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形状补间动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课首先通过了解逐帧动画与补间动画之间的区别,其次学习补间动画的实现原理及分类,最后说明了形状补间动画的作用及主要特征。教材通过创建《文字变图形》动画作品的探究活动,介绍了创建形状补间动画的一般方法。本课将利用课外素材《卡通房子(素材)》帮助学生再次深入创建形状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的学习在前一课逐帧动画和后续三课动画制作的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复习了逐帧动画的特点,又为学习创建补间动画的一般方法及过程打下基础。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逐帧动画的特点,体验了关键帧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作用,感受了补间动画创作相对于逐帧动画而言的“便捷性”。学情分析:学生在此之前已经掌握了flash常用绘画工具的使用,也知道选中了某一图形对象后可通过属性面板对相关属性进行设置,对什么是关键帧以及如何创建关键帧也比较熟悉。但是,学生对补间动画这种动画形式是陌生的,对创建补间动画的过程与方法也是陌生的。六年级学生充满着创造力,合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本课创新活动的学习,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精神。教学目标1、知道补间动画的工作原理及分类。????????????????www-2-1-cnjy-com
2、体验形状补间动画的作用及主要特征。?????????????
3、学会在选定第一帧后,通过属性面板进行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
4、能够独立完成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进行简单的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难点:学会在选定第一帧后,通过属性面板进行形状补间动画的创建;以及利用知识的迁移,完成其他的形状补间动画。教学准备:吃西瓜1.swf,吃西瓜1.fla,吃西瓜2.swf,吃西瓜2.fla,《文字变图形》微课视频,卡通房子.swf,卡通房子.fla,卡通房子(素材).fla以及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对比导入,激发兴趣1、学生欣赏两个内容几乎相同的动画“吃西瓜1.swf”和“吃西瓜2.swf”,引导学生观察“吃西瓜1.swf”和“吃西瓜2.swf”动画的起始内容和结束内容,学生汇报观察结果。2、打开“吃西瓜1.fla”和“吃西瓜2.fla”,引导学生观察两个动画的大小、关键帧数量以及时间轴所呈现内容的区别。3、师总结:逐帧动画每一帧都是关键帧,而补间动画只有两个关键帧。3、引出课题。4、师讲授补间动画的分类以及形状补间动画的特征。5、学生分析吃西瓜2.swf属于哪种形态变化。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对比内容相似的逐帧动画与补间动画在内容和大小上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教师打开的两个动画制作方法的区别,辅之以教师的归纳总结,将有效地促进学生理解逐帧动画与补间动画的区别及各自特点,同时帮助学生理解形状补间动画的特征。二、创作动画,感受动画1、教师分发《文字变图形》微课视频,请学生自行根据老师微课视频和书本内容,尝试制作《文字变图形》动画。2、教师巡视,鼓励学生合作学习。3、教师播放有代表性错误的动画,师生共同分析错误的地方。教师讲解做形状补间动画需要注意的地方。(矢量、单击除最后关键帧外的任意一帧进行创建补间)。设计意图:利用微课和书本内容,放手让学生完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完成后,针对个别有代表性错误的动画进行讲解,循序渐进,帮助学生掌握知识。三、拓展延伸,尝试创作1、师播放卡通房子.swf,学生仔细观察动画,找出利用了补间动画的对象。打开卡通房子.fla源文件,讲解相应元件应放置相应图层上。???????2-1-c-n-j-y
2、放手让学生根据卡通房子(素材).fla,自由尝试创作。3、教师巡视。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课外延伸素材,学会自己分析、观察,选择相应材料制作其他形状补间动画的任务,提高动画制作的技能。四、总结1、引导学生填写评价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2、总结梳理本课所学。设计意图:通过填写评价表,让学生了解自己在本课中掌握知识的程度。通过倾听总结,梳理本课知识,巩固学生所学。板书设计:形状补间动画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形状补间动画(矢量图)
起始关键帧??????????
结束关键帧
动作补间动画《形状补间动画》活动评价表学会设置形状补间动画属性☆☆☆创作简单的形状补间动画☆☆☆能够学以致用,完成课外其他的形状补间动画☆☆☆会测试动画效果,修改作品,保存文件☆☆☆你获得(????)颗☆21教育网
教学反思:? 新课程下的信息技术教学必须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前我总感觉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操作。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21cnjy.com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这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动画,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制作动画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这堂课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二、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21·cn·jy·com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www.21-cn-jy.com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来源:21·世纪·教育·网】
另外,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但是,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光靠教师一人的力量,难以面面俱到。在课堂中,对于很快完成任务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给他们安排一些新任务,如对作品进行完善,也可以让他们依着自己的兴趣或疑惑,继续进行与任务相关的深入的探究。??? 2·1·c·n·j·y
总之,将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示范讲解与同伴互助等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在本节课中,教师自如地课堂调控与师生互动,使得本课取得了很好地教学效果。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