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7-12-07 20:57: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第1课
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一单元
第2课
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小皮球、玻璃球、乒乓球、小铁球、球状药丸盒等),白纸,笔。
教师准备:体重秤,米尺或软尺,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1.猜一猜:哪根棒更长?
(教师两手分别握着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小木棒,让学生判断哪根棒更长?)
2.怎么证明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两根木棒并排放在一起,对齐一端,观察另一端;也可以用直尺为标准分别量长度)渗透比较时需要统一标准的意识。
(二)新课学习
1.
用眼睛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颜色相同但形状既有相同又有不同的4块积木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同色(绿色)、同形状积木2块,同色(红色)不同形状积木2块
思考:这4块积木颜色都相同吗?形状都相同吗?你怎么知道的?
(3)提供更多的积木块,增加比较的灵活性
2.借助多个感官观察比较物品
(1)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包括轻重)的玩具球,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2)提供两个有较多不同点的玩具球和积木块,比较它们的不同和相同。
思考:这2个物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怎么知道的?
3.总结(重点总结比较方法)。
4.找我们自己的不同和相同
(1)学生两人一组,先借助感官找不同(例如高矮、胖瘦、说话声音等),再找相同(例如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人的共同特征等)。
(2)借助工具进行观察比较(例如用笔画出脚的轮廓,用电子秤称量)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一单元
第3课
给物体分类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品的外部特征。知道什么是分类,知道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2.科学探究
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分别经历给定标准、自定标准的分类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分类方法,提升观察、比较、分类能力,渗透归纳方法。
3.科学态度
逐步形成细致认真的习惯,乐于制定不同的标准为物体分类,体会分类活动在生活、学习和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
每组5根不同颜色铅笔,带橡皮头的铅笔(削尖的与未削的)各一支,
普通铅笔(削尖1支、未削的2支)。
每组四个容器:一次性纸杯,一次性小塑料杯,带盖透明圆筒,带胶塞玻璃试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开门见山,交待学习任务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分类
(1)出示按教材准备好的五支铅笔,让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学生尝试分类:各小组学生根据比较的结果整理铅笔。将某一特征相同的铅笔放在一起,没有这一特征另外放在一起。
(3)教师示范分类:例如以是否带橡皮头为分类标准,整理、示范分类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分类的流程:明确对象、观察比较对象的特征、找出相同和不同、选择分类标准(同一次只能采用同一个标准),依据标准分类。
(4)学生再次分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一分为二的标准(例如按是否削尖、按冷暖色、按铅笔型号、按品牌等)将铅笔再次分类。
(5)汇报交流,小结(重点小结一分为二的方法)。
2.分类练习
(1)提供4个不同的杯子,
(2)放手让学生按一分为二的标准给杯子分类。
(3)交流、评价。
(三)讲述中国第一部词典《尔雅》对动物分类的科技史,体会分类工作由来已久,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四)课后拓展
用学过的分类方法,整理散乱的图书。
第一单元
第4课
让我们发现更多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根据积木的特征,察觉稳度、形状、结构间关系。
2.科学探究
会对哪种形状积木容易堆叠有猜想,并记录;会在搭建中观察、比较,找到容易搭建的积木,并记录。巩固分类方法,形成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能初步归纳概括容易搭的物体的共同之处。
3.科学态度
分工合作搭建;耐心细致完成工作;乐于挑战,用不同形状搭建出既高又新颖的作品
4.STSE
初步了解搭建活动在人类建筑方面的应用。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积木,实验记录单
教师准备:建筑图片,积木搭建作品图片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玩过积木吗?我们前面学会了观察、比较和分类方法后,今天进行搭建积木,相信我们将有更多的发现。
(二)新课学习
1.探索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1)每个小组准备好不同形状的积木
(2)明确问题——什么样的积木更容易搭?
(3)学生猜想
(4)讨论,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一种形状的积木、另一种不同形状的积木不断搭高,比一比哪种形状更容易搭起来。
(5)学生进行搭建,求证推测是否正确。
(6)将容易搭的积木挑选出来,思考:“这些容易搭的积木有什么特点?”
(7)小结:四四方方、表面平平的积木更容易搭。
2.试一试:我们组的积木可以搭多高?
(1)要求:不但想办法往高搭,还要能用上更多不同形状的积木块。
(2)小组分工合作,交待注意事项。
(3)总结和鼓励
(三)介绍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四)整理材料,下课。
第二单元
第2课
考察大自然——从校园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一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现象。
2.科学探究
初步经历明确问题,在教师指导下制定考察计划,经历考察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乐于参与考察活动
观察仔细认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考察中知道要爱护大自然。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中考察大自然的选项表,笔,小收纳盒子。
教师准备:考察提示PPT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模仿达尔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园中考察身边的大自然。
(二)新课学习
1.明确考察对象
提问:1.我们的校园里有哪些属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们在校园里考察身边的大自然,选取哪个区域进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选择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时,要记录观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发现。
(3)带回2-3样大自然的物品。
(4)爱护校园环境
(5)注意安全
3.排队,教师带领下,在校园中的已选取区域进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务之后,教师带领下排队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课
(1)各自整理自己带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为下节课作好准备。
第三单元
第2课
天气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列举天气变化对动植物和人们的生活影响实例。
2.科学探究
多角度分析不同天气对人们的活动方式的影响。查阅整理天气对动植物的影响资料。
3.科学态度
激发学生关心天气的兴趣。
4.STSE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意识到观察和长期的记录是有用的,有助于我们学习更多的关于天气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图书资料、网络和终端设备、资料卡。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知道了各种天气现象,还要能列举天气变化对人们和动植物生活影响的例子。
(二)新课学习
1.了解天气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6幅图
(2)说一说:每幅图表示什么天气?人们在干什么?还适合干什么?
(3)播放人们在不同天气中从事不同活动的图片资料(验证学生所说,丰富学生认知)
(4)依次出示放风筝、冬季户外运动会的场景图。
(5)说一说:以上活动,在什么天气进行比较好?
(6)小结
2.了解天气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观察教材中的4幅图
(2)说一说:蝴蝶的行为有什么变化?蒲公英的形态有什么变化?它们的变化与天气有关吗?
(3)对照教材场景图,教师讲述蜜蜂与天气的故事。
(4)提供学生查阅天气对动植物影响的资料
(5)进一步交流
(6)小结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第1课
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辨认生活中的常见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归纳、分类等方法了解到常见材料的相同与不同。学着使用材料概念图,分类整理物品。
(3)科学态度,STSE
体验到材料科学技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意识到科学与技术、社会的关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各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纸、抹布、镜子等。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看看我们的身边,课本是用纸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纸是印制课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这节课,我们要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材料。
(二)新课学习
1.认识常见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图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3)指导学生表达。
例如:吸管、矿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矿泉水瓶。
(4)针对其余5种材料制成的物品,学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达。
(5)小结:塑料、金属、纸、玻璃、木头、布,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材料。
(6)出示更多由以上6种单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图片。
(7)按照材料的不同,将各种物品分类。
(8)观察比较这6种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软硬度、透明度等)。
(9)小结:同种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类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2.辨别材料
(1)分组寻找2-4个多种材料制成的物品。
(2)说一说:这个物品叫什么?它是用哪几种材料制成的?
(3)想一想: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为什么选用不同的材料?
(4)小结:同一个物品,不同部位选用不同的材料,是根据人们不同的需要,选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制成的。
(三)整理,下课。
第四单元
第2课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的纸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认识不同纸。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和简单的对比实验的全过程,训练观察、比较、描述、设计、操作等方法技能。初步了解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方法。
3.科学态度,STSE
培养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探究兴趣,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每小组准备:四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裁成条,约10
cm×2cm。放大镜、铁架台、水槽、彩色墨水、胶条或夹子。
学生自带物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纸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展示师生收集的纸制品(纸的多样性及多种用途),引导学生提出可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1.比较不同的纸
(1)依次出示4种纸(牛皮纸、复印纸、新闻纸、餐巾纸)
(2)思考:这些纸有哪些不同?怎么比较它们的不同?
(3)指导:这些纸的颜色、厚薄、光滑度、软硬度、韧性等都有不同,可用看、摸、揉、拉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
2.比较4种纸的吸水性
(1)猜想:餐巾纸、报纸、复印纸、牛皮纸的吸水性相同吗?
(2)讨论:怎么用实验的方法进行对比?
(3)指导:每种纸的宽窄、长度、入水深度、入水时间等都要相同。不同的只是纸选了4种。这样才好对比。
(4)分组讨论,口述实验计划,组内交流。
(5)提供实验计划范例,指导完善本组计划。
(6)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7)实验汇报,得出结论。
(8)思考:根据它们吸水性的不同,分别适合用来制成什么物品?
3.选择合适的纸做贺卡
(1)选择自己喜欢的贺卡主题。
(2)搜索资料,或请教他人,学习制作方法。
(3)选择合适的纸和制作工具。
(4)在教师或家长的指导下制作贺卡
(5)展示、交流。
第四单元
第3课
塑料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不同材质的塑料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建立各种塑料袋、瓶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联。认识塑料瓶底的安全标识。
(2)科学探究
经历观察、比较对不同的塑料的过程,训练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能意识到塑料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感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关系。树立安全、健康的生活意识。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各种不同的塑料袋、塑料瓶子,放大镜
学生自带品:在生活中搜集不同的塑料制品。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依次出示教材中的7种塑料制品。
塑料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材料。这节课,我们来研究塑料。
(二)新课学习
1.
比较不同的塑料
(1)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袋
首先出示四种不同的塑料袋。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袋有哪些不同?(透明度、韧性、软硬、透水性……)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袋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2)比较不同功能的塑料瓶
首先出示3种不同的塑料瓶(分别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
接着提问:这些塑料瓶有哪些不同?可用什么方法比较?不同的特性的塑料瓶适合干什么?
然后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计划,交流之后予以完善,并展开对比观察活动。
最后进行实验汇报和总结。
(3)认识塑料瓶安全标识
出示与指南车信箱中的3种安全标识相对应的塑料瓶图片
讲述安全标识的用意
2.
调查家中塑料瓶的作用是否安全
(1)明确调查目的
(2)选用恰当的调查方法
(3)做好调查记录
(4)分析,得出调查结论。
(5)做好安全宣传。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五单元
1.剪子和刀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结构,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学探究
经历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纸制物品的过程,总结剪子的使用方法。
模仿设计制作小挂件。
3.科学态度、STSE
树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喜悦。意识到改进工具的意义。
二、教学准备
学生用剪刀、裁纸刀、其他种类的刀和剪、手套、石块。
做小挂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
笔、裁纸刀、线绳、胶水,薄厚不同的彩纸。
三、教学时间
1至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出示各种漂亮的窗花图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时,事先还要用刀具把大纸裁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剪子和刀具。
(二)新课学习
1.分开一张纸
(1)提问:包书皮,需要把一张大纸分开,怎样才能分开呢?
(2)学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种方法(图片):用手撕开、用剪刀剪开、用裁纸刀割开。
(3)观察比较裁开纸的效果。
(4)讲解使用剪子和裁纸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伤害自己,也要防止伤害他人。
(5)教师示范操作。
(6)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7)再次比较3种分纸效果。
(8)小结。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达到要求,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
2.制作小挂件
(1)出示小挂件的图片或实物,提出任务:过新年,我们一起制作一些小挂件装扮教室,烘托节日气氛。
(2)思考:做这样的小挂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样做?
(3)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出示并解读小挂件设计图、分步制作示意图。
(4)根据教师的范例,学生分组交流并口述设计及制作思路。
(5)教会使用剪刀的小窍门(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纸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纸剪成碎纸条)。
(6)交待注意事项,尤其注意安全。
(7)分发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种颜色的彩纸、线绳、胶水;工具:剪子、裁纸刀、笔等)。
(8)学生实操。教师巡视指导。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挂件装饰教室。
3
.认识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种多样的剪子和刀具实物,配图简介名称,并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观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说古人发明石刀、石斧的过程。
(2)与现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当时的材料和技术与现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课
第五单元
2.其他常见工具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锤子、筛子、漏斗、镊子等更多常见的工具,知道他们的用处。知道安全使用工具的方法。
2.科学探究
尝试建立工具的结构、用途、操作方法三者的联系,能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工具完成指定的工作。
3.科学态度、STSE
初步体验和认识工具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大胆地表达探索使用工具的经验。乐于合作,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工具类物品:漏斗、老虎钳、镊子、转笔刀等
操作类物品:需要削的铅笔、铁丝、瓶子棉花等、螺丝类积木玩具(内有扳手、螺丝刀、锤子)。
三、教学时间
1-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儿歌导入:小锤子,敲敲敲;小钳子,夹夹夹;小剪刀,剪剪剪;订书机,咔咔咔。小小工具用处大,本领强大人人夸。
儿歌中说了哪几种小工具?它们各有什么用途?你还知道哪些工具?
(二)新课学习
1.认识更多的工具
(1)出示与教材中7幅插图相对应的工具实物。
(2)说一说:这工具叫什么?它有什么用途?(配图)
(3)出示学生自带或者教师准备的其它工具,像前面一样进行介绍。
(4)观察比较这些工具不同的结构,不同的用途,继续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的关联。
(5)想一想:如果缺少了这些工具,会带来哪些不便?
2.巧用工具
(1)出示教材中的6幅插图
(2)明确需要完成的任务(削铅笔、舀红“汤园”、瓶中取棉花等)。
(3)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工具插图,遇到不认识的先注意观察它的结构,猜想其用途。
(4)想一想,完成某个任务选用什么工具合适?(记录下来)
(5)交待注意事项,提出安全操作要求。
(5)试一试,比一比,是这样吗?(与之前的记录对照)
(6)交流。说一说试用工具的体会。
例如:削铅笔时,使用转笔刀最方便,其次是水果刀,剪刀的一侧刀刃也可以,但不方便。又如,舀红“汤园”,试了好几种工具,还是用漏勺最方便。
(7)小结。工具是我们的好帮手。选用合适的工具可以顺利地完成工作任务。
3.用工具组装小车
(1)出示组装小车的所有材料和工具(先实物,后投影或配图)
(2)观察:小车有哪些零部件?配备了哪些工具?
(3)制定计划。想一想:哪种工具可能是用来安装哪种零部件的?
(4)学生组装。试一试:用工具把零部件连接、固定组装成小车。
(5)作品展示。比一比:谁装的小车最牢固?
(三)整理材料,下课。
研究的问题:纸的吸水性相同吗?
我们的猜想: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同的。
研究方法:实验
实验材料:铁架台、铁丝、四种纸、剪刀、夹子、水槽、红墨水。
实验过程:
(1)把四种纸裁剪成等宽2厘米、等高10厘米的纸条。
(2)装好铁架台,把四张纸条在挂在铁丝上,下端对齐。
(3)将四张纸条同时放到红墨水里。
(4)在相同的时间内,观察红墨水在纸中上升的高度。
(5)把观察结果填入《活动手册》的表格中。