9)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我反复思索着一个问题:这些人和事为什么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湮没,反而在时空的长河里愈磨洗愈清晰?
(10)一个秋日的黄昏,重读宗璞的《铁箫人语》,我再次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伤感所浸染:
我家有一支铁箫。那是真正的铁箫。一段顽铁,凿有七孔,拿着十分沉重,吹着却易发声。声音较竹箫厚实,悠远,如同哀怨的呜咽,又如同低沉的歌唱。听的人大概很难想象这声音发自一段顽铁。铁质硬于石,箫声柔如水;铁不能弯,箫声曲折。顽铁自有了比干七窍之心,便将美好的声音送往晴空和月下,在松阴与竹影中飘荡,透入人的躯壳,然后把躯壳抛开了。
哦,还有个吹箫人呢,那吹箫人,在哪里?
(11)读着这些沉甸甸的文字,我彻悟了。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选自《格桑花》,2016年第2期)
16. 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描写素笛?请简要赏析。
17. 第(4)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8. 第(9)段中说“当我拿起它,那些人和事就困扰在心头”,作者写了自己经历、耳闻的哪些人和事?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19. 文章描绘了作者不同时期面对素笛时的哪些心理状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6. (1)排比手法,突出素笛外形上的简单朴素。(2)拟人手法,“这支竹笛来到了我的面前”,赋予竹笛以生命和情感,就如同笛子是自己故意来到“我”身旁的,突出了竹笛的人情味、知己感。(3)比喻手法,把素笛吹奏出的“音符”比喻成流淌的山泉,使无形的音符变得具体可感,突出了笛声的优美。
17.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由此开始,作者要从前文关于竹玉家那支素笛的叙述转入其他相关内容的叙述;内容上,补充交代竹玉家那支素笛制作材质的相关情况,使对素笛的介绍更全面。
18. (1)竹玉家曾被用作挑子的素笛,被当作杂物一放十几年,最后到了我的手上。(2)三十多年前,上海知青留给我家一支素笛。(3)父亲讲述了六十年前,他作为知情在可克拉达农场的一段经历。
19. (1)用竹玉家那支放了十几年的素笛吹奏出美妙的笛声,流露出震撼、惊喜的心理状态。(2)想起三十几年前上海知青送给我家的那支素笛,产生出纠结、困惑的心理状态,纠结素笛的主人、经历,困惑与素笛有关的人和事不但没有在岁月的长河里被湮没反而越来越清晰。(3)重读宗璞《铁箫人语》中沉甸甸的文字后,心中彻悟了。
【解析】
1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修辞的题目,答题的要点是先答出修辞,然后分析效果,此题根据句中多处运用“没有”可以判断是“排比”的修辞,效果是“突出素笛外形上的简单朴素”。其它的相同。
点睛:散文中的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此题注意答出“排比”“拟人”“比喻”的手法。
17.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的作用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先答出句子的内容,然后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作用此题句子的内容是“补充交代竹玉家那支素笛制作材质的相关情况”,作用内容上“使对素笛的介绍更全面”,结构上“承上启下”。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的关键是找到文中的事件,注意分析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就不至于丢点,此题注意根据时间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有“现在”“三十多年前”“父亲讲述了六十年前”三个时间段。
19. 试题分析:此题概括作者的心态,答题的关键是找到在什么背景下产生什么情感,然后概括情感,注意概括“用竹玉家那支放了十几年的素笛吹奏出美妙的笛声”“想起三十几年前上海知青送给我家的那支素笛”“读宗璞《铁箫人语》中沉甸甸的文字后”三种背景。
六、
20. 将下面的六句话填入横线处,使语段表意准确、完整。
近年来,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日益增多,严重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各方面予以关注。 , , , 。 , 。只有对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中的不同网民进行科学区分,并采取相应的治理策略,才能增强网络治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1)但不加区别、含混地批判所有参与者
(2)就有可能把大多数实际上具有正义感的普通网民置于对立面
(3)分析近年来的各类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可以发现
(4)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参与者通常会受到各方面指责
(5)而且还因“多数人的责任难以追究”而让真正的责任人逍遥法外
(6)不同网民在其中承担的角色和功能各不相同
【答案】412536
【解析】试题分析:语段话题是对“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的看法,因此,④需排在第一位,陈述网络群体性暴力事件参与者造成的后果;但作者的本意是关注“参与者”,①紧跟④,②则是对“参与者”不加分析批判所造成后果的分析,⑤则是在②的意思基础上进一步深入,这是第一层。③则是分析过渡,居第五位,而⑥则是分析的结果,居最末。
21. 请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信息,不能超过10个字。
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这个精准,对于发展产业来说,首先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换句话说,应该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工则工、宜游则游,不搞“一刀切”。
实践中,一些地方一说发展产业,就一哄而上搞“热门”项目,最后同质化严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就在于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一方面,对当地特色和优势发掘不到位,没有在发展产业中形成比较优势。另一方面,对市场的科学研判不够,最后好心办坏事。
找准定位关键要遵循客观规律。这个规律,既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包括外部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只有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引导贫困户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时制宜,才能真正实现有产有销、有投入有回报。
【答案】精准脱贫要找准定位。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事件的主体“精准扶贫”,重点强调的是“找准定位”。
22. 请围绕“乡愁”这个话题,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句话。
乡愁是一种情愫,更是一种文化表达,从古至今,横鬲千年,历久弥坚。无论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疑惑,还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心痛,都表达了游子对离乡的愁苦之感;________。
【答案】无论是“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喜悦,还是“近乡情更怯”的忐忑,都表达了游子对归乡的急切之情。
七、
23.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那根竹笛》的作者,在文章结尾发出这样的“彻悟”:“其实我们都活在声音的世界里,活着一直都是在寻找一种声音,一直都是在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
你对作者的“彻悟”有怎样的理解呢?请深入思考,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倾听一种声音
倾听一种声音,有心去倾听,滴答的雨声、狂野的咆哮声、柔和的乐曲声……有心去倾听吧,你会感觉到在那一刻突然学会了很多。
那种鸣叫让我懂得生活就是“采菊东篱下,忽然见南山”的闲适。
放学以后,和要好的同学走在操场上,忽然间有一种很是奇特的声音从耳边传来,我们顺着那个声音朝着一颗大树走去,走到了大树脚下,同伴做了一个嘘的动作手指向了树叶的方向,我抬起头,突然明白了这声音的来源,原来那是青翠的鸟鸣声,我望着身旁小A,他的神情告诉我,他沉浸在了这天籁般的声音之中,过了一会儿,我们便离开了,我们不愿意去打扰他们那闲适的生活,但我们会记住那美好的叫声。
那阵笑声让我明白幸福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浪漫。
骑着自行车,骑在小区外的石子路上,在街道转角的地方我又看到了那对熟悉的身影,一对年迈的老夫妇手挽手缓缓地走着,两手之间还系着一根红绳,虽然离他们还挺远的,但我已经能依稀见到他们脸上的笑容,车子从他们的身边的骑过,耳边传来一阵爽朗而有活力的笑声,那个声音是多么的甜蜜,虽然我并不能听见他们在说一些什么,可是我却能从那笑声中感觉到,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
那个声音告诉我学习就“春种一粒粟,秋收千克子”的收获。
坐在公交车上,依在车窗上,透过窗,猛然间我看到路旁的玉兰花开了,一种霹雳啪的开花声“灌”进了我的耳中,我突然想起几个月前这里刚刚撒下种子时的荒芜,如今却已开出了美丽的花朵,它好似在告诉我:只要努力,不断生长,终究会开出美丽的花朵。那一天我似乎在花开中明白了现在努力学习对于今后的意义,车子驶过,那片花开的声音却一直留在我的耳中。
那个声音叫美好,那个声音叫成长,是那个美好的声音让你在无意间又懂得了一些小小的哲理,所以我们一定要用心的去好好倾听。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名言类的材料作文,采用北京的高考作文的形式,注意材料的中心是“倾听”一种声音,“那些人和事其实只不过是笛孔里飞出的一些音符而已。而究其深渊,都不重要”。真正的含义是要听到事件的真谛,其表象并不重要。因此乐意立意为“倾听自然的呼唤”“倾听心灵的感召”等。
点睛:这是一道名言警句类材料作文。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都可以叫名言警句。这类新材料作文,命题者往往提供与写作者道德修养或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紧密相关的名言警句(一句一段或几句几段)作为作文题,审题的关键在于理解给予的名言或话语的深刻含意。名言警句富含深邃的哲理,其含义往往是含而不露,具有很强的隐喻性或象征性。如果就事论事,就只能触及皮毛,得到一个肤浅的认识,想要渗透其中深层的哲理,就要善于由表及里,深入挖掘内在含义,从中悟出与生活相关的道理,构思时可就人生的某一个侧面写出自己的哲理思考,行文时可巧借意象作为载体以形象说理,以此作为立论的切入点。名言警句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捕捉关键语句。新材料作文一般由材料和要求组成,关键语或出现在材料中,或设置在要求里,抓住这些关键语就可以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及命题意图。新材料作文中的关键语往往是命题者在陈述对象、突出中心时特别强调或反复出现的词句,是命题者或材料中有关评议性语言,它往往透露出命题者的情感倾向,考生只要留心揣摩不难窥出其中端倪。2.注意由表及里。抓名言警句的关键词句,结合社会时代背景解读名言警句,由表及里把握名言警句中所蕴含的哲理,及其隐含义,挖掘出喻意。 3.善于由此及彼。在名言警句隐含义的范围内,由此及彼,结合社会现实多角度立意。 如果是多则名言警句,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从不同的名言警句中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从中选择一个角度立意。此题注意抓住名言的中心“倾听心灵”的感召来立意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